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王文錦

    希望鋤頭能永遠放進歷史博物館裡,農業現代化了,不使用鋤頭了,不是好事嗎?但是,農業是會永遠發展的,你不用擔心沒人種地。

  • 2 # 王恆峰

    以後農民的鋤把子交誰來扛?我的答案是,交農民後代扛。理由是:儘管中青年人幾乎100%外出打工,現農地基本上靠壯年老年人耕種。且機械作業水平較高(不用插秧用撤播,耕整機,挖鉤機,防蟲治病有專業組織,聯合收割機,播種機,運輸車輛,上門收購農產品,現金支付)。農忙時,青年人還是回家幫忙幾天(工廠可挪休)。田間管理中老年人可以勝任。田畝向種田能手轉包成趨勢。到了50至60歲的人因身體,年齡和家中確實需要在家的人,不能外出打工,只能在家種田。50至60歲的人在農村是“年富力強”,是種地能手。軍人後代知道槍支,醫生後代知道打針,農民後代知道種田,生下就會。所以說,地永遠屬農民耕耘,機城化程度越來越高,國家對每畝補貼越來越多,不存在有地無人種狀況。

  • 3 # 你1232

    交給農莊主由農莊主成片成包統一開發種植,擴大土地利用感小田地荒廢提高糧食產量,只有走規模化種植道路農民才有希望。

  • 4 # 錦繡程

    未來農民的鋤頭巴最終交給城裡的年輕人。

    我們村6百多戶近兩千人的大村,現在只有一千多口人,幾乎全是七老八十的。

    四十歲以下的幾乎沒有,五十歲左右也是屈指可數,大約二十多個。60歲左右佔多數,大部分是7o歲左右及以上年令。

    房子空殼子佔多數!農村實在是留不住人。更留不住年輕人!

    農村是一個廣闊天地!希望城裡的年輕人到農村去!到廣闊天地使展才華!

  • 5 # 陳友寶

    答:現在社會一般工作的人,工資差別大,都有文化水平,一定的學歷,有的在打工,工作期間工資不理想,還不如回農村種地,以後農村的鋤頭靶子,交給這些自願回農村種地的人。

  • 6 # 面朝大海1225

    現在的科技到了這一步,你覺得還需要很多人嗎?基本上都是大機械作業了,幾乎不用人了,除草機,播種機,無人機大面積,收割機,打穀機,地面施肥,灑水都是按鈕的事,每個人幾乎是一個人可以看管上千畝的土地,農業資本的投入也在越來越大,中國的農民現在都在俄羅斯去種地去了,家裡的土地都不夠種了,農業人口會越來越少,農民進城是個趨勢了,人數會越來越少的,種地都是有最新科技知識的專業人士了,農業大學生們了。

  • 7 # 中國房產那些事

    農民伯伯都有後代吧?交給他們的後代扛!建議農民伯伯退休後每月退休金2000元生活保障金?離開任何行業都能活命?唯獨離不開農民伯伯的糧食作物!要想保障我大中華糧食安全?首先最重要保障農民伯伯的養老問題?

  • 8 # 二驢叨咕叨

    你看發達國家就知道了。包一大片地當個農場主,機械化生產,效率高,總體收入也不低。老一輩再過幾年種不動了,年輕人又不種地。趨勢就是這樣的。

  • 9 # 恆大集團祝你幸福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要大力培養科技型新型高素質科技大學人才,讓新型大學生農民成為香餑餑的高收入職業新型農民。

  • 10 # 文藝183814453

    這個問題很好回答,也很難回答,說好回答就是交給機械,說不好回答那就是機械是靠人來操作的,也就是人的問題,老一代種田人,都漸漸老了再也種不成田了,年青人又都去城裡打工了,那麼誰來接班呢?這是不得考慮的問題。希望國家能重視這個問題。

  • 11 # 大海86596734

    我發現太多的人對今後農業發還停留在刀耕火種的年代,還留戀單家獨戶的耕種方式上。這是農業發展的方向嗎?現在中國已經發展在時代前列,農業還能停留在單家獨戶那種原始耕種方式上嗎?為什麼這幫人的思維總跟不上時代步伐。

  • 12 # 農村小殷

    鋤巴子越來越沒有人用了,因為我國即將邁向機械現代化,鋤頭的效率太低,勞動量大所以慢慢的會淘汰店,我作為一個農民好多年沒有用鋤頭了

    以前發明鋤頭的主要目的是除草用的,以前家中基本上全是勞動力,管理的地也不多,現在基本上一兩個勞動力管理上百畝甚至更多,基本上都不在用鋤頭了

  • 13 # 李德才21

    以後,農民種地的鋤頭,絕對是種糧大戶來扛,承包土地的主人,只能是坐在家裡收地租了!

    原因是,現在農村的絕大部分年青人,早以沒了種地的本領和技巧,外加農村的年青人,還不想繼承父業,一但父輩們失去勞動能力,自家那份承包的土地,只能讓租與種糧大戶。

    兒時,我常聽老農民說起,三年學會買賣人,一輩子也學不會個種地人,相對於種地,你別看著省事不費腦筋,實則學問大的去了,而每年的春播,老農民還的掌握個節令氣侯條件,向株距行距,不管是種啥,都的有個規矩,即便是颳風下雨,正而八百的老農民,心中自有分寸,但是,現在農村的年青人,從小就在縣市讀書,畢業後又在城市打工,就是平常回家,碰上地裡有活,那也完全是出於摻忙,可父輩種地那點本領,他們基本是一知半解,向這種情況,將來的某一天,他們能承擔起大任嗎?不但不能,而且還的堅決放手!

  • 14 # 140979666有緣

    我很擔憂我國對農民與土地這個話題,不大規模的改進,三十年後,中國的土地就幾乎全部荒費,為什麼?因為種地的人是五零後,六零後,七零後;現在這些人慢慢的老去,過幾年不見了。

    如今的八零後和九零後,還有這些越是年輕化的後世子孫,給你說個不好聽的話,你把麵粉送在家裡,他們都很懶得像老一輩人,蒸饃、杆面、做飯;為什麼?一個字:“懶”,他們現在吃什麼就是掏錢去買,吃饃去買,吃麵條去買,包餃子買麵皮,吃雜糧面饃去買,想想真叫人無語了。

    農民種地最高產,就是一畝收入一千元,大部分人為數地又不多,想想一棵糧食,一粒米,一個土豆,那個不是要一年的時間去守,農民各種給地投資,再加上人工費,一年到了年終就那麼幾千元,夠做什麼!還有這是種經濟的,如果種糧食,每畝就連一千元的收入沒有,到年終就幾代糧食而已;農民出汗出力出錢出工夫,到年低,兩手空空,空空兩手。

    種成的糧食,磨成的面,你就在家放著去,年輕的後代們,也懶得去操做,這個時候,你就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地裡也長不出錢。

    種地的農民老了,國家也不管,你是農民沒貢獻;兒女面前也丟人,因為你一生對家裡沒有做出多大的成績,何去何從,大家給農民想想出路吧。

  • 15 # 施壽洪

    以後發達了 農業全部機械化 幾個專業技術人員管理幾十幾百畝地即可 目前鋤頭巴子還得有人去扛 山區 邊遠落後地區 還離不開人工勞動。

  • 16 # 金龍6668

    農場主管理,僱傭工人幹活,目前只是理想,不具備條件,起碼科技要高度發達,大多數人不靠種地能生活。對一個農業大國,一部分人剛剛脫貧,目前不現實。

  • 17 # 逸散哥

    這還真地是個問題,農民的鋤頭巴子,應該是誰來種地的問題吧。農業以後是必然向現代化發展的,很可能以後扛鋤頭巴子的農民形象,就不存在了呢。

    就目前來看,農村的年輕人都不願意種地,很多小青年是從來不摸鋤頭巴子的。

    一個小夥子若是老老實實地種地,他是搞不到物件的!

    這已經幾乎行成了一種風氣,不外出打工 ,一年賺不到幾萬塊錢,在農村也是非常沒面子的事。

    而在家種地,累死累活,一年也爭不到幾個錢!

    以後農村的地肯定還有人種,但依然是五、六十歲的老年人。

    但這也可能是個過度階段,隨著現代化程序,農業現況必然向高產、省力省工的機械化方面發展,從事農業生產的人也會大量減少。從事農業生產,將來很可能是一些有知識,有頭腦呢人才哩。

    只是最近十年內,現狀改觀的可能性不大。

  • 18 # 清流澎湃

    農耕時代是一代傳一代,生生不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比如美國,加拿大,澳洲,還有西歐諸國,農業早已實現了現代化 ,更是早已擺脫了刀耕火種的年代,從事農業的只有少量的農業人口。我們國家目前為止,真正進入現代化農業的,只有東北農墾和一些種糧大戶。大多數地少人多的地方,農業還只是半機械化,除了耕種和收割實現了機械化,田間管理還是靠人。就目前而言,從事農業生產的都是高齡農民,農村子弟絕大部分都選擇進城務工,或選擇城裡居住,從事父輩職業的幾乎絕跡。所以,我國的農業這樣下去,二十年以後將無人耕種,也找不到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農業以經走到變革的十字路口。農村城市化已經提到議事日程,越加彰顯其重要性,因此三農問題的最終解決,唯農村城市化一條路可走,別無他途。

  • 19 # 沔陽品仙桃8899

    其實是說農村的發展方向問題?現在農村的人口在逐步減少,手裡的承包地大多轉給了大戶或者農業開發商。農民的承包地養活不了人,因為地不多,搞大的投入沒有資金和經驗,只得到城裡打工。承包地只有流轉有的甚至荒蕪。今後農村的發展趨勢就是土地集中到了有資金有技術的人手中,進行大規模的機械化經營、特色化的經營,小塊補丁似的承包地不復存在。

  • 20 # 田田園園

    40年前實行的以家庭承包為主要內容的大包乾,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隨著時空的變化,農民一家一戶分散經營模式已經帶來效益低下、活力不足、勞動力束縛等弊端,種田已經成為廣大農民食之無味、棄之不捨的“雞肋”。鋤把誰來扛、糧食誰來種?也日益成為一個嚴肅的課題。

    所謂“股田制”,就是在不改變農村耕地集體所有權、農民承包權和土地使用性質的前提下,農民自願將耕地作為股權,由村集體組織進行集約化、專業化、規模化生產經營,農民憑藉土地股權分得紅利的經營方式。

    在推行股田制過程中,銅山為了託底農民利益,選擇集體經濟實力較強的村集體經濟組織以資金入股形式控股,既保證了基礎設施投入,又為一旦欠收作了擔保。合同明確:在確保每年每畝1000斤穀物或者1000元現金的前提下,農業補貼仍歸農民所有,年終再根據經營情況,由村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社、入股農戶按3∶3∶4分配紅利;如若出現欠收或虧本,由村集體買單兜底。

    農民既然成了“股民”,那他們在生產、經營、監督上“話語權”的大小,也是其利益的具體體現。在區農業局的監督規範下,銅山試水“股田制”的村均由股民選出的理事會、監事會實施經營管理和監督,實現股民訴求,保證科學規範執行。

    掙錢的多少決定了“股民”的年底分紅,也是股田制改革成功與否的關鍵。那麼到底能不能掙錢呢?從銅山27個村的實踐來看,同樣也是種一季小麥、一季水稻,盈利主要靠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透過土地平整,去掉堰埂,能多整出3%~5%的土地;二是實行農資團購,省去流通環節,可節省成本10%~20%;三是透過新品種、新技術運用,提高單產和質量,每畝可增產10%~15%;四是透過推行機械化,減少勞動力成本;五是農機對外服務和水稻秧苗銷售等收入。綜合幾個方面,刨去糧食或分配、各類投入,種糧方面每畝純收入不少於四五百元。僅此一項,銅山這27個村年均集體收入增加30萬元以上。

    對於從土地中解放出來的農民,銅山每年拿出200萬元,免費進行專業技能培訓,積極搭建再就業平臺,增加這些農民的工資性收入。目前,工資性收入已佔這個區農民純收入的80%以上。

    實踐證明,銅山探索的“股田制”形式,不僅輕鬆回答了鋤把誰來扛的嚴肅課題,還解放了廣大農民,壯大了集體經濟,提別是增強了基層黨組織服務群眾的能力和水平。

    這一有益探索,值得全國推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到了60歲以後,血壓正常範圍是多少,需要注意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