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蕭何愛韓信

    現代人叫發紅包,古代叫壓歲錢!

    最早的壓歲錢起源漢代,那時候壓歲錢並不是流通貨幣,而是一種帶有各種圖案佩戴賞玩傳說可以辟邪錢狀的飾品。唐代開始盛行,到宋元以後,春節確定日期,正式形成給小孩發壓歲錢的習俗。

    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是這樣記載壓歲錢的:“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

    到明清時期,壓歲錢一般都用紅繩串起來,發給孩童們。

    到建國以後,過年時候,人們才流行用紅紙包著錢給家裡的小孩們。

  • 2 # wywywygxy

    其實發紅包是一步步演化而來的。壓驚錢,壓歲錢,壓腰錢,變成了現在的紅包。

    有一個傳說的民間故事,古代有一鬼,專門年三十夜來害小孩,大人們就看護一夜,便有守歲一說。鬼便是祟。後來人們發現祟怕紅色。就用紅布包銅錢放孩子枕頭下面,祟不再來。

    歷史在演變,紙幣替代了銅錢。

    至於發紅包始於哪個朝代?我想沒有人會說的清楚。

    今天的百元大鈔,毛主席像,大紅底色,喜慶,愉悅,象徵著和諧與安寧。兜裡有了它,祟也會躲的遠遠的。發紅包的習俗究竟源於哪個朝代?紅包這個詞是最近幾年的流行詞,我們不如就說是從現代開始的吧!

    個人觀點,萬望勿噴!

  • 3 # SeaArm

    宋朝壓歲錢叫作“隨年錢”,按小孩的年齡來發。另有一種特別的隨年錢,宋朝後妃在年關近時要準備“隨年金錢一百二十文”獻給皇子皇女,掛在床頭以鎮壓邪祟,祝皇子活到一百二十歲;這也是“吃百二”的來源。

    有紀錄在過年給壓歲錢的習俗始於清朝,《清嘉錄》記載:“長幼度歲,互以糕果、朱提相獻,謂之‘壓歲盤’。長者貽小兒以朱繩綴百錢,謂之‘壓歲錢’;置橘、荔諸果於枕畔、謂之‘壓歲果子’。元旦睡覺時食之,取讖于吉利,為新年休徵。”清代兒童慶歲,長者與以錢,貫用紅,置之臥所,曰“壓歲錢”。至中華民國,又曾流行以紅紙包100銅元,代表“長命百歲”以示祝福。

    在中文地區,“壓歲錢”是以紅紙包裹,俗稱“紅包”。從前的零錢是內方外圓的銅錢,講究的人家會用彩繩穿銅錢,編成龍形,掛在小孩的床腳或床賬上,據說可以鎮壓邪崇。吃過年夜飯,領過壓歲錢後,已近深夜,這時晚輩要為父母及長者“守歲”,不能上床睡覺,熬夜到天亮。民間認為守歲可以為父母增壽,有祈求雙親能夠長命百壽的意思,是孝道的表現。而年長的人守歲,則是“辭舊歲”,有珍惜光陰的意思。因此除夕夜家家戶戶通常都燈火輝煌、徹夜不眠。

    古時候,有一種妖怪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來用手去摸熟睡著的孩子的頭,孩子都嚇到大哭起來了,接著頭疼發熱,變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這天亮著燈、坐著不睡,叫做“守祟”。有一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為心肝寶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銅錢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著了,他們就把八枚銅錢用紅紙包著放在孩子的枕頭下邊,夫妻倆不敢閤眼。半夜裡一陣陰風吹開房門,吹滅了燈火,“祟”剛伸手去摸孩子的頭,枕頭邊就迸發道道閃光,嚇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倆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以後大家學著做,孩子就太平無事了。原來八枚銅錢是八仙變的,暗中來保護孩子的。因為“祟”與“歲”諧音,之後逐漸演變為“壓歲錢”

  • 4 # 古今譚

    先來解釋一下這個紅包為什麼叫做壓歲錢。相傳在古代的時候,有一種小妖怪,名字叫做祟,每到大年三十晚上的時候都會出來作怪,它會用手去摸熟睡的小孩的頭,孩子便會立刻嚇的驚醒,然後接著頭疼發熱,等到發燒好了以後,孩子也變傻了。因此,在大年三十晚上家家戶戶都要亮著燈不睡覺,叫做守祟。

    有一對老夫妻,把他的兒子視為掌上明珠,為了防止妖怪祟傷害他們的兒子,於是母親便想了一個辦法,先取來八枚銅錢,然後用紅紙包好,放在孩子的枕頭下面。半夜的時候,妖怪祟來了,剛要伸手去摸孩子的頭,這時孩子枕邊突然放出一道紅光,嚇的祟連忙逃走了。第二天,夫妻倆便把他們看到的事情告訴街坊鄰居,說只要按照他們的方法做,祟就不會去騷擾大家的孩子了,孩子也就平安無事了。在當時,人們管它叫做壓祟錢,時間久了就被稱為壓歲錢了。

    而關於壓歲錢的起源朝代,根據史書記載,最早的壓歲錢是出現於漢代時期,又叫做壓勝錢,壓驚錢,其主要的意義就是,父母希望孩子們能在新的一年裡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 5 # 亮哥講歷史

    春節發的紅包叫壓歲錢,壓歲錢的起源,目前較難考究。壓歲錢的起源有以下三種說法:

    1. 古時候,有一種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來用手去摸熟睡著的孩子的頭,孩子都嚇到大哭起來了,接著頭疼發熱,變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這天亮著燈坐著不睡,叫做“守祟”。有一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為心肝寶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銅錢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著了,他們就把八枚銅錢用紅紙包著放在孩子的枕頭下邊,夫妻倆不敢閤眼。半夜裡一陣陰風吹開房門,吹滅了燈火,“祟”剛伸手去摸孩子的頭,枕頭邊就迸發道道閃光,嚇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倆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以後大家學著做,孩子就太平無事了。原來八枚銅錢是八仙變的,暗中來保護孩子的。因為“祟”與“歲”諧音,之後逐漸演變為“壓歲錢”。到了明清,“以彩繩穿錢編為龍形,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所以一些地方把給孩子壓歲錢叫“串錢”。到了近代則演變為紅紙包一百文銅錢賜給晚輩,寓意“長命百歲”。對已成年的晚輩紅紙包裡則放一枚銀元,寓意“一本萬利”。貨幣改為紙幣後,長輩們喜歡到銀行兌換票面號碼相連的新鈔票給孩子,祝願孩子“連連高升”。

    2. 源於古代“壓驚”。說是太古時有一種兇獸叫“年”,隔365日後之夜,就要出來害人、吃東西。小孩子害怕,大人則以燃竹響聲驅“年”,用食品安慰小孩,即為“壓驚”。年久日深,便演變為以貨幣代食物,至宋便有“壓歲錢”。據史載,王韶子南陔,因被壞人揹走,於途中驚呼,才被皇車所救,宋神宗即賜了他“壓驚金犀錢”。以後才發展為“壓歲錢”。

    3. 最早出現於唐朝宮廷,當時宮中有零錢之風。王仁裕在《開元天寶遺事》中雲:唐玄宗天寶年,“內廷嬪妃,每於春時,各于禁中結伴三人至五人擲錢為戲。”王建在《宮詞》中載:“宿妝殘粉未明天,總立昭陽花樹邊。春日內人長打白,庫中先散與金錢。”從春日“擲錢為戲”,到“散與金錢”,後又發展到贈“洗兒錢”。據司馬光資治通鑑稱,楊貴妃認安祿山為義子時,“玄宗親視之,喜贈貴妃洗兒錢”,以賀喜驅邪。至宋、元,便形成一種民俗。它與正月初一~初五稱為“春節”,形成早期的“壓歲錢”。但當時還沒有流通的貨幣,而只是一種特製的“壓歲錢”。

    總結來說,農曆新年成年人派紅包的習俗,基本上在華人圈內都是必有的習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今天突然想問你:“當你年過半百的時候,會選擇住在哪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