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74535166

    從27歲開始,諸葛亮就出山輔佐劉備。經過多年的打拼,開創了三分天下而有其一的局面,建立了蜀國政權。劉備之所以能實現草根的逆襲,諸葛亮可謂是居功至偉,比關羽、張飛等人的功勞要大很多。

    劉備一直以“匡扶漢室”為口號,本想一統天下,奈何上天不給他機會。在劉備去世前,託孤於諸葛亮,不僅要他輔佐劉禪,還想讓諸葛亮完成一統天下的夙願。諸葛亮明白劉備的心思,對劉禪也是忠心耿耿,為了蜀國可謂是鞠躬盡瘁。

    從公元228年開始,一直到公元234年諸葛亮去世的六年間,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其實,諸葛亮自己內心十分清楚,當時的魏國不的綜合實力十分強大,蜀國根本不是它的對手。但為何諸葛亮還要幾次進行北伐呢?僅僅是為了完成劉備的夙願嗎?答案是否定的。諸葛亮之所以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只有兩個原因。

    一、緩解蜀國內部的矛盾

    從蜀國建立後,做官的越來越多,在劉備去世之前,蜀國的官僚機構已經相當龐大。諸葛亮深知,雍正的官僚機構,不僅會出現人浮於事的局面,造成國庫空虛,更會出現內部官員之間的明爭暗鬥,這對蜀國有致命的威脅。

    為了防止蜀國內部矛盾的升級,諸葛亮就只能依靠北伐,把內部鬥爭轉變為外部鬥爭。這樣,才能讓蜀國的文武官員一致對外,沒有心思和時間想著爭權奪勢。

    二、阻止曹魏的發展

    當年曹操發動赤壁之戰,目的非常明確,就是要幹掉孫劉兩家,然後一統天下。雖然曹操被打敗,但曹魏的根基深厚,並沒有被打垮。諸葛亮深知,如果曹魏一直不發生戰爭,讓它繼續和平發展,那對蜀國的威脅相當大。用不了多久,吳蜀兩國聯手都未必能與之抗衡。

    所以,諸葛亮才決定北伐曹魏,目的不是消滅他,當然,蜀國也沒有實力消滅曹魏。主要作用就是消耗魏國的國力,讓它戰事不斷,不能全身心地進行發展。最終,諸葛亮直到去世之前,不是在北伐,就是在準備北伐,從未間斷。

    所以,堪稱神人的諸葛亮,明知道蜀國壓根就滅不了曹魏,但還是毫不猶豫地堅定北伐之決心,並不是窮兵黷武,而是用心良苦。

  • 2 # 業餘轉載吐槽者

    其實北伐不管對蜀漢還是對諸葛亮來說都是有利的。

    其一,增強蜀漢正統地位。其實說白了就是刷存在感。蜀漢作為三國中最弱小的實力遠不如曹魏。雖然自稱正統,但是畢竟沒人這樣承認。所以蜀漢透過不斷的“討賊北伐”可以加強自己的政治地位。畢竟人家曹魏有篡位的事實。你既然自詡正統,怎麼能坐視不理呢?

    2,延長自己的壽命是的,雖然看起來不可思議,但是這也是事實。曹魏實力遠遠強於蜀漢,時時刻刻都想著吞併蜀漢。與其等著曹魏來討伐,不如主動出擊,將戰場放在敵人的領土上。同時給曹魏製造心裡負擔,以迫使曹魏不敢主動攻擊蜀漢。

    3,增強諸葛亮的地位,轉移蜀漢內部矛盾。其實說白了諸葛亮也是有私心的。尤其那是蜀漢內部,荊州派和益州派矛盾重重,這一點從李嚴和諸葛亮的爭鬥和魏延之死就可見一斑。而諸葛亮不斷的北伐,一方面可以向朝野上下表現自己對劉備遺囑的忠誠,從而換來更多人的支援,並從劉禪那裡獲得更大的權力。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諸葛亮整倒了益州派領袖李嚴。

    4,搶奪隴西小麥這一點也是很重要的。畢竟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而如果直接從四川將糧食運往漢中,憑古時候的運輸能力和四川錯綜複雜的山路,必定是蜀漢負擔不起的。但是漢中又不能不守,所以對蜀漢來說最好的選擇就是主動出擊,取食於敵。

  • 3 # 南門太守

    個人認為,“諸葛亮明知北伐不可能成功”這個論斷缺乏依據,從史書記載、諸葛亮文集、書信等來看,都沒有這方面的論據。

    相反,諸葛亮一直滿懷信心地去做北伐這件事,看看出師表等文獻,就可以感受到這一點。

    也許看到個別史書記載了諸葛亮臨終前說了一些話,認為他後悔了。但這個記載是否可信,這是第一;第二,那幾句話究竟是何意,也未必能說清。

  • 4 # guangyin6

    從人口、經濟等方面來看,蜀國只相當於魏國的一個或者幾個大的州,當時,連年戰亂,本來是需要修養的時候,但諸葛亮深知如果修養,幾年之後蜀國和魏國的差距只能越來越大,所以,只能不斷騷擾魏國,阻止其修養,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只能延緩蜀國的統治

  • 5 # 一號風手

    如果不北伐的話,中國就會分裂。

    雖然知道北伐不會成功,但是仍然要打,就是用戰爭把全國有機的結合在一起,讓戰爭來保持統一的向心力,不管是你統一還是我統一,總之中國不能分裂。

    人是這樣的一安逸一下就會拖延,拖延下去時間一長由於各個地方統治文化不同,最後由於軍事分界線阻礙了文化的流通,形成文化隔膜,那時候就算你再強大,就算你去統一了,文化上也會很難融合,會給後來國家動亂和分裂埋下永久的禍根。

    秦始皇當時是花了多大的氣死才讓中國文化統一,再次進行文化割裂對得起秦始皇的一片苦心嗎?

    我們中國始終要記得一件事,不管以後發生什麼事,都不能讓中國長期進入區域分割的狀態,不然就是下一個歐洲。

    不管用什麼辦法都是一直告誡所有地方的人,我們是一起的,始終讓所有人保持統一的向心力,為了統一不惜以戰記統。

    諸葛亮發動北伐就是為了讓戰爭人所有不要忘記統一,不要割據分裂。

    除了諸葛亮之外,大家應該聽說過炮轟金門吧,一天打一發兩發都要打,就是不要讓大家在長久的安逸中讓兩岸相互忘記雙方的關係,為將來統一奠定觀念上的基礎,一天打的一發兩發有什麼用?一連打了十幾二十年。在你們的觀念裡當然沒用,沒有那種大局觀,所以偉人不是你。

    諸葛亮北伐他當然知道不會成功,而且一連幾次都這樣仍然堅持,是他傻嗎?是他笨嗎?難道他不知道這樣子打下去蜀國會滅亡嗎?但是蜀國滅亡了又如何?蜀國滅亡才是他的追求,蜀國永遠存在他死不瞑目。

    其實他不笨,他也不傻,他也知道窮兵黷武,只是為了整個國家不走向永久性分裂,他必須這麼做,現在蜀國的角度來講,很多人不會理解,但是站在整個中國的角度來講,我理解。

    有些人做事,不需要解釋,有些人做事也不需要你明白他的苦心,他心裡裝著的東西,你們看不懂,只因為他的偉大超出了你們的想象。

  • 6 # 談名著

    我認為也許諸葛亮並不知道北伐不可能成功,並且即使諸葛亮知道北伐不能成功,依然選擇北伐的原因就是亮劍精神,明知打不過敵人,也要亮出自己的寶劍,即使倒在敵人的劍俠,也雖敗猶榮。並且諸葛亮也是為了報三顧茅廬之情,白帝城託孤之意。諸葛亮不知道北伐一定會失敗

    諸葛亮並不知道北伐不會成功,為什麼諸葛亮不知道北伐不可能成功,我們看過之前諸葛亮的戰績,諸葛亮預測技能都有預知未來三天的天氣,和看已經發生的事情的星象。例如,草船借箭,江邊起霧,都是前三天內的天氣情況,還有張飛,關羽,趙雲之死都是死了以後才能預測的所以諸葛亮並不知道北伐不可能成功。

    諸葛亮知道北伐一定會失敗

    或許諸葛亮知道北伐不可能成功,但是他是誰 ?他是諸葛亮啊,所有的事情都運籌帷幄在手中,他不可能不北伐的,即使他知道北伐一定會失敗,他也必須要北伐,因為他是諸葛亮,他接受了先帝的遺志,為了報三顧茅廬之情,白帝城託孤之意,所以即使上天註定北伐會失敗,註定蜀國要滅亡,他也要和天鬥一鬥,不為成功,只為實現和先帝一起的誓言和先帝的遺願。例如,火燒上方谷,燒司馬懿的時候,我想那個時候諸葛亮就知道那時候不會成功,但是諸葛亮還是要試一試。或許上天會同情諸葛亮會讓他成功呢?

  • 7 # 純真時光

    諸葛亮確實知道北伐不可能成功,那他為何還要北伐?原因如下:

    1:蜀漢是外來政權,很多官員和百姓都是從荊州一些地方遷移過來的,和蜀國原住民有利益衝突,階級矛盾一直無法調和,諸葛亮一時間也只能靠外戰來緩和這個矛盾,因為外戰在打,內部不得不團結一致。不過這肯定不是諸葛亮北伐的主要原因。

    2:諸葛亮自知年事已高,蜀華人才凋零,地域狹隘,再不主動出擊,只會等著滅亡,主動出擊或許還能拼出一些希望也說不定,再說他也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能完成自己的志願,收復中原還於舊都!

    3:諸葛亮北伐最大的可能是為了蠶食魏國,每次出兵力求謀個一郡半池,逐步增強蜀國實力,達到和魏國相抗衡的目的,這點從諸葛亮不用魏延出子午谷的奇兵之計就不難知道了,諸葛亮認為蜀弱魏強,出奇兵偷襲只是蛇吞大象,不可成事,不如穩打穩紮,能吃多少算多少,這是諸葛亮的謹慎性格所決定了的,不能改變

    4,諸葛亮出屢出祁山,把戰火引到魏國領土上,造成的損失多半是魏國的,蜀軍趁機撈點糧食軍餉物資什麼的,抵消軍費,萬一撈不到好處就退回漢中,半點損失沒有,何樂而不為?

  • 8 # 狼的影子319

    諸葛亮的北伐意圖第一是為了掌握軍權,第二是為自己積累軍功,好加九錫稱王,

    劉備了,關羽,張飛,法正,龐統都死了,諸葛亮多年的媳婦熬成婆,南征打了幾個刀耕火種的彝族土寨子就受了九錫中的“金斧鉞一對,曲蓋一,前後羽葆鼓吹,虎賁六十”,又掌握了蜀漢集團的軍權,於是他躊躇滿志的發動了北伐,想著打幾個勝仗,好加九錫稱王,沒想到街亭大敗,損兵折將,朝野振動,群情洶湧,九錫沒加上不說,還把個丞相職務丟了,於是他當年就匆匆忙忙的發動了第二次北伐,結果幾萬人的大軍被人家一千人打的灰頭土臉的回來了,諸葛亮急呀平,這樣下去丞相的職務會出問題呀,幸虧將軍陳式在第二年奪回了武都,陰平二郡,藉著陳式的勝利諸葛亮總算是把丞相職務弄回來了,這時候他才算是鬆了一口氣,經過一年的準備,又發動了第四次北伐,這次碰上了司馬懿這個對手,僵持了一陣子,沒有任何收穫,倒是魏延的偏師大破費耀,郭淮,斬甲首三千,獲玄鎧五千領,可這功勳是人家老魏的,諸葛亮想搶也搶不來呀,劉禪的嘉獎令已經來了,晉升魏延徵西大將軍,假節,晉升縣候,領涼州刺史,諸葛亮想繼續跟司馬懿死磕,但是李嚴告訴他蜀漢的糧食運不上來了,只好灰溜溜的撤回去了,第五次北伐就不用說了,反正諸葛亮北伐是機關算盡,偷雞不成,蝕把米,

  • 9 # 陽光叢生網KF5

    有兩個原因:

    一,緩解蜀國內部的矛盾

    從蜀國建立後,做官的越來越多,在劉備去世之前,蜀國的官僚機構已經相當龐大。為了防止蜀國內部矛盾升級,諸葛亮只能依靠北伐,把內部矛盾轉移到外部矛盾

    二,阻止曹魏的發展

    諸葛亮深知如果曹魏一直不發生戰爭,讓他繼續和平發展,對蜀國的威脅相當大,用不了多久吳蜀兩國聯手都未必能與之抗衡。所以諸葛亮才決定北伐曹魏,不是要消滅它,只要是消耗魏國的國力。

  • 10 # 小約翰

    其實以諸葛亮的智慧,他早已經意識到了,北伐是不可能成功的。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就已經明確的說出了蜀漢的困境:“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機存亡之秋也”。東漢末年天下分為十三個州,曹魏九個州,東吳三個州,而蜀漢只完整的佔領了一個州,所謂一礦打九礦,諸葛亮自己知道不可能打的贏。

    但是打不贏,也得打。

    換句話說,正是因為蜀漢和曹魏的巨大差距,才讓蜀漢政權不得不北伐,準確的說,叫以攻代守。

    在古代農業社會里,人口和土地是一個政權的絕對實力,人口越多,地盤越大,實力越強。以曹魏和蜀漢的實力差距,如果發展個十幾年幾十年,蜀漢被滅掉是早晚的事。之所以長達四十年的時間裡曹魏沒有南征,就是因為曹魏政權一直沒有喘息的機會,西線戰場始終處於防禦狀態,所以蜀漢才得以持續半個世紀之久。

    拿破崙說過:“最好的防禦是進攻”,這套理論對於諸葛亮來說再合適不過。由於蜀漢累年北伐,所以曹魏政權疲於應付,才一直沒有抽出手來養精蓄銳滅掉蜀漢。如果蜀漢政權偏安一隅的話,是斷然維持不了半個世紀之久的。

    除了軍事考慮外,還有更多的政治考慮。

    北伐中原,匡扶漢室是劉備立下的政治方略,是蜀漢政權的政治正確,這就註定了蜀漢不可能做一個偏安的割據政權。諸葛亮北伐,從道義上講,是完成先帝遺囑。

    更重要的,劉備進蜀,帶來了一大批文官武將,有從中原跟他南征北討的老部下,也有像諸葛亮這樣的荊州士人。這些人都在蜀漢政權居於顯赫要職,與益州本土計程車族有些很深的矛盾。而他們之所以能夠居於要職,就在於蜀漢沒有打算做一個割據政權,所以益州士族不可能全面掌控朝廷。而一旦放棄了“北伐中原”的大戰略,蜀漢政權則必然被益州土著所掌控。這些人對劉氏的江山沒有什麼忠誠可言,換個政權人家一樣在益州吃香喝辣,參見後來蜀漢滅亡前夕,以譙周為首的勸降派,就是這類人的典型代表。

    所以,諸葛亮北伐,既能緩解外部壓力,又能緩和內部矛盾。北伐的意義並不在成功不成功,而在於有北伐這件事,北伐本身,比北伐成功更為重要!

  • 11 # 淡看天上月

    許多人的夢想

    諸葛亮從出山至死都是要完成自己的夢想,就是統一天下,其實很多人都是懷著這個夢想在奮鬥。所以做為一個有理想有方向的人,當然就得用行動來證明自己的理想,諸葛亮的理想前半部分已經完成了,後半部分當然也得繼續努力看看能不能實現,所以就得北伐,北伐成功滅魏之後再滅吳就完成了自己的夢想。

    不能坐以待斃

    諸葛亮顯然也不是那種坐以待斃之人,如果諸葛亮不北伐,那麼魏國就會來犯蜀國或者去滅東吳。諸葛亮也不會為了救東吳再去北伐,或者把援兵派去吳國地盤這種不理智的行動就更不會了。

    所以不想坐以待斃的話,就還不如主動去拼幾把,萬一北伐成功了呢?諸葛亮應該就是這麼想的,所以就造成了屢次北伐。

    在其位就得謀其職

    諸葛亮在劉備等一般人死後,算是蜀漢的No.1級別的人物了,在這個位置上不想著北伐統一,那麼已就不能在這個位置呆的長久,那麼一旦被拖下神壇小命都不一定能保住了。

    所以諸葛亮無論是為了夢想,還是為了保位置保命也好,都得去北伐,只有北伐才能實現他的夢想,只有北伐才能使得他保持在那個位置等等,不然還不如當初好好的種田不出山了。所以既然出山了,事業就得幹到底,所以必須北伐。

  • 12 # 歷史探尋

    先說命題,從哪裡得知諸葛亮明知北伐不可能成功,還要屢次進行北伐的,在《隆重對》,可以看一下諸葛亮對劉備集團的戰略發展佈局:

    若跨有 荊、益,保其巖阻70,西和諸戎71,南撫夷越72,外結好孫權,內73修74政理75;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76以向宛、洛77,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

    有“天下有變”,的時機條件嗎?答案是沒有的,曹丕即位,大赦天下,四海太平,曹魏非速亡之國

    再看地理“西和諸戎,南撫夷越”,這一點做到了,諸葛亮率軍南征,七擒孟獲使南疆安定

    在看下半句“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有這個條件嗎?沒有,關羽失荊州,石亭之戰,陸遜火燒連營四十里,損兵折將,劉備退守白帝城,五虎大將折其三,其餘戰將有死有降!

    那我們再看諸葛亮的本身!

    諸葛亮是一個理想主義者麼?不是?去看的《隆中對》,未出茅廬,便為劉備定下了三分天下的目標,可行嗎?可行!我們知道劉備集團就是按照諸葛亮的佈局進行發展的,再去讀他的出師表:通篇都是教導劉禪你應該怎樣怎樣做,不能這樣,不能那樣,就像父親在臨行前細細的囑託自己的兒子般,從中讀到反而是他的務實精神,

    諸葛亮清楚北伐不會成功嗎?清楚!!在這種情況下為什麼諸葛亮還是要堅持北伐,以至於歷史學家評價北伐為“積年無成”?

    一:根基不穩,轉移國民注意,不得已而為之

    《出師表》中管窺蠡測,看出一些:“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存亡之秋也”

    是來自東吳孫權的壓力嗎?不是劉禪即位後,諸葛亮派出使者,與東吳再著盟約重修舊好。

    是來自曹魏的威脅嗎?恐怕也不是,曹魏此時連年與孫權交戰,反而是你蜀漢劉備遠征益州,再圍漢中,關於攻克襄陽,在後面諸葛亮七出岐山,多次進行北伐,屢屢挑釁

    那麼讓諸葛亮感到不安,以至於在出師表中寫道“此誠危機存亡之秋也”

    危險到底來自於哪呢?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內部

    首先了解到,蜀漢這個政權,是由三股政權組成的,外來的劉備的荊州集團,與劉焉東州集團,和本土的益州集團,劉焉來了分走了一塊蛋糕,劉備來了又分走一塊蛋糕,外來集團與益州本土集團的矛盾是很深的,

    諸葛亮改變不了劉備定下的方針,那就是荊州第一,東洲次之,益州本土再次之,他只能在三者之間做一下調和

    那麼益州集團滿意嗎?答案肯定是不滿意的!蛋糕就那麼大,現在又來了兩個搶食的,本來就不大的蛋糕,分的人多了每個吃的就少了,而且我們益州人還成了三等公民

    北伐是要糧餉的,政府有沒有錢該怎麼辦,人口不多,賦稅又低,人民窮怎麼辦,就只能靠這些益州本土大族之間來認捐了,諸葛亮只能在有限的範圍內之間做一些有限的調和,終究是無法解決內部之間的問題,

    連年的北伐造成全國全年性備戰,蜀漢政權就等同於一個軍政府,在內部根基不穩的情況下,對外發動戰爭,對內集權,鎮壓反對派,在軍政府的模式做事還是方便些的

    二:政治理想必須堅持

    諸葛亮,他是有自己的理想的,有自己的政治主張,那是什麼呢?答案還在出師表中:

    北定中原,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他只要有一點機會,就要抓住機會去實現自己的理想,現在呢,理想沒變,天下的形式卻變了,怎麼辦?三分天下的佈局,策略也要跟著變,也就是說,高舉“漢賊不兩立”的旗幟,北伐時要的,但是實際的目標卻始終以保衛蜀漢政權的存亡為核心,以至於在具體行動的時候,要做到,小心翼翼,萬無一失

    三,主動出擊,小國更要圖強

    在《後出師表》寫道

    不討賊,王業亡也,唯坐待亡,孰與伐之

    我們不去攻打曹魏,我們蜀漢政權也是要滅亡的,與其這樣,倒不如我們先去攻打他們,去拼

    一下,蜀吳三國,蜀漢政權是在三國之中最小的,最小的國家就更要發憤圖強,北伐一方面,可以守住自己,在一方面在進攻過程中,有個機會,可以他一下,時刻保持自己軍政府的狀態,抓住機遇,以至於出現諸葛亮多次北伐的行為,也就不難理解了!

  • 13 # 新的開始

    第一:諸葛亮出山之時,給劉備描繪了一幅美好藍圖,取蜀,進而取天下。這是他的目標,即使後期他知道北伐不可能成功,但是還是要朝著這個目標前進,如果這個目標實現了呢?

    二:從內部環境來看,首先劉備在中原被打得四處逃竄,最後在諸葛亮的幫助下,聯吳抗曹,打贏了赤壁之戰,這才有了安身之所,借了荊州,更因此有了佔蜀的能力了!當劉備在成都稱帝,他手底下的臣子是分為兩派的,一個是外來派,即劉備原班底,一派是益州本土派,兩方是有矛盾和衝突的。劉備在時可以壓住,但劉備逝去後,劉禪沒那個能力壓下這個矛盾,諸葛亮也無法解決,就只能是向外部轉嫁矛盾,北伐讓朝廷團結起來,暫時先解決這個問題,所以諸葛亮在出師表中也提到益州疲敝,即使他知道北伐不可能成功,但為了內部的穩定只能不得已而為之了!

    三:外部環境來看,雖然天下三分,但曹魏佔據天下過半土地,如果比基礎蜀漢永遠也比不過曹魏。當時天下連年戰亂,中原人民疲敝不堪,正是出兵的時候,如果讓曹魏修養生息一段時間,那蜀漢滅亡那是遲早的是。所謂最好的防禦就是進攻,諸葛亮就決定北伐,打亂曹魏的節奏,把曹魏拖入戰火,不讓他修養生息,讓蜀漢更持久一點,所以諸葛亮明知道北伐會失敗,但是隻能打,不能等曹魏恢復原氣,否則蜀漢頃刻間就會滅亡。再加上,諸葛亮可能也存在練兵的想法,畢竟沒上過戰場計程車兵不是真正計程車兵。吳蜀之戰輸掉了蜀國幾乎全部的精銳,要想保護蜀漢政權的長久,就必須有精銳的部隊,諸葛亮也可以借北伐練兵。所以明知北伐會失敗,但還是堅持北伐,直到身死之時,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在讀書期間看到的最雷人的標語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