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旬理想

    《晉書·陶潛傳》中記載,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我不能為五 鬥米折腰向鄉里小人。”即日解印綬去職,賦歸去來以遂其志。

    大家都知道,陶淵明是在督郵來到之後辭職的,說起那督郵,的確不是什麼好東西,眾多資料顯示,歷史上但凡是以督郵官職下基層的人,幾乎沒一個好人。其實,他們完全就是借視察工作下基層撈油水的。有好處送他們,一切都好說,可如果沒有的話,立馬就給你穿小鞋。

    讀過《三國演義》的都知道“張飛怒鞭督郵”,據說就是因為劉備沒向督郵行賄,便被其懷恨在心,想要陷害劉備,結果被張飛發現,把督郵狠狠抽了一頓。

    然而,陶淵明是大文人啊,揍人?不存在的!要是真打起來,陶淵明是打人還是捱打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文人就是有文人的氣節,所以不畏權貴的陶淵明才能吟出千古流傳的“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美談佳句!也因此成就了他的史上第一隱士之雅號。

    其實陶淵明早就有辭官的打算,任何時候走都可以,並且有過多次辭官的前科。

    那麼他最後一次辭官為何偏選擇春節前離職呢?

    當時官員俸祿發放有兩種方式:可以按月發放,也可以在年終領取,發一部分糧食,一部分現錢。《晉百官注》中記載,當時縣令的年薪是“四百斛,錢三萬。“啥概念呢?《梁書·何胤傳》中何胤傳曾自稱“吾年已五十七,月食四鬥米不盡”,一斛在當時是十鬥。另外還有那麼多的現錢,作為彭澤縣令的陶淵明工資待遇幾何,大家心裡有數了吧。

    所以老陶選擇春節前離職,多半還是想領了工資再走。畢竟他還不是神仙,飯還是要吃的,生活還是要過的,辛苦為朝廷打工一年,空著手走太不划算了,餓著肚子談理想的事兒,老陶可不幹。

    就好比你辛辛苦苦上了一年班,馬上該發年終獎了,正常人都會忍忍,領了年終獎再辭職,誰跟錢過不去呢?

    另外,還有一方面,假如老陶不打招呼就離職,顯然會使彭澤縣的縣治出現權力真空,一個行政單位沒有領導人,可不是鬧著玩的,對朝廷對百姓,都是不負責任,這就有違封建道統了,陶淵明做不出來,選擇春秋前辭官,也是出於這個考慮。平時上級領導是很少會下基層的,下面的官員想見他們一面都難,可春節就不一樣了,按照慣例會有領導下來視察工作,轉轉基層,慰問下困難群眾,送點米麵糧油,正好老陶可以有個交接,交接完離職,也不愧對屬地百姓,更不失文人的氣節。

    正所謂:陶公春節前辭官,周全灑脫似神仙。

    豈能徒樂五斗米 ,年後飽覽好河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朋友擁有哪個指標會讓女生更愛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