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豫鄉文旅
-
2 # 商丘身邊事兒
說到餃子這道美食,真的是還蠻有話語權的,因為在我的老家豫東地區,當地人經常愛吃的麵食就是包子、饅頭、麵條和餃子了,當地的氣候使得我們常年都是種植小麥,也是我國小麥的主產區,所以說當地吃的也都是各種各樣的麵食。
而餃子的話在我們那塊兒特別的受歡迎,無論是逢年過節或者是平常的時候都會做上幾頓餃子吃吃,而過年的時候是更隆重一些,像過年的餃子需要在除夕那天包好,然後要包夠兩天吃的,因為餃子是過年的必備食物,而記得老人們叫餃子不叫餃子,他們都是叫扁食。
我想他們把餃子叫做扁食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扁扁的食物就是餃子外形的寫照,除了過年的時候必吃餃子以外,就是冬至的時候,無論是自己在高中還是大學食堂,在冬至那天90%的視窗都會變成賣餃子的,因為冬至就要吃餃子,北方有冬至不吃餃子凍掉耳朵的說法。
-
3 # 鄭州晚報
我們這裡叫“扁食”。
河南廣泛種植小麥。小麥磨面蒸饅頭、包餃子、做麵條。
好像每次到節慶或者團聚的時候,大家都喜歡包個餃子。
按著時令蔬菜做餡料。
我們家最經常做的是韭菜雞蛋的素餃子,和芹菜肉的肉餃子。但是我自己比較喜歡西紅柿雞蛋餡的水餃。
說一說好吃的韭菜雞蛋餃子的做法吧~
1.將韭菜摘好洗淨晾乾水分,切成細沫淋入香油拌勻備用
2.鍋內油燒熱,炒雞蛋,用筷子攪拌,看到雞蛋凝固後就行了
3.待雞蛋自然涼後,倒入拌好的韭菜中,加入鹽、雞精、香油、五香粉順著一個方向攪拌均勻即可
4.包餃子
想讓韭菜雞蛋更好吃的話,我建議可以加點粉條,還有蝦皮,會更鮮。
-
4 # 齊聲喚賢
在豫東暨魯西、冀南、皖北、蘇北等地,基夲上都稱“扁食“。
另外,陝北也是這樣叫法。
餃子的來由與河南南陽人、醫聖談仲景相關。傳說,張仲景在今湖南長沙為官時,老百姓很苦,吃元吃,穿無穿,很多人衣不蔽體。一年,又遇災害,黎民更是雪上加霜。更讓人苦不堪言是,又瘟疫襲來,有的人餓死,有的耳朵爛掉。
張仲景突發奇想,將羊肉做成餡,加上中草藥,用麵皮包上,而後下進開水鍋裡煮熟,分發給老百姓們吃。很快,瘟疫得以控制,傳染病沒有了。後來,人們把這種食品,稱作“姣耳“,後又稱作“餃子"。
這一食品逐浙在民間流傳開來,成為逢年過節的上等佳餚,尤其是冬至和過年,是餐桌上的必備食品。這種食俗,至今已有1800多年。
-
5 # 城市精氣神
我們老家一直就是叫餃子,水餃!
小時候只能過年過節吃,平日捨不得吃。
傳統意義上的節日食物。
-
6 # 過去理它作甚
自我有記憶起,我們義烏是沒有“餃子”這種東西的,與其樣子類似的就是“麥角”,但它比餃子大,有三、四個餃子左右。
餃子在義烏,概是九十年代中期才出現,所以叫法和普通話一樣,沒有方言發音。
在義烏,與其媲美的是“餛飩”,方言發音為“渾騰”。
小時候的記憶,“知油烤”(豬油渣,殼音烤)豆腐餛飩很香,還有“hao1菜”(莧菜)餛飩很鮮,可最喜歡的還是全豬肉的餛飩。
加說一點:
義烏方言“豬”的叫法,
講“豬油”時“豬”字發音為“知”,
稱呼其他的時候為“抓”或“抓ng”(裝)。
-
7 # 箇中味
家在湖北西北部,和河南省南陽市地挨地。飲食及口音南北相容,更偏向北方些。到了省城武漢,一定會被認為是河南人的,呵呵
-
8 # 松竹155670448
我們的老輩人叫扁食。後來經我觀察發現,扁食的做法和餃子是不同的。扁食,只用素餡而無肉(當時人吃不起肉),做時,把面擀成大面皮,把素餡加進去,用手慢慢揑邊直到封住口,做出來的樣子像扁豆,因而叫扁食。而餃子則是肉餡加其他碎菜調成餡,然後放入麵皮,雙手一擠而成形,樣子如桃。扁食現在很少人吃,老年人懷舊,偶爾吃一次,年輕人基本沒人知道扁食,只知道餃子,經常吃的也是餃子,把扁食忘了。
-
9 # 大吖生活錄
就算光是在山東,餃子的稱呼就有好幾種。有叫“扁食”的,因為餃子做出來的樣子扁扁的,而且又長,所以管它叫扁食。還有人叫它“guzha”,都不知道是哪兩個字,可能就沒有這兩個字,只是有這個發音。“guzha”這個稱呼對於當地人來說還有這特殊的含義。因為當地的很多人都在外面打工,很長時間不能回家。回到家之後第一頓飯就是吃餃子,這表示他們很“顧家”,叫著叫著就變成“guzha”了。
每逢過年吃餃子,已經是各家各戶必須的事情,也是我們國家的優良傳統。
我在山東泰安,我們這邊用土話來說有三種叫法:餃子、水餃、包子。
看到的人們,你們老家那裡土話的叫法是什麼呢?
回覆列表
很奇怪也很好聽的名字!俗話說,“好吃不如餃子”。扁食是我們老家的一種面類美食,幾乎是人見皆愛。現在的農村生活水平提高了,也不一定非要等到大年三十或者冬至吃餃子了,一年三百六十天,每天吃都可以的。
為什麼叫“扁食”?我想可能是針對圓的麵食來說的。所謂的圓食,應該是像“湯圓”“芝麻球”之類的食物。餃子嘛,原本的形狀就是扁平的用手捏製的帶餡料的麵食,然後煮熟或者蒸熟了來吃的,有的時候還用油鍋來煎炸餃子。
這種半圓形,半月形或者三角形的麵食很有意思,各地的叫法也很雷人!據說不但有叫餃子,水餃,蒸餃,煎餃之外,還有焦耳、扁食、煮角、箍扎、子孫餑餑等稱呼,更有的地方還會把餃子叫做包子,交子,餛飩等。不知道是方言土話還是什麼,明明餃子和這些形象都不搭界的呢?
至於餃子為啥叫“餛飩”,可能和北方人的吃法有關係。在我們老家,以前吃餃子喜歡連湯帶餃子一起吃的,有湯有肉的多好,營養也不流失。在湯裡面再放一些香菜蝦米紫菜什麼的,真的可謂是人間美食啊。不帶湯的餃子吃法更廣泛,在古代,人們製作餃子幹吃,可以做零食糕點的,往往會放在匾框之內供人採食,因此又叫匾食,又因為餃子扁平如月,乾脆也叫“扁食”了。
還有一種說法是,餃子在蒙古族的讀音中類似於“扁食”。這個不太清楚,可以請教一下的。但是扁食的叫法之所以很出名,很多地方這樣稱呼餃子,和元朝時期也確實有關係。但是應該感謝醫聖張仲景,因為他我們才會有這個民族的傳統美食。相傳當年在南陽市,張仲景看到當地農民在冬至飢寒交迫,沒吃沒喝,就連耳朵都凍爛了,於是就開始研究一種能治病有禦寒的食物來幫助農民,於是就發明了一種藥食兩用的湯劑,就是祛寒嬌耳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