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3121455889

    人不論高矮,字不論醜俊,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歷史背景,不同的文化程度,不同的人生經歷,寫出來的作品沒有可比性。宋之問人品不佳,與其才氣無關。餘秀華身殘志堅,而才華不能和宋之問相題並論。就詩詞而言,只有優劣之分,沒有人品之別。

  • 2 # 天涯孤旅a

    怎麼能將宋之問的詩詞與餘秀華相比?就算餘秀華穿越到唐代,二者能比較嗎?

    宋之問何許人?我們來看看他的生平和文學成就。

    學歷上,進士及第;進士及第拿到現在算什麼學歷?職業,修文館學士;唐代修文館學士官職雖不大,至少是五品大員吧!但身份顯貴,是直接與皇帝親密接觸的文人。古來能夠與皇帝直接接觸的文人又有多少?

    宋之問被稱為律體詩的開創者!我們說,一種文體形式的形成與規範,無不是經過長時期不斷積累,千錘百煉的結晶。而作為一個開創者,其文化素養和其淵博知識是我等無法想象的。就如柳永首開慢詞之風是一場文化性的革命!其文學成就的高度猶如太陽一般光芒萬丈。

    即然宋之問有律體詩的開創者之稱,那我們再來看看宋之問的文學作品。宋之問一生創作頗豐,留下《宋之問集》五卷。我們摘錄幾首宋之問的作品。

    其一:渡漢江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其二:題大庾嶺北驛

    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

    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

    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

    其三:送杜審言

    臥病人事絕,嗟君萬里行。

    河橋不相送,江樹遠含情。

    別路追孫楚,維舟吊屈平。

    可惜龍泉劍,流落在豐城。

    我們再選一首他的應制詩。

    其四:春日芙蓉園侍宴應制

    年光竹裡遍,春色杏間遙。

    煙氣籠青閣,流文蕩畫橋。

    飛花隨蝶舞,豔曲伴鶯嬌。

    今日陪歡豫,還疑陟紫霄。

    看看,都是經典之作,古來又有多少詩人的作品能夠達到此種境界呢?

    當然,宋之問人品不好,趨炎附勢,為在政治上上進,先後獻媚張易之和太平公主,幾經謫貶,最後落的被處死的下場。

    那麼,餘秀華拿什麼與宋之問比造詣呢?深度懷疑題主別有他意,咱們也就不比了。不比則風清雲淡世間安好,一比怕是無名孽火多有不便。

    就此打住。

  • 3 # 秋水長天H

    為了回答題主的問題,趕緊“度"了一下"宋之問",還好,沒有"度”出第二個,此“宋之問"應該就是唐朝詩人"宋之問“了。

    宋之問與餘秀華之間除了同是"詩人"這一共問點之外,其它方面應該設多少交集。那麼,我們就來比比他們之間誰的詩歌造詣高。

    宋之問是唐代詩人,進士出身,有才。武周時期,成武則天御用詩人,很受恩寵,與沈佺期齊名。

    唐中宗時,有一次,中宗遊昆明池,命大臣搞個賽詩會,還搭一個彩臺,命上官婉兒在上面當主持人,眾大臣作了一百多首詩呈上,上官即當主持人又當評委,整個是一個古代版的詩詞大會啊。

    不一會,被淘汰的詩稿像雪片一樣被紛紛扔下,最後僅剩二首詩,就是宋之問和沈佺期的。眾人都屏住呼吸,等待上官婉兒最後的評判。刷!又一張詩稿落下,眾人爭相搶拾,一看:沈佺期。

    上官公佈評選理由:宋、沈二位的詩作勢均力敵,但是,沈詩落句雲"微臣凋朽質,羞觀豫章材",詞氣已竭。不如宋雲"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猶健舉也。沈佺期不得不服。可見,宋之問寫應試作文還是有兩把刷子的。

    關於宋之問,還有個傳說,就是搶奪外甥劉希夷的詩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這兩句詩寫的確實好,宋之問想據為已有,外甥劉希夷不同意。宋之問只好痛下殺手,命人用大布袋裝土把外甥活活壓死了,當然,如今這兩句話還是算在劉希夷頭上。

    宋之問一生攀附權貴,最終失勢流放,並被唐睿宗賜死。在詩作上多為宮庭應制之作,內容比較貧乏,但詞采綺麗,對仗工整。

    而當代餘秀華正好與之相反。作為民間詩人,餘秀華以樸素、自然、本真的語言,以不太合仄押韻的長短句,以一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霸氣,向人們詮釋了詩歌不一樣的精彩。我們一定不能小看餘秀華的詩歌實踐,詩歌在不停的發展,對餘秀華,百年之後甚至千年之後的評價才是最真實的評價。但前提是:你的詩需要有強大的生命力。

    餘秀華也象宋之問一樣的搞攀附,但餘秀華沒有攀附權貴,她只是攀附"唐詩”,"色解唐詩"也是變相攀附,無非是博眼球,追名逐利。但餘秀華應該明白:詩歌千古秀,名利一時榮。

    綜合看來,餘秀華的詩歌造詣應該更高,因為宋之問己蓋棺定論,而餘秀華尚年輕,還在詩歌的道路上探索前進,前(錢)途一片光明。

    感謝閱讀!

  • 4 # 木香春暖

    這簡直就是一個SB問題,沒有任何可比性,不同時代,不同背景,不同的文化教育,不同生活需求,不同思維方式,不同文學功底,不同……一個古人男,一個現代女,沒有任何可以比較的地方,問這個問題的人一定是腦殘腦缺鈣。

  • 5 # 楚天一鴻

    這個問題有點莫名其妙,

    不同時代的人何以比較。

    文學的天空裡群星閃耀,

    每一顆星都有它的奇妙。

    你要問我誰的造詣更高?

    很遺憾我確實也不知道!

  • 6 # 攬月讀書

    宋之問和餘秀華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人:一個是古人,一個是今人;一個是健康男人,一個是腦癱女人;一個是攀附朝廷的達官貴人,一個是地地道道的農民……這兩個人似乎完全不可能放在一起相比……

    但仔細想想,兩個人之間也不是完全沒有相似之處。

    首先宋之問和餘秀華都是網紅詩人。其次宋之問一生本就爭議頗多,後又傳出為了搶奪外甥劉希夷的詩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命人用大布袋把外甥活活壓死了,從而更加聲名狼藉;而餘秀華則因為一時興起色解唐詩,招致網路沸騰、罵聲一片……

    宋之問是初唐著名詩人,是律體的重要創造者之一,一生創作頗豐,是當時標準的網紅詩人,可謂名滿天下。其有很多詩篇如“渡漢江——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更是歷千年而不衰!關於他的外甥劉希夷究竟因何而死,史書並沒有記載,道聽途說皆不可信。

    餘秀華則是標準的農民,且是腦癱患者,但自強不息,她09年開始正式詩歌創作,憑藉天才般的語言天賦,歷經六年終於殺出一條血路,紅遍網路,成為當代炙手可熱的詩人之一。但她雖是女流之輩,卻性格彪悍,與人鬥嘴從不服輸,著名詩人劉年曾在詩中這樣描述她:“為了囚禁,那具裝滿火藥和鐵片的肉體,老天給她,上了道沉重的枷鎖。”再加上餘秀華已在農村生活了四十餘年,深得農村婦女罵架之精髓,故平日裡樹敵頗多,最終爆發了色解唐詩事件。

    其實餘秀華怎樣解讀唐詩,都是她個人的事情,反映出的是她自身的思想境界。並且唐朝本身就比較色,非常的開放。唐朝的男皇帝曾經納兒媳為妃,女皇帝和女兒共用情人,唐朝的詩人大多飲酒狎妓,喜歡風花雪月。但別人可以色解,你餘秀華不行!自媒體時代,遍地草根詩人,憑什麼大家都沒有火,你餘秀華火了?別的詩人要自費出詩集,憑什麼你餘秀華出版社主動邀約,接二連三的出詩集,大賺稿費?

    好了,我的回答要結束了,至於宋之問和餘秀華誰的造詣更高,有句老話叫“好男不和女鬥”,肯定是餘秀華要取勝了。

  • 7 # 一串七珠讀雜書

    我是一葉七珠讀雜書,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不知道提問者提出這個問題的目的和出發點是什麼?提問者自己對宋之問了解嗎?對詩人餘秀華瞭解嗎?他們在寫詩的造詣上,應該沒有可比性。

    他們兩個應該沒有一點必然的聯絡,假設有的話,就是他們都是對當時,比較有影響的詩人。說起餘秀華,很多人其實也是不屑一顧的,不過看看現在詩歌在社會上的地位和影響力,再看看餘秀華的詩引起的反響,就可以看到,餘秀華之所以出名,並不是“腦癱”引起的效應,也不僅僅是“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而是她的詩,描寫了生活在農村、基層的弱勢群體,真實的感受和情感。因為她的詩歌真誠、膽大、接地氣兒,有一些詩歌的質量的確非常好,才引起眾人的注意。

    宋之問詩雖然寫的好,人品卻並不怎麼樣。餘秀華,雖然寫的現代詩歌語言大膽,對唐詩的色解說,也讓我取關了她,只能說觀念不同,並不能代表餘秀華人品有什麼缺陷。宋之問,應該是名副其實的渣男。

    01宋之問出身

    那麼,咱們就先詳細瞭解一下宋之問何許人。說起一首有名的詩,多數人都應該聽過:

    嶺外音書斷 ,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這就是宋之問的《渡漢江》

    宋之問,出生約(656——712年),字延清,名少連,虢州弘農(今河南靈寶)人,是唐朝時期比較有名的詩人。

    宋之問出生家庭並不顯赫,其父親宋令文做到左驍郎將和校理圖書舊籍的東臺詳正學士,聲譽甚好。在其父親的影響下,宋之問工專文詞。上元二年(675年),宋之問進士及第,踏上仕途。在武則天時,因文才好,很受恩寵。後因結交張易之獲罪。後因受賄罪被貶越州長史。唐睿宗景雲元年(710年)流放廣西欽州,唐玄宗先天元年被刺絲。

    02 宋之問品行

    宋之問雖然詩寫得好,但因一生行事做人,被後人所不恥。宋之問最壞的地方,並不是為了榮華富貴巴結張易之、張宗昌兄弟。當時的寵臣二張,武則天這麼寵愛,當然會有很多人去巴結,巴結二張的,不只是宋之問。宋之問無恥的是為了自己偷生,他高發了幫助過自己的密友張仲之,導致張仲之一家全被殺。最最無恥的是,他為了奪得外甥劉希夷的絕好佳句,把外甥殺掉,因此被上千古罵名。

    據《唐才子傳》等記載,宋之問的外甥叫劉希夷,中過進士,頗有才氣。有一次他寫了首詩,向當時已經很有名氣的舅舅宋之問請教。宋之問一看此詩如天工造成,確是佳句,就想佔為己有。當知道外甥此詩沒有讓外人看到時,宋就說這首詩給好了,算我的作品,它的知名度會更高,傳播更廣。後外甥想來想去,總覺得不捨得把自己辛辛苦苦寫出來的詩送給別人,就去給宋之問要回來。宋之問當時應該早情不自禁把這首詩向圈內人炫耀了。如今外甥要回,別人知道實情後,一定會要回去。於是,殺心暗起,他不動聲色的答應把詩還給外甥,灌醉外甥後,讓家奴把外甥用裝滿土的袋子壓死了。

    這首詩就是有名的《白頭翁》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洛陽女人惜顏色,行逢落花長嘆息。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從宋之問為了榮華富貴媚顏曲上,為了討好武則天,寫過許多歌功頌德的不切實際的詩,到宋之問為了權威,巴結張易之兄弟,為了一首詩殺死自己的外甥,因貪汙被皇帝治罪,說明宋之問這個人的人品自始至終就是低下卑劣的。

    宋之問經典作品以及賞析

    01《題大庾嶺北驛》

    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

    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

    這首詩不洗洗分解了,看看下一首詩,宋之問的寫作手法。

    02《度大庾嶺》

    度嶺方辭國,停軺一望家。魂隨難翥鳥,淚盡北枝花。山雨初含霽,江雲欲變霞。但令歸有日,不敢恨長沙。

    這首《度大庾嶺》的詩,是宋之問被貶途中所寫的,因作者感觸至深,詩尤其真實生動,悽楚悲涼。當時的宋之問因媚附張易之而獲罪,中宗復位後,把宋貶為瀧州參軍。

    起句“度嶺方辭國”開門見山,直抒心意,說明詩人辭別故國,來到,梅嶺之巔。歷代被後人讚歎的是“方”字,一個“方”字把詩人戀戀不捨又無奈的心情,一下子寫了出來。“使文陡率而高遠”。而下句“停軺一望家”,詩人停下長途跋涉的車,在邊界之處遙望家鄉,一個遭貶謫的落魄形象就簡練而準確的刻畫出來了。這裡的“一望”二字,也靈活摹神的把詩人的神情刻畫出來。

    下面的聯句緊承首聯的意思,把詩人眼前看到的鳥的飛翔,花兒開放,一南一北的引用,把他的思緒都融進了這幾個字之中。好的詩句就是生動有力,情景交融,有意向有張力,寥寥數字,就能把詩人的情態淋漓盡致的表達出來,就是文字的功力。接下頸聯寫得就是當前的風景,把目光拉到眼前。詩人的心情是複雜的,其沮喪、悲涼的情緒,並無一字寫出,卻讓讀者讀到眼前的風景時,體會到他心情的哀傷。

    結句“但令歸有日,不敢恨長沙”。想想人很有意思,這麼個不擇手段,為了一首詩敢殺死自己外甥的男人,面對困境時,卻能夠坦然相對,並且對未來充滿了希望。有人說,越是自私冷酷的人越是隻顧自己不顧他人的感受,越容易成功。不知道宋之問寫這句話是發自內心的還是有意作出來的姿態。“不敢恨長沙”應該是他對權威的恐懼和畏懼,讓他不敢恨長沙,而不是對自己所做作為的審視。

    只要能夠有回去的希望,自己就心滿意足了,不敢對自己受貶有一點怨恨。這是他知道自己的權力不能讓自己有所欲為,真的大權在握時,他會不報復嗎?

    只從這首詩來分析,“章法嚴謹,對仗工整,音律和諧,是一首非常精彩的五言律詩。”

    餘秀華

    餘秀華,1976年生於湖北省鍾祥市石牌鎮,詩人。

    餘秀華因出生時倒產、缺氧而造成腦癱。她行動不便,說話口齒不清。高中畢業後在家賦閒。2009年開始寫詩,2014年11月開始在《詩刊》發表詩作。2015年出版詩集《月光落在左手上》、《搖搖晃晃的人間》;2016年出版第三本詩集《我們愛過又忘記》;2018年出版散文集《無端歡喜》。餘秀華是生活在農村的女子,她並沒有因為地域的限制、身體的限制而固封住自己的靈魂。她因身體不好,靈魂的甦醒,不甘心平庸的活下去,於是她喜歡了讀書寫詩,用詩歌表達自己豐富的情感。

    她不像世人那般拘謹,很多的想法想都不敢想,即便想了,也不敢說出來。比如在婚姻內大膽的說出對其他男人的愛,追求愛情時的不遺餘力,都讓安分守己習慣了得人大吃一驚。有人辱罵她,出名了就跟老公離婚。罵她的人,不是她,怎麼體會到鞋子不合腳的痛苦?當初她不出名時,怎麼知道她不想離婚?貧窮會限制一些人的想象,很多女人正因為貧窮離婚離不起,並不是她們不想打破沒有愛的婚姻。

    餘秀華很多的詩歌非常經典,在時間的磨鍊中,會有一些詩歌流傳下去。因為她的詩歌是真誠的也是有靈性的,很多人喜歡她的詩,是發自內心的與炒作沒有任何關係。

    餘秀華比較精彩的詩歌,比如《我愛你》

    如果給你寄一本書,我不會寄給你詩歌

    我要給你一本關於植物,關於莊稼的

    告訴你稻子與稗子的區別

    告訴你一顆稗子提心吊膽的

    春天

    只有經歷過生活的困哪又不甘心平庸的活下去,只有在農村住了幾十年,心中有夢想的人,才能體會到這詩中的力量和酸楚。餘秀華的詩,在境界、品格上,並不低。比很多的科班出身的詩人寫得好。

    總之,實在體會不到這道題的提問者,為什麼會把宋之問和餘秀華相提並論,因為他們的詩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力嗎?還是因為餘秀華敢赤裸裸的寫關於性和愛的詩句?這些只是觀念的不同,罪不該死,而宋之問很多行為,卻是罪大惡極。

    當然,我也不喜歡餘秀華的黃解唐詩,我個人太喜歡唐詩宋詞,因為這個還取關了她。但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只有到了一定的境界和閱歷,人才明白自己的對錯。只要不傷害別人,不把自己的痛苦建立在別人的幸福之上,每個人都有權力追求自己的幸福的吧。

  • 8 # 秦一農夫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農夫瀏覽了不下二十個網友的回答,傾向是非常明顯地。筆者不想以過多的筆墨,僅以"窺一斑而知全豹“或"一葉知秋"來作一簡述。

    初唐著名詩人宋之問的詩,筆者僅讀過幾首,收錄在《唐詩三百首》中也只有一首《題大庾嶺北驛》,特輯錄於下;

    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

    我行珠未已,何日復歸來。

    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

    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海。

    這是作者於神龍五年遭貶嶺南,過大庾嶺時所作。全詩僅四十字,把沿途景色,傳聞,及作者本人當時的內心活動,表露無餘。這首詩作者本來是因

    遭貶,情緒低落,愁絲萬千,但全詩中並未出現一個"愁"字。

    宋之問是進士出身,一個御用文人,唐中宗遊歷昆明湖時,在一個百餘名大臣參與的賽詩會上,技壓群芳,獨佔鰲頭。由此看來,宋之問一生雖然事非纏身,五十六歲時慘遭"賜死",令人可嘆,但他的詩文造脂還是很深的。

    農民詩人餘秀華的詩,筆者同樣接觸的很少,只讀過《搖搖晃晃的人間》,《月亮落在左手上》,《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等幾首。說實話,對於這樣的詩歌,筆者是實在不敢“恭維“的。或許是因為時代的不同,年令的差異,餘秀華的詩如果放在三十年前,她的大部分所謂詩的歸宿,只能是編輯桌下的"字紙婁”。正如有的評論家說,餘秀華的詩,寫得並不好,因她的"腦殘"的同情分是很高的。更談不上什麼造詣。再加上她的"色解唐詩",就更令人可憎了。

  • 9 # 梧桐樹邊羽

    宋之問和餘秀華哪個造詣更高?

    這如何相比?兩個人在世人心中共同的標籤就是“詩人”,那麼題主這個問題是否就是問兩人在寫詩方面的造詣比較嗎?

    可題主心理並不Sunny,為什麼拿餘和宋比,而不和李白、杜甫、白居易去比?

    宋之問的詩才極為了得。他不但在當朝詩歌水平第一(官方認證),還是我們現在熟知的格律詩的主要發明人之一。

    但他又是中國詩人中人品最差的一個,千年來積累的罵名足夠讓他永不翻身。他為了兩句詩用土袋子堆殺侄兒劉希夷;他為了高官厚祿自薦枕蓆於武則天,卻被嫌口臭;他為了討好女帝紅人,甘願手捧溺器(尿壺);他被貶嶺南,卻私自棄官潛逃,還寫下“不敢問來人”的詩句記錄;他為了東山再起,出賣收留他的朋友給武三思,上演了現實版的農夫與蛇;他最終被李隆基拋棄,毒死驛所。

    這些劣跡,有些真、有些假、有些不知真假,但是總體來說,宋之問這個人是被定了性的,那就是才高、詩好、人品差到極點。

    那麼,在題主的眼中,餘的性質也被定到了這個範圍嗎?

    這顯然是不對的,包藏著題主對餘的鄙視。用這種提問的方式來論斷一個人的文學地位,對餘的印象造成潛移默化的打擊,這是不應該的。

    我們拋開所有外在價值、拋開健康殘疾、拋開男女之別、拋開時代鴻溝、拋開社會影響,來看這兩個人,也沒有可比性。

    宋之問是初唐、盛唐詩詞飛歌中的文學先鋒,而餘是當下混亂詩詞環境下的一朵奇葩。

    兩人在詩才上無法類比,宋之問對中國古詩詞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影響了中國文人千年,直到今天還有人在格律和自由中爭論不休。

    而餘的詩,只是一小塊自留地,供她自己和喜歡她的人自嗨,對詩歌的程序影響極其微小,也許以後在現代詩史上會提到一筆,也許根本就不會提到,和“烏青體”、“梨花體”一樣,只是作為詩歌尋路的某一個殘枝末節。

    這是到目前為止的定位,也許會發生改變。宋之問的地位基本不會變了,就算你一百個看不起他的人品,但是隻要學習中國古詩詞,就要知道近體詩的開創人中有他一個。

    大唐的社會意向,是昂揚向上的,宋之問個人的品德問題,在那個紛亂的社會中被渲染得極大,從而讓他永遠抬不起頭來,人們不斷地往他身上潑上髒水,也不管那些事情他是否做過。這就是品德社會的鑑別標準。

    而我們今天,這方面的看法就詭異起來了。成功不再是功成名就,更多地是功成錢就。社會的價值觀一再漂移,很多人只是因為長得帥就可以被原諒,那麼一個才情高的女詩人,只要不再和社會故意擰巴,唱對臺戲,很快就會被社會原諒,併成功洗白。這是新時代社會的寬容。

    所以我們無法把一個在道德法庭上已經被判無期徒刑的宋之問和還在變化、創作的餘來相提並論。

    具體怎麼樣,要到百年之後才看得清楚。

    但是單論才華(剝離其他所有附加屬性),餘難以望宋之項背。

    再說一遍,這種類比是不對的。因為很多人都會帶上感情色彩來分析、推斷、發洩。

    這無論對宋之問,還是餘,都是不公平的。

    隨手寫成,難免粗疏。

  • 10 # LBF穿越風暴

    就詩論詩,不及其餘。

    對於中國的古典詩詞,本人所知有限。但一定要做比較的話,我也只能說,一個時代,自有一個時代的風騷,留下的是特定社會環境的烙印,當然也包括特定的“語境”。

    有些評論者把餘秀華比作狄金森。但我覺得,餘秀華更接近古希臘的薩福。薩福留下的多為殘句斷章,但其在當時的藝術領域獨領風騷,無論是在意識還是在思想方面,都很前衛。顯然,餘秀華目前的影響力尚無法比肩薩福當時的影響力——這也是我們對餘秀華期待的空間。好在餘秀華的創作仍在延續,她的路還很長……

  • 11 # 海行5

    詩人的出現是當代人福分的提現,當代人有多大的福報,出現的詩人就具有多少令人讚歎的成分。與其把詩人比較,不如先比較這個環境,這個環境的人他們追求的什麼生活,才會產生什麼樣的靈感和意境。把這個時代的產物脫離開當時現實的侷限而去盲目的比較,是沒什麼結論結果的,只能說哪個詩人在哪個時代都是獨一無二的傑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樓夢》下人年紀大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