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通西域赫赫有名,彪炳史冊,也曾被史家司馬遷所稱道,但為何《史記》中太史公沒有為他設一列傳?
18
回覆列表
  • 1 # 驀然若夢

    張騫(約公元前164—114年)

    騫為人強力,寬大信人,蠻夷愛之。

    ——《史記?大宛列傳》

    張騫是中國西漢時期著名的旅行家、外交家和傑出的探險家。他前後兩次出使西域,創造了“鑿空”之功,如果沒有張騫,就不會有今日譽滿全球的“絲綢之路”。但就政治功績來說,也許張騫並不值得褒揚,因為他兩次都沒有達到預定目的,但是他出行的意義和影響卻遠遠超出他的直接使命,並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

    公元前139年,由一百多人組成的一支隊伍從漢朝都城長安出發,向西行進。他們在一名郎官的帶領下,戰勝惡劣的環境,餐風露宿,冒險西行。這群人西行的目的是聯絡西域的大月氏國,與其共同對付匈奴人,領頭的這位郎官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旅行家、探險家、外交家張騫。

    漢朝初年,匈奴的勢力就已十分強大,曾數次侵犯中原,但因當時漢朝國力有限,只好以和親政策求得一時太平。漢武帝劉徹即位後,國力大大增強,於是將征服匈奴的事提上了日程。當時西域有一個大月氏國,因其先王被匈奴人殺死並以頭為飲器,與匈奴結下不共戴天之仇。漢武帝聽說後便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希望與之結盟,共同進攻匈奴。

    張騫字子文,漢中郡成固(今陝西城固縣)人,或許是因為他官小位卑,又或許是人們並沒有認識到通西域對歷史的影響,所以沒有任何史料提到張騫的具體出生年月和早年生活經歷。所知道的是,漢武帝登基時,他已經是一名侍從官,具有堅韌不拔、以信待人的優良品質,這也是他日後能夠長期忍辱負重,最終成就偉業的重要原因之一。漢武帝詔令一下,滿懷抱負的張騫便挺身而出,毅然擔起了國家和民族的重任,踏上了遠走西域的征途。

    張騫帶領一行人從隴西(今甘肅臨洮)出發,打算穿過河西走廊,到達遠遷康居(今巴爾喀什湖和鹹海之間)的大月氏國。但當時的河西走廊已經被匈奴控制,儘管張騫的隊伍謹小慎微,還是不幸被匈奴兵俘獲。匈奴單于得知張騫西行的目的後,破例沒有殺掉他們,而是將其全部扣押和監禁起來,這一扣就是10年。為了使張騫放棄西行並歸附,匈奴單于讓張騫娶了匈奴女子為妻,甚至還有了孩子。

    然而,張騫從來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他忍辱負重,無時無刻不在想辦法逃離匈奴。隨著時間的推移,匈奴逐漸放鬆了對張騫的看管,公元前129年的一天夜裡,張騫趁其不備和貼身隨從甘父逃出了匈奴的控制。與之前的行程相比,他們此段路程更加艱難,沒有充足的食物和水,無論是在烈日炎炎的戈壁沙漠,還是在冰天雪地的蔥嶺,他們的生命隨時都會受到威脅。長途跋涉數天後,張騫經車師國(今新疆吐魯番盆地)、焉耆(今新疆焉耆一帶)、龜茲國 (今新疆庫車東)等進入大宛國(今費爾干納),見識了汗血馬,並在大宛國的幫助下到達大月氏國。

    令張騫始料不及的是,大月氏在新領土上安居樂業,已經不再願意打破和平,與匈奴發生戰爭了。公元前128年,聯盟失敗的張騫啟程東歸,途中再次被匈奴俘虜,而他在兩年後再次成功出逃。公元前126年,西行13年後,張騫終於回到長安,雖然他沒有達到西行的目的,但卻帶回了大宛、大夏、大月氏、烏孫、奄蔡等國的大量資料,加強了內地和新疆一帶的聯絡,為絲綢之路的開通奠定了基礎。

    漢武帝對張騫帶回的資訊十分滿意,並促使他發動了幾次大規模對抗匈奴的戰爭,張騫均被安排在軍中。在此期間,張騫曾因軍功被封為博望侯,後又因軍事失誤被貶為庶人,但是張騫的事業並沒有就此停止。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張騫再次出使西域,聯絡烏孫,共同攻擊匈奴。

    與第一次出行相比,張騫第二次的行程順利了很多。他率領三百多人暢通無阻的到達烏孫,並派副使訪問了大宛、大月氏、大夏等國,張騫的足跡遍及中亞、南亞許多地區,最遠曾至羅馬帝國和北非。和第一次出使西域一樣,張騫第二次出行的政治目標因烏孫國的內亂再次化為泡影,公元前115年,烏孫國派使者護送張騫回漢,這是西域人第一次到漢朝。至此,張騫完成了歷史賦予他的重任,第二年,張騫在長安去世。據說葡萄、苜宿、石榴、胡桃、胡麻、汗血馬等物種,都是張騫從西域帶回中國的。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加強了漢朝和西域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溝通了亞洲內陸的交通要道,因張騫在西域各國頗有威信,漢朝使者都以博望侯的名號取信於各國。張騫的出使行為史無前例,開闢了民族交流史上的新紀元,被譽為“鑿空”之功。更為重要的是,後人踏著張騫的足跡,走出了譽滿全球的“絲綢之路”,張騫的這一歷史功績至今仍被人津津樂道。

    【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簡稱絲路,是指西漢時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的,從中國通往歐亞大陸的交通要道。中國是絲綢大國,透過這條道路向西方各國運輸的貨物中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19世紀後半期,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最早提出“絲綢之路”的說法,得到中外史學家的認可,沿用至今。張騫開闢的絲綢之路以長安(今陝西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一直與地中海相連。在封閉的古代社會,絲綢之路作為最重要的交通要道,對中國和歐、亞、非各國友好往來、經濟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

  • 2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公元前138年在距離當時的漢帝國都城長安西北120公里處的甘泉宮內一個即將改變世界歷史程序的使團整裝待發——28歲的張騫從16歲的漢武帝劉徹手中接過象徵大漢帝國威嚴的漢使符節,隨即踏上了出使西域的漫漫征途。漢武帝為什麼要派出張騫使團呢?這還得從大漢王朝開國之初的一樁往事說起。

    公元前202年在經歷三年的秦末農民起義和四年的楚漢相爭後漢高祖劉邦開創了嶄新的大漢王朝,與此同時北方草原上興起了一個強大的遊牧民族政權——匈奴。匈奴趁中原楚漢相爭之機佔據了河南地(今河套平原),公元前200年劉邦冊封的異姓王韓王信在劉邦削弱異姓王的過程中投奔匈奴並引導匈奴南下,由此引發了漢匈平城之戰。漢高祖劉邦親率30萬兵馬北伐匈奴,結果被困白登山7日,最後以屈辱的條件求和才換得匈奴人撤圍。此後漢朝就確立了以和親維持和平的政策,這被年輕的漢武帝視為國恥。

    公元前133年(漢武帝元光二年)漢武帝在和自己的將軍們商議後打算引誘匈奴軍臣單于進入馬邑圍殲,結果匈奴方面及時發現了漢軍的異動而導致計劃功敗垂成,然而漢匈之間的大規模戰爭已不可避免。就在這時漢武帝從匈奴降人口中得知一個重要情報:祁連山一帶原本生活著一個名為月氏的部族,這個部族被匈奴擊敗後匈奴單于殺死了月氏王,還把他的頭骨做成酒器。月氏逃到西方重新立國,一直想向匈奴復仇的月氏苦於實力不足,因此迫切希望尋找盟友。漢武帝敏銳地意識到:敵人的敵人正是我的盟友啊。於是他決定招募使節聯絡月氏,從而結成夾擊匈奴的聯盟。

    這是一段危險的歷程:一方面之前從未有人到過如此遙遠的地方,一路上不知有多少艱難險阻在等著使團;另一方面此行還必須穿越匈奴的領土,也許使團還沒找到月氏部族就會被匈奴人殺死。被艱險嚇倒的人應該不少,這時28歲的郎官張騫自告奮勇應募出征。就這樣張騫帶著一百多名下屬從隴西離開漢境,穿越河西走廊一步步踏上未知的旅程。那時沒有手機,也沒有衛星定位,從他離開隴西那天起他和漢朝政府之間就失去了聯絡,今後的一切都要靠他自行處理解決。

    張騫使團毫不意外地與匈奴人遭遇了。一百多人的使團自然無法和匈奴大軍抗衡,他們毫無懸念地成為匈奴的俘虜。對於漢朝使節越過匈奴國土去出使月氏是去幹什麼的這件事匈奴單于即使用腳趾頭也能想明白,於是他說道:“月氏在我北面,漢朝怎能派使節越過我的國土前去呢?我要是派使節去南越,你們漢朝能同意嗎?”(單于所說的方位是錯的,月氏在匈奴的西偏南,而不是北方)。儘管單于對漢朝這次出使行動極其憤怒,但對張騫本人卻倒有幾分敬佩之意。據《史記·大宛列傳》記載:“騫為人強力,寬大信人,蠻夷愛之。” 而匈奴又是一個崇拜強者的民族,面對敢於孤身犯險的張騫其實匈奴方面多少是有些敬佩的。正因為如此張騫不僅沒被殺,反而在單于的親自撮合下娶了匈奴女子,生了孩子。

    匈奴人面對這個長期生活在自己中間的漢人漸漸放鬆了警惕,他們所不知道的是張騫從沒忘記過自己的使命,滯留匈奴期間他更是近距離觀察獲得了許多關於匈奴的第一手情報。終於有一天張騫忽然帶著自己的部下堂邑父脫離了匈奴人的監管。張騫輾轉來到大宛國——大宛位於中亞費爾幹納盆地,也就是說張騫此行是從今天的內蒙古一直走到了烏茲別克。在張騫之前的大約兩百年前亞歷山大大帝也曾東征至此並在這裡建立了一座“絕域亞歷山大里亞城”,東西方兩位偉大的Explorer的足跡在此交匯。遺憾的是亞歷山大死後其帝國迅速解體——從馬其頓到大宛之間的萬里疆域上出現了一系列的希臘化國家。如果張騫的西域之行提前三十多年就會遇到大宛的希臘統治者。然而此時北方的塞種人入侵,希臘化王國被顛覆,因此西域地區儘管是華夏文明和希臘文明交匯之地,但就因為這三十年的時間差東西方兩大偉大文明失去了直接接觸的歷史時機,然而歷史不容假設——兩大文明的失之交臂就此成為人類歷史的缺憾之美。

    張騫到大宛後向大宛國王說明了自己出使月氏的使命和沿途種種遭遇,希望大宛能派人相送並表示今後如能返回漢朝,一定奏明漢皇,送他很多財物,重重酬謝。大宛王本來早就風聞東方漢朝的富庶,很想與漢朝通使往來,但苦於匈奴的中梗阻礙,未能實現。漢使的意外到來使他非常高興,張騫的一席話更使他動心,於是滿口答應了張騫的要求,熱情款待後派了嚮導和譯員將張騫等人送到康居(今烏茲別克和塔吉克境內),康居王又遣人將他們送至大月氏(月氏被匈奴擊敗後西遷的月氏部族被稱為大月氏,留在祁連山一帶歸順了匈奴統治的稱之為小月氏)。

    不料這時的大月氏人由於新的國土十分肥沃,物產串富,並且距匈奴和烏孫很遠,外敵寇擾的危險已大大減少,改變了態度。當張騫向他們提出建議時,他們已無意向匈奴復仇了。加之他們又以為漢朝離月氏太遠,如果聯合攻擊匈奴,遇到危險恐難以相助。張騫等人在月氏逗留了一年多,但始終未能說服月氏人與漢朝聯盟夾擊匈奴。在此期間張騫曾越過媯水南下,抵達大夏的藍氏城(今阿富汗的汗瓦齊拉巴德)。元朔元年(前128年)張騫動身返國。

    在回程路上張騫沒按原路返回,而是向南穿越羌人聚居區,試圖以此避開匈奴人的攔截。問題是在那個年代張騫根本無法掌握最新的國際動態,於是當他穿越羌人聚居區時才得知:原來此時羌人也已歸附匈奴。就這樣張騫被交給了匈奴人,不過不幸之中也有大幸:在匈奴營地他重新見到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一年多後匈奴單于去世,隨即匈奴國內爆發了爭奪單于之位的內戰,張騫和堂邑父抓住這個機會逃回了漢朝,這次張騫帶上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公元前126年張騫終於返回長安,此時距離他出發已過去13年。一百多人的使團只剩下張騫和堂邑父兩人,當然又多出了張騫的妻子和孩子。也許正是在妻子和孩子的陪伴下張騫的軟禁囚徒生活不再孤單,可當張騫回到漢朝後他們作為在背後默默支援這位英雄的人物被正史所遺忘,一年後張騫的匈奴妻子患病去世。

    從出使的最初目的來看:張騫並沒能完成和大月氏結盟的目的,所以單純只就這次出使的目的而言是一次失敗的行動。可從這次行動對後世歷史的影響來看:這是一次偉大的出使,因為張騫把一個名詞帶到了漢武帝面前——這個詞叫天下。中華民族很早就形成了大一統的天下觀,正是在這一天下觀的指引下大秦帝國一統華夏——就當時而言秦始皇嬴政足以自豪地以為自己統一的是整個天下——南方的百越俯首稱臣;北方的匈奴也被徹底擊敗;至於西方的情況那時的華人還知之甚少。張騫這次出使讓漢武帝知道了:在漢帝國的西面還有遼闊的世界,自己作為受命於天的天子必須將這一遼闊世界納入以自己為核心的天下體系。

    不僅漢武帝這樣想,張騫也是這麼向他建議的:他向漢武帝提供了關於西域的第一首資料併力勸漢武帝開拓西域——聯合烏孫、大宛、安息等國共同對付匈奴。如果說這還僅僅只是針對匈奴的外交戰略,那麼接下來張騫的建議就真的是放眼天下了:他建議漢武帝同時開拓西南,打通前往印度的通道,全面開啟西方的大門。從長安到費爾干納,到藥殺水,到鹹海,到印度,甚至一直遠到波斯和羅馬“廣地萬里,重九譯,致殊俗,威德遍於四海”。

    五年後漢軍發起河西之戰,從匈奴手中奪取河西走廊,西域的大門至此徹底對漢朝開放。張騫帶著三百多名隨員和數量巨大的財物再次出使西域,這次再也沒匈奴人能抓捕他了。此行的目的一是招與匈奴有矛盾的烏孫東歸故地,以斷匈奴右臂;二是宣揚國威,勸說西域諸國與漢聯合,使之成為漢王朝之外臣。張騫到達烏孫時恰逢烏孫內亂,沒有達到勸說烏孫東歸的目的。不過張騫的副使則分別訪問了中亞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國,擴大了西漢王朝的政治影響,增強了相互間的瞭解。張騫一行偕烏孫使者數十人於元鼎二年(前115年)返抵長安。張騫因兩次出使西域之功被封為博望侯,此後博望侯就幾乎成為出使西域的漢使的固定爵位,一時間博望侯之名響徹西域大地。

    公元前前114年張騫辭世,葬在他的家鄉陝西城固。兩千多年後當中華民族正和入侵的日本法西斯血戰之際西北聯大的學者發掘了張騫的墓地,很快他們的發掘成果被各大媒體競相報道,在那個民族危機深重的年代張騫的精神成為了中華民族堅韌不拔的最佳象徵。儘管他從沒率領過千軍萬馬,但他靠著自己的雙腳去過匈奴,去過西域,正是他這所腳將東西方連線為一個整體。

  • 3 # 大表哥說史

    要說張騫為什麼出使西域,那得先從當時的背景來看,漢朝自建國以來,在西部邊疆地區屢屢遭到匈奴的欺凌,在漢朝和匈奴之間有一個叫做大月氏的遊牧國家,這個國家的人民非常淳樸,生活也比較安定。

    可是後來因為匈奴的殘暴侵略,殺害了大月氏的國王,用武力征服了這個國家。大月氏因為比較弱小,跟本沒有辦法抵抗匈奴,只能一路向西遷,一路逃跑到了今天的阿富汗地區。 公元前141年,劉徹當了皇帝,就是著名的漢武帝。

    由於漢武帝當皇上的時候,漢朝已經經過了40年的文景之治,人民休養生息,軍事實力也非常強大,社會經濟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可謂是國富兵強,就在這時候,漢武帝想起來了,這幾十年來,漢朝屢遭匈奴人騷擾,欺凌,如今也有實力來解決這個問題了。 於是有一天,漢武帝下了一道詔書,在全國招納有志之士,去西域尋找聯絡大月氏的人,讓他們回去,和漢朝合作,共同打擊匈奴。

    聖旨頒佈了幾天後,終於有一個小小的官吏,前來應聘,這個人就是張騫,於是漢武帝就派張騫擔任漢朝的使節出使西域。 沒想到的是,張騫出使西域。在文化上卻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這就是非常著名的絲綢之路。在出使西域的過程當中,張騫開闢了絲綢之路,就是從西安出發,經過甘肅,新疆,到達中亞,西亞,並連線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絲綢之路影響非常大,使得中國和西方各國的貨物流通打通了任督二脈,從此開始,中國和西方有了貿易往來,中國以絲綢和瓷器為主,大量的湧入西方。 隨著時間的推移,絲綢之路分為南北中三條路線,北道是:從西安經哈密,吉木薩爾,伊寧,直到碎葉,中路是玉門關,沿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緣,經羅布泊,吐魯番到達費爾幹納盆地,南面的路線是從陽關,沿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到若羌,和田莎車到蔥嶺。

    絲綢之路奠定了中國在文化上領先世界各國的重要基礎,為漢朝的經濟發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使得東西方文化有了交流,正是由於這條通路,才有了後來的傳教士,或者一些其他的西方傳播者進入中國。甚至絲綢之路至今還是一條東西方非常重要的通路,在中國當今的對外經濟文化交流中仍然發揮著重大的作用,一帶一路的發展正好呼應了重新站起來後的中國走向世界的決心!

  • 4 # 五貓

    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的絲綢之路是以首都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連線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

    張騫奉漢武帝之命曾兩次沿著這條路出使西域,首次西域之行被匈奴單于囚禁達十年之久,歷時十三年,可以稱得上是探路之旅。二次西域之行達到了物資交流,人員交流的目的,成功地完成了漢武帝交給他的神聖使命。

    他對蔥嶺東西、中亞、西亞以及安息、印度諸國的位置、特產、人口、城市、兵力作了詳細的記載,被司馬遷儲存在《史記•大宛列傳》中,對世界研究上述地區和國家的地理和歷史留下了珍貴的資料。充分體現了張騫具有堅韌不拔的意志,心胸開闊,誠信待人的優良品德。

    絲綢之路正式建立的標誌和意義:

    漢武帝元封六年,漢使沿著張騫的足跡來到今伊朗境內,向安息國國王獻上華麗光潔的絲綢,標誌著連線東方和西方的絲綢之路正式建立。開始在西域設立軍事和行政的外交機構,用外交手段和貿易往來擴張漢王朝在中亞影響力的既定策略取得成功。

    張騫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走出國門的使者,也是第一個提出國與國之間平等、誠信交往的外交理念。大大地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經濟的交流,對世界文明進步注入活力。是傑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險家,被譽為“第一個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人”。

  • 5 # 歷史是杯酒

    張騫最大的歷史貢獻就是通西域,而張騫通西域在史書上是用“鑿空”來形容的。

    第一次西域之行

    但是,張騫的第一次西域之行,僅就預定出使西域的任務而論是沒有完成的,因為他並沒有達到同大月氏建立聯盟而夾攻匈奴的目的。不過,從其產生的實際影響和所起的歷史作用而言,無疑是成功的。他的這一次西域之行,使大漢朝的影響直達蔥嶺東西。從此以後,不僅現在的新疆一帶同內地的聯絡日益加強,而且中國日後同中亞、西亞,以至南歐的直接交往也建立和密切起來。

    張騫回到長安後,還將他的見聞,向漢武帝做了詳細報告,對蔥嶺東西、中亞、西亞,以及安息、印度等國的位置、特產、認可、城市、兵力等,都做了說明。這個報告的基本內容由司馬遷在《史記·大宛傳》中儲存下來,這是中國和世界對這些地區第一次最詳細、最可靠的記載,一直到現在都是眼睛這些地區和國家的古地理和歷史的最珍貴資料。他的這次鑿空之行,揭開了中西交往史上新的一頁。從此,中西交往日益頻繁起來,漢朝與西域各國建立起外交和貿易關係。

    第二次西域之行

    元狩四年(前119年),漢武帝再任張騫為中郎將,率300多名隨員,第二次出使西域。此行雖也沒達到既定目的,但是,張騫的副使則分別訪問了中亞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國,擴大了西漢王朝的政治影響,增強了相互間的瞭解。

    “鑿空”,彪炳史冊

    由於張騫等人的溝通,此後漢朝和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頻繁。天馬,汗血馬等良種馬傳入,葡萄、核桃、苜蓿、石榴、胡蘿蔔和地毯等傳入內地,豐富了漢族的經濟生活。漢族的鑄鐵、開渠、鑿井等技術和絲織品、金屬工具等,傳到了西域,促進了西域的經濟發展。

  • 6 # 行風談歷史

    實際上是有的哦!《史記·大宛列傳》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是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對所見所聞的描述等;二是其他漢使出使西域,漢朝對西域用兵、李廣利遠征大宛等。

    司馬遷之所以以“大宛”為列傳題目來記述,我認為一是由於大宛國地處中亞,地理上是西域的中心國家;二的話由於後來漢武帝發動兩次西征都與之有關。

    《漢書》的話將此一分為二:《張騫李廣利傳》和《西域傳》,雖然更加明瞭,但其實就是《史記·大宛列傳》的內容!

  • 7 # 真假說歷史

    確實沒有單獨列傳,而是在《大宛傳》裡對張騫做了部分介紹。《史記》中共有列傳70篇,能單獨列傳的人那都是龍鱗鳳羽級別的,像衛青、霍去病都是兩個人共享一個列傳。張騫雖然彪炳史冊,但遠沒達到太史公為他單獨列傳的地步。

  • 8 # 一個人的歷史

    確實沒有單獨列傳,但是在《史記》中的大宛列傳的前半部分,主要說的就是張騫的故事,張騫的作用是讓大漢和周邊國家建立了良好的關係。張騫出使西域,大家是清楚的,他被匈奴人關了十幾年,大家也是清楚的,但在其他方面,大家是不太清楚的,大家的腦海裡只知道他出使西域,被匈奴俘虜過,但他對大漢和西域各國之間建立友好關係,做出的貢獻卻是沒有幾個人清楚的。

    出使月氏,智勇兼備

    大宛是被張騫發現的,張騫是漢中人,漢武帝時擔任過郎官。這個時候匈奴是大漢的心腹大患,漢武帝問匈奴那邊投降過來的人,他們說月氏和匈奴有非常大的仇恨,因為匈奴人殺死了月氏的國王,並用他的頭骨來作為飲酒的器皿,只是月氏苦於沒有盟友一起去攻打匈奴,這個時候漢武帝正準備策劃對匈奴人的戰爭,聽到這個訊息之後,便想物色一個人選替自己出使月氏共同對付匈奴。但是要到月氏就必須經過匈奴,因此漢武帝一直沒有物色到合適的人選,這個人要智勇兼備,否則無法完成這麼重要的使命。

    身陷囹圄,不失臣潔

    張騫以郎官的身份應詔,和原來在匈奴人那裡當奴隸的甘父一起從隴西出境,結果沒走多遠,就被匈奴人抓住了。匈奴人把張騫移交給了單于,單于說月氏在我們匈奴的北面,漢朝怎麼能派遣使者去出使他們呢?如果我要派使者去出使南越的話,大漢天子也不會同意的吧。

    於是單于把張騫在匈奴一扣就是十幾年,在此期間,單于一直試圖勸降張騫為己所用,張騫並沒有因此改變自己的氣節,也不改變自己的原則和立場,期間張騫娶了一位匈奴的女子為妻,並生下了一個孩子,但是張騫一直沒有丟失漢使的符節。

    大宛月氏,安撫其心

    隨著時間的推移,匈奴單于派來監視張騫的人變得越來越鬆懈,找準了機會張騫便逃了出來,他繼續向北想完成自己未竟的使命。走了幾十天他來到了大宛,大宛君主早就聽說漢朝十分富有財物豐富,但苦於沒有機會結交,張騫的突然到來,對他來說簡直是莫大的驚喜,便詢問張騫此行的目的。

    張騫說我奉了大漢天子的命令,去出使月氏,半路上被匈奴人扣留,找了機會才得以脫身,如果您能派人做為嚮導幫助我找到月氏的話,我回到大漢,大漢天子一定會給您很多賞賜的。大宛君主相信了張騫的話,不過張騫說的是假話,因為很多年過去了,漢武帝可能連張騫是誰都不認識了,而且大漢的戰略也可能已經發生了變化和調整。

    大宛君主比較實誠,主要還是覬覦於大漢的財寶,便安排了嚮導和翻譯把張騫送到了康居,然後從康居到達了月氏。月氏的國王確實被匈奴殺死了,不過現在太子已經繼位,他征服了大夏,這裡土地肥沃,生活安逸,月氏國王就把國都遷到了這裡,由於和大漢的距離很遠,月氏沒有和大漢一起討伐匈奴報仇的想法。

    孤立匈奴,一箭雙鵰

    張騫在這裡活動了一年,從月氏到大夏都沒有人明確表示願意和大漢修好攻伐匈奴的意思,於是張騫便離開了這裡,他沿著南山前進,想從羌人居住的地方回到長安,但是很不幸他又被匈奴人抓住了。一年之後趁著匈奴內亂的時候,張騫和妻子才有機會逃回了大漢。

    回到大漢之後,張騫把自己在外的所見所聞向漢武帝做了詳細的彙報,並說如果大漢如果派使者帶上禮物去出使這些國家,一定能讓他們歸附於天子,既可以弘揚大漢的國威,又可以孤立匈奴起到一箭雙鵰的作用。

    漢武帝認同張騫的看法,於是安排了多名使者出使,不過都沒有收到很好的效果。不過張騫因為在匈奴待了十幾年,對於匈奴的情況十分了解,因此在後來討伐匈奴的戰鬥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人們看到了衛青、霍去病的成功,但是也不能忽視了張騫的作用。

  • 9 # 楊柳青青春之聲

    從《史記—大宛列傳》中我們知道了二千多年前的西漢,並且瞭解了西漢著名的外交家張騫出使西域為打通西域世界所做出的貢獻,歷盡艱辛、九死一生,其功績彪炳史冊,司馬遷在他的《史記》中用精準的詞句概括了張騫出使西域的歷史功績:然張騫鑿空,其後使往者皆稱博望侯,以為質於外國,外國由此信之。

    司馬遷為什麼沒有給張騫單獨立傳?這裡就說到了軍功,張騫出使西域可以說在外交方面立了大功,但不足以封侯,漢武帝用心良苦讓張騫隨衛青出征匈奴:知水草處,軍得以不乏,乃封騫為博望侯,不久張騫隨李廣出征,軍夫亡多,當斬,贖為庶人。

    司馬遷記傳續寫人物拿捏準確,剪裁有度,張騫的功績就是出使西域,西域的發現交往是張騫開創的,司馬遷以鑿空之功給予張騫是對他最高的褒獎,除此之外張騫沒有可記述的,《史記》傳寫大宛正是張騫出使西域發現的,因此張騫傳記和大苑國傳記和在一起立傳是恰當的,讀來很是信服並印象深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砂糖橘在運輸過程中怎樣不容易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