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百味草廬

    個人覺得功大於過

    完成大一統,從根本上解決諸侯紛亂的局面。此外,“書同文”、“車同軌”的改革.修馳道、通水陸、通險阻,並按秦制統一全國度量衡、貨幣及車寬,規定隸書為全國統一的文字等,為中華之後的長久統一奠定了基礎。雖然期間有過諸侯割據,但最終還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局面,再怎麼鬧還是一家人,沒有另起爐灶。

    如果沒有秦始皇,也許中國現在會像歐洲一樣,分裂成眾多小國。

  • 2 # 張博力

    秦始皇乾的最大的惡事竟然是?

    眾所周知,四大文明古國中,我國是唯一延續下來,並且有記載歷史習慣的,諸如印度,沒有史書,只有口耳相傳的史詩,這樣的歷史不能稱為信史。

    而秦始皇做了一件事,使得中華文明產生了巨大的斷層,這就是“焚書”。

    李斯首先發言,他說:“五帝的政令不相重複,三代的制度不相承襲,都把國家治理得很好。為什麼?因為時代變了,陛下創千秋大業,建萬世功勳,這些都不是像淳于越那樣的腐儒所能理解的。可他們憑著一張嘴巴,以古非今,蠱惑百姓,新的政令一出,他們就銜頭巷尾議論紛紛,拉幫結派,譁眾取寵。如果讓他們這樣胡鬧下去,不只降低了皇上的威信,而且必將形成一股反對政府的勢力。”

    此話正中秦始皇下懷,於是他問:“你認為要採取什麼措施?”

    李斯於是回答:“臣以為,除了秦國的史書,六國史官所記之簡冊,一律燒燬,凡私家所藏《詩》《書》及百家語,也燒;有敢交頭接耳談《詩》說《書》的,砍頭;以古非今的,滅族;官吏知而不報的,同罪;令下三十日後留書不燒的,臉上刺字後罰四年苦役,戍邊築城。只有醫藥、占卜、種植的書不燒。要學習法令的,以吏為師。”

    於是,一場“焚書”運動開始了。大批文化古籍在無情的烈火中化為灰燼,中國文化史上第一次滅絕性的大浩劫從天而降。結果,先秦的主要典籍遭到重大破壞,春秋戰國以來活躍的思想領域及理論探索者們受到了致命打擊,學術自由探討之路被堵塞了,先秦諸子百家思想文化交融的程序被嚴重地阻礙了。

  • 3 # 何仙志

    縱觀中國古今歷史,對秦始皇的評價始終褒貶不一,有說他功大於過,也有說他過大於功。他到底有什麼功過呢?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秦莊襄王之子,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十三歲繼承王位,三十九歲稱皇帝,在位三十七年,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建立首個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首先說一下他的過

    求仙路、修阿房、建驪墓、築長城、施酷吏、焚萬書、坑萬儒、繁徭役、重賦稅等等。每一項都是興師動眾的大工程,都是勞民傷財的惡事業。這些便是他無法彌補的過錯。

    其次便是他的功

    一、統一全國,結束諸侯爭霸,實現了我國曆史上的第一次大統一。

    二、修阿房、建驪墓、築長城、焚萬書這些不僅是過,也是功。

    三、建三公九卿、廢除分封、設立郡縣、統一貨幣、修築靈渠、統一計量、統一文字、端正風俗、開發北疆、北擊匈奴等等。

    最後何為功過

    正因為秦始皇嬴政,所以才結束了幾百年混亂的諸侯爭霸,才開創了專制的中央集權、奠定了耕、戰、防的戍邊的戰略體系及首創土地私有制合法化,進而實現了中華民族歷史上的第一次大統一。他的出現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深遠影響,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他更是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他也是我最喜歡的帝王。

  • 4 # 傳閱歷史

    秦始皇是一個雄才大略的一位帝王,也是一位頗受爭議的帝王,他的功過是非歷史評論的很多。先說一下功績。1.統一六國,北征匈奴,南伐百越,開疆擴土,建立了大一統的封建帝國。2廢除分封制,設立郡縣制,建立中央集權國家,避免西周割據局面的出現。3廢除世卿世襲制,使貧苦階層能夠憑自己的能力獲得爵位,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4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制度,廣修棧道,利於經濟發展和軍事補給。5修建萬里長城,積極防禦外族侵擾,使北部邊疆穩固,農業發展。

    過失1窮奢極欲,揮霍無度,大興土木建秦始皇陵,阿房宮等工程量巨大,人民勞役繁重。2法律嚴苛,一人犯罪,全家乃至全族同坐。3焚書坑儒,大量的列國前秦史詩資料毀於一旦,對民眾實行文化控制,思想管束。

  • 5 # 蒼茫大地一棵草

    統一中華,結束分裂,建中央集權封建王朝自此有皇帝這個金字塔統治頂端,修長城抵禦戎狄匈奴異族入侵,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統一文字,對中華文明有序傳承功不可沒,但是其人想修仙煉丹長生不老派徐福尋仙據傳成為日本人祖宗了,其人殘暴焚書坑儒殘殺降卒橫徵暴斂最終死在巡遊路上,二世亡。

  • 6 # 邁倉

    秦始皇嬴政在公元前221年第一次完成了大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時期來的紛亂。同時他也建立了第一個中國歷史上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中國封建主義的序幕也由此展開。而且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建議,開創了郡縣制度。這就是我們如今縣和州等的來由!並且為了抵禦外敵,蒙恬將軍帶領軍隊降服了多個民族。不僅如此還開通了靈渠,長城這一浩大的工程也是在始皇的命令下開始的。作為始皇的左膀右臂的李斯是法家的成就者,適應了當時的社會環境,進而開始了依法治國的開端。事物都有兩面性,要說秦始皇的過錯非暴政和焚書坑儒莫屬!

  • 7 # 華為5132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還有一些其他全國統一的標準的制定,給華夏大地打下了一個烙印在人民心底的統一國家的框架,在後來幾千年的發展,乃至現在,定下來中國國家統一得的相同文化,華夏文化同源。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民族也多,如果分裂,一省一國都有可能。同源文化保證了民眾內心深處情感裡始終都認同我們一華人,都是華人。看看歐洲,從未統一過,雖然整個歐洲和中國地域面積差不多,很多國家都很小,但歐洲卻未統一成一個國家,因為文化不同源,民眾內心認為自古以來他們就是不同的獨立民族與國家。

  • 8 # 楊東曉

    單純的說功與過沒有辦法說的太清楚,因為可能在那個時代特定產物的情況下算是對的,但以後人的角度來評析的話又可能是錯誤的。某些方式可能在現在看來是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但在那個年代下是促進了社會進步的,農耕社會和我們現在的社會是兩個概念。我們只能是大概分析一下他的所作所為以及對現在所產生的影響。

    完成了華夏大一統的重大任務,建立起了中國古代第一個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秦始皇在中央首創皇帝制度,制度之下又設立了“三公九卿制”,幫助其管理國家大事。這些制度大大地鞏固了其封建統治的地位,同時在地方,秦始皇又廢除分封制,用郡縣制代替。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等等都是秦始皇在位期間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在外交方面,秦始皇北擊匈奴,南征百越。為了抵禦匈奴修建的萬里長城至今都是世界建築的奇蹟,同時為了開通水上交通,秦始皇還命人修築了靈渠。

    秦始皇廢除分封制以後,便建立了一套由中央到地方的郡縣制以及官僚制。郡縣制和官僚制的建立使得秦始皇所建立的封建專制統治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中央有三公,即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它們都是秦始皇身邊最為親近的中央機構。當然秦始皇在位期間,在大的事情上基本是一人獨政,導致“三公”在某些時候如同虛設。秦始皇為了最大程度地抵禦匈奴,動用了全國大部分勞力來修築萬里長城,在修築萬里長城期間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同時浩大的工程也使得許多平民飽受苦役磨難,有的甚至在修建過程中喪命,因此有人說秦始皇在位期間是暴政統治。

    當然秦始皇在位期間,統一貨幣和度量衡有很大的積極作用。這一舉措有利於全國上下的經濟文化交流。尤其是不同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在貨幣和度量衡統一之後,各民族之間即使有語言障礙和文化障礙,也能夠在統一的制度之下進行一定的交流,這也是秦始皇在統一天下之後制定的一個非常有利於專制統治的政策。另外,秦始皇為了防止六國貴族將宗族制度的重新建立,曾強迫他們遷徙到咸陽,為他看護皇陵,歷史上把這次遷徙叫做“遷虜”。現在看來,秦始皇在位期間無論功與過,歷史都註定將他推上風口浪尖,因為他算是一個時代的標誌。

  • 9 # 血色逐鹿

    功:秦始皇完成了統一大業,結束了數百年諸侯混戰,民不聊生的春秋戰國。他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制定郡縣制,三公九卿制。他統一了文字、貨幣、車軌、度量衡,方便經濟文化發展。他築長城、修靈渠,抵禦北方匈奴,開拓南方疆土,對後世影響深遠。

    過:他不顧百廢待興的新帝國滿目瘡痍,仍然沿用強秦時期的嚴苛法律,不得人心。在統一六國之後,秦始皇下令修建豪華的阿房宮和驪山墓,先後進行5次大規模的巡遊,在名山勝地刻石記功,炫耀聲威。為求長生不老之藥,又派方士徐福率童男童女數千人至東海訪求神仙等等,耗費了巨大的財力和人力。這些都加深了人民的苦難。

    這裡我們要注意一點,“焚書坑儒”純屬成王敗寇,勝者漢朝的刻意偽飾。首先,“焚書坑儒”這個詞就是西漢才出現。其次,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坑殺的人“皆誦法孔子”。而且“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一語出自《史記·卷121·儒林列傳》過程中可能有誤殺的儒士,多焚的書籍,但是春秋戰國時期本身百家爭鳴,很多術士都不是純粹的單一學派,所以我們並不能求全責備。實際上,這樣的做法有利於維護統治和國家統一。所以,這一點,實際上,甚至可以說功大於過。

  • 10 # DARKNESSKNIGHT

    秦始皇(嬴姓,趙氏,名政,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出生於趙國邯鄲,秦莊襄王之子,“千古一帝” 。

    政治

    1.首稱皇帝

    秦始皇之前的各國諸侯都被稱為“君”或“王”。戰國後期,秦國與齊國曾一度稱“帝”,不過這一稱號在當時並不同行。一統天下的秦始皇,以為這些稱號都不足顯示自己的尊崇,於是下令大臣議稱號。經過一番議論,丞相王綰、御史大夫馮劫、廷尉李斯等人認為,秦王政“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功績“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他們援引傳統的尊稱,說“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建議秦王政採用“泰皇”頭銜。然而,秦始皇對此並不滿意。他只採用一個“皇”字,因有“三皇五帝”而在其下加一“帝”字,創造出“皇帝”稱號。從此以後,“皇帝”就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稱謂。為了使皇帝的地位神聖化,秦始皇又採取了一系列“尊君”的措施:

    首先取消諡法。諡法起於周初,是在君王死後,依其生平事蹟,給予帶有評價性質的稱號。但秦始皇認為,像這樣“子議父,臣議君”,太不像話,更沒意義。他宣佈廢除諡法,不準後代臣子評價自己。

    其次天子自稱曰“朕”。“朕”字的意義與“我”相同,以前一般人也可以使用,但秦始皇限定只有皇帝才能自稱為“朕”。皇帝的命令叫作“制”或“詔”(命曰制,令曰詔,蓋二者效令不同也)。

    第三,文字中不準提及皇帝的名字,要避諱。檔案上逢“皇帝”“始皇帝”等字句時,都要另起一行頂格書寫。

    最後,只限皇帝使用的、以玉質雕刻的大印才能稱為“璽”。

    2.中央集權

    秦始皇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和政權機構。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有左右二員,是百官之首,掌政事。太尉掌軍事,不常置。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貳,掌監察百官。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以下,是分掌具體政務的諸卿,其中有掌宮殿掖門戶的郎中令,掌宮門衛屯兵的衛尉,掌京畿警衛的中尉,掌刑辟的廷尉,掌谷貨的治粟內史,掌山海池澤之稅和官府手工業製造以供應皇室的少府,掌治宮室的將作少府,掌國內民族事務和外事的典客,掌宗廟禮儀的奉常,掌皇室屬籍的宗正,掌輿馬的太僕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與諸卿議論政務,皇帝作裁決。

    在此之外,秦代還有一些比較重要的官職,比如博士—“掌通古今”,即通曉古今史以備皇帝諮詢,同時負責圖書收藏;典屬國——與典客一樣主管少數民族事務,不同的是典客掌管與秦友好的少數民族的交往,而典屬國則負責已投降秦朝的少數民族;詹事——管理皇后和太子的事務。秦王朝建立的這套中央集權機構的政權機構,以後一直被歷代王朝所仿效。

    3.地方機構

    秦始皇滅六國後,採納李斯的建議,廢除分封制,改行郡縣制。地方行政機構分郡、縣兩級。郡縣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郡設守、尉、監(監御史)。郡守掌治其郡。郡尉輔佐郡守,並典兵事。郡監掌監察事宜。秦始皇把全國分成三十六郡,以後又陸續增設至四十一郡。

    縣,萬戶以上者設令(縣令),萬戶以下者設長(縣長)。縣令、縣長領有縣丞、縣尉及其他屬員。縣令、縣長主要管政務,縣尉掌握軍事,縣丞掌管司法。縣以下設鄉,其主要職能有四:1.攤派徭役;2.徵收田賦;3.查證本鄉被告案情;4.參與對國家倉庫糧食的保管工作。

    鄉設三老掌教化,嗇夫掌訴訟和賦稅,遊徼掌治安。鄉下設裡,是最基層的行政單位。裡有裡典,後代稱里正、裡魁,以“豪帥”即強有力者為之。裡中設定嚴密的什伍戶籍組織,以便支派差役,收納賦稅。並規定互相監督告奸,一人犯罪,鄰里連坐。此外還有掌管治安、盜賊的專門機構,叫做亭,亭設亭長。亭除了主要管理治安,還負責接待往來的官吏,掌管為政府輸送、採購、傳遞(文書)等事。

    軍事

    1.統一六國

    南韓的實力在六國中最弱,但地理位置卻是秦國統一道路的最大障礙,秦始皇首選的攻擊目標為南韓。始皇帝十六年(前231年),南韓南陽郡“假守”(即代理郡守)內史騰,向秦獻出他所管轄的屬地。內史騰被秦王政任命為內史,後又派他率軍進攻南韓。內史騰於始皇帝十七年(前230年)俘獲韓王安,南韓滅亡。

    始皇帝十八年(前229年),秦始皇派王翦領兵攻趙。趙國派李牧、司馬尚率兵抵禦。王翦用重金收買了趙王的寵臣郭開,要他散佈李牧、司馬尚企圖謀反的流言。趙王輕信謠言,派趙蔥和顏聚替代李牧,此後李牧被殺害。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秦軍攻破邯鄲。不久,出逃的趙王遷被迫降秦,趙國實際上滅亡了。但是公子嘉卻帶著一夥人逃到代郡(河北蔚縣),自立為王。後秦軍在始皇帝二十五年(前222年)滅燕國之後將其俘虜。

    始皇帝二十二年(前225年),秦始皇派出年輕將領王賁,率軍圍攻魏都大梁(河南開封)。由於大梁城防經過多年修建,異常堅固,秦軍強攻不下。王賁想出了水攻的辦法。秦軍大批士卒被安排去挖掘渠道,將黃河、鴻溝的水引來,灌注到大梁。三個月後,大梁的城牆壁壘全被浸坍,魏王假只得投降。魏國滅亡了。

    始皇帝二十四年(前223年)秦軍攻佔楚都壽春(安徽壽縣),俘虜了楚王負芻,楚國滅亡。始皇帝二十五年(前222年),剛在南方滅楚的大軍,又乘勝降服了越君,設定會稽郡。於是,長江流域全部併入秦的版圖。

    始皇帝二十一年(前226年),秦軍攻下燕都薊(北京市),燕王喜與太子丹逃亡遼東郡。秦將李信率領秦軍數千人,窮追太子丹至衍水。太子丹因潛伏於水中倖免於難。後來,燕王喜經過權衡利害關係,派人將太子丹殺掉,將其首級獻給秦國,想以此求得休戰,保住燕國不亡。燕王喜逃到遼東以後,秦軍主力就調往南線進攻楚國。始皇帝二十五年(前222年),王賁奉命攻伐燕國在遼東的殘餘勢力,俘獲燕王喜,燕國徹底滅亡。

    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命令王賁揮戈南下,攻打東方六國中的齊國。王賁南下伐齊,幾乎就沒有遇到過什麼抵抗。王賁率軍長驅直入,來到臨淄,齊王建與後勝馬上向秦投降。齊國滅亡。

    2.南征百越

    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完成了統一中原的大業之後,經過一系列的準備,始皇帝二十九年(前218年),秦始皇命大將屠睢率50萬大軍,發動了南征百越的戰爭,這場戰爭是秦朝諸戰中最艱難激烈一仗。秦軍共分五路,一路攻取東甌和閩越,兩路攻南越,其餘兩路攻西甌。《淮南子·人間訓》記載了秦始皇南征百越的艱難歷程:“使尉屠睢發卒五十萬為五軍……三年不解甲馳弩,使監祿無以轉餉;又以卒鑿渠而通糧道,以與越人戰,殺西嘔君譯籲宋;而越人皆入叢薄中與禽獸處,莫肯為秦虜,相置桀駿以為將,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殺尉屠雎,伏屍流血數十萬,乃發適戍以備之。”秦軍兵分五路,經廣西北部的越城嶺、湖南南部的九嶷山以及江西南康和餘干等地,向兩廣地區的越族進軍。戰爭前後相持達三年之久。

    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始皇命任囂和趙佗再次進攻百越各部族。秦軍勢如破竹,該戰使整個嶺南地區從此劃入了秦朝的版圖。

    史籍稱先秦時期嶺南是煙瘴南蠻之地,刀耕火種的氏族社會,至秦軍南下帶來先進技術始融入文明。秦軍南下帶來了北方中原農耕技術與先進文化,使嶺南地區迅速從刀耕火種時代平穩進入農耕文明時代。秦攻百越戰爭是秦始皇統一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促進中原與百越的融合及百越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都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3.北擊匈奴

    戰國時期中原各國忙於征戰,無暇北顧,匈奴經常襲掠與其接壤的秦、趙、燕三國北部邊地。為解除匈奴對秦的威脅,秦始皇命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

    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年)春,蒙恬統主力軍從上郡(郡治膚施,今陝西榆林市南)北出長城攻其東;楊翁子率偏師由肖關(寧夏固原東南)出長城攻其西。匈奴敗逃。秦遂取河南地(內蒙古烏加河以南及伊克昭盟地)。沿河置44縣,移民墾守。因匈奴不斷來攻,次年秋,秦始皇覆命蒙恬軍又北渡黃河,取高闕(內蒙古狼山中部計蘭山口),攻佔陽山(內蒙古烏加河北的狼山、陰山)、北假(烏加河以南夾山帶河地區)。匈奴不敵,向北遷徙。為鞏固河南地區,秦置九原郡(郡治九原,內蒙古包頭市西北)。這場反擊戰,解除了匈奴貴族的侵擾與破壞,“悉收河南地”,使今河套內外,大河南北的廣大地區,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擺脫了兵禍的災難。

    4.開發北疆

    北伐匈奴的同時,朝廷又徙去大批刑徒,“實之初縣”。始皇帝三十五年(前212年),進一步增加了徙邊的人數。除謫徙刑徒外,還鼓勵一般民眾移居邊地。如始皇帝三十六年(前211年),一次就從內地徙民三萬家至北河、榆中定居,凡是去了的,均“拜爵一級”。這些遷去的民眾與刑徒,一面屯墾,一面戍邊,對於開發北方邊地,充實武備,發揮了重要作用。

    5.開拓西南

    秦始皇為開拓西南,由於西南各族人民和內地有著長期的交往,決定打通西南。派常頞通西南夷。常頞以其交通受阻,乃發眾開鑿了一條從今四川宜賓通往雲南滇池一帶的棧道,因“其處險阨”,“道廣才五尺”,故名五尺道。棧道開通後,大秦的勢力直接抵達且蘭、夜郎、邛都、昆明等地,並在這裡設官“置吏”,建立了行政機構。與此同時,秦又經蜀郡,加強了與邛都、筰、冉者的聯絡,並使之納入了郡縣制的行政系統。從此,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不僅密切了與內地的關係,而且成為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一部分。此外,秦始皇還開了通往西南的五尺道,大致自今四川宜賓至雲南曲靖一線,控制了當地的部族國家,將政治勢力伸入了雲貴高原。

    靈渠

    1.修築長城

    秦滅六國之後,即開始北築長城。當時中原剛統一,各地原來的貴族勢力還很強,若不保持中央各地之間的交通和聯絡,國家隨時會處於再次分裂的局面,所以必須儘快改善中央到各地及其他各郡、縣之間的交通和聯絡,因此須儘快建設道路。

    由於多年的戰爭,原各國的農業設施受到相當大的破壞,或因戰爭而年久失修;在統一後必須儘快恢復農業生產;因此花相當大的人力來疏通河道,修復水渠,對水路交通和農業灌溉都有利,是很有必要的。

    修建長城,是為了保護北部邊境人民的生命財產的安全,其目的也是為了減少人民的負擔;由於匈奴是遊牧民族,其騎兵活動範圍很大,沒有長城的話,要很多軍隊來防守,這會給人民增加很大的負擔。萬里長城不是他開創的,他只是把原來秦國,趙國和燕國北邊原有的長城連線起來。

    經濟

    1.度同制

    戰國時期,各國的度量衡制度和貨幣制度很不一致。秦統一後,規定貨幣分金和銅兩種:黃金稱上幣,以鎰(秦制20兩為鎰)為單位;銅錢稱下幣,統一為圓形方孔,以半兩為單位。金幣主要供皇帝賞賜,銅幣才是主要的流通媒介。

    秦始皇以原秦國的度、量、衡為單位標準,淘汰與此不合的制度。秦廷在原商鞅頒佈的標準器上再加刻詔書銘文,或另行製作相同的標準器刻上銘文,發到全國。與標準器不同的度、量、衡一律禁止使用。在田制上,秦王朝規定6步(合今230釐米)為尺,240步為一畝。這一畝制以後沿用千年而不變。

    2.改幣制

    秦始皇採取了兩種統一貨幣的主要途徑:一是由國家統一鑄幣,嚴懲私人鑄幣,將貨幣的製造權掌握在國家手中。二是統一通行兩種貨幣,即上幣黃金和下幣銅錢。改黃金以“鎰”為單位,一鎰為二十兩。銅錢以“半兩”為單位,並明確鑄金幣明“半兩”二字。銅錢造型為圓形方孔,俗稱“秦半兩”。原來六國通行的珠玉、龜貝、銀錫等不得再充當貨幣,及至秦,中一國之幣為二等;黃金以鎰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

    3.整交通

    旬邑秦直道標誌碑從前222年開始,秦始皇開始大幅修築以國都咸陽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的馳道,類似現代的高速公路。馳道並實行“車同軌”,均寬五十步。馳道的作用有數項,一說是使交通方便,以利管理六國舊地,一說主要目的為方便北方戰爭前線的補給,還有一說是方便始皇出巡時能暢通無阻。除秦直道和秦棧道外大多在秦故地與六國舊道以及在秦征伐六國時修建的道路上基礎上拓建而成。著名的馳道包括:上郡道、臨晉道、東方道、武關道、秦棧道、西方道及秦直道。

    秦始皇在掃滅六國後,為方便運送征討嶺南所需的軍隊和物資,於是命史祿開鑿河渠以溝通長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灕江。運河在最終在秦始皇二十年至二十三年(前219年—前215年)修成。靈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它自貫通後,二千多年來就一直是嶺南與中原地區之間的水路交通要道。因此,此項工程在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民族

    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前,注意到對西南、東南和西北地區少數民族的統治,從而加強了以華夏民族為主的多民族的統一國家的政治關係和文化關係。在統一以後,就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置吏,使之成為秦國的一個組成部分。秦滅楚後,就進一步統一東南越族地區,於東甌和閩越之地建立了閩中郡(在今福建福州市)。

    隨後秦始皇命令屠睢統率50萬大軍分五路南下,深入今湖南、廣東和江西境內。同時發配負債的貧民、贅婿、賈人支援戰爭,終於統一了南越和西甌地區,建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從此這些地區就成為秦國的疆域。戰國後期從西到北有一支強大的遊牧部落——匈奴勃然興起,活動在陰山之北的頭曼城(今內蒙古五原東北的陰山北麓),其酋長頭曼單于經常利用行動迅速的騎兵深入中原掠奪糧食、人口,焚燒村舍。趙武靈王因此採取防禦措施,移民開墾。但是仍不能阻止匈奴的南下,九原河南(指黃河以南)一帶為其所佔有。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遷3萬戶到河北榆中墾殖,同時在原來秦、趙、燕的北邊長城基礎上,建成長達5000裡的長城。

    文化

    殷商以降,文字逐漸普及。作為官方文字的金文,形制比較一致。但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兵器、陶文、帛書、簡書等民間文字,則存在著區域中的差異。這種狀況妨礙了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也影響了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於是,秦統一中原後,秦始皇下令李斯等人進行文字的整理、統一工作。

    李斯以戰國時候秦人通用的大篆為基礎,吸取齊魯等地通行的蝌蚪文筆畫簡省的優點,創造出一種形體勻圓齊整、筆畫簡略的新文字,稱為“秦篆”,又稱“小篆”,作為官方規範文字,同時廢除其他異體字。此外,一位叫程邈的衙吏因犯罪被關進雲陽的監獄,在坐牢的10年時間裡,他對當時字型的演變中已出現的一種變化(後世稱為“隸變”),進行總結。此舉受到秦始皇的賞識,遂將他釋放,還提升為御史,命其“定書”,制定出一種新字型,這便是“隸書”。隸書打破了古體漢字的傳統,奠定了楷書的基礎,提高了書寫效率。

    秦始皇下令統一和簡化文字,是對中國古代文字發展、演變做了一次總結,也是一次大的文字改革,他對中國文化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社會

    1.行同倫

    “行同倫”就是端正風俗,建立起統一的倫理道德和行為規範。秦朝也給予相當的重視。比如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來到泰山下。這裡原是齊國故地,號稱“禮儀之邦”。秦始皇就令人在泰山所刻的石上記下男女之間界限分明,以禮相待,女治內,男治外,各盡其責,從而給後代樹立好的榜樣,予以表彰。而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在會稽刻石上留的銘文,則對當地盛行的淫泆之風,大加鞭笞,以殺姦夫無罪的條文來矯正吳越地區男女之大防不嚴的習俗。

    2.車同軌

    戰國時期,各國車輛形制不一。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定車寬以六尺為制,一車可通行全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生活中吃哪些食品可以減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