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的小學生
-
2 # 雨潤萬田
我如果說這一批人是賣嘴的,可能有些人不太會服氣!但是從實際上來說,東林黨這批人從最根本上來說是為了國家好,當然了也免不了他們自身的利益!但是從最後的結果來說,明朝滅亡就亡在他們身上了!
有人會問為什麼?我會很肯定的答覆你們。第一,是因為皇權的昏聵。第二是因為東林黨官員的自私。在權力和人民的利益之間,他們毫不猶豫的選擇了自己的權利。這是他們敗亡的最大原因,其實在明朝末期,他們有很多的機會!可惜呀!
-
3 # 風逍逍兮易水寒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政治鬥爭在中國歷史上是非常罕見的。明朝前期就有相權和皇權之爭,廢除丞相後,又有六部和錦衣衛的鬥爭,後面又出現了東廠西廠之爭,東廠和錦衣衛之爭。在明朝後期,政治鬥爭的主要群體變成了閹黨和東林黨的鬥爭。
閹黨是明朝依附宦官權勢所形成的一個政治派別。宦官干政古來有之,明朝的宦官干政的程度和手段堪稱歷史之最,明朝宦官的權力之大,掌權之久,甚至超過了漢唐這兩個宦官干政最頻繁的朝代。
東林黨是閹黨的對頭,是明朝末年以江南士大夫為主的官僚政治集團。東林黨的誕生,是拜萬曆皇帝常年怠政所賜。東林黨是一個龐大的社會上層利益集團的代表,因為他們士大夫的獨特地位,掌握了大量的國家社會財富。
東林黨的發起人是萬曆年間的進士顧憲成。當時明朝經過了張居正改革,政治被肅清,經濟得到了恢復,軍事和水利方面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是張居正死後,明神宗廢除了許多張居正改革的措施。
之後王公大臣等封建統治者操縱了朝政,導致國家政治腐敗,軍事力量下滑,經濟實力倒退,各種苛徵暴斂引起了人民的反抗,關外的滿清也逐漸崛起,成為明朝的威脅,明朝國力日漸衰微。在這種情況下,以顧憲成為代表的知識分子打著在東林書院講學的名義,組成了東林黨這樣一個政治團體。
東林黨最強大的能力就是它的宣傳鼓動能力,東林黨人透過講學開課收徒等手段,在民間擁有了極大的話語權,影響力日益壯大,漸漸成為聞名全國的政治團體。
明朝末年,閹黨、東林黨和武將是明朝的三個政治平衡點,但是土木堡之變後,明朝武將體系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從此以後,明朝的政治鬥爭就成為了東林黨人和閹黨的爭鬥。當然,這也符合皇帝的帝王權術,讓兩黨互相掣肘。
明朝的“八股取士”過度的拔高了士大夫的社會地位,形成了一種“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擁有極高社會地位士大夫看不起商人和手工業者,甚至看不起武將,不僅對武將的權力加以限制,導致明朝軍事力量的下降,更是阻礙了社會發展,使明朝的科技文化水平開始落後於西方。
在閹黨和東林黨之爭的時代,誰也奈何不了誰,雙方互有勝負,但是天啟皇帝上位後,一切都變了。天啟皇帝就是我們熟知的“木匠皇帝”,酷愛做木工,甚至幾十年不上朝。我們都知道,明朝創造了內閣這種獨特的政治機構,天啟皇帝就是透過內閣掌控著整個國家,維持國家的正常運轉。
天啟皇帝非常寵信大太監魏忠賢,魏忠賢從一個賭徒進階為大明帝國的掌權者,他神奇的一生就不用多說了。魏忠賢得到了天啟皇帝的信任,他繼承了張居正的部分改革措施,將東林黨人為自己設立的一些特權、政策全部推翻,加上魏忠賢又是閹黨的頭目,所以魏忠賢和東林黨人就成為了死敵。
魏忠賢既得到了皇帝的信任,又掌握了國家大權,東林黨人雖然勢大,但是拿魏忠賢沒有絲毫辦法。魏忠賢反而主動出擊,借用手上的權力,大肆清理東林黨人,極大地削弱了東林黨人的勢力。在魏忠賢當政期間,閹黨死死地壓制著東林黨。
但是天啟皇帝死後,東林黨人又開始死灰復燃了。繼位的崇禎皇帝向來不喜歡魏忠賢,於是找了個藉口就處死了魏忠賢,東林黨人再次崛起,成為朝廷的主要政治勢力。東林黨得勢後,又推翻了魏忠賢損害東林黨人利益的政策,開始用權力為自己謀利。
崇禎皇帝輕率地處死魏忠賢,打擊閹黨,再也沒有一股勢力能阻擋東林黨人的腳步,而自私自利的東林黨人更是明朝滅亡的罪魁禍首。
在東林黨人得勢後,搜刮了國家大量錢財。明朝國庫屢屢虧空,東林黨人的腰包卻賺了個盆滿缽。前線戰事吃緊時,明朝國庫甚至撥不出糧餉支援前線。而這些東林黨人卻一分錢都不拿出來,反而整天花天酒地,包養“秦淮八豔”。
當然,東林黨人也不想揹著民族罪人的名聲,於是他們宣稱“不徵收工商業稅是老祖宗定下的規矩,不可隨意更改”,甚至用盡一切手段,誹謗前線將士屢屢催要糧餉是中飽私囊,有通敵叛國的嫌疑,將責任全部推到前線將士身上,造成了許多冤假錯案。
崇禎皇帝重用東林黨人,一開始也認為他們是忠心於朝廷,忠心於自己的,但是氣節什麼的,在東林黨人身上根本不存在。李自成攻打北京城時,是這些平日裡滿嘴忠孝節義的東林黨人裡應外合配合李自成攻破了北京城。
李自成攻破北京後,投降最積極的也是這些東林黨人。滿清入關後,東林黨大部分成員又都主動投入滿清陣營。東林黨人甚至假仁假義的想要跳河殉國,但是感覺水太冰冷,又爬了上來,上演了一幕幕醜劇。相比之下,他們的死對頭閹黨卻完成了為國盡忠。北京城最後戰死的宦官,陪著崇禎皇帝上吊的也是宦官。
由此可見,東林黨只是一個好話說盡,壞事做盡,典型的空談誤國,置國家民族的利益於不顧的文人集團。
回覆列表
感謝悟空問答官方邀請!明朝後期的東林黨雖然仍是正直與正義的代言人,但隨著黨爭的日益白熱化,逐漸病變成一個意氣之爭的存在!而這種意氣之爭有時又是片面的,比如在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東林黨人就以不光彩的手段,重賄司禮監太監,使周延儒再次出任首輔。在這件事情當中,原是閹黨的阮大鋮為了東山再起,一面參與拼湊賄金,一面向東林黨人苦苦哀求:“所不改心以相事者,有如茲水。”東林黨人對阮大鋮奉上的賄金悉數收下,但堅決反對阮大鋮出仕,搞得周延儒左右為難。東林黨這種收錢不辦事,翻臉不認人的風格又豈是君子所為。
實際上,在門戶之見,黨派鬥爭的日益白熱化下,東林黨人已喪失了結社聚義時的初衷。他們當中很多人自出仕以來並未做一點有益於社稷、百姓的事情,其最大的業績就是講學結社,高談闊論,以”直聲名震天下“,然後就自封為治世之良臣,似乎只要他們在位,即可天下無事。實際上根本不是這回事,他們在國難當頭之際,最關心的不是如何共赴國難,而是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爭奪最高權力。
著名反清義士夏允彝就曾批評東林黨人道:“東林之持論高,而於籌邊制寇,卒無實著。”可謂是一針見血。
總體來講,東林黨還是一個代表了先進、正直、清明的政治團體,但雖著明末黨爭的日益激烈,政見之爭逐漸轉變成政黨之爭,隨著政黨之爭的日趨深化,又病變成了意氣之爭。這種無休止的內耗,只會加速統治集團的分崩離析。而治國理政又豈是黃宗羲一句“在親君子遠小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