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思想帝國

    這個問題有意思。

    可以分成兩部分,一是做後悔的事,二是經常做。

    關於一,我曾回答過,不再重複,這裡單說二:為什麼會經常做。

    做,是一種行為。每個人的行為都是思想,的外化。要改變行為,先改變思想。

    但是,明明知道不該那麼做,也就是說大腦己經有這種意識,為什麼還會去做後悔的事?比如拖延、發火、口無遮攔等等。

    首先要知道,人的每一個行為並沒有辦法界定對錯。拖延的本質是先滿足一項需求而後再去滿足另一項需求,比如滿足休息的需求而不去學習、工作,或滿足進步的需要去學習工作而拖延休息的需要。發火的本質是滿足發洩情緒的需求而暫時忽略與人為善的需求。

    所以從行為本身來說,都是滿足需求的表現。拖延的人看似被動,卻是主動選擇的結果,都有其自身價值。因此無法界定對錯。

    但是,這裡有但是。當人確立長遠目標,即明確某一需求為目標後,就有了對錯。後悔,往往是意識到因滿足短期或眼前且不重要的需求,而影響了長遠目標實現的反應。

    後悔,往往是目標意識的反應。如果你己經有了這樣的一個目標,卻仍無法改變行為,請反思以下幾點。

    1,你的目標是否強烈。不強烈的目標只是一種需求,而強烈的需求具有壓倒其它需求延後實現的力量。努力,不能改變行為,對自己夠狠才能改變行為。

    2、有了強烈的目標,剩下的就是重新規劃思想。人的思想分成兩方面,一是思想的內容,二里思想的前提。關於思想內容,在有目標後,很容易判斷優劣。但思想的前提,即你為什麼會那樣思考,這一條不容易發現,但卻最重要。它具有隱弊性、強制性,不改變思考的前提,就無法從根本上改變思想的內容,從而無法真正改變行為。不改變無論你看了多少書,無論你多少次提醒自己,都無法改變行為,一次次做後悔的事。

    思想的前提很隱秘,但不神秘。它就是你在思考前己經預設的條件。比如許多人明知該行動卻不行動,其前提條件往往預設為:肯定還有可以不行動的方法。而常拖延的人,總認時間夠用,有時間滿足另一目標需求。對人發脾氣的人,其條件預設為發脾氣也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式,或從內心中輕視別人。

    思想的前提,本質是價值觀的體現。其決定思想的內容,從而影響人改變現實的行為。

    綜上,改變行為,就要改變思想的前提。而不是單純改變思想的內容。不然,無論你學了多少、想了多少、想的內容多麼正確,你都無法改變行為。

    還是那句話,後悔,有可能是你進步的階梯,也可能是你原地踏步的明證。改變行為,前提是自身的進步,你需要打破原有的思維框架(前提),建立新的框架。所謂新框架,可能是加入新的內容,也可能是舊內容的重新組合。所以,要真正改變行為,不妨多想想思想的前提是什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如何看待校園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