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書公子

    魏國在戰國初期的確是首屈一指的強國!

    魏國之所以這麼強大,和魏文侯魏斯和魏武侯魏擊兩代國君數十年的勵精圖治是分不開的。在這一時期,魏國朝堂文武人才濟濟,百戰雄師魏武卒傲世天下。

    遺憾的是,在魏武侯執政時期,三晉的關係已經出現裂痕,不復之前的融洽:因為干涉趙國內政與附屬國衛國的關係,魏、趙兩國多次兵戎相見,三晉聯盟瓦解,失去了趙、韓兩國鼎力相助的魏國,地位漸趨尷尬起來:

    首先,魏國曾仗著三晉聯盟強大,將齊、楚、秦等國挨個虐了個遍,樑子結得很深。

    其次,魏武侯干涉盟國內政,親手葬送三晉的兄弟之誼,三晉互為掎角之優勢盡失。

    再次,魏武侯去世後,繼任的魏惠王魏瑩更是高舉著“統一三晉,繼而吞併天下”的旗幟,先後派龐涓領重兵猛攻趙國、韓國,結果被伺機而動的另一強國齊國趁火打劫,在桂陵之戰、馬陵之戰中兩次大敗,精銳的魏武卒被狠狠地消滅掉大部分,名將龐涓戰死。

    最後,魏國夙敵秦國變法崛起,國力大增。曾飽受魏國欺凌的秦國自然不會放過魏國,秦國收復河西之地的戰爭序幕由此拉開,魏國碩果僅存的精兵魏武卒在這場戰爭中被消滅殆盡。

    這之後,失去戰略屏障、成為“四戰之地”的魏國就在與秦、齊、楚等大國的博弈過程中越打越弱,直至滅亡!

  • 2 # 蘇文說歷史

    原因有很多吧, 但筆者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多位頂尖人才接連出走魏國而導致的,比如吳起、商鞅、孫臏、范雎、信陵君等。

    (一) 吳起入楚, 魏勢削弱

    魏文候在位的時候,吳起頗受重用,他帶領魏國軍隊,一舉攻下了秦國洛水以東的五座城池,從此“秦兵不敢東向”,還在魏國變法,創立了“武卒制”,極大增強了魏國實力。

    但好景不長,魏文候死後,兒子魏武候繼位,吳起被冷落,接連受到了李克、丞相王錯的詆譭和暗算。

    於是,為了保命,吳起被迫離魏,逃向了楚國。在楚悼王的重用下,吳起南定白越,北滅陳、蔡,接連擊敗了韓、魏、秦等國軍隊,使楚國的疆域擴大了數百里。吳起是魏國流失的第一個頂尖級人才。

    (二) 商鞅入秦, 秦霸群雄

    商鞅原是魏國丞相公叔痤門下的謀臣,年紀輕輕深諳刑法名學,公叔痤臨死前向魏王極力舉薦商鞅,並囑咐魏王“若不用此人就殺了此人”,但魏王不以為意。

    後來,秦孝王廣發“求賢令”,商鞅聽聞後入秦國,用“強國之術”說服了秦孝公, 並得到了重用。在秦孝公支援下,“商鞅變法”大力開展,秦國開始崛起。商鞅是魏國流失的第二個頂尖級人才。

    (三) 孫臏入齊, 齊代魏霸

    孫臏是著名軍事家孫武的後代,和龐涓一起拜師鬼谷子。龐涓自知比不過孫臏,用計陷害孫臏,使孫臏變成了一個殘疾人,從此他就少了一個競爭者。

    後來齊國使者出使魏國,孫臏私下會見並說服齊國使者,帶自己逃離了魏國。

    在田忌的推薦下,孫臏受到了齊威王的重用,“圍魏救趙”中孫臏獻計,幫助齊國大敗魏國,是歷史上著名的桂陵之戰。後於馬陵之戰中,魏國元氣大傷,霸主地位開始喪失。由此,齊國在中原各諸侯國中取代了魏國的霸主地位。孫臏是魏國流失的第三個頂尖級人才。

    (四) 范雎入秦, 強秦更強

    范雎本是魏國中大夫須賈的門客,一次出使齊國時,因被懷疑暗通齊國、出賣魏國,遭到毒打,險些丟了性命。後來他改名張祿,輾轉入秦。

    入秦後,他向秦昭王獻上了有名的“遠交近攻”的戰略,“長平之戰”中幫助秦國大敗趙國,射殺了“紙上談兵”的趙括,45萬趙國降兵被屠殺。他還幫助秦國實行“固幹削枝”之策,主張削弱貴族大臣的權力,以加強王權,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重要基礎。范雎是魏國流失的第四個頂尖級人才。

    (五) 猜忌信陵, 終招亡國

    信陵君是魏昭王之子, 戰國四公子之一。他具有急人之困、禮賢下士的風範,名聲威震天下,使秦國非常畏懼,不敢東進,但他屢遭魏王猜忌。

    後魏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信陵君被免去大將軍職務。自此,信陵君稱病不再上朝,整天飲酒尋歡作樂。

    公元前243年,信陵君為酒色所傷。訊息傳到秦國,呂不韋立即派大將蒙驁出兵,一連攻下魏國20餘座城池,六國合縱的策略從此破滅。就在信陵君死後第18年,秦國水淹大梁,魏國滅亡。信陵君是魏國流失的第五個頂尖級人才。

    此外, 魏國流失的其他重量級人才還有樂毅、張儀、尉繚等。

    魏國前期的國君禮賢下士,國力十分強盛,但後期的君主不重視人才建設,接連丟失多位頂尖人才,由此魏國國運衰微。與魏國相反的是,秦國從秦孝公到秦始皇,幾乎每位國君都思賢若渴,對於人才來者不拒,用人不疑。

    由此筆者認為,魏國之所以由盛轉衰,原因很多方面,但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多位頂尖人才的接連流失導致的。

  • 3 # 西府趙王爺

    眾所周知,戰國七雄,逐鹿天下,爭鬥二百餘載,最終是西邊兒的秦國成為了大贏家。秦始皇揮兵東進,橫掃六國,統一天下,結束了戰國亂世。

    其實秦國是一匹黑馬,在最開始的時候,七國之中最具備統一天下的機會和能力的國家並不是秦國,而是他的鄰居魏國。

    在戰國初期,魏國是七雄之中最先覺醒的國家!魏國國君魏文侯啟用李悝主持魏國變法,勵精圖治,銳意進取,在與翟璜、吳起、西門豹、樂羊等一批傑出士人的共同努力下,透過改革政治,獎勵耕戰,興修水利,發展封建經濟等一系列措施,使魏國快速強盛起來,成為了當時最為強大的國家!

    魏國當時擁有一支高度職業化的軍事力量——魏武卒。在那個時代,魏武卒可以說是打遍天下無敵手。依靠著強大的魏武卒,魏國北滅中山國,西取秦西河,又連敗齊楚,開拓了大片疆土,一舉扭轉了其中央四戰之地的不利境況。

    不過,都說富不過三代,魏國也沒能逃過這一定律,在歷經魏文侯、魏武侯兩位明君之後,魏國出了魏惠王這個敗家子,魏國在他手裡由盛轉衰。

    當時的魏國雖然強盛,但是由於地理位置所限,缺少戰略縱深,所以其強盛的外表下其實隱藏著一定的脆弱性。

    其最好的辦法便是向西取秦國,因為當時的秦國還未經歷商鞅變法,國力孱弱。如果魏國向西發展,奪佔涇、渭,控制崤、函,據有河西之地,即使沒能滅掉秦國,但戰略縱深怎麼都是有了。

    進可攻,退可守,如此一來,兼併列國,圖取天下並不是沒有可能。

    但魏惠王並沒有這樣的戰略眼光,他完全不把秦國放在眼裡,認為秦地偏僻,沒有什麼用。在他看來,稱雄三晉,壓服齊楚,稱霸中原那才是自己需要完成的事業。說白了,當時他的思想還停留在春秋時期,擴張滅國不是太重要,會盟諸侯,成為齊桓晉文那樣的諸侯霸主才是最有面子的。

    於是,好大喜功的魏惠王,自恃國力強大,四面出擊,動輒對其他諸侯國付諸武力。

    原本長期存在的三晉聯盟,因為他的"單邊主義"而解散,齊楚這兩大強國也與之交惡,著名歷史典故"圍魏救趙"中的桂陵之戰便是發生於這期間。

    後來極度膨脹的魏惠王,在秦國商鞅的奉承吹捧之下,召集諸侯於逢澤盟會,朝見周天子,正式稱王,成為新一代諸侯霸主。此時的魏惠王可以說是春風得意,但他並不知道,他已經成為了眾矢之的。

    其後,馬陵一戰,十萬魏軍被殲滅,主將龐涓所率領的魏軍二度為齊軍孫臏所敗,龐涓自殺,太子申被俘。與此同時,西邊的秦國,南邊的楚國,也開始痛打落水狗, 以至於"西喪秦地七百餘里,南辱於楚"。 在經歷這樣接連的失敗打擊後,魏國一蹶不振,就此衰落下去,最終為秦國所滅

  • 4 # 大鵬說國學

    魏國初期,魏文侯時期,人才都在魏國,孔子的徒弟子夏,在河西之地辦學!教出了一堆人才!吳起,李悝等!還有將軍樂羊!等等,李悝變法,吳起帶兵,成為戰國初期霸主!將秦國河西之地盡入囊中!

    且魏文侯深知三晉必須一心!不能相互攻伐!否則周邊強國林立,非常危險,有齊國,有楚國,西還有秦國!一旦魏國孤立,處於六國之中,四戰之地,被幹廢是很正常的事情,無險可守!

    魏武侯之後,對人才的重視程度就越來越差,吳起被趕走!

    魏惠王和之後的魏國君主,更是庸碌之才,不識才不愛才不用才!就像公叔痤臨死之時,舉薦衛鞅,說要重用衛鞅,若不重用便殺之!魏惠王置之枉聞!公叔痤此後將衛鞅叫出,說你快逃吧,魏惠王不用你,可能會殺你,你還是快跑吧,衛鞅就說,魏王不用我又怎麼會殺我呢!之後張儀,也是魏人,沒有被用!範睢由魏入秦,同樣沒有在魏國受到重用!

    這與秦國相比豈可同日而語!春秋有秦穆公用百里奚蹇叔!戰國有秦孝公用衛鞅,秦惠文王用公孫衍、張儀,秦武王用甘茂,秦昭襄王用範睢,秦始皇用李斯,莫不如是,更有李斯的諫逐客令流傳千古,秦王嬴政留下了李斯,成就一統大業!

    齊國用孫臏馬陵桂陵之戰,打敗龐涓!魏國霸業一敗塗地!燕國用樂毅滅齊國七十餘城!

    人才,始終是戰國大國勝利的根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天龍八部手遊雙修天龍寶石怎麼打,詳細到每個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