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智慧⺀三農
-
2 # 琴瑟在御J
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原名《詩》,儒家列為經典之一,故名《詩經》。其中儲存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作品,共三百零五篇,分《風》《雅》《頌》三部分。《風》主要是各地的民歌,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生活,《雅》和《頌》多是反映統治階級生活的作品。《詩經》多數是四字一句,大量運用賦、比、興手法,重章疊句,反覆吟唱。
-
3 # 一筆寫春秋
《詩經》辭藻優美,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歌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讀《詩經》,貴在追根溯源,返璞歸真,從源中得到真知,《詩經》雖語言平易,結構簡單,溫婉敦厚,但很多字生僻難認,想要硬讀根本算不了讀懂,儘管它大多來自地方民歌,但到今天已經難讓大眾普遍接受了,所以不一定硬要讀《詩經》。而是要根據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民俗去理解。
後代人所作詩歌皆源於《詩經》,許多經典亦是引用化用《詩經》。奉為經典的四書之《大學》全文只有兩千多字,但直接引自《詩經》之句多達12處,《中庸》引用達15處。《論語》中提及引用《詩經》之處達18條。在孔子看來,《詩經》不僅是美的評價標準。
孔子還從一個人對《詩經》的喜好上,判斷一個人的人品。譬如,“南容三復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南容經常吟詠“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這四句詩,孔子便把侄女嫁給了他。你出口之語,就表明了自己的人品、修養高低。
-
4 # 禪悟淨慧
想讀懂(詩經),先得了解一下西周至春秋這段歷史,歷史是記錄社會和人類生活的根本。(詩經)在這500年的時間裡,橫跨西起山西,東至山東,北到河北,南至江漢在這片廣大地區,孕育生長。大多是寫男女愛情,人文生活和社會史實。
(詩經)是彙集了西周至春秋時期的詩歌總集,共計311篇,(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部,這三部分別記錄了當時社會真實歷史。也為我們瞭解西周至春秋時期的當時社會情況,提供了依據。
首先說(風)寫了什麼內容!
(詩經)中的(風)最重要,因為它是(詩經)中精華。是華夏民族文藝寶庫中的璀璨明珠,反映了勞動人民真實生活,表達了對剝削壓迫的環境鳴不平,爭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中國現實主義詩歌源頭。
(風)是集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豳等15個地區的土風歌謠,共計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風)佔據了大部分篇幅,與(雅)(頌)相比,(風)相當活躍。生活氣息更加濃郁,如開篇的(關睢)是寫男女愛情的詩歌,(氓)是寫被丈夫拋棄的女子的哀怨,(靜女)是寫戀愛時微妙的心理。
(風)是民歌,是研究當時民風,地理,風俗和人文的重要材料,(詩經)中(風)最為重要,可惜民歌的樂譜大部失傳,很是遺憾。
(雅)是“王畿”之樂,這個地區周人稱之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簡單的說如今樂壇,有美聲,民族。流行。搖滾。而民族是正統音樂一樣的道理。雅又分為大小雅之分,主要講詞氣不同,音節亦異而已。
(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歌和史詩,內容多是歌頌祖先功業的。(毛詩序)中說;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這就是頌的含義和用途”,相對於“”風“和雅”來說;頌的音樂比較緩和一些。
如果說讀懂詩經全文,以上解釋了(風)(雅)(頌)的含義和用途,我想就不用一一列舉了。熟讀詩書,其意自見。
-
5 # 田家樂樂田思悅
詩經它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在文學發展史上有其突出地位。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500多年的詩歌共311篇,又稱為詩三百。先秦稱之為詩。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史稱詩經,沿用至盡。詩經共風,雅,頌3個部分。詩經按照音樂性的不同來劃分其中風是指不同地區地方的音樂,多為民間歌謠,共160篇,大部分為民歌。雅就是朝廷之樂,指周王朝地區的音樂,大部分為貴族作品,就是所謂正聲雅樂。按音樂不同分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頌詩分為周頌317篇,魯頌4篇,商頌5篇,共40篇,全部是貴族文人作品。詩經以四言為主,兼有雜言。在結構上多采用重章疊句形式加強抒情效果,每一章只變換幾個字,在語言上多采用雙聲疊韻,疊字聯綿詞來狀物,擬聲,窮貌。以少總多,情貌無遺。
回覆列表
《詩經》的含義是:
“詩經”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周朝初年(公元前11世紀)到春秋中期(前6世紀)的詩歌305篇。分風、雅、頌三大類。風采自民間樂曲,雅是王都附近的樂曲,頌是祭祖祀神的樂曲。所有詩歌均可歌唱,但樂譜今已不傳。其內容對統治者征戰田獵,貴族集團奢侈荒淫的生活,人民的勞動生活和婚姻愛情都有所反映。形式以四言為主,採用了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這些創作手法為後代詩人所繼承。
《詩經》
詩經中的詩歌,可以確定具體寫作年代的不多。《詩經》“六義”指的是風、雅、頌、賦、比、興,前三個說的是內容,後三個說的是手法。大致地說,《頌》和《雅》產生年代較早,基本上都在西周時期;《國風》除《豳風》及“二南”的一部分外,都產生於春秋前期和中期。《詩經》的內容包括:
風(十五國風:周南、召南、邶〔bèi〕、墉〔yōng〕、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huì〕、曹、豳〔bīn)
多半是經過潤色後的民間歌謠。“風”包括了十五個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陝西、河南、河北、山東、湖北北部一些地方(齊、楚、韓、趙、魏、秦),叫“十五國風”,有160篇,是《詩經》中的核心內容。“風”的意思是土風、風謠。更多詩經名句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相關文章。
雅(二雅:大雅、小雅)
“雅”是正聲雅樂,即貴族享宴或諸侯朝會時的樂歌,按音樂的佈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詩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固然多半是士大夫的作品,但小雅中也不少類似風謠的勞人思辭,如黃鳥、我行其野、穀風、何草不黃等。
頌(三頌:周頌、魯頌、商頌)
“頌”是祭祀樂歌,分“周頌”31篇、“魯頌”4篇、“商頌”5篇,共40篇。本是祭祀時頌神或頌祖先的樂歌,但魯頌四篇,全是頌美活著的魯僖公,商頌中也有阿諛時君的詩。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韻文的源頭,我國詩史的光輝起點,被譽為開創了中國詩歌的優秀傳統,它內容豐富:勞動、愛情、戰爭、徭役、壓迫、反抗、風俗、婚姻各個方面,被譽為古代社會的人生百科全書。
孔子要求學生說:“小子何莫學乎《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花木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