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老哥聊生活

    關於七夕節發源地的傳說,各地有很多不同的版本。我本人還是比較傾向於發源自河南魯山縣的說法的。

    “牛郎織女”的傳說,即七夕節,發源並形成於魯山,當地的牛郎織女文化保留了原汁原味的面貌,最早的明嘉靖志及市縣鄉的地名志均有記載。魯山的魯峰山一峰獨秀,相傳為牛郎放牧之地,為魯山古八景之首,山下的牛郎洞是牛郎與織女相會之處,牛郎的後裔常在牛郎洞前跪拜、祭祖。九女廟的乞子、七夕節的乞巧風俗、葡萄架下的偷聽習俗,魯山縣辛集鄉的七夕古廟會、山區的養蠶織絲、農民對牛的尊崇、牛郎故里孫義村禁演《天河記》與外村牛郎織女戲曲傳唱所形成的鮮明對比等等,無不彰顯出牛郎織女故事在魯山深厚的文化根基。魯山民眾千年來堅信這是一個真實存在的美好故事,“地上魯山坡,天上連銀河,牛女來相會,人間幸福多”,傳唱了千百年的關於牛郎織女的民歌民謠,更是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增添了對這一愛情故事的敬仰與緬懷。

    2008年8月,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組織專家組奔赴魯山縣,實地考察了孫氏祠堂、牛郎洞、九女潭等牛郎織女遺址。2009年2月18日,中國民協正式命名魯山縣為“中國牛郎織女文化之鄉”.。

    多年前,我曾在魯山縣孫義村居住多日,期間不斷聽聞村民們津津有味地講起牛郎織女的故事,併到牛郎洞、九女潭進行了檢視。人們指著九龍潭告訴我,說——這就是傳說中的織女洗澡的地方……只可惜,當年用的還是2G老年機,未能拍下圖片留念。

  • 2 # 文眾說易經

    晉中地區的南天池與牛郎峪,至今保留著與牛郎織女故事相關的自然與人文景觀。如今能見到的有牛郎溝。、牛郎洞、天河池、牛郎廟、織女廟、老牛口、八仙洞和王母娘娘廟等等。

    源於牛郎織女的故事,山西民間還曾保留著扎像賀節的風俗,人們在街頭巷口用樹枝等物,紮成一對青年男女像,表示牛郎織女在相會。

    七夕節裡。民間流行姑娘媳婦向織女討教手藝的活動,男孩也要在七夕節向牛郎討教耕耘本領。

    山西境內七夕前後多降雨,於是有“七七不出門,出門被雨淋”的諺語。

  • 3 # 丁德忠1

    中國的七夕節就是農曆七月初七。也是兩個有情人約會日,鵲橋會,後演變成中國的情人節。

    小時候一到夏天在屋外乘涼,聽到了一個美好的故事,大人指著天上比較亮的一直大片是天河,也是銀河,東也有幾顆星像織布梭子,稱織女星,西也有一個擔挑的星稱牛郎星。牛郎憨厚老實放牛種田,感動仙女要體驗民間生活,經仙人託夢牛郎,把在仙女潭洗澡的一紅色衣服用棍挑走,後與仙女成親,生一男一女兩小孩。後被王母娘娘強行叫仙:回宮,牛郎挑兩孩追趕,被王母用金贊子劃了一條銀河隔開。並允許每年七月初七見一面。由於銀河過不去,天下的所有喜鵲去搭鵲橋會讓牛郎織女相會。

    民間在七夕後看到喜鵲頭沒毛,搭鵲橋累的。

    民間湖北孝感還有董永七仙女七月七鵲橋會的美好故事。

  • 4 # 張紅偉書畫篆刻創作室

    農曆七月初七是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七夕始於漢朝,是流行於中國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在又被認為是“中國情人節”。

  • 5 # 天馬文旅

    首先,說說七夕的起源。

    "七夕"應該源於人們對自然和時空的崇拜,類似一月一"過年"、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上巳節"、五月五"端午節"、九月九"重陽節"等,七夕亦被稱為“重七”。後被賦予牛郎織女的傳說,演變為乞巧節和情人節!

    再來看七夕發源地。

    而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起源於甘肅隴南西和縣,這裡是秦人的發祥地之一。發源於西秦嶺北支的西漢水,其上游及其支流漾水河一帶是“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修”的誕生地,女修善織,後來成為織女的原型,當地的乞巧女兒節中供奉的"巧娘娘"其實就是織女。所以來說,七夕源自先秦之地,現在隴南西和縣一帶。

    最後瞭解一下隴南乞巧女兒節現狀。

    隴南的乞巧女兒節從七月初一前夜開始,七夕之夜結束,歷時7天8夜。主要包括西和縣和禮縣,分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娛巧、卜巧、送巧七個環節,每個環節有唱詞、曲譜、舞蹈和祭拜儀式以及與之相配的女工、服飾、道具、供果製作等,內容豐富,隆重熱烈,源於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基於經濟社會發展,久傳不衰。

    2005年9月,西和乞巧節被甘肅省政府公佈為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6年10月,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西和縣為“中國乞巧文化之鄉”。

    2008年6月,西和乞巧節被國務院公佈為國家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6年至2012年相繼成功舉辦了四屆乞巧文化旅遊節會,其中第四屆升級為甘肅省級節會,此後一年舉辦一次,今年是第11屆。

  • 6 # 雲上孝感

    七夕節是中國人的“情人節”。農曆七月初七是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七夕始於漢朝,是流行於中國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在又被認為是“中國情人節”。

    在中國神話傳說中牛郎織女的故鄉是山西和順縣,有關此愛情故事傳說家喻戶曉,令人神往,已成為當地的一大文化品牌。

    每年農曆七月七日這一天在山西許多地方有世世輩輩流傳有向織女星“乞巧”的古老風俗,民間流傳有當天賞夜和晾曬衣物的習俗,人們採用以瓦器生豆芽等形式來完成這一心願。年年歲歲,牛郎織女傳說的內涵不僅限於愛情,七夕風俗中同時也具有諸多文化內涵。

    山西和順是地處太行山之巔的一山區小縣,因為一個優美的民間傳說而在中國人的心目中長久佔有一席之地。此前,和順縣被中國民協命名為“中國牛郎織女文化之鄉”,後來又被國務院正式公佈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今年春天再次被山西文化部門命名為“山西省首批民族傳統節日(七夕節)示範保護地”。

    在和順當地鄉間,一直傳承著許多與牛郎織女故事相關的古老地名與景物名稱。諸如牛郎洞、金牛洞、喜鵲山、南天門、天河池等與故事主人翁相對應的地名,一段段優美的故事被當地百姓傳誦著。

    和順縣牛郎織女傳說和文化是一份難得的寶貴人文資源,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聰明的和順人正在憑藉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打造文化品牌,提升此間整體形象,增強經濟社會綜合競爭力。

    和順縣加快傳統文化資源的搶救、開發與利用,唱響“牛郎織女”文化品牌。由省城晉劇名家主演的新編晉劇《鵲橋會》在山西省演藝中心演出。在和順城鄉,“民間剪紙作品展”、“民間布藝絨畫中藥畫展覽”、“民間手工藝品展”等相繼舉辦,一批包括牛郎織女、華夏聖母、鳳台小戲、五穀畫、剪紙、刺繡等人文歷史、典故傳說和民間藝術,被當地的能工巧匠展露出來。

    總之,關於七夕情人節的發源地一直存在爭議,民間傳說還需論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UZI韓服苦練女警,一天狂打15把排位勝率驚人,網友稱德杯黑科技,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