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街味道
-
2 # 鄞粵強
適逢宿雨獲休聲,霽野農人促景爭,炫目繁花蜂語戲,驀頭煙柳鳥啼鳴。妝樓初照餘音繞,虹女遙思懊緒縈,望看桃園無細綠,丹英一片為誰紅?
讀著是詩,卻不知所云,中國文字的確博大精深,卻容不下這首詩的內容,不知什麼是“促景爭”什麼是“懊緒縈”,什麼是“驀頭”,用詞如此生澀,只想著華麗,卻弄巧成拙,格律詩不只是格律平仄,更重要的是內容,是意境,如果讓讀者不知所云,就是失敗的作品,都快趕上乾隆了。
-
3 # 風露中宵2
謝邀。細讀此詩,感覺用詞甚為古怪,有造詞之嫌。如"休聲"、"景爭"、"驀頭"、"懊緒"、"細綠"等,即便熟讀古文的人也覺生僻。另外,題為"傷春",內容卻無傷春之痛,除"虹女"偶有"懊緒"外,大都是雨霽日出、鳥語花香之象,不知"傷"從何來?再者,兩組對仗欠工,韻腳也有瑕疵,以我門外人角度觀之,尚欠火候,還應斟酌推敲。
些許胡言,友友勿怪。
-
4 # 詩詞書院
七律(押庚韻?)
適時宿雨獲休聲,霽野農人促景爭。
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炫目繁花蜂語戲,驀頭煙柳鳥啼鳴。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妝樓初照餘音繞,虹女遙思懊緒縈。
平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望看桃園無細綠,丹英一片為誰紅?
中中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除了紅字出韻,對仗略欠工外,倒沒太多格律問題。不過,我知的也就僅此而矣。算不算詩,我還真的說不上來。
-
5 # 張秉榮
謝友邀請,就此詩而言,按七律要求來品讀,詩意,對仗,格律,平仄都有問題。創作一首詩詞,首先要立意,就是意境的表達。離愁,思鄉,懷古,戀情等既是意境。再選用那種詩碑,七律,七絕,五律,五絕或古意等等。再按詩律用詞造語,即起承轉合,承前啟後。前後聯要貫通,詞要達意,象《抬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表述清楚。是先望月,後才思鄉,文氣前後貫通。
其實要寫好一首意境和格律具佳的詩確實不宜。讓我們共同努力,同學習,同進步。
-
6 # 祁門小謝
先看詩:
七律·傷春
適時宿雨獲休聲,霽野農人促景爭。
炫目繁花蜂語戲,驀頭煙柳鳥啼鳴。
妝樓初照餘音繞,虹女遙思懊緒縈。
望看桃園無細綠,丹英一片為誰紅?
我不通格律,但是喜歡讀詩,也寫幾首打油詩。
這首詩從內容來說,我覺得水平很一般,題為傷春,卻沒見到他有什麼感傷的情緒在內。
所用的意向倒是最常見的的意向,但用一些並不常見的組合就讓人覺得非常奇怪了。
休聲是什麼鬼?景爭又是什麼意思?
驀頭是不是驀然抬頭的意思?
懊緒是不是懊惱的情緒?
這種按照自己的想法組合起來的字詞說起來沒毛病,但是你總歸要讓人讀懂你的意思,或者要帶有美感。
無法滿足上述兩種,還是不要造詞好麼?
用《紅樓夢》香菱學詩來說,這首詩就是意思有那麼點了,但措辭不雅。韻腳我這個門外漢都看出有問題,更不要提對仗了。
不過我覺得這首詩倒是可以改改,且做試探吧:
夜來好夢皆成空,霽野瀟瀟惟老翁。
已逝梨花滿地雨,待晴煙柳半城風。
朱雀不眠長生殿,黃鸝深鎖未央宮。
武陵舊舍無新綠,丹心一片為誰紅?
改得不好,請大家指點。
-----------丸-----------
回覆列表
問題 如何賞析詩的格律?
七律·傷春 適時宿雨獲休聲,霽野農人促景爭。 炫目繁花蜂語戲,驀頭煙柳鳥啼鳴。 妝樓初照餘音繞,虹女遙思懊緒縈。 望看桃園無細綠,丹英一片為誰紅?
前言從題主所用的詞語來看(休聲、促景等),應該是對古漢語有些研究。格律除了押韻外,也沒有太大問題。不過從其他的方面來看,題主對於詩的創作,還是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一、生僻詞有點多對於古人來說,休聲、霽野、促景、驀頭、懊緒、細綠這些詞還好理解,不過這些詞語用在詩詞中,並不算太常見。
相對於現代人來說,這些在古詩詞中都比較少見的詞語,就顯得比較生僻了。
促景,是指短促的光陰:
遠心惜近路,促景怨長情。《傷內弟劉常侍詩》(南北朝·江淹)
休聲,.美好的名聲:
古之聖王,立諫鼓,設謗木,冀欲聞逆耳之言,甘苦口之議,發揚大化,裨益洪猷,垂令譽於將來,播【休聲】於不朽者也。《舊唐書·列傳·卷三十褚遂良》
驀頭,當頭,迎頭,好像是宋朝的民間俚語。
年年浴佛在今朝,目擊迦維路不遙。果是當時曾示現,宜乎惡水驀頭澆。《偈四首 其一(宋·釋師體)》
霽野,雨霽以後,晴朗的原野。
寒山斂輕靄,霽野澄初旭。《酬鄭沁州(唐·劉禕之)》
虹女,仙女。
古人作詩有類書,有人專門從類書中挑選一些生僻詞入詩,看上去似乎學問很深,但實際上適得其反。
作為我們現代人,對於古漢語的駕馭能力本來就不強,所以更要避免使用生僻詞。
二、詞語的選擇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出過一個“隔與不隔”的說法。
謝家池上,江淹浦畔,屬於隔的詩句;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屬於不隔的詩句。
簡單來說,就是讀者是不是容易看懂。題主詩中的霽野、休聲 、促景等詞語在古人詩歌中用得都不算多。對很多讀者來說,也屬於“隔”的部分。
另外“驀頭”這種俚語,用在詩中也極其少,能看到的幾乎都是僧人的”偈語“詩,而這種詩大多受到唐朝王梵志的影響,有打油詩的味道,不適合作莊重的律詩。
懊緒,這個詞很像是生造詞 ,不過,在明朝人徐渭的詩歌中可以見到這個詞:
長空生咄唶,懊緒付娉婷。《宴遊西郊詩》
老街多次提到過,因為五經中沒有“糕”字,所以劉禹錫不肯用“糕”字入詩,說明詩人用字的講究。
我個人的經驗,作詩的時候,假如這個詞語在唐詩和宋詩中用得不多,儘量不用;填詞得時候,如果在宋詞中用得不多,也儘量不用。
目的有兩個,讀者容易接受,作品有古意。
三、落韻要避免適時宿雨獲休聲,【聲:八庚】霽野農人促景爭。【爭:八庚】 押韻炫目繁花蜂語戲,驀頭煙柳鳥啼鳴。【鳴:八庚】 押韻妝樓初照餘音繞,虹女遙思懊緒縈。【縈:八庚】 押韻望看桃園無細綠,丹英一片為誰紅。【紅:一東】 不押韻
格律詩的落韻是大忌,前面押庚韻,結尾押東韻,嚴格來說是落韻之病。
不過古人也有孤雁入群格、孤雁出群格之說,兩個押韻的方式定義有些混亂,明朝人謝榛在《四溟詩話》說:
七言絕律,起句借韻,謂之“孤雁出群”,宋人多有之。《四溟詩話》
像題主這樣尾句押鄰韻的話,算孤雁入群。不過東韻並不是庚韻的鄰韻。這首詩按照古韻來說,是不押韻的。
結束語關於這首七律,除了押韻外,格律沒有問題。頷聯寫景、頸聯加入情感,也是七律的正常套路。
起句與題目相悖,前兩句是喜雨,不是傷春。前四句寫樂景,5、6句寫哀情,以樂寫哀,轉折得挺好。
2、3、4、5、6句,這5句讀起來是不是有點怪?因為後三個字結構完全一樣:促景爭、蜂語戲....這種情況儘量避免,句法要注意變化。
詩中的詞語有些生僻,因此在句子中有些突兀。另外 ,詩意略淺,缺少韻味與厚重感。這需要在用典用詞上調整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