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公孫鞅是衛國國君的後代,作為皇親國戚在學業有成之後為什麼不思報效自己的國家,反而投奔秦國而強大他國呢?
25
回覆列表
  • 1 # 風大豬也能飛

    這個問題涉及先秦姓和氏以及對人如何稱呼的問題,先秦時代姓和氏是分開的,比如姬姓是周王室及其族人、後人的共同姓氏,但因為官職、封地等等的不同,又分為不同的氏,如比分封到衛國的為衛氏(當然衛氏後來還有其它分枝氏)、分封到魯國的為魯氏(同樣魯國姬姓後人也有分枝)。通俗地說,某姓的一個貴族,傳承幾代後這個家族就需要分家單獨過日子,就像一個公司發展壯大後會成立一個分公司,而總公司會給分公司一個名號,這個名號就是氏。比如《左傳》中就有記載“無駭卒。羽父請諡與族。公問族於眾仲。眾仲對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諸侯以字為諡,因以為族。官有世功,則有官族,邑亦如之。’公命以字為展氏。”公子展(字無駭)死了,羽父請求魯隱公給他的家族一個族氏,隱公根據公子展的名字,把他的家族命名為展氏,這就是今天展姓的由來;後來展氏出了一個名人展禽,其封地在柳下,死後諡為惠,所以後人稱其為柳下惠,其後人發展成柳氏,就是今天柳姓的由來。姬姓發展出魯氏,魯氏分枝出展氏,展氏又分枝出柳氏……姓和氏是不同的,姓以別婚姻,氏以別貴賤,先秦時代同姓不婚,比如魯國人和衛國人因為都是姬姓,所以是不能通婚的,儘管一為魯氏一為衛氏。先秦時對人(主要是貴族)的稱呼實際上是很複雜的,但不稱姓也不稱氏,比如沒有姬發、姬旦、姜子牙、贏蕩、孔丘、管仲……等稱呼的,一般來說稱呼男人可以是爵位加名,如武王發(沒有武王諡號前稱王發,沒成王之前為太子發)、周公旦等、可以是封地加名如前面說的柳下惠,可以是官職加名,如中大夫成等。並且這種稱呼是隨時可以變更的,比如畢萬(姬姓畢氏)得到封地魏之後就可以稱期為魏萬。比如公孫鞅,他的名字就叫鞅,不管到哪兒都稱呼鞅,但為了跟其他叫鞅的人區分,因為他出身於公孫家族,所以在衛國時稱公孫鞅,意思是公孫家族叫鞅的那個人;到了魏國為了區分其它叫鞅的人,因為他來自衛國所以叫衛鞅,後來到了秦國,他還叫鞅,但後來他有了封地商,所以就稱為商鞅了,意思封地為商的那個叫鞅的人。

  • 2 # 瑋瑋唐詩宋詞古詩

    商是他的封地,所以後來就是我們熟悉的商鞅了。

    商鞅是衛國國君姬妾所生,名鞅,姓公孫。他的祖先本來姓姬。

    後來他到魏國後在公叔座門下做中庶子,公叔座知道他的才能。過客公叔座生病時,魏惠王去看望他,問:你的病如有不測,國家將怎麼辦呢?公叔座:我的中庶子公孫鞅,雖然年輕卻是奇才,希望大王把國政交給他處理。魏王不以為然。魏王要走時公叔座對魏王說,如果你不用公孫鞅就要殺掉他。

    後來公叔座召來公孫鞅,跟他說了跟魏王說的話,讓公孫鞅趕緊離開。公孫鞅說既然大王不聽你的意見重用我,他也不會殺我的。

    公孫鞅在魏國是不被重視的,也得不到施展的空間,魏惠王根本就看不起這個中庶子。後來聽說秦國尋訪有才能之人,公孫鞅這才去的秦國。所以他並不是背叛魏國,因為他是衛國人,暫時在魏國而已。

    公孫鞅三見秦孝公,才把他的才能說與孝公聽(劉備三顧茅廬是不是由此而來。文帝稱帝時也是三推三讓),從此公孫鞅跟著秦孝公開始實施變法,因為孝公說過讓秦國強大後跟公孫鞅同坐江山,變法成功後功成名就,孝公也把商地封給公孫鞅,商鞅因此而來。

  • 3 # 三興771

    商鞅,戰國時衛國宗室子弟。姓公孫名鞅。公叔知其能幹,向魏王舉薦,未釆納。後入秦,針對秦孝公想強國的願望,提出苟可以彊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己,不循其禮的主張。鼓吹變法。深得秦孝公賞識任為左庶長。公元忐356年實行變法。公元前350年秦都由雍遷咸陽後,實行第二次變法。廢除井田制,開立阡陌,准許土地買賣,合併全國鄉邑為三十一縣,統一按人口田畝徵收賊稅,統一度量衡。公元前348年,策劃組織對魏國的軍葦進攻並獲勝。因軍功,受封於商的十五個邑,號稱商君,也因稱商鞅

  • 4 # 庭州行者

    春秋戰國時期的人才流動是非常活躍的,當時的知識分子可謂是“胸懷天下”。在秦昭襄王滅周之前,天下在名義上還是屬於周天子的,因此各國國民之間的“國家意識”並不是很強烈。對於知識分子而言,其在亂世的主要追求,是找到一個能夠賞識自己的君主,從而獲得施展抱負的平臺,最終透過實行自己的主張來使得天下太平。當時的諸子百家代表人物,其本身可以說是超脫於實體的諸侯國之上的,這一點很容易證明,春秋時期的齊國,戰國時期的秦國,均透過提供優惠的方式招攬了其他諸侯國不少的人才。此為當時的歷史背景。

    具體到商鞅,實際上商鞅本人作為魏國人(其母國為衛國,但衛國為魏國的附屬國,因此直接將其算作是魏國人)效力的。這一點,司馬遷在《史記》中有過明確的記載:

    商君者,衛之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孫氏,其祖本姬姓也。 商君書鞅少好刑名之學,事魏相公叔座為中庶子。公叔座知其賢,未及進。會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諱,將柰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願王舉國而聽之。”王嘿然。王且去,座屏人言曰:“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王許諾而去。公叔座召鞅謝曰:“今者王問可以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許我。我方先君後臣,因謂王即弗用鞅,當殺之。王許我。汝可疾去矣,且見禽。”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殺臣乎?”卒不去。惠王既去,而謂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國聽公孫鞅也,豈不悖哉!

    公孫鞅是衛國國君的庶子,此人年少之時便喜好研習刑名之學,並且成為了魏國宰相公叔痤的中庶子。公叔痤病入膏肓,彌留之際,向魏惠王推薦了公孫鞅,告知魏王,以公孫鞅的能力,可以在他死之後承擔相國之重位。但公孫鞅畢竟是無名之輩,魏王對其並不認可,於是公叔痤建議,如果不用公孫鞅,那就殺了他。魏王終究是沒有聽從公叔痤的任何一句話,因為在他眼中,公孫鞅這個無名之輩,不可能有如此大的本事。

    魏王雖然沒有殺公孫鞅,但也並沒有重用他這樣一來,商鞅本身便成為了一個閒人。但天無絕人之路

    公叔既死,公孫鞅聞秦孝公下令國中求賢者,將修繆公之業,東復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寵臣景監以求見孝公。

    秦國的秦孝公恰逢此時招攬賢能,希圖恢復秦穆公時期的霸業,商鞅於是說通了秦君心腹景監,使之引薦。最終,透過三次交談,秦孝公完全瞭解了商鞅的能力和理論,於是乎任用商鞅,,進行改革,使得秦國成為強國。

    可以說,商鞅期初並不是不願意為魏國效命,而是因為魏王根本看不起他。當時的魏國作為東方的大國,可以說是人才濟濟,當世名士彙集大梁,魏王自然是看不上一個初出茅廬,名不見經傳之輩公孫鞅。加之戰國時期計程車人,是以“安天下”為目標,不在乎效忠何國君主,所以商鞅自然便離開了魏國。

    至於公孫鞅為何又被稱為商鞅,這是因為秦國將他分封在了商邑,其以封地稱姓,故名商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聽人聲最好的音箱推薦一下哪個品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