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強哥說劇

    《火星救援》由美國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出品的科幻冒險電影,由雷德利·斯科特執導,馬特·達蒙主演,該片根據安迪·威爾的同名小說改編,於2015年10月2日在美國上映,《火星救援》首日票房就有5700萬人民幣,登頂當日票房冠軍,同時也超越《星際穿越》,成為在華上映的首日票房最高的科幻片。

    影片主要講述五名美國宇航員,準備首次登陸火星,但中途遇到了強風暴,火星登陸計劃被迫停止,宇航員馬克被誤認為遇難,被留在了火星上,但其實馬克並沒有死,等馬克醒來,看到眼前的一切,才明白髮生了什麼事情,然後馬克就開始想法生存下來,再想辦法回到地球。

    因為馬克是一個植物學家,這次又帶了些土壤和土豆,然後馬克就開始在火星上種土豆,但光有土壤和土豆,沒有水也不行,馬克就開始想辦法造水,幸虧馬克以前是個三好學生,最後馬克利用自己所學的化學知識,終於造出水來。生存問題是解決了,下一步就是想法怎麼回到地球,首先是要和地球取得聯絡。

    地球這邊也發現馬克沒死,決定展開營救行動,一場火星救援行動就此展開了。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才發現有很多困難,首先是怎麼和馬克取得聯絡,然後聯絡上以後,又怎麼把馬克接回來,最後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克服了種種困難,終於把馬克接了回來。

    隨著《星際穿越》、《地心引力》的大火,太空題材的電影慢慢受到關注,《火星救援》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火星救援》不僅僅是一部科幻電影,它還是一部冒險電影,一部生存電影。當你睜開眼發現你在火星上,火星上只有你一個人,你要怎麼生存下來,那裡沒有吃的,沒有喝的,彷彿回到了原始社會,一切都要重新開始。

    相較於以往的科幻電影,此片完全沒有科幻的感覺,更像是一部太空探索紀錄片,沒有酷炫的特效,沒有先進的裝備,更注重影片的劇情,雖然是一部災難片,但影片卻以一種積極幽默的方式去呈現,目的是告訴我們遇到困難時,要保持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在此片中完全被體現出來了,馬克要不是有豐富的知識儲備,生存都成問題,更別說回到地球了,是不是有種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感覺,生活就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從你來到這個世界的第一刻起,你就不斷的在學習,學會了說話,學會了走路,在不知不覺中就會用到你學過的知識。

    整體來看《火星救援》是一部題材新穎,劇情豐富,意義深刻的科幻電影。把故事放在充滿未知的火星,一切都是從頭開始,透過一步步的摸索,在那裡生存下來,每一個小小的成功,對於人類來說都是巨大的進步,即讓我們對火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又向我們傳達了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

  • 2 # 明星的自我修養

    其實本質是在外太空種田的一部電影。

    可能沒有其他大片那樣絢麗的特效畫面,也沒有展現涉及血腥暴力的內容,但是場景非常寫實,飛船也很有質感,很溫馨的很勵志的看著男主角一步一步求生,說到這裡我覺得也很像魯濱遜漂流記,只不過這次漂流在火星上。

    也經歷過失敗,被隊員“拋棄”,外艙破損,作物沒存活,沒水,沒食物,沒土……等等等等,但是男主卻依然用樂觀的精神來面對這些困境,幽默的臺詞讓觀影的我們也忍俊不禁。

    宇宙之大,人類之渺小,但卻也蘊含著無數的希望,讓不可能的火星救援變成了可能。

    看完這部電影之後,你有沒有也發掘自身的潛力呢?學習種菜,走遍宇宙都不怕,哈哈哈!

  • 3 # 買買娛海

    電影《火星救援》是雷德利斯科特導演的一部關於火星宇航員在一個荒涼的星球上掉隊,但是憑藉著自己頑強一直生存下來,並最終獲救成為英雄的電影。電影的核心還是一個類似於魯賓遜漂流記的故事,都在講述一個人被遺失、生存、獲救的電影結構,不同的是電影《火星救援》將場景從荒涼的小島轉移到了遠離地球的火星上,恰好採取了科幻冒險的形式。雖然總體上沒有給觀影人提供任何驚喜,但是電影《火星救援》在細節和基調的感覺上擁有很大的創新。

    在電影的一開始,我們的主人公馬克就在一次在火星出任務的時候,遭受風暴使得馬克與隊友們走失。按照計劃探測小組已經到了該返程的時間,但是這是隊員任然沒有找到主角馬克,他們以為馬克已經死亡,於是隊長梅莉薩做出決定拋下馬克返回地球。主角畢竟有主角的光環存在,馬克沒有死,他利用一個壞掉的衛星修好了通訊裝置並與地球取得了聯絡,利用自己的土壤學只是在火星基地培養起土豆,維持自己的日常補給。電影在生存的部分,極力展示馬克的所有聰明才智和麵對著絕境的勇氣。

    這部電影對一些基本的太空科學常識進行了深思熟慮地琢磨,並將所得結果透過主人公馬克的行動反饋給觀眾們。比如,馬克在用特製的膠帶維修破損的面罩,告訴了我們在太空宇航員的面罩破損了該如何處理,馬克在火星基地用隊友們留下來的廢棄的固體廢物來,培養合適的土壤種植土豆,教會我們在不適合植物生長的外星球環境如何種植植物。在這段漫長而孤獨的火星生活中,馬克這位睿智的土壤學家兼植物學家,在他的影片日記中不斷地跟自己交談,安慰自己的情緒,並將每一次出現的危機化作自己活下去的動力。事實上,只要絕望和恐懼稍稍佔據了他的內心,馬克就沒辦法活著等到救援。

    電影的分割點在於,美國NASA與主人公馬克取得了聯絡,得知其還沒有死亡,並且利用火星基地剩下的所有動西生存了下來的訊息。這時電影的聚焦點就落在 了NASA的高層管理人員的身上。畢竟美國不像是我們國家這麼具有人道主義,NASA的高層管理人員先是考慮到資金和技術的問題。上火星去營救一個人,不像是去出去旅個遊那麼簡單,從準備火箭物資再到發射飛抵火星要將近一兩年的時間。於是,值不值得去花費這麼多資金,去做一個很大可能失敗的事情上,兩撥人爭執不下。其中一個黑人科學家堅持人道主義去營救男主,提出了一種方法,將物資送到返航的馬克的隊友的飛船上,然後由他們一行人直接飛去火星營救馬克。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技術人員、科學家和管理人員爭分奪秒,透過刮水板上的方程式工作,分配資金、燃料和安全問題。這裡面有個小插曲,兩個技術人員因為在工作的時候調侃而受到批評。包括之前NASA高管對於是否營救的討論,都反應了人性在這一時刻的扭曲。有很多人在沒有深入瞭解一件事情,不清楚局中人的處境的時候,就會產生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理。更有甚者,會給局中人添油加醋歪曲事實,來博取關注度。隱射的正是那些天天的網上操縱鍵盤,來說這個“不行”說那個“沒道德”的鍵盤俠,當然有可能這裡被小編過度解讀了,但是這也只是小編看到這一幕的時候第一時間想到了東西。

    像《火星救援》這類生存電影,大體結構都是一樣的,但是大多都是透過小細節的積累加深來提升其電影的質量。其中支援那些出現在一兩個場景中的球員也有生命力量,比如唐納德格洛弗,一個聰明而又古怪的年輕科學家,他在自己的腦海中生活得如此之深,以至於他不知道NASA指揮官的名字。其中一個最好的場景是卡普爾和通訊專家明迪·帕克解釋馬克對激進計劃型別反應的轉變,卡普爾希望馬克能夠表達對美國宇航局大膽的興奮,但在內心深處,他知道可能不是這樣。

    在看過電影《火星救援》後,也讓我們這些觀影人產出了一種對於生命的思考。電影裡的人們去火星是為了尋找生命體的存在,當馬克的隊友們在尋找不到馬克,但必須拋棄主人公馬克返航的時候,當時隊長的想法是,犧牲馬克一個人的生命儲存其他隊員的生命。這看似是一個很合理的思想,然而美華人的思想是不放棄任何一個有生命的人,所以又有了後來NASA拼勁全力為馬克傳送物資,以及我們中國也給予了援助火箭的設定。

    在影片的最後,當隊長在太空中拉住馬克手的時候,全世界在電視機前觀看直播的人都跟著歡呼雀躍起來,那一刻我們感受到了生命的頑強。電影中,出現了很多馬克中的土豆長出綠芽的場景,那是生命的希望,也是馬克的希望。如果是我們身處在那樣的一個環境中,我們會活下來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印象最深的TVB經典角色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