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契茶書舍

    正所謂:文必西漢、詩必盛唐、書必魏晉。

    “古意”必先“法古”。

    書法是一門師傳承、有法度的藝術。在書法實踐中,對古人書寫法度的尊重、延續與傳承,我們稱之為“法古”。在書法作品中體現出來的技法、格調、精神面貌等“法古”因子,謂之“古意”。“古意”承載著古人對書法的理解認知、技法運用和審美取向,正常情況下,字有“古意”可以說是學書者的第一門檻,而跨越這一門檻的常規途徑便是臨帖。

    “古意”是為“古雅”。

    “書至魏晉極矣”,我們暫且不糾結這句話的對與錯,魏晉是中國書法史上的一顆耀眼明珠,確是不爭的事實,其高度是空前的、成就是輝煌的。所以,書法中的“古”,最好的選擇就是魏晉。千古之妙,無過“鐘王”,魏晉書法以“鐘王”為宗,而“鐘王”的審美取向是“雅”,所以,“古意”即為“古雅”。那麼,“鐘王”的“雅”又為何物?

    “雅”是有自然的、有生命的氣質和麵貌。這種氣質是“道法自然”孕育出來的一種“風流雅韻”;這種面貌是建立在深厚法度基礎上的“爛漫風骨”。

    “雅”是 用筆細膩、不落俗套的精品意識。簡單地說,就是既有不失法度的“精雅”,又有不拘牢籠的生機。隨心所欲而不逾規,是鐘王”之“雅”的最高境界。

    “雅”的對立面是“俗”,“俗”為何物?一是千篇一律、狀入運算元;二是信筆為體、粗枝亂造;三是故作癲狂、醜態橫生。所以,書法做到雅俗共賞,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古意”不可“複製”。

    書法實踐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透過臨摹而“法古”,但這遠遠還不夠,“古意”是無法被“複製”的,這就是藝術的唯一性。透過“法古”而取“古意”,是一個認知、熟悉、理解、分解和重構的過程。換句話說,書法是寫自己,而不是寫古人,所以,書法在傳承基礎上,還要有獨創性,進而形成自己的風格。傳承的是共性,創造的是個性。

    最後強調一句,書法和繪畫等其它藝術種類並沒有本質區別,雖然曲高和寡時有,但別有用心、刻意為之、裝腔作勢、故弄玄虛,是不利於書法發展的,也是十分可惡的。

  • 2 # 大帽山書屋

    書法的古意當然是指作品帶有古人書法的意味。具體地說,有古意的書法似乎有以下幾個特徵。

    1、年代較久遠的字型,相對比較有古意,比如篆體、魏體、隸書、章草等。楷書和行書除非寫出碑味或柮味,否則要寫出古意比較難,楷書中歐體相對多些古意。當然書法功力還是起決定性的,只有功力深厚才能寫出古意,功力不到,就算寫甲骨文也寫不出古意。

    2、書法古意主要表現在字的結構和力度。有古意的書法字型結構,一般都是敢於生變而有法度,於奇峻中求平衡,而那些平鋪直敘的字型結構,是不會展示出古意的。還有,有古意的書法一般書寫力度都比較到位,用筆方面,有的古柮,有的則鋒芒畢露。

    3、有古意的書法一般比較雄渾、質樸,因而比較優雅、耐看。欣賞有古意的書法佳作,能給人一種神奇的力量,同時,也能給人帶來很多啟迪和回味。

  • 3 # 陳天哲

    我認為書法古意從五個方面去理解!

    一,筆法上的古意!從秦到魏晉到清代,每一位留在書法史上的經典書法家的筆法,都是有不同的特點!當今的書法人能夠掌握某一位60%的筆法特徵,都應該是非常了不起了!筆法是精微的,精微到每一位經典書法家的起、行、收的動作上,都有細微的不同!以狂草為例,掌握了懷素的篆籀技巧,相對而言,就比用王鐸的筆法更有古意!

    二,字法上的古意!字法上是有相同之處,但更多的是不同之外!一樣,每一個經典書法家的字法都有不同之處。顏真卿的楷書字法上寬博,柳公權的字法上緊湊,但是相對而言,如果熟練掌握了鍾繇的字法後,古意就比顏、柳的強!

    同樣,有人寫田楷,即使下的功力再深,亦沒有古意。今人的,哪裡有古意?古意,首先得夠古!

    三,章法上的古意!同上所述,每一位經典書法家的章法也是不同的!顏真卿楷書作品的章法與歐陽詢的差別就大!如圖!顏體撐滿,歐體疏朗,等等!曾經見過一朋友用顏勤禮碑字創作一六尺整張作品,字的間距都非常之大,而且劃了一個個格子,章法上的古意盡失……

    四,墨法上的古意!一年前的事,一位學書法的朋友參加培訓班學習臨作,他主攻的隸書很古,但是他總是受今人影響,用極其強烈對比的漲墨、淡墨創作,第一個字極濃,甚至於糊成面,到了第四、五個字便極淡、極枯!他的分組老師不喜歡,當眾大聲喝斥他,說他胡來,氣得這位朋友抽身走人,鬱悶了好多天!分組老師沒有錯,但是顯然不善於把不能這麼做的原因講透了……其實很簡單,墨色強對比是今人玩的,這位朋友主攻的隸書很古,用今人的手法容易沖淡了古意,得不償失。即便想要墨色對比,也是可以的,緩和一些,別太強烈!

    這就好比,我們用王鐸的漲墨法去寫懷素的草書,就是沖淡了古意!

    五,紙張、形制上!用花花綠綠的,帶有紋路的紙寫尺牘,而且是用二王的風格,顯然沖淡了古意!相反,用古紙,就加強了古意!我參觀過臨帖展,在展廳上愰然大悟,為什麼有人用黑紙白字創作,為的是接近拓片的古意!臨帖展上,還有數幅入選作品,形制上與碑林裡的碑一個模子出現的,自然有古意!

  • 4 # 牛歌書法536

    書法古意是每位書法家的追求。

    “古意”應該指的是作品的氣節、韻味,氣大了就會被人接受認可,敬畏,收藏。所以你作品的生命力就會更長。

  • 5 # 吳厚剛

    首先要明確什麼是古意,

    不同的標準會帶來不同的判斷結果!

    全世界只有中國把字上升到法的高度,不同的歷史階段有著不同的書法判斷標準!

    隨著文字本身的進化與工具材料的演變導致審美的進步與法度標準的逐步完善!

    所謂古意應該是書法史所沉澱的一些標準,如字形的規範,用筆的神韻,及氣息的貫通等內外在的傳統價值觀!而現代人所或缺是書法文化核心的基本認識,導致古意的曲解與標準的喪失!

  • 6 # 千年蘭亭

    什麼是書法的古意,這得要從書體、字型的演變說起。

    在書法界有一種說法說,篆書是根,隸書是幹,草行楷是花葉。最早產生的書體是篆書,純以中鋒運筆,其後隸變產生隸書,自此出現側鋒方筆,再以後出現草書,而後行丶楷出現。

    這個過程中,王羲之起了一個很重要的作用,他增損古體,創造了書法今體,自此書法進入一個新天地。

    我認為,所謂古意,應是以此為界限,當然,有一種觀點認為,古意應是有篆隸意。

    比如說,顏真卿的行草書有古意,那是因為他的行草是以中鋒為主,用的是篆書筆法,大膽地吸收了篆書的特性,圓潤遒勁。

    又比如,鍾繇的楷書古意盎然,其體勢如隸書一樣微扁,撇捺具有濃重的隸意。而王羲之早期的楷書也具有這一特性,後期的楷書則挺拔俊秀,已屬楷書今體。

    而草書有古體、今體之分。古體方面,以皇象的《急就章》為代表,字字獨立,一字內筆畫間有映帶、粗細變化,但收筆勾挑處隸意明顯。而王羲之父子創造的今體,則與古體有了極大區別,跌蕩起伏,情動意走。

  • 7 # 狂喜淡墨a

    請問什麼是古意?

    簡單的說,古意就是書法作品中筆意元素有傳承古典的內涵。

    中華文化深厚,沐浴了世世代代,都是汲取了她的營養,無論是思想文化藝術,都有已經滲透到了每一個人的血液裡,當你創作一幅作品。都不可能離開這個傳統文化藝術沃土。

    但論書法,經過了幾千年古典書法作品依然是我們學習楷模,晉韻唐法。當你初學是不是從蹣跚學筆畫之步,到結體後有成熟一體,又有不滿足去涉獵其他。

    當剛會筆法羽毛豐滿,就會急不可待的學習行書和草書,境界愈來愈加瘋狂痴迷,在古人書法典籍啃著吮著筆墨,而陶醉神往,一切一切都是為了自己的創作而不遺餘力的吸收古典養分。

    當你試探著自己的創作,是不是古人的筆意已經屬於你的一部分,多少都有古人的影子,不單單是狀貌上,亦或是意境上,精神內涵,皆追求道法自然之境。

    由此聯想何為古意,大凡創作都或多或少帶著古代的書法筆意。這是寬泛的說法。

    而在書論裡,狹義相對來說,古意,是上朔到源流,是剛剛發現的碑書之意,或更早到甲骨文金文銘文,大篆小篆漢代隸。

    古色古香樸拙意趣。紛繁散失而又發掘的殘片文字,一如芬芳,而今入了創作作品中。寓筆墨內重有奕奕生輝,時空感滄桑感久遠感,證明了一種文物,呈現在眼目,古意栩栩如生,韻味在於古遠,遙遙相望試登高望書源頭,

    而今古意的作品烙上了“醜”字一說,源自多少人沒有領略到祖先的聰明才智,創造了象形蟲子飛鳥漢字,刻剝於陶器上甲骨上銅器上金鼎上。意趣粗獷,樸拙雄強,最最是複雜簡易相雜。而今文字的始祖。

    由此可見創作古意的作品沒有紮實的古漢字的豐腴,於深邃與神髓,切不可亂來斷章取義,糊弄大眾。

    語有氾濫星河之間,感慨系之。終有淺見,一吐為快。

  • 8 # 神韻軒書法

    書法的古意指古雅的意趣。

    以具體作品作探索分析:漢隸《張遷碑》方筆為主,方起筆方收筆,外貌豐滿,結構平整多變,古樸典雅,氣勢雄強,有一種拙趣。

    明代王世貞說,此碑的書法雖不顯得工細,但它典雅中蘊含古意。

    怎樣才能使作品含有古意?

    有篆籀氣的書法作品就有古意,充滿古樸、奇拙、蒼勁氣息。把篆書筆法引用到其它書體中,中鋒運筆,多轉無折。這就是篆籀筆法。它讓作品有篆籀氣。

    《石門銘》是北魏著名摩崖石刻之一,全稱《泰山羊祉開復石門銘》。康有為將其列為神品,雲:"石門銘飛逸奇渾,翩翩欲仙,若瑤島散仙,驂鶴跨鸞″。《石門銘》體勢多變,布白疏朗。大氣開張,氣勢雄偉,隱藏在作品中有篆籀高古境界,有古意。

  • 9 # 老跨鬥

    一、書法,是古代文人的產物。

    二、書法,是非常抽象的。

    三、古代文人有意無意的就透過書法將他們錯宗複雜的思想帶到書法裡去了。究竟帶了什麼,也很難講清。但,古人的書法肯定是基於他們當世的思想基礎而產生的。

    五、大家都講現代人浮噪,主要是思想浮噪。所以,要想有古意,必須進入古人的思想、精神世界。

  • 10 # 一個老豆

    什麼是書法的古意,試做回答。

    竊以為,書法的古意是針對今意而言的。個人理解,自東晉王羲之以來,逐漸行成流傳至今的書寫規範,這一脈相承的書風均為今書,在此之前的甲骨文,金文篆隸,都是在漢字發展過程中的基礎,或稱原始依據,這些文字的構造和筆畫形狀就是遠古的書法規範,後來的書家遵循這些文字的審美趣味進行書法作品書寫,既是追求書法的古意。

    傳統意義上的書法,點橫撇捺都有講究,從東漢末年張芝首創今草,到三國時期鍾繇又隸變楷,到東晉王羲之,今書的楷書、行書和草書形成規範,在各個時期有的個別字的書寫又經過不同書家的演繹,最終成為我們今天所使用的規範字體。而在很長時間裡,篆隸書法因難以辨認,逐漸失去實用作用,進而在金石領域綻放異彩,隸屬則多用來書寫匾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就是古代的美術字了。

    一直到清代,隨著文字傳播技術的發展,很多書家不再滿足於今書的侷限,熱衷於尋找適合自身個性的書法風格,在這個時期,大量的漢魏時期古碑被髮掘。這些在唐宋時期被認為是有毛病不成熟的碑文字型,清代書家重新賦予了它們新的生命活力。那時候湧現出一大批以篆籀聞名的大家,像像伊秉綬、鄧散木、金農、鄭板橋、吳昌碩等等。這些人崇尚“師法漢魏”,在漢碑的基礎上,紛紛創作出精彩紛呈的篆隸書法,使已經失去實用價值多年的篆隸書法在這一時期大方光芒,而清代的金石學,也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巔峰。

    經過這一時期的變革,書法界甚至出現了碑學派和帖學派的紛爭。帖學派認為遠古石碑是進過匠人二次加工,無法追摹書寫時的真實筆畫,拓本也不可能完全一致,所學無法訂立標準,碑學派則認為,前人書家所寫字帖,雖然書寫痕跡有形可依,但是前人成果,不免禁錮學人發展,缺失書法高古意境。

    當然,不管怎麼認為,書法的審美趣味,其實都是在不斷地學習和創作中逐漸發現的,作為一種傳統文化,可以對東晉士人的自由隨性、唐宋時期的豪放不羈懷抱憧憬,也可對捍衛時期的莊嚴凌厲充滿崇敬,書法創作的高古意境,也是今天眾多書家喜愛的風格形式。

  • 11 # 書法顏二

    什麼是書法的古意?這個問題有點不好回答,在書畫界一直有著“古”“今”之爭,眾說紛紜,無一定論。顏二不才,試著梳理一下。

    古意如果在氣韻上,當指簡、淡的筆墨意趣。形容詞:肅穆、典雅、稚拙、質樸、散淡用來表達都是可以的,但又不足以意全,應當還包括其他,如中正、醇和等。

    具體作品如鍾繇《薦季直表》,意趣高古,散淡。

    (鍾繇《薦季直表》)

    (圖為Murano殘紙,傳為西晉時期作品)

    (圖為秦漢簡牘)這些作品無一不展現出奇拙的韻致。後世明王寵的小楷也碑認為又古意,如下圖

    古意如果在筆法上,則以有篆籀之意為古法。

    趙孟頫在跋王羲之《蘭亭序》中說:

    “右軍字勢,古法一變,雄秀乃出。”

    可見王羲之以前乃為古法,也就是隸篆筆法。明代豐坊在《學書法》中又說:

    “學八分,先學篆,篆既熟,方學八分,乃有古意。”

    八分擠隸書,豐坊說的很明白,學隸書必須有篆法,才有古意。

    書體流變中,從甲骨文到大篆小篆到隸書,楷書草書行書都是從隸書衍化出來的。如果隸書是母親,那麼楷書草書則是兄弟。甲骨文是比較原始的文字,書法意味還很薄弱。大篆包括刻在鼓面石頭上的石鼓文和澆鑄在青銅器上金文,這些文字具有初步的書法意味,天真爛漫、樸素自然是這一時期的書法特徵。

    (圖為石鼓文)

    (圖為金文)

    小篆是秦統一後規範文字,中鋒用筆,沉著圓轉。

    (圖為小篆《嶧山碑》)

    (圖為顏真卿《自書告身帖》)

    後世書論者又有“結字有古意”的說法,認為字結構位置平淡則無古意,要欹側、疏密、長短、大小等變化。

    在石鼓文金文中表現尤為明顯,往往左邊很長右邊很短,或右邊長左邊短,在參差不齊中求平衡;楷書如顏真卿《自書告身帖》(上圖)大小長短對比很強烈,但整幅又顯得均衡勻稱,毫無違和感。這種結字方法就很高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黃褐斑是什麼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