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零點沙畫
-
2 # 外羅特
治國不能光靠平衡政治,主要目的還是得有國家強大的結果,慈禧和武則天沒法比,慈禧統治下,大清越來越弱,這叫有治國才能?如果他讓位光緒,絕對比她好。變法成功的話,就不可能有日本侵華的局面。
-
3 # 小落美文
慈禧是清朝後期的實際掌權者,在她掌權的四十年裡,國家是一步步衰敗,為了個人利益犧牲國家利益。她只是一個心機婊的婦人,她牢牢抓住權利,雖然李鴻章左宗棠等晚清名臣在其手下服務,但不代表她有治國才幹,二百多年的奴才教育以及儒家的君臣之道才是那些名臣服務慈禧的原因!反問一句有治國才幹的人會把一個國家玩沒了?
-
4 # 吳風越骨
如果對晚清歷史稍有研究,就很容易得出慈禧絕非平庸之輩的判斷。
首先辛酉政變就體現出了其果斷高超的政治謀略,掌權後又能延續肅順重用漢臣的政策(縱觀整個清朝,也沒幾個皇帝能做到這一點。。。),可謂知人善用,並把滿清從崩潰的邊緣重新拉了回來。光看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袁世凱這樣的人物都能乖乖給慈禧當差就能看出這個女人的權謀、治國手腕都不是一般的帝王能比的。同時慈禧並不保守,洋務運動沒有她的支援是不可能辦得風風火火的 ,也並不反對變法,辦康黨是因為其過於激進,威脅到了她的權利。之後推行的改革其實要比戊戌變法更進一步,廢科舉、禁纏足,都可以看出其老而不朽。洋務運動雖然與明治維新相比改革得並不徹底,但在客觀上確實大大增強了國力。甲午之戰,套用總結國共戰爭的那句話,清朝不是輸在國力上,甚至不是軍事上,而是輸在了政治上。當然,慈禧權利慾重、大興土木建頤和園、向八國宣戰,也體現了其專制、鋪張、衝動、不理智的一面,但考慮到大多數明君到了晚年都會昏庸,其實也見怪不怪了。
慈禧之所以被低估,是其命不好,搭上了晚清這條破船。
-
5 # 史論縱橫
我個人認為慈禧還是有治國才能的。
慈禧的執政大概應該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辛酉政變上臺後,到中日甲午戰爭時期,即1861年到1895年的34年。
第二個階段是中日甲午戰爭到慈禧去世的這段時期,即1895年到1908年的13年。
第一個階段,慈禧可以說是大清的變革者,利用重用漢臣,興起洋務運動,使清王朝實力大升,可以說是清王朝中興的三十多年。
第二個階段,慈禧的改革趨於停滯,安於享樂,不思進取,在甲午戰爭是戰是和的問題上舉棋不定,在簽訂馬關條約的過程中,出賣國家利益。
不能妥善處理戊戌變法,任由一些沒有經驗的變法派強行推動變法,不加以指導,又不予以支援,由於對權力的貪婪,最終和光緒發生不可調和的矛盾,倉促廢除變法,囚禁光緒帝。
利用義和團,挑起和西方列強的矛盾,最終發生八國聯軍侵華事件,慈禧在西逃路上,竟然下達了剿滅義和團的指令。在後與八國聯軍談判時,竟然說出了: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這樣喪權辱國的話。
但是,我認為一個人的政治才能是為國家服務的,不是為了個人私慾服務的,慈禧在奪取最高權力上手段見長,在為國為民上,國家大義上,還是有些欠妥的,因此,我認為慈禧的政治才華只能是小才。
-
6 # 平安讀歷史
我個人感覺慈禧還是有一定的治國才能的。在她執政的初期階段,發起洋務運動,重用漢臣,使得清王朝實力大升,可以說是清王朝中興的三十多年。但是在後期,為了牢牢的把握住權力,透過耍陰謀手段的辦法將恭親王趕出權力中心,也不肯將權力交給漸漸長大的皇帝,嗜權如命的慈禧透過各種手段保持著對朝政的影響。以至於銳意進取的光緒想透過變法圖強的時候遭到以慈禧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
由於對權力的貪婪,最終和光緒發生不可調和的矛盾,倉促廢除變法,囚禁光緒帝。利用義和團,挑起和西方列強的矛盾,最終發生八國聯軍侵華事件。為了保住權力,在與八國聯軍談判時,竟然說出了: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所以慈禧的所謂治國才能是為了個人私利服務的,在奪取最高權力上手段見長,在為國為民上,國家大義上則完全在開歷史的倒車。而反觀同一時期日本的明治天皇,在日本還比較弱小的時候,就奮發圖強,銳意進取,號召全國學習西方先進文化和技術,來不斷增強日本的實力,終於使得日本在短短几十年內成為世界強國。所以,與之相比,慈禧的所謂治國才能對國家來說是非常有害的。
-
7 # 今古縱橫
槐叔看了真的忍不住想開粗口,這算什麼理論?槐叔認為慈禧太后根本沒有治國才能!她只是個有家底的地主婆!
什麼是“治國”?治國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民族、軍事、外交。慈禧太后哪兒一點做的好?
政治上慈禧太后之會陰謀手段。咸豐死後的掌權、二度垂簾聽政、戊戌變法政變、死前帶走光緒,根本就是個陰謀家。而且,慈禧太后掌權完全不合法理,清朝最高統治者是皇帝!!
文化本來就是清朝的軟肋,有清一代有什麼文化大家?除了《紅樓夢》、《聊齋》、《儒林外史》還有什麼值得稱讚的?而且這幾本書還都是慈禧掌權前的。慈禧唯一在文化上留給後世的東西就是京劇,因為她愛看戲!!其他什麼“揚州八怪”、“園林建築”方面的成就,也統統不在她統治期內。
科技方面慈禧太后治下可以完全忽略,有嗎?
民族政策呢?不多說了吧?後期利用漢人算是會治國的一種吧,但這些人入閣了嗎?是領導者嗎?1906年“仿行立憲”不還是“滿人內閣”。
軍事外交槐叔放在一起說了,那真的是幾天幾夜也說不完,大清就是慘亡在慈禧治下的。而所謂清朝沒有成為殖民地的根本原因,也是各列強在權衡利弊後導致的。再說了,“治外法權”、“租界”等舉措和殖民地有什麼區別?教科書可是定義當時是“半殖民、半封建”時代。
-
8 # 騰飛說史
慈禧太后是有治國才能的,但是與同一時期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普魯士王國的首相俾斯麥相比,還是有一些差距的,這與慈禧所處的時代侷限性有關,慈禧小時候學的肯定是四書五經,而這一時期的歐洲人早就在學習數學、物理、化學了,當慈禧主政大清帝國的時候,她讀的也許只是《資治通鑑》、《論語》之類的書籍,而同一時期的維多利亞女王、俾斯麥首相讀的也許是普魯士軍事家卡爾·馮·克勞塞維茨寫的《戰爭論》。
論慈禧太后的治國才能,有一個縱向和橫向的比較,從縱向來看,慈禧太后無疑是清朝歷史上,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有治國才能的一位太后,但是從橫向上來看,她與世界潮流相比已經落伍了。
慈禧與咸豐皇帝其他的妃嬪相比,具有較高的文化水準,在中國古代,很少有女子具有她這樣的文化水平,慈禧身為滿洲貴族,能書寫漢文,而且擅長琴棋書畫,慈禧在做嬪妃的時候,當時的大清帝國正處於內憂外患的非常之機,內有太平天國運動,外有第二次鴉片戰爭,慈禧在咸豐皇帝的身邊,對時局發表了很多政治見解。
當然,慈禧能夠在宮中眾多嬪妃當中脫穎而出,地位越發的顯貴,與其經常對時局發表自己的意見無關,畢竟在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中,後宮干政是皇家非常忌諱的事情,慈禧後來之所以會當上“西宮太后”主要是因為她為咸豐皇帝生了一個兒子,而且皇長子載淳是咸豐皇帝唯一一個長大成人的皇子,咸豐皇帝的另一個兒子憫郡王剛剛出生就夭折了。
咸豐皇帝去世以後,皇長子載淳繼位,是為同治皇帝,後來,兩宮太后聯合奕訢發動了辛酉政變,除去了顧命八大臣,垂簾聽政,但是慈安對政事不敢興趣,慈禧遂獨攬朝政,這也足見慈禧具有一定的治國才能,若無治國才能,如何處理朝政?慈禧比不上慈安的賢惠,但治國才能遠在慈安之上。
(慈禧太后畫像)
也正是在慈禧垂簾聽政期間,清朝開始了洋務運動,創辦了中國近代第一支新式海軍,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中法戰爭的勝利,在此之前,還收復了新疆,在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可以說是開創了大清王朝的一箇中興局面。
太平天國運動結束以後,漢族士大夫在朝廷中的地位已經崛起,形成了如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這樣的地方實力派,慈禧能夠擺平這些地方實力派,也足以見其才能。
綜上所述,慈禧太后是具有一定的治國才能的,只不過她有自己所處的那個時代帶給了她一些侷限性,正是因為這些侷限性的存在,所以清朝在洋務運動中的改革措施遠遠未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她也未能帶領大清帝國走出困局。
-
9 # 達摩說
評價一個統治者是否有治國才能,這個問題其實是很複雜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能以成敗去評估其治國水平的高低,因為每個統治者面臨的局面不同,如果單純以結果論,顯然不公平。但問題是,最容易去評估的恰好也就是結果,而且如果一個統治者最終把國家搞得一團糟,甚至是遭致亡國厄運,你卻說這跟統治者的治國水平一點關係沒有,那就太滑稽了。
好了,現在說慈禧。客觀來說,慈禧的治國水平在中國歷史上還是能處在中等偏上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兩點:
第一,運用權謀的能力高。想必說到這點,準會有人嗤之以鼻,說這不過是“玩陰謀”,算不上啥。但是,大家可千萬別小瞧這一點,因為在中國古代的政治生態下,統治者運用權謀的水平高低成為其治國能力的重要參考指標。
慈禧在權謀上還是很有一套的,面對以個人效忠為特色的地方軍事集團的紛紛崛起,諸如湘軍、淮軍、北洋軍等,慈禧能很好地協調他們之間的關係,將其權力控制在可控範圍內,清政府的中央集權在她主政的時代得到了很好的維護,而地方自治也有了合適的自由度,相應的制度建設得以開展。
第二,以現實的功利主義為原則,不過分拘泥於空洞的道德口號。近代中國大的變革,幾乎都誕生於慈禧當政時期,當然不能就此說她是一個革新派,只能說她時刻以實現富強為最終準繩,只要能達到這一目的的手段因時因地來採納執行,而那些貌似正確的儒家的空洞的“道德口號”因其不具備真正的實用性,則被慈禧果斷拋棄,所以才有了後來的洋務運動和清末新政。
慈禧治國主要的不足就是過於穩健持重,缺少破釜沉舟和壯士斷腕的決心。當然這個不能完全怪慈禧,畢竟在中國,老成謀國、蕭規曹隨是作為一個優秀統治者的基本素質。但面臨兩千年未有之變局,應該有一定的魄力,大膽地去推行改革,以改變國家的前途命運。慈禧在洋務運動的問題上比較果斷,推行的也比較大膽,但相應的制度改革卻遲遲跟不上,導致後期發展乏力。而在遭逢1900年挫折後,再推行新政和預備立憲,顯然已來不及了。當然,改革未能適時進入深水區,也有慈禧過分眷戀自己的權力並試圖保住既得利益的考慮。
最後我想說,從橫向看,有人指出慈禧的治國水平比不上同時代世界列強的一些領袖,諸如維多利亞女王、俾斯麥等。這種比法稍稍有點勉強,慈禧有她的時代侷限性,說白了你總不能苛求民航客機從速度上超過宇宙飛船。但說這些也是無濟於事,畢竟那是個大爭之世,弱肉強食是唯一的法則。
-
10 # 歷史三日談
在這個大變局裡,沒有人能獨善其身,李鴻章落得一地雞毛,慈禧太后也不例外,在晚清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下,即使是不求無功,但求無過也不可得,尤其是處在時代要害部位的歷史人物,比如說慈禧太后。
單純從慈禧太后這個人來說,不能說她一無是處,起碼她是一個合格政治家,辛酉政變以及後來軟禁光緒帝的政變,都可以看得出慈禧太后作為一個政治家對於權力的掌控,這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慈禧太后面對的局勢往往是計劃趕不上變化,這就是“大變局”的特點,向來屢試不爽的祖宗成法,很可能在這一段時期趕不上時代的變化而成為人們眼中得“背鍋俠”,事實也的確如此。
哪怕任何一絲絲向新的追求都被人當做濟世的靈丹妙藥,正因為此,康有為成了接受新思想的先進派,而打壓他們的慈禧太后則成了頑固派、落後派。
要說慈禧太后有沒有治國能力,當然有,只是面對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再牛逼的人物也得懵逼!
-
11 # 智藏山林
不少人說慈禧有治國才能,我就想問一句,把偌大個中國“治“出千古未有之屈辱,這叫才能?弄個猴子坐到那個位置,許是不會比她做得差吧?
-
12 # Alexandre2013
我認為沒有,她文化層次不高,導致格局不大,全靠能否維持自已的權力為出發點,對漢人雖重用,還是充滿警惕和不信任,還很任性,向全世界諸列強同時宣戰,有點抽瘋。
-
13 # 文白解讀世界
慈禧本來是咸豐帝的妃子,因為咸豐死的早,後來她和太后慈安共同垂簾聽政,因為同治皇帝是她的兒子,所以她在咸豐死後擁有了和慈安同等的地位,被譽為西太后。
而這慈禧最後獨攬大權,卻是透過權謀來達到的,咸豐死時他封了顧命八大臣輔政,但是沒過多久慈禧便聯合奕昕發動了辛酉政變,最後逮捕了這八人,開始了她的治國之路。
最後結果大家有目共睹,她在傀儡同治和光緒時期,使得大清飽受摧殘,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喪權辱國,在八國聯軍中更是丟掉北京而跑到西安,使得侵略者進入北京城燒殺搶虐。
-
14 # 筆下發白
在咸豐帝時期,慈禧只是一個妃子,但因為咸豐帝大多時候不理國家大事,而慈禧在那個時候就對咸豐帝有所不滿,他所喜歡的是那種文武兼備的奇才,而像咸豐這種無能之輩讓他很是鬱悶。
之後在咸豐帝病亡之後,他和慈禧的兒子同治當了皇帝,因為慈禧是皇帝的生母,所以他和太后慈安一起垂簾聽政,但是之後慈禧又發動了辛酉事變,囚禁了咸豐帝的顧命八大臣,最後掌握了大清的統治權。
而慈禧在這個時期呢,在他統治下的清朝可以說飽受外辱,國家混亂,在晚清之際更是有了無數次的失敗。所以我認為,這個女人是沒有治國才能的,多的不過是後宮的陰謀詭計而已。
-
15 # 博有有
這就是個偽命題。首先一個運轉百年的國家機器,有著良好的自我修復能力,如果說有問題,更多的運轉機制問題。這些與慈禧沒多大關係。其次,只要不是傻子與神經病,普通人的基本判斷,再加上大量智囊,能解決大部分問題。第三,歷史不是體育比賽,沒法換個人試試,再看誰更強。
-
16 # 董宥祥
遠的不說比比同時期的東亞近鄰日本的明治天皇就能看出慈禧所謂的治國才能不過是守成奴而已沒有任何建樹!骨子裡與生俱來的狼性野性才是一個國家能否強大的基因!再進一步比較一下與康乾同時期的彼得大帝葉卡捷琳娜大帝差距已然拉開,那時便已是中國衰敗的開始!所以充其量慈禧也就是循著祖先的錯誤繼續錯下去!
回覆列表
有人就說了,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對內屠戮李唐皇室,平定藩王叛亂,對外震懾周邊少數民族,而慈禧治國,對外屢戰屢敗,簽訂一系列不平的條約,懼怕洋人,對內出現了“東南互保”這種有違君臣之道的事件。
其實,同樣都是統治中國,武則天統治時期,大唐王朝開國不久,國勢正屬於上升時期,而慈禧太后統治的半個世紀,晚晴早在乾隆末年就已經漸漸腐敗,落後於西方社會。而慈禧能利用滿族親王對顧命八大臣的不滿,發動政變,奪取統治大權,而後幾乎是兵不血刃的擺平了朝堂之內的反對聲音,政變幾乎沒有影響到普通的老百姓,這等手段不是一般人能有,還有李鴻章、袁世凱等漢臣有很強的能力,甚至於掌握軍隊,在慈禧統治期間都能乖乖的效命,也就是說慈禧可能不善於外交、軍事,但是玩弄政治平衡,實在是太有一套了,把皇帝和親王大臣都玩弄於鼓掌之中,可以這麼說,慈禧的出現,使得清王朝晚滅亡幾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