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首先成立QCC活動時,需要有一個明顯的主題,圍繞產品生產、技術攻關、工藝改良、質量改進、工序改造等方面提出,主題範圍廣泛多樣。每次活動都是為了改進企業或部門工作的某個方面,目的是提高效率、效果和效益。而解決問題的方法多應用現代企業管理科學的統計技術和工具的一種或幾種相結合。
2、QCC小組一般由3~10人組成,人數太少,方案對策不全面,人數太多,意見難統一,效率好效果反而不明顯。
3、組圈
根據同一部門或工作性質相關聯、同一班次之原則,組成品管圈。透過商議選出圈長,由圈長主持圈會,並確定一名記錄員,擔任圈會記錄工作。透過民主方式決定圈名、圈徽。由圈長填寫“品管圈活動組圈登記表”,成立品管圈,並向QCC推動委員會申請登記備案。
4、活動主題選定,制定活動計劃
每期品管圈活動,必須圍繞一個明確的活動主題進行,結合部門工作目標,從品質、成本、效率、交期、安全、服務、管理等方面,每人提出2~3個問題點,並列出問題點一覽表。以民主投票方式產生活動主題,主題的選定以品管圈活動在3個月左右能解決為原則。
5、目標設定
明確目標值並和主題一致,目標值儘量要量化。不要設定太多的目標值,最好是一個,最多不超過兩個。目標值應從實際出發,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既有挑戰性,又有可行性。對目標進行可行性分析。
6、現狀調查,資料收集
根據上次的特性要因圖(或圍繞選定的主題,透過圈會),設計適合本圈現場需要的、易於資料收集、整理的查檢表。決定收集資料的週期、收集時間、收集方式、記錄方式及責任人。圈會結束後,各責任人員即應依照圈會所決定的方式,開始收集資料。資料一定要真實,不得經過人為修飾和造假。本階段使用查檢表。
7、資料收集整理
對上次圈會後收集資料過程中所發生的困難點,全員檢討,並提出解決方法。檢討上次圈會後設計的查檢表,如需要,加以補充或修改,使資料更能順利收集,重新收集資料。如無前兩點困難,則圈長落實責任人及時收集資料,使用QC手法,從各個角度去層別,作成柏拉圖形式直觀反映,找出影響問題點的關鍵專案。本階段可根據需要使用適當之QC手法,如柏拉圖、直方圖等。
8、原因分析
在圈會上確認每一關鍵專案。針對選定的每一關鍵專案,運用腦力激盪法展開特性要因分析。找出影響的主要因素,主要因素要求具體、明確、且便於制定改善對策。會後落實責任人對主要因素進行驗證、確認。對於重要原因以分工方式,決定各圈員負責研究、觀察、分析,提出對策構想並於下次圈會時提出報告。本階段使用腦力激盪法和特性要因法。
9、對策制定及審批
根據上次圈會把握重要原因和實際觀察、分析、研究的結果,按分工的方式,將所得之對策一一提出討論,除了責任人的方案構想外,以集思廣益的方式,吸收好的意見。根據上述的討論獲得對策方案後,讓圈員分工整理成詳細具體的方案。對所制定的具體對策方案進行分析,制定實施計劃,並在圈會上討論,交換意見,定出具體的步驟、目標、日程和負責人,註明提案人。
圈長要求圈員根據討論結果,以合理化建議的形式提出具體的改善構想。圈長將對策實施計劃及合理化建議報部門主管/經理批准後實施(合理化建議實施績效不參加合理化建議獎的評選,而直接參加品管圈成果評獎)。如對策需涉及圈外人員,一般會邀請他們來參加此次圈會,共同商量對策方法和實施進度。本階段使用愚巧法、腦力激盪法、系統圖法。
10、對策實施及檢討
對所實施的對策,由各圈員就本身負責工作作出報告,順利者給予獎勵,有困難者加以分析並提出改進方案和修改計劃。對前幾次圈會做整體性的自主查檢,尤其對資料收集、實施對策、圈員向心力、熱心度等,必須全盤分析並提出改善方案。各圈員對所提出對策的改善進度進行反饋,並收集改善後的資料。
11、效果確認
效果確認分為總體效果及單獨效果。每一個對策實施的單獨效果,透過護理化建議管理程式驗證,由圈長最後總結編製成合理化建議實施績效報告書,進行效果確認。對無效的對策需開會研討決定取消或重新提出新的對策。
總體效果將根據已實施改善對策的資料,使用QCC工具(總推移圖及層別推移圖)用統計資料來判斷。改善的經濟價值儘量以每年為單位,換算成具體的數值。圈會後應把所繪製的總推移圖張貼到現場,並把每天的實績打點到推移圖上。本階段可使用檢查表、推移圖、層別圖、柏拉圖等。
12、標準化
為使對策效果能長期穩定的維持,標準化是品管圈改善歷程的重要步驟。把品管圈有效對策納入公司或部門標準化體系中。
13、成果資料整理(成果比較)
計算各種有形成果,並換算成金額表示。製作成果比較的圖表,主要以柏拉圖金額差表示。列出各圈員這幾次圈會以來所獲得的無形成果,並做改善前、改善後的比較,可能的話,以雷達圖方式表示。將本期活動成果資料整理編製成“品管圈活動成果報告書”。本階段可使用柏拉圖、雷達圖等。
14、活動總結及下一步打算
任何改善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一次解決所有的問題,總還存在不足之處,找出不足之處,才能更上一各臺階。老問題解決了,新問題又來了,所以問題改善沒有終點。按PDCA迴圈,品質需要持續改善,所以每完成一次PDCA迴圈後,就應考慮下一步計劃,制定新的目標,開始新的PDCA改善迴圈。
15、成果發表
對本圈的“成果報告書”再做一次總檢討,有全體圈員提出應補充或強調部分,並最後定案。依照“成果報告書”,以分工方式,依各人專長,分給全體圈員,製作各類圖表。圖表做成後,由圈長或推選發言人上臺發言,並進行討論交流。準備參加全公司品管圈發表會。
1、首先成立QCC活動時,需要有一個明顯的主題,圍繞產品生產、技術攻關、工藝改良、質量改進、工序改造等方面提出,主題範圍廣泛多樣。每次活動都是為了改進企業或部門工作的某個方面,目的是提高效率、效果和效益。而解決問題的方法多應用現代企業管理科學的統計技術和工具的一種或幾種相結合。
2、QCC小組一般由3~10人組成,人數太少,方案對策不全面,人數太多,意見難統一,效率好效果反而不明顯。
3、組圈
根據同一部門或工作性質相關聯、同一班次之原則,組成品管圈。透過商議選出圈長,由圈長主持圈會,並確定一名記錄員,擔任圈會記錄工作。透過民主方式決定圈名、圈徽。由圈長填寫“品管圈活動組圈登記表”,成立品管圈,並向QCC推動委員會申請登記備案。
4、活動主題選定,制定活動計劃
每期品管圈活動,必須圍繞一個明確的活動主題進行,結合部門工作目標,從品質、成本、效率、交期、安全、服務、管理等方面,每人提出2~3個問題點,並列出問題點一覽表。以民主投票方式產生活動主題,主題的選定以品管圈活動在3個月左右能解決為原則。
5、目標設定
明確目標值並和主題一致,目標值儘量要量化。不要設定太多的目標值,最好是一個,最多不超過兩個。目標值應從實際出發,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既有挑戰性,又有可行性。對目標進行可行性分析。
6、現狀調查,資料收集
根據上次的特性要因圖(或圍繞選定的主題,透過圈會),設計適合本圈現場需要的、易於資料收集、整理的查檢表。決定收集資料的週期、收集時間、收集方式、記錄方式及責任人。圈會結束後,各責任人員即應依照圈會所決定的方式,開始收集資料。資料一定要真實,不得經過人為修飾和造假。本階段使用查檢表。
7、資料收集整理
對上次圈會後收集資料過程中所發生的困難點,全員檢討,並提出解決方法。檢討上次圈會後設計的查檢表,如需要,加以補充或修改,使資料更能順利收集,重新收集資料。如無前兩點困難,則圈長落實責任人及時收集資料,使用QC手法,從各個角度去層別,作成柏拉圖形式直觀反映,找出影響問題點的關鍵專案。本階段可根據需要使用適當之QC手法,如柏拉圖、直方圖等。
8、原因分析
在圈會上確認每一關鍵專案。針對選定的每一關鍵專案,運用腦力激盪法展開特性要因分析。找出影響的主要因素,主要因素要求具體、明確、且便於制定改善對策。會後落實責任人對主要因素進行驗證、確認。對於重要原因以分工方式,決定各圈員負責研究、觀察、分析,提出對策構想並於下次圈會時提出報告。本階段使用腦力激盪法和特性要因法。
9、對策制定及審批
根據上次圈會把握重要原因和實際觀察、分析、研究的結果,按分工的方式,將所得之對策一一提出討論,除了責任人的方案構想外,以集思廣益的方式,吸收好的意見。根據上述的討論獲得對策方案後,讓圈員分工整理成詳細具體的方案。對所制定的具體對策方案進行分析,制定實施計劃,並在圈會上討論,交換意見,定出具體的步驟、目標、日程和負責人,註明提案人。
圈長要求圈員根據討論結果,以合理化建議的形式提出具體的改善構想。圈長將對策實施計劃及合理化建議報部門主管/經理批准後實施(合理化建議實施績效不參加合理化建議獎的評選,而直接參加品管圈成果評獎)。如對策需涉及圈外人員,一般會邀請他們來參加此次圈會,共同商量對策方法和實施進度。本階段使用愚巧法、腦力激盪法、系統圖法。
10、對策實施及檢討
對所實施的對策,由各圈員就本身負責工作作出報告,順利者給予獎勵,有困難者加以分析並提出改進方案和修改計劃。對前幾次圈會做整體性的自主查檢,尤其對資料收集、實施對策、圈員向心力、熱心度等,必須全盤分析並提出改善方案。各圈員對所提出對策的改善進度進行反饋,並收集改善後的資料。
11、效果確認
效果確認分為總體效果及單獨效果。每一個對策實施的單獨效果,透過護理化建議管理程式驗證,由圈長最後總結編製成合理化建議實施績效報告書,進行效果確認。對無效的對策需開會研討決定取消或重新提出新的對策。
總體效果將根據已實施改善對策的資料,使用QCC工具(總推移圖及層別推移圖)用統計資料來判斷。改善的經濟價值儘量以每年為單位,換算成具體的數值。圈會後應把所繪製的總推移圖張貼到現場,並把每天的實績打點到推移圖上。本階段可使用檢查表、推移圖、層別圖、柏拉圖等。
12、標準化
為使對策效果能長期穩定的維持,標準化是品管圈改善歷程的重要步驟。把品管圈有效對策納入公司或部門標準化體系中。
13、成果資料整理(成果比較)
計算各種有形成果,並換算成金額表示。製作成果比較的圖表,主要以柏拉圖金額差表示。列出各圈員這幾次圈會以來所獲得的無形成果,並做改善前、改善後的比較,可能的話,以雷達圖方式表示。將本期活動成果資料整理編製成“品管圈活動成果報告書”。本階段可使用柏拉圖、雷達圖等。
14、活動總結及下一步打算
任何改善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一次解決所有的問題,總還存在不足之處,找出不足之處,才能更上一各臺階。老問題解決了,新問題又來了,所以問題改善沒有終點。按PDCA迴圈,品質需要持續改善,所以每完成一次PDCA迴圈後,就應考慮下一步計劃,制定新的目標,開始新的PDCA改善迴圈。
15、成果發表
對本圈的“成果報告書”再做一次總檢討,有全體圈員提出應補充或強調部分,並最後定案。依照“成果報告書”,以分工方式,依各人專長,分給全體圈員,製作各類圖表。圖表做成後,由圈長或推選發言人上臺發言,並進行討論交流。準備參加全公司品管圈發表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