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愚之生
-
2 # 老陳講史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搞清楚王陽明是什麼樣的人,因為不同的人對同一件事,根據經驗和閱歷的不同,可能會有不同的態度和反應,因此回答問題之前,要清楚王陽明其人。
王陽明的本名叫王守仁,號陽明,世人故尊稱其為王陽明,他明朝人,漢族,是一個非常有學問的人,其學問有多高深呢?精通儒家、道家、和佛家的,請注意是“精通”,而不是一知半解。
他有這麼高深的學問,考個進士自然不是難事,公元1499年,27歲時就高中進士,後來就是當官了,由此可見王陽明有雙重身份,一是大學問家,二是朝廷命官。
在這個雙重身份之下我們再來看這個問題,題中特意強調了“晚年”,人到晚年有一個過程,那麼王陽明經歷了一個怎樣的過程呢?以至於晚年的王陽明會看淡攻擊。
我們不妨來看看年輕的王陽明,據說他在22歲沒有考中進士,但是他的才氣和名聲被內閣首輔李東陽所看重,內閣首輔相當於宰相,可見王陽明年少時名氣只盛。
首輔李東陽令王陽明當場作賦,文章寫的非常漂亮,而那些嫉妒他的人就諷刺說;“此人如此年輕如果高中狀元,勢必會目中無人。”於是王陽明一直考到了27歲才中進士。
從年輕時的科舉來看,王陽明就是一個歷經波折的人,接著我們再來看看王陽明為官時期的事,他為官期間趕上明朝多事之秋,先是寧王朱宸濠叛亂,王守仁成功平叛。
成功後他主動上交兵符,儘管如此,朝中奸臣仍中傷王陽明,導致皇帝對他不信任,一直到明世宗去世,王陽明才重新被重用,從中可以看出,王陽明被打壓了許久,也磨鍊他的心性。
到了嘉靖六年,王陽明當了兩廣總督,又發生了叛亂,王陽明再次成功平叛,這一次平叛還好得到了皇帝的認可,兩次平叛也充分展現了王陽明在軍事方面的能力,因此後世人也稱他為軍事家。
平叛之後王陽明告老還鄉,此時的王陽明已經是壯士暮年,在他為官期間,除了平叛和為百姓辦事之外,他的學問也逐漸在精進,這期間他創立了獨特的陽明學,又稱心學。
心學強調的是“心即是理”,反對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慾”,王陽明的心學教導人們從內心的理,到現實中的行,其思想影響後代至今,其學術思想不僅限在中國,還傳播至東南亞一帶。
以王陽明多年的經歷和學問的淵博,在面對他人攻擊時,自然能淡然的看待,至於反駁和辯解是徒勞的,理解你的人不需要你解釋,不理解你的人解釋了也沒用,作為一代大師,真正有幾個人能理解王陽明呢?既然如此,又何須辯解。
-
3 # 何處可安身立命
王陽明雖然平定了寧王之亂,挽救了明武宗的江山,但這份赫赫戰功並沒有讓他免於受人攻擊。由於王陽明的名聲越來越大,朝廷中很多大臣,甚至是比較有才能的賢臣都出於嫉妒之心,開始攻擊王陽明和他的學說。
王陽明晚年多次受人攻擊,特別突出的有兩件事,一件是遭到大臣彈劾,一件是朝廷禮部出考題,故意讓考生批評陽明心學。
先說第一件事。正德十六年(1521年),朝廷因王陽明平定了宸濠之亂,封其為新建伯。王陽明上疏請求辭讓新建伯這一爵位,卻未被批准。後來,王陽明再次上疏請求辭退封爵時,巡按江西監察御史程啟憲與戶科給事毛玉,在宰輔楊廷和的授意之下,提交上疏,彈劾王陽明。
當時王陽明的高徒陸元靜任刑部主事,憤慨地提筆寫下《辨忠讒以定國是疏》,疏中上疏末尾寫道:“今建不世之功,而遭不明之謗,天理人心安在哉!”“天理人心安在哉”這句話在文中出現了四次,可知陸元靜有多麼激憤。
再談第二件事。嘉靖二年(1523 ),社會上發生了一件與心學相關的事。當年的殿試由禮部負責出題,策問題中涉及心學,出題人暗中希望考生指責王陽明。王陽明的門人徐汝佩考試時讀到這個題目,說了句“不能曲意逢迎”,於是不作答就退出考場。對於官方企圖陷害王陽明的陰謀,他憤慨不已。其他門人聽說此事後,對徐汝佩表示由衷的敬佩,說此事非常人所為,自北宋程頤的高徒尹彥明以來他還是第一個。
關於第一件事,王陽明聽說事情後,寫了封信給陸元靜《與陸元靜(二)》(《王文成公全書》卷五),勸他不要上疏。在這封書信中,王陽明首先對陸元靜的辯護表示深深的謝意,然後寫道,應該以謙虛為宗旨,自我反省,警戒賣弄辯解之詞。王陽明在晚年告誡門人說:“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關於第二件事,王陽明聽說了事情之後黯然不樂。後來學生徐汝佩體會到老師的苦心。徐汝佩回到越地拜見王陽明時,向王陽明道歉道:“夫子冒天下之非笑詆譭,而日諄諄然惟恐人之不入於善,而我則反之,其間不能以寸矣。夫子之黯然而不樂也,蓋所以愛珊之至而憂珊之深也。”
王陽明聽後,只是頷首不言,沉默良久。翌日,徐汝佩持卷拜見王陽明,請求說:“昨承夫子不言之教,珊傾耳而聽,若震驚百里;粗心浮氣,一時俱喪矣。請遂書之。”於是王陽明寫下此卷。由此可得知,徐汝佩指責世間嘲笑詆譭陽明學的人,而王陽明則以“不言之教”教化於他。
晚年時期的王陽明,其思想已經臻於完善。他創立了獨特的“致良知”說,向天下人宣傳自己的學說。此時的他,已經不是過去那個不敢公然宣傳自己的觀點,不敢明示自己的學說與朱熹的學說完全不同的討好世人的“鄉愿”,而是敢於堅持己見,對自己的學說相當自信的“狂者”。“良知”成為他戰勝一切外來攻擊的力量和法寶。
在遇到事情時,他比喻為於激流中逆水行舟的小船,並沒有放開“自己的舵柄”。這裡的“它”,指的就是“良知”。王陽明確信,只要有了它,那麼不管遇到再強的風浪,小船都不會被浪濤打翻。(“近來信得致良知三字,真聖門正法眼藏。往年尚疑未盡,今自多事以來,只此良知無不具足。譬之操舟得舵,平瀾淺瀨,無不如意,雖遇顛風逆浪,舵柄在手,可免沒溺之患矣。”)
-
4 # 秦嶺深山隱士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誣衊他的人心知肚明,而久經沙場,歷經生與死的考驗的王陽明,正因為知道這個道理,才不去辯解。正如他臨終遺言所說的那句:此心光明,亦復何言。我內心光明,還有什麼好說的。
王陽明平嶺南匪患,出奇制勝;寧王之亂髮生時,他臨危不懼,果斷出擊,在手頭無一兵一卒的情況下,僅以幾封書信,一場火攻,三十五天內平定了十幾萬人的叛亂。這些都是王陽明將心學理念運用於實踐最好的證明,他相信,即使皇上暫時被矇蔽,但未來一定能夠為自己洗白。
王陽明不去辯解還有一個原因是,當朝廷有人誣陷他時,他還在平定廣西土司叛亂,遠離京城,加之重病在身,沒有機會也沒有時間去辯解。當然他已看破紅塵,無意與他人爭高下,最大的願望是,講學論道,廣泛傳播自己的心學思想。
王陽明不愧為大明王朝的心學大師,中國古代史上最後一個聖人,他心學思想影響深遠,直到現在仍被人們所推崇。
回覆列表
王陽明“知己明心”
人會跟傻子爭辯問題嘛?
道不同不相為謀!
個人拙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