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談心讀書
-
2 # 媽媽咪呀醬油瓶
如果不是因為孩子的錯,你只是為了拿孩子撒氣那就太不應該了,你應該跟孩子道歉。如果因為孩子做了錯事,你揍了孩子,那就不要難受了。孩子也能從中吸取教訓。以後不再犯類似的錯誤。
總之不要溺愛孩子,縱容孩子的小錯。同時家長也也不可以不講理,隨意大罵孩子。
-
3 # 小貓不會飛
因為你打的是你自己的孩子,人生忙忙碌碌一輩子,到最後還不是全為了自己的孩子。
其實這種情況我相信會發生在大部分的家長身上,特別是現在的70,80後家長。很多時候,小孩子不知道自己做了壞事,又或者自己是不小心做了壞事,如果家長心情不好控制不了情緒,動不動就打罵孩子,其實這樣是不好的,要忍住,長期這樣的話會導致寶寶認為做錯了給你打幾下就行,而且會膽小缺乏安全感。
我認為要用語言和小孩溝通。學會跟孩子溝通,既可以加深感情,又可以讓孩子更好的成長。
父母與孩子溝通應注意以下幾點:(1)答覆孩子提出的問題時,要儘量作到熱心、婉轉、溫和,要有積極、平等的態度。(2)教孩子怎樣接受批評,怎樣與人友好相處。家長要認識到:孩子犯一次錯,就會有一次叫他學好的機會。要清楚明白的告訴孩子:什麼地方錯了怎麼錯的,什麼才是對的。很快孩子就學會如何對待批評了。(3)為孩子創造自我管理的機會和方法。任何有關孩子的決定,不管是批評還是獎勵,都應讓孩子參與,讓他學會怎樣決定自己的行為,決定之後怎樣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
4 # 支付C位
您的問題是:生氣動手揍了自己的小孩兒,自己內心卻非常難受,這是為什麼?
其實每個家長的心情應該都是一樣的,我也有一個快三歲的兒子,整天在家很是調皮,我也揍過他,但每每看見他淚眼婆娑又很委屈的表情時,又開始難受和自責。
孩子很聽話,你因為心情不好或者其他原因將氣發在孩子身上,事後又感覺到難受。如果是這種情況,我覺得你不是一名合格的父親或者母親。你的難受是出於自己做錯事的難受,而不是對委屈受傷孩子的疼愛。我建議去看看心裡醫生。
孩子很調皮而且惹事,出於對他的管教,為了讓他記住教訓以後不再闖禍而揍了他,事後感覺到難受。這種情況,父母在揍前,揍中,揍後的反應都是出於一種來自本能的責任。或是對於子女的一種愛。(揍中暴力等級Max的家長就屬於家暴了)
有時候揍孩子,特別是孩子年齡已經較大或者已經成年,事後父母的難受也許摻雜著對自己沒有教育好孩子的自責,也有因為自己沒有努力而導致孩子沒有過上優質生活的後悔,當然也有因為夫妻關係不和諧給孩子帶來的破碎。。。。
-
5 # 療愈師阿十
這是因為動手打自己的小孩並不是你真正想做的事。
你要看看你為什麼動手揍了自已的小孩?你真正生氣的是小孩嗎?其實你在生其他人的氣,或者自己的氣,剛好小孩做了點什麼事把你的氣點燃起來了。然後你就把自己的怨氣都發在小孩身上。事後你知道錯不在小孩的,所以你內心難受了。
很多時候,為什麼明明知道打小孩不對,但你卻這樣做了,做了後又非常難過呢?
我們可以試一下猜想你的原生家庭,你小時候父母是怎樣對待你的?是不是也有揍你的行為?那時你是不是特別怨恨他們?但你沒有辦法,那時的你還小,沒有反抗能力。但是這種恨卻一直留在你的心裡。你不止沒有把這種怨恨發洩出來,還一直勸自己要跟他們和解啊,要孝順啊,要理解他們,還要對他們好
可是,當你不順心的時候,童年時候父母對你的行為就很容易會湧現出來,你不經意的就會重複著他們那時對你做的事。因為你沒有清理掉那時的情緒。
你平時會想,我一定不會象我父母對我那樣對待我的小孩,我不會打他。可是,當你自己的情緒壓抑的時候,你的內在小孩的出來模仿父母了,他不懂得怎樣去處理自己的情緒。
-
6 # 樂小妮育兒
生氣動手打孩子,在情緒暴怒的那一刻只覺得解氣了,只會想著這孩子怎麼這麼氣人,手就不聽使喚了,不知道您是什麼原因打孩子的,但是打完了後悔難受,多半也是因為不該打孩子吧。讓自己難受的點應該會有以下幾點:
1. 反映出自己無力的一種表現。現在不管你是身居高位,還是普通一員都存在著管理孩子上的矛盾。就這麼一個小人,我居然管不了他了,相信是每個做父母的都有過的想法。
2. 孩子脫離了自己當初對他所寄予的美好願望。孩子未出生時,父母都會對孩子有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希望,但是在孩子成長路上肯定會有磕絆,和父母的矛盾。
3. 自己的付出沒有得到回報。會想自己每天為了孩子團團轉,沒有自己個人的一點自由時,怎麼這個孩子還不理解,還不聽話呢?
以上幾點應該是大多數人會有的心理,當孩子不聽話時,打罵過後,自己更多的情緒是一種空虛,無力,無助,回想打孩子的原因,也會發現有時候真的只是一件小事,那為什麼會動手呢,多半也是因為之前積攢的太多了,終於在某個點爆發了。
冷靜下來想想,動手多半也沒必要,孩子捱打之後可能會乖幾天,但是問題依然會存在,所以作為家長,也需要和孩子一起成長,控制自己的情緒,遇到事情首先先想到如何解決問題,而不是發火,你是出氣了,那孩子呢?
正因為他是孩子,你是他的領路人,管好自己的手,動動自己的腦,別再讓自己面目可憎的形象留在孩子的記憶裡。
-
7 # 爾雅媽媽
看到關於打孩子的這個問題,我覺得應該是很多爸爸媽媽都應該反思的一件事情。
孩子犯錯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而大人此時呢?在用大人的標準來衡量一個孩子的行為。一旦孩子達不到爸爸媽媽期待的標準的時候,就會覺得對孩子失望。而此時的孩子,如果有一句話或者一個行為激怒了爸爸媽媽,那這個孩子就會捱揍。
很多爸爸媽媽也曾表示打孩子的手剛放下就後悔了,衝動過後,又向孩子道歉,真的能彌補嗎?
當爸爸媽媽抬起手來打了孩子的那一剎那開始,我相信99%的爸爸媽媽在落下手的那一剎那都會是後悔的。
打孩子會對孩子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和危害?
1.會讓孩子變得膽小自卑,在以後的交朋友、學習上都會產生自卑的滯後的情緒。
2.經常被打得孩子,會影響孩子的智商智力影響孩子的大腦發育,會影響孩子的反應能力。
3.父母對待孩子的情緒,容易被孩子複製成為他自己交際朋友的一種情緒和處理事情的方式方法。
在你忍不住要出手打孩子的時候,首先我們要自己問自己,為什麼要打孩子孩子?孩子真的是犯了非常嚴重的錯誤嗎?涉及到原則問題嗎?還是這個孩子惹了多大的麻煩嗎?
很多家長嘴巴里都說是愛孩子的,但是內心卻拿著大人的權威主義不放。反過來想想,如果自己是那個孩子呢,自己的爸爸媽媽抬手打了自己,那自己會不會選選擇原諒自己的父母呢?
作為父母親的,自己試想一下自己,你愛孩子嗎?你選擇的是用什麼樣的態度、行為和語言來愛孩子?愛孩子不是因為孩子沒有成為我們期待中的樣子而失望,而是幫孩子達到我們期望中最優秀的樣子。
每個人都會犯錯誤,孩子會犯錯誤、大人也會犯錯誤。難道犯錯誤就得捱打嗎?只有捱打才能改正錯誤嗎?我們犯錯誤的時候誰給我們這一巴掌呢,孩子犯錯誤就要挨家長這一巴掌嗎?
我給這位家長的建議是如果你忍不住想打孩子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的時候,可以選擇以下幾種辦法:1.你心裡要默唸親生的親生的這個孩子是我親生的。
2.就是選擇用吃東西、做家務、做飯等方式分散精力。
3.就是黑臉紅臉換著教育,可以換爸爸去處理。
4.最後一招就是拿起手機清空購物車,哈哈忍不住下手吧,那就收起手來,不要再打孩子。
支援正面管教,反對吼罵甚至是打孩子,每個孩子都是天使,都需要爸爸媽媽溫柔以待!
-
8 # 淅爸育兒記
這是一個好問題,打了孩子按理說應該高興才對,畢竟憤怒的情緒被髮洩了,應該感覺到輕鬆,為什麼反而覺得難受呢?
1. 表面原因:我怎麼能打孩子呢?
骨肉之情,兩個至親之人互相傷害,冷靜下來後感到心疼,這是非常正常的反應;
2. 底層原因:我怎麼這麼無能?
這個才是難受的根本原因:挫敗感。
這家長打孩子之後的最好理由:“我打他,是為他好”。
但凡有其他方式,相信家長也不會用打孩子的方式來教育孩子。
所以其實家長打孩子的時候,恰恰是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感到無能的時候,這份挫敗感,產生了心理上的不舒適。
3. 額外原因:用孩子鞭策另一個人的靈魂
這是一種比較常見,而又特殊的情況(有點矛盾)。
舉個例子,本來孩子哭鬧,自己想好好說道說道的,可旁人(老人、配偶)愣是護著孩子不讓咱教育,此時我們無法向護著孩子的人直接發怒,這份怒火就直接轉移到了那個不懂事的孩子身上。
本來想素質教育的,也變成了暴力教育,目的已經不是教育孩子了,是向那個護著孩子的人洩憤。
這在心理學上,稱之為“踢貓效應”,簡單點來說,就是負面情緒會被傳遞,發洩到比自己弱小的個體上。
當打了孩子後,難受就難受吧!這證明你確實還愛孩子。但就別為自己的行為開脫了,不管你處於什麼理由動的手,錯了就錯了。
“我很生氣,我承認打他是因為我很生氣,我覺得我對他的這個問題毫無辦法了。但是,我相信我會找到新的方法,現在立刻我就要去找新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
-
9 # 育兒小世界
家長為什麼打完孩子會後悔呢?
人都會有衝動的時候,特別是面對孩子,作為父母精力和耐心總是有限,當精力和耐心被磨完的時候,就是家長爆發的時候,開始吼孩子,打孩子,但是等自己冷靜下來的時候,回頭一想,覺得事情也不是什麼大事,也不是非要打一頓孩子才可以解決,是自己沒有控制好情緒,所以會後悔剛才打了孩子。
那麼大人面對孩子的不聽話是該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呢?
1、當你想吼孩子的時候,想說:你怎麼那麼笨,你怎麼那麼調皮,你怎麼這麼討厭……這些話時,把‘你’換成‘我’,我快要崩潰了,我快受不了了,我要生氣了……這樣,你可以讓自己不在語言上傷害到孩子
2、當你想要打孩子的時候,可以先暫時迴避一下,比如自己到衛生間待一會兒,或者讓家人先照看孩子,自己下樓走走,等自己的情緒平復下來了再去面對孩子,這時你會發現你的寶寶還是個乖寶寶。
我是小凳子,一個讓育兒變得更快樂的育嬰師
-
10 # 楊楊爸親子驛站
有句話說的好:疼在你身,痛在我心,用到這裡:打在孩身,痛在父母心。
天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哪怕是付出自己的所有,甚至生命。
那為什麼還要打孩子,打完自己內心卻非常難受呢。
這就是愛,父母的愛。
01父母之愛子,都希望孩子“好”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自己的孩子,別人碰一根手指頭,都可能引發一場家長之戰。
可自己的孩子有時就是氣人,家長卻可以動手揍孩子,就是因為父母們希望孩子好。
而這個裡的好,卻是想讓孩子,按自己的意願去發展,去成長,剝奪了孩子成為自己的機會。
也只有孩子不聽家長話,淘氣,才會忍得家長怒從心生,有時候甚至為有不認這個孩子的衝動。
其實,孩子不聽話,恰恰是他們成為自己的像徵。如果是小孩子不聽話,那是執拗期,他想探索世界,如果是青少年不聽話,那是叛逆期,需要家長做好參謀長角色,而不是主宰。
02被愛牽扯的心當我們對孩子的心,被超負荷的希望所負累時,往往就會影響我們的行為與判斷。
以至於孩子不聽話,家長會認為這樣不行,那樣不對,這樣不好等等主觀判斷與評價。
於是借愛之名,施以暴行。揍孩子一頓,是比較解氣,但不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所以當家長打完孩子,發現孩子有時候會變得更加不聽話,或者看到孩子被打後,流淚傷心,於是原始的父母之愛被召喚,自責、難受等感受便由心生。
03應用非暴力溝通四步法孩子的教育,重點在0-6歲之間,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與性格。
而當孩子長到青少年時,家長再管,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力氣,去彌補你對孩子小時候的教育缺失。
如果孩子處於青少年,建議嘗試非暴力溝通四步法,
即觀察事件本身、感受孩子的需要、提出自己的需求與希望、做出積極的反饋。
意思就是說,不管你是表達自己,還是傾聽他人,都從這四個方面進行,能夠高效的完成溝透過程,取得雙方都滿意的結果,取得雙方都能獲得心理滿足的效果。
孩子的教育,不是一天兩天,而是一個階段接著一個階段,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家長最好的成長自己。希望我們的孩子,都能成龍成鳳。
-
11 # 一凡媽媽的百寶箱
家長打孩子內心難受,多是出於內疚,怨自己控制不好情緒,明知道打孩子不對還動手,對自己能否教育好孩子產生懷疑。這些都是正常的,很多家長們都經歷過。
第一,打孩子又感到難受和這些有關。
1、教育環境。
這和當前的教育環境有關,家長從潛意識裡認同打孩子是不對的,知道不對又控制不了,這樣家長自然會自責。家長打孩子後,情緒稍微穩定下來,就會陷入自責,甚至懷疑自己是否能做個好爸爸或好媽媽。為自己不能剋制情緒而內疚,擔心會不會給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
2、情緒轉移。常見的心理防衛機制,人們通常因為某種原因,使得憤怒無法直接向物件發洩,而將這種情緒轉移到比自己級別低的物件上,從而緩解焦慮情緒。在當前激烈的社會競爭下,家長的那些不得已和說不出,積攢下來,很可能發洩在弱勢的孩子身上。當家長們意識到自己打孩子不僅僅是孩子犯錯,這可能只是個導火索,自然心存內疚。
三、代際傳承。
教育方式是存在代際傳承的,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家暴的家庭成長的孩子,明明非常痛恨卻總是一次次對自己的孩子舉起拳頭。這種傳承存在,但不是絕對的,如果家長內心堅定,積極化解心理陰影,是能夠成功擺脫過去的種種帶來的不良影響。
第二,我們應該如何做。
1、做好自我情緒檢查。察覺、接納和正確表達情緒,即先要快速辯識,做到理性而客觀;接納情緒是管控的開始;採取合適有效的方式表達。
2、情緒正想傳導。對緩解孩子和家長自身壓力和不良情緒都有幫助。
3、控制不良情緒。學會休息和自我調整,轉移注意力,減少對孩子的負面影響。
總之,不要輕易打孩子,自己後悔,孩子也難受,生氣時儘量穩定情緒,找出更好的解決辦法才是上策。
回覆列表
這樣的情況,在每個家庭都不少見。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很多家長都習慣透過吼叫達到效果。
然而,當孩子看到大吼大叫的你,會本能的激發身體中的戰鬥逃跑反應。“戰鬥逃跑反應”是一個心理名詞,為美國心理學家懷特·坎農建立,在我們的身體面對危險時,會本能地作出戰鬥、逃跑或者僵硬反應。
孩子接收到你憤怒的資訊,他大腦中的杏仁核會作出反應——戰鬥逃跑反應,這時候,他的血液更多地流動到了四肢。而由大腦額葉控制的理智腦部分,會因為供血不足,使得思維變緩。所以,很多孩子在面對吼叫的父母時,他會顯得有些木訥,完全抓不住你要表達的重點。
現在,我們明白了,吼叫,除了讓孩子知道你對他的行為感到非常憤怒之外,達不到你想要的教育目的。
01
吼叫的排頭兵,壓力和觸發怒火的想法。
麥凱說,在憤怒之前,總有兩個排頭兵:壓力和觸發怒火的想法。我非常認同這個觀點。
比如開頭的案例,當你的孩子再三要求你陪她睡覺(壓力),你開始想:每次都這樣,明明已經約定好的事情為什麼總是要反悔?為什麼一定要我陪她睡覺呢?或者是我都已經陪她玩這麼久了,她就不能讓我安靜地工作一會嗎?(觸發怒火的想法)
你越有這些負面的想法,情緒就越緊張。如果孩子這時候繼續對你哭鬧,你的消極情緒開始升級,直至最後演變成大吼大叫。
如果不及時處理這些情緒,任由發展,吼叫就會成為和孩子相處關係中的習慣模式。
心理學家MyrnaB.Shure認為,如果父母的管教方式是呵斥和命令,孩子就很容易在心理和言辭上表現出攻擊性。
瞭解到讓我們向孩子吼叫的原因和吼叫的危害之後,我們就可以作出一些改變,在負面情緒升級之前,作出一些改變,阻止吼叫的發生。
02
生氣本身沒有錯
在作出改變之前,我們要對自己有正確的認知,生氣本身沒有錯,當負面情緒堆積的太多而自己又無法消耗時,再好脾氣的人也會容易對孩子發火。
案例中的媽媽完全有理由生氣,她已經忙碌的工作了一天,還要負責晚飯,下班之後所有的時間都給了孩子,好不容易抽出一點時間工作,孩子卻又來搗亂。導致她最終朝孩子發出吼叫的原因是,她沒有自己的時間去完成工作上的事情。
這樣的反應很正常,但是,如果這位媽媽在發現自己負面想法越來越多的時候,立馬剎車,對孩子說:“我現在很生氣,因為,你已經答應可以自己去睡覺。”或者,在孩子繼續糾纏的時候堅定地說:“我現在需要一個安靜的環境工作,等我忙好再來陪你”。孩子發現自己的無理取鬧,得不到任何反應,自己就會安靜下來。
03
吼叫行為是枝葉,負面情緒是根基。
梭羅說過:“一顆邪惡的大樹,砍它枝條千斧,不如砍它根基一斧。”
吼叫行為是枝葉,負面情緒是根基,抓住根本才能讓你對孩子的態度發生實質性的改變。
我們已經知道,不斷升級的消極情緒是作出吼叫行為的源頭。那麼如何與孩子相處,才能讓我們避免負面情緒的產生?
1、通常,最容易導致我們向孩子大吼大叫的原因有:
不和睦的家庭關係
工作、經濟、家務方面的壓力
一直圍著孩子轉,覺得沒有自己的時間
孩子的各種壞習慣(比如:明明已經答應好的事情卻總是反悔、不聽話、淘氣、愛還嘴、說翻臉就翻臉、認為所有人都應該聽他的、不認真學習......)
以我為例,晚上,我從廚房忙完出來,看到老公正在玩手機,孩子的玩具七零八落,沙發上疊好的衣服被孩子扔的滿地都是,他們都已經吃好晚飯,而我為了做家務還餓著肚子!我一下失控,朝孩子吼叫:“你一天到晚就會搗亂,你知不知道媽媽整理屋子有多辛苦!”,在發出吼叫之後,老公察覺到我的不良情緒,立馬放下手機,讓我坐下吃飯,然後把地上的衣服撿了起來,並和孩子一起整理玩具。
吼叫達到了我的目的:我只是因為家務太累想要休息。剖析原因,我並非真的是對孩子生氣,我只是想要透過吼叫,讓家人知道我很累,而孩子成了無辜的替罪羊。現在,我會直接讓家人一起承擔家務,而不是遷怒於孩子。
在我的想法作出改變後,我很少再因為類似原因向孩子發出吼叫。
2、當孩子的某些行為讓你產生負面情緒時,嘗試這樣做:
01、托馬斯·費倫的1-2-3魔法暫停體系。睡覺前,我跟孩子說:“快來刷牙。”她總有理由拒絕我:“等我看好書”、“我再玩會玩具”...... 我會再強調一遍:“快來刷牙”並開始數“1、2、3。”等我數到3的時候,她一定會出現在臺盆前。
02、給指令不要囉嗦,直接說怎麼做。比如她口渴,你要幫她倒水,但是她堅持要自己倒水,結果把水灑了。你生氣的說:“跟你說過多少次了,我來幫你倒,你看看你把水灑了怎麼辦?”一邊嘮叨一邊收拾。你看到她把水灑了,只要問她:“怎麼辦?”。如果小一點的孩子不知道怎麼辦,你再下第二個命令:“把水擦乾”。我們要讓孩子在範了錯誤之後,有自己解決問題的意識。
03 、給孩子的選擇要簡單。我們主張給孩子自主選擇權,但是,必須建立在規則之內。比如,早上起床,你問她:“你今天想穿什麼衣服?”她說想穿蕾絲花邊的連衣裙,學校規定,上學不能穿裙子,你不同意,一大早,你和孩子就因為“穿裙子”吵了一架。最後,孩子哭哭啼啼地去上學,而你,因為想著孩子上學時可憐兮兮的模樣,一整個上午都沒心思好好工作。下次,你直接問:“你要穿灰色的衛衣還是紅色的襯衫?”
04、在不打破原則的情況下,讓孩子自己做主。女兒有一件帶花邊的粉色睡衣,她非常喜歡,要把睡衣當成打底衫穿在毛衣裡面,外婆告訴她這樣子穿會不舒服,她不同意,祖孫倆因為這件事吵了一架。我尊重孩子的選擇,那天放學回家,她告訴我:睡衣穿在毛衣裡面非常不舒服,皺皺巴巴的,以後再也不會這麼穿了。十次教訓不如一次教育,與其苦口婆心的勸說,不如讓她自己去體驗對與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