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一下沒事兒
-
2 # 小飛談歷史
對宋太祖來說是雙贏,但對那些被削去軍權的將領來說,更多的是一種無奈吧。一朝 “黃袍加身”, 成為九五之尊,趙匡胤的稱帝之路在平常人看來多了幾分傳奇色彩。從將領到皇帝,這個巨大的轉變,不知道付出了多少無辜生命的鮮血,可謂“一將功成萬骨枯”。趙匡胤稱帝后,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也都手握重權,執掌一方了。皇權的誘惑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不可抵擋的,趙匡胤思來想去,為了自己皇位的穩固,他就必須要擁有絕對的權力,首當其衝的當然是兵權。
趙匡胤知道這些將領們為自己打下了江山,不忍心對他們下手,決定採取和平方式進行權力的交接,這就是“杯酒釋兵權”,讓這些武將們辭去職務,給他們錢財土地,回鄉享福去了。所以,對趙匡胤來說,這是最好的解決方式。
但對那些武將來說,他們九死一生,擁有了財富和地位,卻被太祖一席酒宴打發回鄉了,當然結局也不錯,吃穿不愁,但是對於職業軍人來說,從此就告別軍隊,更多的是一種無奈吧。
-
3 # 西山講歷史
杯酒釋兵權是歷史上少有的皇帝和開國功臣雙贏的案例。
宋太祖趙匡胤能做到和開國功臣“杯酒釋兵權”,其實和趙匡胤在黃袍加身前的地位有關係。
歷史上開過功臣和皇帝的關係有兩種,一種是劉邦和韓信式的合作伙伴關係,另一種就是李世民和秦叔寶這樣的老闆與員工關係。
劉邦與韓信的模式就是開國皇帝原來是個屌絲,他能建立王朝全憑一幫兄弟和他南征北戰,在創業的過程中,劉邦不是絕對的統治者,更像一個團隊的領導人。韓信也好,蕭何也好,對漢王朝是可以要求股權的,換句話說,這幫開國功臣的存在是可以威脅到皇權,所以王朝成立後,劉邦如何處理這些開國功臣就是個難題。
給的爵位高了,這會威脅到皇權,給的爵位低了,這幫開國功臣又不願意,所以只能是先給高爵位穩住開國功臣,然後找機會殺掉這些人,就是為了皇權以後能穩固。
後面明朝也是一樣的邏輯,朱元璋也是屌絲出身,開國功臣們對於他的皇權始終有威脅,所以朱元璋才會在上臺以後大殺功臣。清的剛成立時的吳三桂也是一樣的道理。
另一種模式就是李世民模式,李世民在起義之前就是高階貴族,下面的那些猛將謀士本來就是給李世民打工的,所以唐朝成立後,這些開國功臣就沒資格要求分享權力,只能老老實實接受李世民的安排,所以唐朝就沒有殺功臣的歷史,東漢、隋朝都是這樣。
具體到宋朝趙匡胤這裡,趙匡胤在宋朝成立前,就已經是後周最有實力的軍事將領,石守信這些人原來就是趙匡胤的下屬。他們的功勞是在合適的時機推了趙匡胤一把,把趙匡胤推上了皇位,所以趙匡胤就和李世民一樣,對於石守信這些人有絕對的領導力,而不用和他們分享權力。這是趙匡胤“杯酒釋兵權”能貫徹下去的根本。
-
4 # 讀史有想法君
“杯酒釋兵權”不僅是雙贏,而是天下蒼生皆贏!
如果僅僅從君臣關係的角度去看這個問題,未免太過狹隘,我們要先看到當時中國發生了什麼?
從安史之亂結束的763年,到宋朝建立960年。接近200年的時間內,中國陷入了軍閥割據的漩渦之中。
安史之亂結束後時稱“河朔三鎮”的成德、魏博和盧龍三鎮為首的藩鎮軍閥勢力逐漸做大,勢力有多大呢?首先,藩鎮的節度使有世襲的權力,其次,有獨立軍隊及獨立的稅收,其三,有自己的行政機構。可以說就是唐代的國中之國。
這些藩鎮在唐中後期逐步失去控制,開始互相攻伐,並爭相挾持皇帝,整個中國北方陷入混亂的內戰。最終將中華推向了五代十國的大分裂。
這段時間有幾個顯著的特點:
1、戰爭頻繁,人口大幅度減少。
如果翻開《資治通鑑》,會發現這200年中的絕大部分時間都處於戰爭狀態。戰爭最為密集的區域為中原及關中地區,恰好是唐代人口最為稠密的地區。僅五代十國,前後58個皇帝,有42個死於非命。唐武宗(841年-846年在位)時,全國有496萬戶,後周世宗(955年-960年在位)進,僅餘120萬戶,到宋初為200萬戶,損失率76%。
2、軍閥盤剝,外族劫掠,經濟崩潰。
因為長期戰爭和藩鎮割據,影響了中央政府的稅收機制,唐代中央政府只能採用“包稅制”和專賣制度。所謂包稅制度,就是中央給地方設定一個限額,地方必須繳納多少錢,剩下的中央不管,地方節度使因此可以隨意制定稅率,加倍搜刮,將包稅之外的差額部分中飽私囊。專賣制度是對鹽鐵茶等重要的生活物資進行政府專賣,專賣的價格往往是正常價格的數十倍。
到了五代十國時期,中原王朝連包稅和專賣制度都無法維持,就開始了直接掠奪模式,包括直接搶劫民眾,強迫繳納一定金額的“保護費”,加上戰爭和旱災,契丹屢屢入侵“打草谷”,中原地區的經濟基本崩潰。
3、皇帝完全依賴軍隊的擁護
因為皇帝是被軍隊傭立的,所以每一任皇帝的首要工作就是穩定軍心。為了發放大量的賞賜滿足各級軍官和士兵的胃口,不得不加緊掠奪民間的財富。
同時,皇帝和將領之間相互猜忌,將領隨時可以黃袍加身某草篡位,皇帝也隨時可能興兵討伐,鳥盡弓藏。整個國家的人民都失去了和平生活的可能性。
到了趙匡胤當皇帝的時候,他看著身邊的這些手握重兵的節度使和功臣們,他的一生經歷了李存勖被義弟李嗣源推翻,李從珂害死了李從厚,石敬塘滅了李從珂,石重貴因為手下一干節度使叛變契丹落得亡國受辱,劉承祐因郭威叛亂而死,他自己也是黃袍加身篡奪了柴家的天下,這個歷史的迴圈兩百年了,如果他不能中止,未來不知道苦難還要延續多久。
“杯酒釋兵權”五個字看著非常的輕鬆,只是喝酒吃飯聊聊天的事,實際上顯示出趙匡胤極高的政治手腕。可以肯定趙匡胤在吃這頓飯之前,已經用了很長時間進行謀劃和準備,逐步的削弱藩鎮的力量,否則僅僅一杯酒,怎麼可能“釋兵權?”
我這裡可以舉一些反證:
唐德宗時期成德節度使的兒子李惟嶽要求繼承父親的節度使位置,被拒絕後,聯合魏博節度使田悅、淄青節度使、山南東道節度使叛亂。
唐憲宗時期劍南節度使病死,副使要求繼承,被拒絕後叛亂。
……
正是“杯酒釋兵權”結束了軍閥割據,混戰不休的死迴圈。
如果按照200萬戶人口,一戶5口人計算,宋初人口僅為1000萬左右。因為結束了軍閥混戰的,生產和人口都得到發展,宋的最高人口恢復到1.26億左右。人口增長了12倍以上,是中國歷史上最開放最富庶的時代。
“杯酒釋兵權”絕對不是皇帝和功臣之間的一個利益交換,而是打破歷史迴圈的偉大創舉。
-
5 # fantingfeng
杯酒釋兵權是趙匡胤黃袍加身之後,對他當年一起拼殺的兄弟們的一種安排方式,如果不這樣做的話,要麼就像以後的朱元璋一樣炮轟慶功樓了,想象一下大將藍玉的扒皮下場,可以說宋太祖真的是夠仁慈的了,宋太祖不光對部下這樣仁慈,對後周的柴進也是愛護有加,儘量把上一個朝代的舊主安排的妥妥當當,還有對於後唐的李煜,宋太祖也是照顧妥當,安撫人心,只是他弟弟做的不盡人意,霸佔了投降的後主之妻,所以如上所言,性格決定命運這其中的道理應該就是這樣的吧…
而如果不用此手段,想想晉國的八王之亂,想象中國在此之後帶來的五胡亂華一系列黑暗地獄般結局你就明白趙匡胤做的對不對了,再想想太平天國運動定都南京之後東王楊秀清、北王韋昌輝導演的‘天京屠殺事件’給整個太平天國運動帶來的滅頂之災,你就更加明白宋太祖的做法是多麼必要了!
企業建立初期是個人奮鬥;再稍微大一點就需要血緣關係裙帶關係來統治和聯絡,這樣才能保證整個集團的向心力;等再達到更大規模後,需要制度需要股份來管理之時,你會發現裙帶關係和血緣關係對企業文化的損害有多大!這也正是杯酒釋兵權來解決這一問題的較好手段,可以用雙贏來表示。
-
6 # 人文行天下
“杯酒釋兵權”不是雙贏的,反而是雙輸。
一、“杯酒釋兵權”的背景
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稱帝,建立宋朝,他即是宋太祖。宋太祖本身是後周的節度使,透過兵變建立政權。為了杜絕後患,避免晚唐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相似的情況發生,於是,宋太祖透過“杯酒釋兵權”的方式,解除統兵大將的兵權,重文輕武,加強中央集權。
“杯酒釋兵權”是解決了唐末以來藩鎮割據的局面,避免武將專權。但是,帶來的嚴重後果卻是無可挽回的。
二、對國家的影響
“杯酒釋兵權”是宋太祖為加強皇權,鞏固統治所採取的一系列政治軍事改革措施的開始。
政治上,設定樞密院,長官為樞密使和樞密副使,主管調動全國軍隊,分掌軍政大權。樞密院有發兵、調兵之權,而不能直接掌握軍隊。調兵權與領兵權分離,各自獨立,相互制約,有利於皇權的控制。
軍事上,實行“更戍法”。以禁軍分駐京師與外郡,內外輪換,定期回駐京師,故稱更戍法,但將領不隨之調動,使“兵無常帥,帥無常師”。此舉對防止將領專權有利,卻削弱了軍隊戰力。這種方法名義上是鍛鍊士兵吃苦耐勞,實際上是藉著士兵的經常換防,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兵無常帥,帥無常師。
這樣,皇帝直接掌握兵權,不懂軍事的文官控制軍隊,武將頻繁調動,致使宋朝與遼、西夏、金的戰爭連連敗北,無力解決邊患。軍事積弱,對外戰爭屢戰屢輸。大量機構設定,導致宋朝冗官冗兵冗費問題的產生,使宋封建國家陷於積貧積弱的局勢中。這也是宋朝最終滅亡的根本原因。
三、對將領的影響
“杯酒釋兵權”時,宋太祖說,“你們不如放棄兵權,到地方去,多置良田美宅,為子孫立長遠產業”。
這樣,眾多將領辭去官職,廣置田產,享受生活。宋朝實行不抑土地兼併的政策,正是為這些將領而設。“杯酒釋兵權”含有對內嚴防的性質,直接造成內政腐朽。廣大將領空有一身抱負,而未能展其用,留下很多遺憾。
狄青,北宋時期名將,一生經歷二十五戰,以皇祐五年(1053年)正月十五日夜襲崑崙關最著名,拜樞密副使、護國軍節度使、河中尹。打的西夏將士聞風破膽,但由於皇帝和文官集團猜忌狄青,貶為陳州通判,最後抑鬱而終。
岳飛,抗金名將,力主抗金,收復建康。先後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在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但是,宋高宗趙構和宰相秦檜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師。在宋金議和過程中,岳飛遭受秦檜、張俊等人誣陷入獄。1142年1月,以莫須有的罪名被害。
四、對百姓的影響
宋朝為了杜絕武將兵權過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勢,實行“杯酒釋兵權”解決其兵權。為安撫武將,故不抑土地兼併,造成百姓無地可種。同時,因為重文輕武,導致對外戰爭常戰常輸。輸了,就要賠錢——“歲幣”。錢從哪裡來?百姓出。這樣,百姓生活困苦,常常入不敷出。
終於在公元993年,王小波率百餘農民起義,以”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均之“為號,十天內,參加起義者達幾萬人。
993年,距離宋朝建立僅僅33年。這是很特殊的,同以往的農民起義不一樣。以往農民起義往往發生在中期之後,一般都是末期發生。
但是,宋朝卻不一樣,建朝初期就發生農民起義,而且喊出“均貧富”的口號。可見,宋朝農民生活之苦。
總之,“杯酒釋兵權”解決了武將專權問題,但導致宋朝積貧積弱,雖有王安石變法,也未能改變其解決。可見,“杯酒釋兵權”不是雙贏,而是雙輸。
-
7 # 陽光普照4269
中國歷史上的開國皇帝有兩種型別:一種是平民,如劉邦,朱元璋。一種是貴族,如李世民,趙匡胤。在初期創業打天下的時候都出生入死,同甘共苦,精誠合作。一旦創業成功,分享權力果實的時候,那就結局迥異了!皇權對大部分人來說都是不小的誘惑!尤其是對那些九死一生的將領來說,更是如此。在解除對皇權構成的威脅問題上,也就出現了屠戮功臣和與功臣共享天下的局面。如韓信和藍玉和杯酒釋兵權。因平民和貴族在學識教養,心胸氣度,權利背景等各方面相比較都佔劣勢,所以在處理同一問題上所採取的手段措施也相差懸殊!從人性道德的角度來看和平共處優於攻伐殺戮,從國家安定發展的角度來看更是如此。杯酒釋兵權不但君臣和睦相處,也使國家也沒有出現動盪,所以我認為是雙贏。但對當時的國家軍事建設略顯不足,畢竟沙場征戰下來的將領對國家軍事建設有積極的作用。
-
8 # 小飛談歷史
對宋太祖來說是雙贏,但對那些被削去軍權的將領來說,更多的是一種無奈吧。一朝 “黃袍加身”, 成為九五之尊,趙匡胤的稱帝之路在平常人看來多了幾分傳奇色彩。從將領到皇帝,這個巨大的轉變,不知道付出了多少無辜生命的鮮血,可謂“一將功成萬骨枯”。趙匡胤稱帝后,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也都手握重權,執掌一方了。皇權的誘惑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不可抵擋的,趙匡胤思來想去,為了自己皇位的穩固,他就必須要擁有絕對的權力,首當其衝的當然是兵權。
趙匡胤知道這些將領們為自己打下了江山,不忍心對他們下手,決定採取和平方式進行權力的交接,這就是“杯酒釋兵權”,讓這些武將們辭去職務,給他們錢財土地,回鄉享福去了。所以,對趙匡胤來說,這是最好的解決方式。
但對那些武將來說,他們九死一生,擁有了財富和地位,卻被太祖一席酒宴打發回鄉了,當然結局也不錯,吃穿不愁,但是對於職業軍人來說,從此就告別軍隊,更多的是一種無奈吧。
-
9 # 西山講歷史
杯酒釋兵權是歷史上少有的皇帝和開國功臣雙贏的案例。
宋太祖趙匡胤能做到和開國功臣“杯酒釋兵權”,其實和趙匡胤在黃袍加身前的地位有關係。
歷史上開過功臣和皇帝的關係有兩種,一種是劉邦和韓信式的合作伙伴關係,另一種就是李世民和秦叔寶這樣的老闆與員工關係。
劉邦與韓信的模式就是開國皇帝原來是個屌絲,他能建立王朝全憑一幫兄弟和他南征北戰,在創業的過程中,劉邦不是絕對的統治者,更像一個團隊的領導人。韓信也好,蕭何也好,對漢王朝是可以要求股權的,換句話說,這幫開國功臣的存在是可以威脅到皇權,所以王朝成立後,劉邦如何處理這些開國功臣就是個難題。
給的爵位高了,這會威脅到皇權,給的爵位低了,這幫開國功臣又不願意,所以只能是先給高爵位穩住開國功臣,然後找機會殺掉這些人,就是為了皇權以後能穩固。
後面明朝也是一樣的邏輯,朱元璋也是屌絲出身,開國功臣們對於他的皇權始終有威脅,所以朱元璋才會在上臺以後大殺功臣。清的剛成立時的吳三桂也是一樣的道理。
另一種模式就是李世民模式,李世民在起義之前就是高階貴族,下面的那些猛將謀士本來就是給李世民打工的,所以唐朝成立後,這些開國功臣就沒資格要求分享權力,只能老老實實接受李世民的安排,所以唐朝就沒有殺功臣的歷史,東漢、隋朝都是這樣。
具體到宋朝趙匡胤這裡,趙匡胤在宋朝成立前,就已經是後周最有實力的軍事將領,石守信這些人原來就是趙匡胤的下屬。他們的功勞是在合適的時機推了趙匡胤一把,把趙匡胤推上了皇位,所以趙匡胤就和李世民一樣,對於石守信這些人有絕對的領導力,而不用和他們分享權力。這是趙匡胤“杯酒釋兵權”能貫徹下去的根本。
-
10 # 讀史有想法君
“杯酒釋兵權”不僅是雙贏,而是天下蒼生皆贏!
如果僅僅從君臣關係的角度去看這個問題,未免太過狹隘,我們要先看到當時中國發生了什麼?
從安史之亂結束的763年,到宋朝建立960年。接近200年的時間內,中國陷入了軍閥割據的漩渦之中。
安史之亂結束後時稱“河朔三鎮”的成德、魏博和盧龍三鎮為首的藩鎮軍閥勢力逐漸做大,勢力有多大呢?首先,藩鎮的節度使有世襲的權力,其次,有獨立軍隊及獨立的稅收,其三,有自己的行政機構。可以說就是唐代的國中之國。
這些藩鎮在唐中後期逐步失去控制,開始互相攻伐,並爭相挾持皇帝,整個中國北方陷入混亂的內戰。最終將中華推向了五代十國的大分裂。
這段時間有幾個顯著的特點:
1、戰爭頻繁,人口大幅度減少。
如果翻開《資治通鑑》,會發現這200年中的絕大部分時間都處於戰爭狀態。戰爭最為密集的區域為中原及關中地區,恰好是唐代人口最為稠密的地區。僅五代十國,前後58個皇帝,有42個死於非命。唐武宗(841年-846年在位)時,全國有496萬戶,後周世宗(955年-960年在位)進,僅餘120萬戶,到宋初為200萬戶,損失率76%。
2、軍閥盤剝,外族劫掠,經濟崩潰。
因為長期戰爭和藩鎮割據,影響了中央政府的稅收機制,唐代中央政府只能採用“包稅制”和專賣制度。所謂包稅制度,就是中央給地方設定一個限額,地方必須繳納多少錢,剩下的中央不管,地方節度使因此可以隨意制定稅率,加倍搜刮,將包稅之外的差額部分中飽私囊。專賣制度是對鹽鐵茶等重要的生活物資進行政府專賣,專賣的價格往往是正常價格的數十倍。
到了五代十國時期,中原王朝連包稅和專賣制度都無法維持,就開始了直接掠奪模式,包括直接搶劫民眾,強迫繳納一定金額的“保護費”,加上戰爭和旱災,契丹屢屢入侵“打草谷”,中原地區的經濟基本崩潰。
3、皇帝完全依賴軍隊的擁護
因為皇帝是被軍隊傭立的,所以每一任皇帝的首要工作就是穩定軍心。為了發放大量的賞賜滿足各級軍官和士兵的胃口,不得不加緊掠奪民間的財富。
同時,皇帝和將領之間相互猜忌,將領隨時可以黃袍加身某草篡位,皇帝也隨時可能興兵討伐,鳥盡弓藏。整個國家的人民都失去了和平生活的可能性。
到了趙匡胤當皇帝的時候,他看著身邊的這些手握重兵的節度使和功臣們,他的一生經歷了李存勖被義弟李嗣源推翻,李從珂害死了李從厚,石敬塘滅了李從珂,石重貴因為手下一干節度使叛變契丹落得亡國受辱,劉承祐因郭威叛亂而死,他自己也是黃袍加身篡奪了柴家的天下,這個歷史的迴圈兩百年了,如果他不能中止,未來不知道苦難還要延續多久。
“杯酒釋兵權”五個字看著非常的輕鬆,只是喝酒吃飯聊聊天的事,實際上顯示出趙匡胤極高的政治手腕。可以肯定趙匡胤在吃這頓飯之前,已經用了很長時間進行謀劃和準備,逐步的削弱藩鎮的力量,否則僅僅一杯酒,怎麼可能“釋兵權?”
我這裡可以舉一些反證:
唐德宗時期成德節度使的兒子李惟嶽要求繼承父親的節度使位置,被拒絕後,聯合魏博節度使田悅、淄青節度使、山南東道節度使叛亂。
唐憲宗時期劍南節度使病死,副使要求繼承,被拒絕後叛亂。
……
正是“杯酒釋兵權”結束了軍閥割據,混戰不休的死迴圈。
如果按照200萬戶人口,一戶5口人計算,宋初人口僅為1000萬左右。因為結束了軍閥混戰的,生產和人口都得到發展,宋的最高人口恢復到1.26億左右。人口增長了12倍以上,是中國歷史上最開放最富庶的時代。
“杯酒釋兵權”絕對不是皇帝和功臣之間的一個利益交換,而是打破歷史迴圈的偉大創舉。
-
11 # fantingfeng
杯酒釋兵權是趙匡胤黃袍加身之後,對他當年一起拼殺的兄弟們的一種安排方式,如果不這樣做的話,要麼就像以後的朱元璋一樣炮轟慶功樓了,想象一下大將藍玉的扒皮下場,可以說宋太祖真的是夠仁慈的了,宋太祖不光對部下這樣仁慈,對後周的柴進也是愛護有加,儘量把上一個朝代的舊主安排的妥妥當當,還有對於後唐的李煜,宋太祖也是照顧妥當,安撫人心,只是他弟弟做的不盡人意,霸佔了投降的後主之妻,所以如上所言,性格決定命運這其中的道理應該就是這樣的吧…
而如果不用此手段,想想晉國的八王之亂,想象中國在此之後帶來的五胡亂華一系列黑暗地獄般結局你就明白趙匡胤做的對不對了,再想想太平天國運動定都南京之後東王楊秀清、北王韋昌輝導演的‘天京屠殺事件’給整個太平天國運動帶來的滅頂之災,你就更加明白宋太祖的做法是多麼必要了!
企業建立初期是個人奮鬥;再稍微大一點就需要血緣關係裙帶關係來統治和聯絡,這樣才能保證整個集團的向心力;等再達到更大規模後,需要制度需要股份來管理之時,你會發現裙帶關係和血緣關係對企業文化的損害有多大!這也正是杯酒釋兵權來解決這一問題的較好手段,可以用雙贏來表示。
-
12 # 人文行天下
“杯酒釋兵權”不是雙贏的,反而是雙輸。
一、“杯酒釋兵權”的背景
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稱帝,建立宋朝,他即是宋太祖。宋太祖本身是後周的節度使,透過兵變建立政權。為了杜絕後患,避免晚唐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相似的情況發生,於是,宋太祖透過“杯酒釋兵權”的方式,解除統兵大將的兵權,重文輕武,加強中央集權。
“杯酒釋兵權”是解決了唐末以來藩鎮割據的局面,避免武將專權。但是,帶來的嚴重後果卻是無可挽回的。
二、對國家的影響
“杯酒釋兵權”是宋太祖為加強皇權,鞏固統治所採取的一系列政治軍事改革措施的開始。
政治上,設定樞密院,長官為樞密使和樞密副使,主管調動全國軍隊,分掌軍政大權。樞密院有發兵、調兵之權,而不能直接掌握軍隊。調兵權與領兵權分離,各自獨立,相互制約,有利於皇權的控制。
軍事上,實行“更戍法”。以禁軍分駐京師與外郡,內外輪換,定期回駐京師,故稱更戍法,但將領不隨之調動,使“兵無常帥,帥無常師”。此舉對防止將領專權有利,卻削弱了軍隊戰力。這種方法名義上是鍛鍊士兵吃苦耐勞,實際上是藉著士兵的經常換防,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兵無常帥,帥無常師。
這樣,皇帝直接掌握兵權,不懂軍事的文官控制軍隊,武將頻繁調動,致使宋朝與遼、西夏、金的戰爭連連敗北,無力解決邊患。軍事積弱,對外戰爭屢戰屢輸。大量機構設定,導致宋朝冗官冗兵冗費問題的產生,使宋封建國家陷於積貧積弱的局勢中。這也是宋朝最終滅亡的根本原因。
三、對將領的影響
“杯酒釋兵權”時,宋太祖說,“你們不如放棄兵權,到地方去,多置良田美宅,為子孫立長遠產業”。
這樣,眾多將領辭去官職,廣置田產,享受生活。宋朝實行不抑土地兼併的政策,正是為這些將領而設。“杯酒釋兵權”含有對內嚴防的性質,直接造成內政腐朽。廣大將領空有一身抱負,而未能展其用,留下很多遺憾。
狄青,北宋時期名將,一生經歷二十五戰,以皇祐五年(1053年)正月十五日夜襲崑崙關最著名,拜樞密副使、護國軍節度使、河中尹。打的西夏將士聞風破膽,但由於皇帝和文官集團猜忌狄青,貶為陳州通判,最後抑鬱而終。
岳飛,抗金名將,力主抗金,收復建康。先後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在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但是,宋高宗趙構和宰相秦檜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師。在宋金議和過程中,岳飛遭受秦檜、張俊等人誣陷入獄。1142年1月,以莫須有的罪名被害。
四、對百姓的影響
宋朝為了杜絕武將兵權過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勢,實行“杯酒釋兵權”解決其兵權。為安撫武將,故不抑土地兼併,造成百姓無地可種。同時,因為重文輕武,導致對外戰爭常戰常輸。輸了,就要賠錢——“歲幣”。錢從哪裡來?百姓出。這樣,百姓生活困苦,常常入不敷出。
終於在公元993年,王小波率百餘農民起義,以”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均之“為號,十天內,參加起義者達幾萬人。
993年,距離宋朝建立僅僅33年。這是很特殊的,同以往的農民起義不一樣。以往農民起義往往發生在中期之後,一般都是末期發生。
但是,宋朝卻不一樣,建朝初期就發生農民起義,而且喊出“均貧富”的口號。可見,宋朝農民生活之苦。
總之,“杯酒釋兵權”解決了武將專權問題,但導致宋朝積貧積弱,雖有王安石變法,也未能改變其解決。可見,“杯酒釋兵權”不是雙贏,而是雙輸。
-
13 # 陽光普照4269
中國歷史上的開國皇帝有兩種型別:一種是平民,如劉邦,朱元璋。一種是貴族,如李世民,趙匡胤。在初期創業打天下的時候都出生入死,同甘共苦,精誠合作。一旦創業成功,分享權力果實的時候,那就結局迥異了!皇權對大部分人來說都是不小的誘惑!尤其是對那些九死一生的將領來說,更是如此。在解除對皇權構成的威脅問題上,也就出現了屠戮功臣和與功臣共享天下的局面。如韓信和藍玉和杯酒釋兵權。因平民和貴族在學識教養,心胸氣度,權利背景等各方面相比較都佔劣勢,所以在處理同一問題上所採取的手段措施也相差懸殊!從人性道德的角度來看和平共處優於攻伐殺戮,從國家安定發展的角度來看更是如此。杯酒釋兵權不但君臣和睦相處,也使國家也沒有出現動盪,所以我認為是雙贏。但對當時的國家軍事建設略顯不足,畢竟沙場征戰下來的將領對國家軍事建設有積極的作用。
-
14 # 我不會走s
我覺得應該是雙贏了,這樣對大臣和皇帝都很好,唐朝末年,節度使自立門戶,自己當了了土皇帝,宋太祖擔心自己的位置做的不穩,把開國的節度使全部讓他們回家享福,皇帝也不用擔心。
-
15 # 奮青的猴子12138
我覺得不盡然是,對當世皇帝來說,鞏固了自己的權力,絕對是贏,但是對於後世的皇帝及有野心的武將權臣來說,未必是贏,武將權臣享受了當世的榮華富貴,但也阻礙了他們進一步建功立業的機會,也可能是宋朝初年就武功不如前朝的原因吧,對於整個中華民族來講,北方的失地還未收復,尤其是幽雲十六州,整個北方的威脅還未消除,就讓整個宋初有帥才和將才的人失去了發揮能力平臺,這個恐怕對於整個中華民族未必是贏(如蘇聯的大清洗,可能舉例不是很恰當,)戰爭初期失去了對納粹德國的反擊,對於一個有能力的皇帝,自有辦法對付那些有野心的武將權臣(如朱棣),若沒有能力,這些皇帝被歷史淘汰,未必是一件壞事。
-
16 # 嚴肅奧
個人認為是雙贏,因為對比前朝和後面各個朝代。哪一個朝代能跟皇帝一起打天下的,最後都沒有什麼好結果。趙匡胤本人就是亂世之中起來的將領。也知道各個武將想要的是什麼。天下往往皆為利來,大部分打生打死不還是為了一個跟好的享受生活。所以他收了各個將領的兵權,給了他們想要的。
-
17 # 斷影super
從眼前來看是雙贏,因為武將不可能造反了!
從長遠來看為西夏,滿金,元朝的崛起創造了機會!我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因為在中國古代那個朝代最不重視武將,大家應該都會回答是宋朝!不管北宋還是是南宋,武將的地位都很低!狄青這個武將應該大家都知道一些吧,人稱面涅將軍!戰功累累換來的卻是文宮和皇帝的猜忌!最後鬱鬱而終!為什麼皇帝和文宮集團他們敢這樣因為皇帝手裡有軍權!如果皇帝沒有那麼多兵權那麼他們敢嗎?答案是不敢!其實我覺得古代的軍權和皇權是一個相對制衡的,一旦一方超過另一方就危險了!成也杯酒釋兵權,敗也杯酒釋兵權!時也命也!
回覆列表
“杯酒釋兵權”,表面上確實是“雙贏”局面,但深究下去,卻是兩敗俱傷。
趙匡胤在酒桌上對著功臣武將們說:“人生苦短,白駒過隙。眾愛卿不如多積金寶,廣置良田美宅,歌兒舞女以終天年。如此,君臣之間再無嫌猜,可以兩全。”據說,剛聽完這句話,桌上的武將們齊刷刷後背流汗,不敢動彈。當然,武將們雖然沒有文官能言善辯,但最基本的敏銳性還是有的,最後的結果是按照趙匡胤的心意來的。很多人說“杯酒釋兵權”是趙匡胤與武將的雙贏,原因有很多,比如沒有殺害一個功臣,談笑間收回兵權,保住了功臣武將的性命;又比如說加強了皇權,是皇帝的一次勝利;再比如說是百姓的勝利,幾百年來龐大的武將隊伍中從未出現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事情,大宋政權得以穩定維繫,百姓得以免於戰亂,可以休養生息,安心過日子……所以說,“杯酒釋兵權”是一次雙贏,各個利益方不損一兵一卒,便都得到了想要的東西。可是,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思考的結果註定不一樣:
前面所說“杯酒釋兵權”是場雙贏的局面,是因為我們是站在“杯酒釋兵權”這個事件的過程來看的;但是另一方面,如果我們從“杯酒釋兵權”導致的結果出發,你便會發現諸多令人驚駭的事實,為後來的大宋王朝埋下了無窮無盡的隱患。武將們被迫自汙,便宜了混水摸魚、乘機作亂之流。
石守信學秦國大將王翦,故意自汙。在被收了兵權之後,他便開始大肆斂財,一度任山東東平節度使連續17年不離任,聲色犬馬,不敢再過問朝廷中央政事。從重義輕利到瘋狂斂財自汙,只為了保全性命,中間“杯酒釋兵權”便是橋樑,便是過渡點。元朝政治家脫脫評價石守信:“石守信而下,皆顯德舊臣,太祖開懷信任,獲其忠力。一日以黃袍之喻,使自解其兵柄,以保其富貴,以遺其子孫。漢光武之於功臣,豈過是哉。然守信之貨殖鉅萬,懷德之馳逐敗度,豈非亦因以自晦者邪。”2.王全斌,在《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傳第十四》裡面評價道:
“全斌輕財重士,不求聲譽,寬厚容眾,軍旅樂為之用。黜居山郡十餘年,怡然自得,識者稱之。”然而這樣一個人,因為擔心功高蓋主,封無可封,於是在攻克蜀地之後,對著手下說:“我聞古之將帥,多不能保全功名,今西蜀既平,欲稱疾東歸,庶免悔吝。”
於是殺降俘、強搶民女、貪汙斂財……以求犯錯,讓皇帝可以功過相抵一些,免於引得皇帝猜忌,招致殺頭之禍。果不其然,趙匡胤對他們的容錯率還是很高的:“尚念前勞,特從寬貸,止停旄鉞,猶委藩宣。我非無恩,爾當自省。全斌可責授崇義軍節度觀察留後……”保住了飯碗,保住了腦袋,只是名聲上不太好聽罷了。3.後面還有鎮守關南大將――李漢超,強搶民女,借錢不還等事發生,趙匡胤都包庇縱容了下來,不但不罰,反而賞了李漢超幾千兩白金。
武將的骨頭被打斷了,大宋幾百年的國祚,文官集團與武將集團之間涇渭分明。武將只有在打仗期間能夠揚眉吐氣,昂首走路,打完仗戰戰兢兢,生怕自己被文官集團抓住機會聯合攻擊,一代名將狄青,戰功赫赫,威名遠揚,最後班師回朝,被御史攻擊,大門都不敢出,落得個抑鬱而終的下場。大宋王朝後面幾十年竟找不到幾個大將,武將們被文官參怕了,被朝廷打壓怕了……將不識兵,兵不認將,那苟延殘喘的大宋王朝似乎在最開始,便預示著它的結局……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