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狼張友成
-
2 # 拈花一笑朝天闕
這個問題很有深度,表面看,是烏江自刎。實際上最後的結果是多方面的,大概也就幾條。1.民心盡失,坑殺二十萬秦兵,縱兵火燒咸陽,後又在長達八年的楚漢戰爭中橫徵暴斂。2.剛愎自用,一個范增都不用,致使軍中人才都跑到漢營。3.目光短淺,政治白痴,戰略上沒有規劃。打下咸陽而不用,偏偏非要回楚國,回家就算了,他還把楚懷王給殺了,讓自己遭萬人唾棄。4.最根本的原因是他沒有順應天下大勢,天下一統深入人心,他非要搞分封制,恢復他貴族的榮耀。
-
3 # 小雅詩詞沙畫
四面楚歌之後項羽帶八百多人突出重圍,天將亮未亮時到了陰陵,只剩百餘人,迷了路,問了一個農夫該往哪兒走,農夫說“往左走”,項羽聽信了農夫,結果百餘人陷入沼澤,給了漢軍追上的時間。項羽乃復引兵而東,到了東城只剩28人。至烏江邊,烏江亭長勸他回到江東,以圖東山再起,項羽說當年我江東八千子弟渡江而西,如今就我一個人回去,就算父老同情我還願意尊我為王,我又有什麼臉面去面對他們呢?…漢兵將至,項羽說我這匹馬(烏騅馬)跟了我五年了,可日行千里,天下無敵,我不忍心殺了他,送給你(烏江亭長)吧。
漢兵至,廝殺中項羽認出了一個熟人——司馬呂,司馬呂大喊“那個就是項王!”項羽身受十餘處傷,聽到司馬呂如此喊,說,“我聽說我這個人頭價值千金,邑萬戶,我送給你吧。”
於是烏江自刎。
-
4 # 張不叄讀秦史
項羽的結局,在《項羽本紀》中有記載。
垓下之戰,漢軍圍困了楚軍,夜深之時四面楚歌,楚軍軍心浮動。項羽做了那首著名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和之。窮途末路之下,“於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太史公的這段描寫很容易帶給我們誤解,好像項羽是在率軍突圍,但注意人數,只有八百餘人,楚軍即便戰事不利,幾萬人應該是有的,為什麼只有這點人馬?很可能是項羽為了不暴露目標,這個目的的確達到了,因為人數少,漢軍直到天亮才發現項羽的脫逃。但我們換個角度想想,其他楚軍的死活呢?身為統帥,全軍將士的性命都掌握在項羽手上,他卻撇下他們只求自己活命,是悲壯還是沒責任感?
在這之後,是大量文學色彩濃厚的描寫:項羽的軍隊誤陷沼澤,漢軍追趕上來,最後只剩二十八騎,項羽自稱,“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又聲稱,“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但其實這段自述水分太大,之前在他的軍事記錄上,敗仗一點都不少,攻打定陶就沒有攻克,攻打外黃又沒有攻克,攻打陳留還是沒有攻克。軍事素養當然有,但絕沒有自以為的那樣強;屠城殺降等各方面劣跡又太多,失敗幾乎是必然的。
之後的烏江自刎眾人皆知,這裡不再贅言。應該說,《項羽本紀》作為文學作品絕對可以說是傳世經典,但這裡也摻雜了作者本人太強烈的感情傾向,絕不能不假思索地全然取信。
-
5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項羽是在垓下決戰中失敗後,突圍至烏江邊時自刎而死的。
話說垓下之戰,項羽徹底於韓信的十面埋伏之後,隨後虞姬為了不拖累項羽自刎而死,項羽在絕境中選擇了突圍。
這天夜裡,項羽帶領八百最精銳的鐵騎成功衝出了漢軍的包圍圈。劉邦聽到訊息,立馬派灌嬰帶五千精壯鐵騎追擊項羽。
項羽突圍之後,選擇了一路狂奔,很快跑到了淮水邊。當他停下馬來,這一驚非同小可,因為他發現自己所帶的八百鐵騎,此時竟然只剩下了一百多人。形勢逼人,項羽馬上帶領這一百餘鐵騎繼續逃命,並且很快逃到了陰陵。就在這時,他很悲哀地發現自己只顧埋頭趕路,忘了看路,迷路了。
項羽於是向一個正在田間勞作的老農問路,結果老農因為惱怒他的殘暴,指了一條錯路,這一擔擱使得項羽被漢軍追上。
項羽只得帶領剩下的騎兵從大澤轉向東城。此時,他的隨從只剩下了二十八騎。隨後,項羽率這二十八騎和漢軍進行了一場大混戰,大戰的結果是,漢軍倒下一大片,而楚軍只損失了兩名鐵騎。再接著,項羽成功率領二十六鐵騎再次揚長而去。
一路狂奔,來到烏江邊,儘管烏江亭長在此等栽項羽過江,但被自感無顏見江東父老的項羽拒絕了,最後讓亭長把他的烏騅寶馬運走了。
烏騅寶馬被亭長運走後,項羽心中再無牽掛了,開始了和漢軍進行最後的決戰。只見他衝進漢軍當中,手起刀落,轉眼間便斬殺了數百人。
俗話說好漢敵不過人多。項羽畢竟是人不是神,在拼殺中,他也是身受十餘處傷,鮮血已染紅了身上厚重的鎧甲。自知大限將至的項羽終於停止了博殺,當他看到背楚歸漢的舊將呂馬童時,對他嘲笑著說:“你是我的老部下,你不是想要我的人頭嗎,那我成全你吧。”
說著,項羽自刎而亡。隨後,漢軍士兵為了爭功,上演了血腥的屠鬥,可憐一代英雄最終落得個“屍分五裂”的悲劇下場。
而隨著項羽的身亡,楚軍一夜之間土崩瓦解了,劉邦很快就統一全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一個嶄新的時代——大漢王朝。
-
6 # 鐵血丹心_
韓信用蜂蜜在江邊提前寫好了四個大字:《楚霸王死》,引來無數螞蟻吞食蜂蜜,變成了清晰的楚霸王死四個字,項羽本來想過江圖日後登山再起,但看到四個螞蟻組成的楚霸王死的字後,以為是天意,於是自刎了!
-
7 # 詩書君
項羽失敗和他的性格有關係,最主要的失敗原因是他忽略了兩個人:田榮和彭越。
田榮本來是齊國的後裔,在齊國有強大的群眾基礎,在沒有如果之前齊楚就因為一些問題產生過摩擦,產生之後項羽也沒有在意,入關之後不僅沒有給田榮封地而且還把齊地分為三個地方。
彭越就像幽靈一樣,沒有歸屬感,自己就是獨立的一支軍隊,誰給他封號他就跟著誰幹。
項羽雖然沒有把劉邦放在眼裡面,但是還是採取了一些措施,他把秦地分成三塊,分封了三個人,就是為了抵抗劉邦。
等到劉邦出武關之後,項羽如果沒有田榮搗亂的話增援關中,劉邦如何強大都可能勝利。正巧這個時候田榮並三齊,自立為王。項羽只好先收拾齊國,打跑了齊國,又開始攻打彭越,這樣一來,劉邦有了喘息的機會,發展了起來。
但是項羽的後方始終不穩,彭越這個人反覆無常,總也搶劫項羽的糧草,所以說雖然是楚漢爭霸,但是六國其他的後裔也沒有閒著,雖然大動靜沒有,小動作不斷。
項羽往來奔命,被人牽制,最後自刎於烏江,和這兩個人有很的關係。
其實有時候一個封號、一個文憑能解決很多的事情。
當年如果李唐王朝給黃巢一個進士及第,可能黃巢就不造反了;讓洪秀全上榜可能也就沒有太平天國了。
但是歷史不容假設,事情已經發生,我們只能吸取教訓。
-
8 # 我是趙帥鍋
我來回答下一個問題,在我看來,項羽之死更多是在於他太過鋒芒畢露,實力太強。當時的天下,說穿了是十八路諸侯共分天下,各佔一塊地盤,項羽恰好是當中實力最強的一個,在當時的背景下,不管是誰都無法做到一挑多,劉邦沒有這個能力,項羽也沒有這個能力,所以只能拉一片打一片,也就是和若干個諸侯結盟,然後大夥一起幹掉剩餘的那些不結盟諸侯,大家一塊奪取天下。
但問題的關鍵時,項羽當時的實力太強,在加上他平日的表現又是如狼似虎,任何諸侯和他合作時都不可避免的擔心,如果幫助項羽這種牛氣沖天的人奪得天下,後面項羽如果事後過河拆橋,他們會有好日子過嗎?反觀劉邦,總是一副吊兒郎當的模樣,和這種人相處,大家自然會輕鬆許多,再加上劉邦的實力雖然也強,但還在大家接受的範圍內,所以大家都形成一種錯覺,那就劉邦奪取天下後,按照他的平日表現,應該會善待大家的,至少比如狼似虎的項羽好。所以在劉邦和項羽爭奪天下的時候,大家都有意無意朝劉邦靠攏。
就這樣打到最後,圍繞在劉邦身邊的諸侯越來越多,而項羽身邊始終沒有諸侯敢加入,再等到韓信率領大軍把一旁幾個觀望的諸侯滅掉後,項羽就只能去死了。
-
9 # 千年華夏
歷史上的項羽是死於兵敗劉邦,自刎烏江。李清照的詩也提出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其實從另外一方面看,項羽的失敗和他性格眼界有很大關係。
項羽的目光短淺,剛愎自用,勇猛有餘,謀略不足,殘忍有餘,仁愛不足。他的性格貫穿一生,這對有遠大抱負的他是致命的,相比項羽,劉邦更具備君王的氣質,高傲的項羽一旦失敗就再也沒從頭再來的勇氣,他寧願選擇死亡。
總結來說,項羽直接死於劉邦之手,間接死於他性格弱點。
-
10 # 南坡二月
項羽大家都很熟悉,但項羽的兵敗之後,烏江之死卻讓人弄不懂,不能理解。在烏江時,他本有機會逃回江東,從頭在來,勝敗還為可知。但他卻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選擇了死。這讓後來的人們很是不可理解。為什麼要死?真的到了山窮水盡了嗎?
有首詩說:生當做人傑,死即為鬼雄。自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也許他的死與他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性格有關係吧!他太要強了,太剛性了,不會變通。剛者易折!這樣的人受不得氣,吃不得苦,最關鍵的是輸不起。項羽自起義以來大小丈不知道打了多少次,但從來沒敗過。從破釜沉舟大勝秦軍後,所到之處敵人望風而逃。可垓下一敗就完了,一敗塗地。兵沒了,地盤沒了,志氣也沒了。人要想東山在起,得有不服輸,不認輸的精神。得有不要臉的精神。可項羽沒有!這就像慣壞了的孩子,太嬌慣了,受不了挫折,有一天上帝不眷顧他了,就生存不下去了。
也許是他明白了,大勢以去了,今後在怎麼努力都不能迴天了,所以選擇最乾淨利索的方式結束這一切痛苦與恥辱。他不想在打了,他夠了,累了。也許正像他說的:三千子弟隨我過江,今無一人生還,我無臉見江東父老!他不想苟活,不想認人看不起的活,讓人憐憫的活。項羽自尊心太強了。西楚霸王死了,以一種讓人無法理解的方式,在歷史上畫了個句號。這種死成了千古之謎!沒有人讀起他時都讓人傷感。對這種死,又是崇拜,又是恨。遺恨!
人都有選擇的權力,我不是看不起他,責怪他,只是為他可惜。如果讓我以那種方式去死,恐怕我沒有那勇氣與氣魄。為什麼就不能從整兵馬在戰一次?歷史中失敗了,又勝利的例子比比皆是。對待生命,人們的選擇是無論如何都活著,那怕沒有尊嚴,像狗一樣。
-
11 # 聽風吟詩人
項羽真正死亡的原因,我們無可知曉,暫且按照烏江自刎來說說。
項羽的是死亡,我認為主要是由於他的性格使然,剛正不阿,想做一個頂天立地的大英雄,不屑於使用陰謀詭計。任何事情都希望明搶明刀的幹一仗,當生則生,當死則死。
鴻門宴不殺劉邦已經註定了他的的死亡。
很多人都說由於項羽的優柔寡斷,聽不進范增的進言,其實不是,他是太在意自己是個大英雄了,也就是太在意別人的看法了。從他說出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就能真正的體現出來!歸根結底還是體現內心的脆弱。只有內心脆弱的人,才會裹著厚厚的一層盔甲!他要讓天下的人都知道他不屑於使用陰謀,他是真正的大英雄!
其次分析下,他的死亡也劉邦有間接關係。
劉邦出身太低,而且又經歷過無數次的失敗,所以他的抗擊打能力太強了!只要能活著,怎麼著都行,面臨死亡抉擇時,當面叫你爺爺也沒有問題,內心太強大了!眾人皆醉我獨醒。由於自己行軍打仗的技能太低,所以張良蕭何在他這邊混的都如魚得水!內有張良外有蕭何,家裡還有個賢內助馬大腳!劉邦對項羽的攻擊,感覺用了降維打法,不按套路出牌,你不是想成為大英雄麼,你不是內心脆弱麼,那我就故意刺激你,什麼四面楚歌,我來八面楚歌。
其實還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如大肆屠殺投降計程車兵和民眾,導致大師民心。分封時,太隨心所欲,不按功評賞,導致下屬離心離德!
說到最後主要就是個玻璃心!混江湖,快意恩仇可以!但是爭國家,和劉邦相比,太low了,不在一個等級上!
-
12 # 印象草原呼倫貝爾小濤
項羽死於安徽省和縣烏江鎮,韓信和彭越到該下會合,項王兵少糧盡,漢軍和諸侯的軍隊又包圍了好幾重,晚上楚軍聽到四面楚歌,漢營中都在唱楚歌,項王很奇怪,難道漢軍把楚國佔領了?怎麼這麼多楚華人呢?項王憂慮萬分,在帳中飲起酒來,有一名叫虞姬的美人,很受寵幸,跟隨項王,還有一匹烏騅馬,跟隨項王南征北戰,項王后來寫下垓下歌,虞姬聽後立馬知道了怎麼回事,於是自刎,項王率領800多名騎兵,趁著夜色向南突圍,天亮時漢軍才發覺,漢王馬上命令將領灌嬰率領5000騎兵追擊,項王度過了淮河,沒想到到達陰之後迷了路,一位老翁騙他說向左,於是全軍陷入沼澤地中,被漢軍追上了項王又率軍向東到達東城,此時只剩下28名騎兵了,追擊的騎兵有幾千人。楚王知道難逃一死,他把騎兵分成四隊,分別向四個方向突圍,項王與四對人馬約定衝到山的東邊,分三個地點會合,項王左衝右突,殺了幾百名兵,騎兵說真如大王所言,項羽帶著剩下的人逃至烏江,這時烏江亭長已備好了船隻,烏江亭長把船停靠在岸邊對項王說,江東雖小,畢竟還有千里土地,民眾幾十萬個,也是個王國,希望大王馬上渡江,等待機會捲土重來,項王笑道:“上天要滅我,我何必去,他沒有顏面江東父老了,所以他自刎了。
-
13 # 悠悠華夏五千載
項羽當年兵敗垓下,烏江自刎,極具悲情色彩,蓋世英雄就此落幕!項羽之死,霸業未成,英雄遠去!
根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慷慨悲歌,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從這段記載中可以看出,項羽被圍垓下時,知道自己已經無力迴天、霸業難成了。聽到漢軍唱楚歌后,先是大驚後又悲從中來,在向愛妾與部下表達了“虞兮虞兮奈若何”後,項羽與在場所有的人紛紛落淚,情難自禁。
項羽退至垓下時,只剩下八百騎,而劉邦派出的各路追兵有幾十萬之眾。項羽趁夜色掩護,撤退到陰陵時,只剩下一百多騎了,加上迷路又耽誤了時間,這時灌嬰率領的五千騎兵已經追了過來,經過一番廝殺,項羽只剩下了二十八騎。
自知已經無路可退的項羽,對部下說:“不是我不會打仗,而是上天要我滅亡,今日就要在此決一死戰”!項羽帶領僅存的二十八騎,再度發起衝鋒,項羽一馬當先,斬殺漢軍將領數人,並殺死漢軍部卒數百人。與部下匯合後,項羽僅損失兩騎。
項羽潰退至烏江時,婉言謝絕了烏江亭長回江東以圖東山再起的建議,並將戰馬送給烏江亭長,自己下馬步戰,而漢軍有令:“殺項羽者,賞千金,封萬戶侯”!此時身負重傷、已經精疲力盡的項羽在徒步殺死漢軍數百人之後,揮劍自刎。
-
14 # 一壺清茗品春秋
項羽是在烏江自刎的。
項羽分封諸侯之後,劉邦被封為漢王,項羽自號西楚霸王,向天下發佈政令。劉邦在漢中待了4個月後,任用韓信為大將,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佔領關中地區,以此拉開了楚漢戰爭的序幕。
在戰場上,項羽所向睥睨,每戰必克,但是由於戰略的失誤,最終被劉邦包圍在垓下。這時僅韓信統帥就有三十多萬大軍,項羽十萬大軍,與鴻門宴時兵力對比完全逆轉。為了瓦解項羽軍的鬥志和抵抗力,晚上漢軍唱起楚歌,引誘楚君紛紛投降。項羽無法,值得霸王別姬,帶領八百騎兵突圍。漢軍派五千騎兵追擊,且戰且走,只剩下了二十八騎。即使這時,項羽仍表現出自己戰術天才的一面,把二十八騎分成四隊,衝擊漢軍,斬將殺敵即使,成功突圍。我們可以看到,即使這時項羽求生欲仍然極強。但到了烏江邊,項羽想到當初江東八千子弟兵跟隨自己,現在卻已無一人,自己無臉面對江東父老,決定在烏江邊與漢軍以死相拼。他與二十八騎下馬步戰,又殺掉漢軍幾百人,在見到老鄉呂馬童後,自刎而死。他的身體,被漢兵搶奪,因互相爭鬥,又死了幾十人。
項羽之所以兵敗身死,主要是因為:
1.項羽不會用人,任人唯親,他“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他連一個范增都用不好,項羽尊稱范增為亞父,但是他信過項氏族人勝過范增,在鴻門宴上,明顯信任項伯,對范增的暗示不聞不問。本來是自己屬下的韓信、英布、陳平等人,都跑到劉邦那,成為反抗他的主力。
2.項羽“自矜攻伐”,迷信武力一生,戰必勝,攻必克,但是不注重戰略規劃,後方根據地不穩,疲於奔命,越打地盤越小,最終因為缺糧,不得不和劉邦鴻溝講和。最終被劉邦反敗為勝。但即使到最後關頭,他仍然認為是老天要消滅他,不是戰敗的失誤。而且項羽果於殺伐,坑殺二十萬秦軍,在咸陽大肆屠殺、搶掠,等於把戰鬥力極強的三秦子弟推向劉邦。
3.項羽的經歷看,從二十八歲起兵開始,每戰必克,沒有經歷過大的挫折,因此,一旦面對全軍覆沒這樣大的失敗,就和現在的年輕人一樣,早期一帆風順,一旦遇到挫折就一蹶不振。另一方面,項羽是個貴族,重信諾,愛面子,面對失敗,無顏面對江東父老,只能自殺。而劉邦就不同,即使被打的丟兒棄女,老婆,父親被俘,仍然屢敗屢戰,最終在烏江邊逼得項羽自刎,取得勝利。
-
15 # 恐怖片大本營
大名鼎鼎的項羽,古代史上的霸主,他用了短短三年,率領五方諸侯滅掉了曾不可一世的大秦帝國,而後分割天下分封諸侯,一時間風頭無兩。然而也是這個男人,剛愎自用,逞一己之力,五年後落得霸業凋零,轉眼成空的下場。這種大起大落,大喜大悲集中在項羽短暫的生命當中,也成就了中國歷史上唯一的霸王傳奇。
而最讓人感嘆的,應該是霸王最後的時光—烏江邊上的野渡孤舟,殘陽夕照裡的生離死別,曾經的威風八面,如今的四面楚歌。這其中諸多的軍情變數,人情詭譎,到最後都化作了一聲嘆息,穿過兩千多年的歲月幽嘆至今。
但是,《光明日報》1985年2月13日的史學專版,發表了一篇名為《項羽究竟死於何地》的文章,這篇文章的作者提出了項羽不是自刎烏江,而是身死東城的觀點。這篇文章刊出以後,引起國內一些反響。直到20年後,這篇文章的作者計正山先生又推出新著《項羽死亡之謎》一書,書中以大量實地考察和歷史證據,對“項羽烏江自刎”予以否定,顯得頗為“與眾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自序中寫到,他之所以花費20年光陰來推翻一個早已蓋棺定論的故事,其目是想求證人們2000年來,為什麼會把項羽死亡的地點搞錯,這個錯誤產生的原因,是否是因為我們這個民族在個性思維方面,存在一些思維方式上的毛病,而這種思維方式上的毛病,才是導致歷史上諸多冤假錯案的根源。所以他認為他所想要討論的問題,對於今天的社會生活還是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作者這個初衷,小編才疏學淺不敢妄評。但是小編想說的是,霸王自刎烏江早已是家喻戶曉的故事,就連李清照、王安石、蘇東坡、毛主席等等諸多偉人大家,都對這種說法給予了肯定,按照作者的說法,就算普通民眾的思維方式有著某些從眾心理,而導致這一錯誤的廣泛傳播,那麼這些偉人大家的肯定,那麼無疑是這一錯誤傳播推波助瀾的“幕後黑手”,他們難道就不知道自己已經犯下了一個天大的錯嗎?
答案不得而知,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項羽到底是怎麼死的,對於普通人而言,似乎已經沒有那麼重要,人們從這個故事中,看到了悲壯的英雄氣節。在這種悲壯的氣節面前,“成王敗寇”的鐵則也變得黯然失色。在以後的中國,隨著朝代的更替,這樣的悲壯氣節卻從未失去它的影響力。遠至崖山之戰的“宋末三傑”、文天祥,近至史可法,張蒼水,再到抗日名將張自忠,他們都用自己的行動,在有尊嚴的死和沒有尊嚴的活著之間,做出了名留青史的選擇。
誠然。在項羽和劉邦的競爭之間,項羽是以一個“傻子”的形象貫穿了整個始終,但是我們不妨可以想一想,如果中國的“聰明人”更多會如何?“傻人”更多會如何?顯然,“傻人”更多,則中華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只會越來越大,中國必定更為強大;“聰明人”更多則中國必定是一盤散沙,再做亡國奴。
難道這樣還不夠麼?
有網友說的就很好:歷史上很多事,真相可能都跟流傳下來的版本不一樣,但是重要嗎?我們只是需要一些正面的歷史人物座精神偶像罷了——就是歷史偶像,硬要“扒”就沒意思了,就像外華人信仰的宗教,被醜化,就算是真實的,也只能讓人越來越沒信仰。所以,不要太糾結,我們只需要瞭解的八八九九就行了,沒必要刨根問底一一落實的。
回覆列表
1:明明將才反受帥位,四肢發達不曉政治。氣量狹小不懂變通,玩不轉的死扛爛磨。
2:天真可愛感情專一,即愛江山更愛美人。丫丫童氣十足可愛,傳奇愛情世人皆愛。
3:玩不起死扛、童真可愛的悲劇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