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城庸人
-
2 # 酒醉心夢頭
呂雉本來隨其父呂公住在碭郡單父縣,後呂家因躲避仇家遷居沛縣。呂公和沛縣縣令關係極好,沛縣的官員為巴結上司,紛紛前去祝賀呂家喬遷之喜。主吏蕭何負責排定賓客的座次,他叫僕役把賀禮不到一千銅錢的都安排坐在堂下。亭長劉邦認為沛縣諸官吏也沒什麼了不起,就填上獻禮為“賀錢一萬”,其實根本就沒帶錢來。(電視劇楚漢傳奇裡也是這麼演的) 呂后父親知道後,本是帶些怒氣出來把他趕走,一見卻大吃一驚,覺得劉邦將來定是個不凡人物,因此引入堂內就座。蕭何告訴呂公,劉邦只會說大話,沒什麼成就。但呂公不以為然。劉邦坐在上賓座位後,就大聲調侃其他沛縣官吏。 宴會進行到一定時間後,呂公說,我很會看面相,但是沒看過像你這麼相貌不凡的,我有個女兒(即呂雉),希望你願意接受她當你的糟糠妻。事後呂公的妻子呂媼很生氣,說,你以前說你這個女兒很難得,一定要嫁個非常好的丈夫。沛縣縣令對你這麼好,你還不肯嫁女兒,居然要把她嫁給劉邦?呂公說,這不是你婦人家懂的事。還是把呂雉嫁給劉邦。
說白了,就是呂雉的父親認為劉邦以後肯定能有出息(古代人在面相方面有講究),進行的風險投資,反正自己又不只有呂雉這一個女兒。
-
3 # 劼明他爸
呂雉一家原是單人(現山東單縣),因某種原因投奔了呂公(呂雉的父親)的好友沛縣的縣令。沛縣的大小官吏、地主豪紳聽說縣令來了貴客,都紛紛攜賀禮前來拜見。縣令把禮輕的(千錢以下),安排在正堂下面,超過千錢的安排在正堂,陪著呂公。哎,這縣令真真的以禮待人。劉邦作為沛縣的小官吏自然也要去,知道了這樣的安排,平常又跟縣裡的官吏常開玩笑,就讓他們喊自己給賀禮一萬錢,實際上兩手空空。呂公聽有人賀萬錢,當時震驚,什麼人這麼大方,這沛縣縣令一年的俸祿才一千多錢,這人一出手就是十年的,這絕非凡人。呂公趕緊迎了出去。看到了一個面貌奇特的中年人。蕭何知道劉邦的底細,怕呂公知道真相後場面尷尬,打圓場說,劉季(當時還是劉三)愛開玩笑。您別介意啊。呂公並沒有因此輕視劉邦。反而更加重視他。為什麼?原因有二,一今天這麼莊重的場所,這些個頭面人物,他劉邦敢開這玩笑,而且還面不改色,還有人替他說好話。這必是成大事者。二呂公還會看相,劉邦的面相讓他更加確定他此前的判斷。又打聽到劉邦尚未娶親,就打定主意把呂雉嫁給劉邦。劉邦也沒讓呂公失望。幾經努力,完成了從草根到開國帝王的逆襲。呂雉也成了呂后。
-
4 # 星星星83
謝邀。呂后這個千金小姐當時嫁給長得又醜又無名的流氓劉邦,是因為她的父親呂公當時為了躲避仇人,跑到沛縣投奔好友沛縣縣令。而沛縣的人際關係格局是劉邦當時最有威望和實力,呂公為了在沛縣立足,於是將女兒呂雉嫁給劉邦,換取劉邦對家人安全的保護。而劉邦也有遠大的志向,當時的社會風氣婚嫁並不完全看重門第。
-
5 # 青磚綠瓦
呂雉一家,原為殤郡單父縣人(今山東菏澤單縣),史載呂家是因為躲避仇家才遷居沛縣,從這看出呂家一家其實算是家庭動盪,一方面來到新的地方,人生地不熟,兩個女兒又如花似玉,再有仇家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找上門來,呂雉父親其實是非常的擔憂的。
所以呂雉父親呂公,剛到沛縣,就設宴招待沛縣的官員士紳,期望初到異地,能受到接納和關照,而在這場宴會中,呂公一眼發現了異於常人的漢高祖劉邦,身為一個小小亭長,一點不怯場的登堂入室,宴會上仿若無人,而沛縣的官員士紳也拿他沒什麼辦法,呂公想到這,不禁欣喜,如果把女兒嫁給這個劉邦,家裡不就穩定了嘛,在沛縣也能扎穩腳跟了,而且劉邦從面相上就不似庸人,是沛縣的地頭蛇,又有一幫兄弟跟隨,在這動盪的年代,說不定會有一番作為,不得不說,呂雉父親眼光還是很準的,所以呂公宴會結束後就找到劉邦,說要將女兒呂雉嫁給劉邦。
呂雉與劉邦相差十五歲,其實呂雉肯定有不情願的,但呂公詳細解釋家庭現狀,以及劉邦個人的種種好處,呂雉還是嫁給了劉邦。
最終呂雉成為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第一位皇后與皇太后,同時呂雉也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實行皇帝制度之後,第一個臨朝稱制的女性,她開啟了漢代外戚專權的先河,併為漢朝“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礎。
-
6 # 高山流水品歷史
劉邦出生於沛豐邑(今徐州豐縣)一個農村家庭,他爹劉太公(這稱呼是劉邦發達以後才有的)是個老實巴交的農民,靠著勤勞儉用積攢了一份家業,家道還算殷實,加上還有兩個大哥幫著操勞,所以做為老三的劉邦就養成了遊手好閒的毛病。長得牛高馬大的,既不喜歡讀書,也不願意下地幹活,整天在外面鬼混。
劉邦此人雖然平時口袋裡拿不出半毛錢,可在結交朋友方面卻極其仗義,而且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他會結交,再加上一般人都打不過他。因此,這一來二去的竟讓他混出了點名堂,儼然成了當地稱霸一方的小老大。
先盤點一下劉邦身邊幾個典型的老鐵:曹參,是管理監獄的小吏;蕭何,沛縣縣吏,屬文化水平較高的政府部門辦事員;樊噲,出身寒微,殺狗賣肉的屠夫;夏侯嬰,沛縣衙門馬房裡掌管養馬駕車的車伕;周勃,以編織養蠶的器具為生,還經常為有喪事的人家做吹鼓手;還有像紀信、奚涓等等這些出生貧苦又無所事事的無賴人員。
公前221年,齊國被滅,秦統一了全國,秦法開始在各地推行,眼看就要奔四的劉邦覺得“再也不能這樣過,再也不能這樣活”了,就由家裡出錢上下活動,給他謀了個差事——泗水亭長(相當於現在的派出所所長),劉邦終於有人的生第一份職業。
這份差事簡單太適合劉邦了,腳踩黑白兩道,那裡都混得開,尤其是吃飯不用掏錢。養成了到哪都白吃白喝的習慣。話說這天,齊國始祖呂尚的後裔中有一個叫呂公的人因與沛縣縣令有些交情,為躲避仇家,舉家自單父遷居來到沛縣投奔縣令。縣令一看這是個收份子錢的機會啊,於就大擺宴席為他接風,請當地官吏富豪前來赴宴。
縣太爺的請帖,誰敢不來?儘管很多人摸著空空的口袋暗地裡罵娘,但人情緊過債,借錢也得趕這趟人情。只有劉邦不罵,為什麼呢?因為對他來說,這又是一次難得的免費大吃大喝的機會,因此他兩手空空的跑了過來。
當時主持接待客人的是在沛縣擔任主簿的蕭何,他宣佈了一條規定:凡是賀禮錢不到一千錢的人,一律到堂下就坐。劉邦一進門就大言不慚地對負責傳信的人說:“我出賀錢一萬!”,說完一扭頭就大搖大擺地進了屋。其他的來賓全傻了,跟蕭何說:“老蕭啊,你這個朋友夠威風呀,張嘴就是一萬。”蕭何也蒙了:“他是夠威風了,可是錢在哪呢?”
這不是口頭人情,光說不練嗎!大家都掩觜而笑,這分明是笑話他蕭何,交的啥朋友呀!蕭何只好硬著頭皮進了屋。一看,劉邦早已端坐首座喝上了。蕭何小聲跟劉邦說:“老劉,你的賀禮錢呢?拿出來吧!”此時若換成旁人,恨不得找條地縫鑽進去算了,可劉邦只輕飄飄的說了兩句話:“你記帳上,先欠著。”
這一幕剛好被呂公看在眼裡,悄聲問縣令:“他是誰呀?”縣令說:“您問他呀!是這樣......”就把劉邦平時的為人跟他簡單說了一遍。不想呂公心中卻有了盤算,於是向劉邦遞眼色,劉邦明白,這是讓他吃到最後再走。可說實話,就算呂公不使眼色,劉邦也會等其他人都走完後他才撤的,這是他的習慣。
等客人都走光後,呂公說:“我從年輕的時候就喜歡給人相面,經我給相面的人多了去,沒有誰能比得上你的面相,希望你好自珍愛。我有一個漂亮女兒願意許給你做妻妾。”
劉邦混到現在還沒有一個名正言順的老婆,雖說之前也交了一些諸如前臺小姐、髮廊妹之類的女朋友,但那都是上不得檯面的,如今聽呂公說願意白送他一個白富美,當即豪情滿懷地端起酒杯:“爸爸,我敬您一杯!”
呂公見他答應,也是滿心歡喜,一到家就跟老婆大人彙報了此事,老婆當場就急了:“什麼?你老糊塗呀?你當初不是說要給女兒找個貴人,讓她出人頭地的麼? 縣令跟你要好,想娶這個女兒你不同意,今天你為什麼隨隨便便地就把她許給姓劉那小子了呢?”呂公說:“老孃們家懂什麼?按我說的做。”老婆不依不饒:“不行,今天你不跟我說清楚,這樁婚事我是絕不答應的!” 呂父無奈:“好吧,那我就告訴你為什麼,這個劉邦嗜酒如命,好色成性,沒事愛耍混,說謊不打草稿,還特別不要臉,你再看看那些能成就大業的人,不都是這付德性嗎?還有最為關鍵的一點,咱為什麼來到這裡呀?還不是為了躲避仇家嗎,有了劉邦他們這些帶黑社會性質的組織當保護傘,咱今後不就高枕無憂了嗎!”
說到這裡,對於呂雉的父親為何要將女兒嫁給劉邦的問題,就已經很明瞭了,絕非司馬遷所說的什麼“見劉邦器宇軒昂,有王者之氣”之類的鬼話。要搞清楚司馬遷端的是誰家的飯碗啊!
-
7 # 二分之一隻螞蟻
呂雉的父親剛到沛縣為了站穩腳跟,就請沛縣大大小小的名流高官吃飯,混個眼熟,當時劉邦只是個亭長,相當於現在的村長,鎮長一類的官,在請客的客人中只是個龍套,但劉邦他有頭腦呀,進去隨禮就填了1萬錢,他沒錢只是為了與眾不同引起別人的注意,很明顯第一步成功了,後來吃飯的時候表現的不卑不亢,誇誇而談,再次加深了呂雉父親的印象,得到了單獨見面的機會,能做皇帝的人那肯定能忽悠的,這不就抱的美人歸了。
任何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成功的背影下有大多我們看不見卻值得學習的...
-
8 # 有史不荒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好抵抗啊!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爹要女嫁女不得不嫁!
至於呂雉的父親,為什麼非要把她嫁給劉邦?我們要結合當時的背景來分析,呂太爺本來也是一個名門望族,可是為了呂雉逃婚而逃到了這個沛縣,初到沛縣人生地不熟,肯定會有一些人刁難,於是就想找一個靠山。
靠山還沒有找到結果逼親的人就找到了她家,就在推搡之際,劉邦正好經過,劉邦就帶著他的小弟替呂太爺解了圍,並放出狠話恐嚇前來搶呂雉的人。
呂老太爺出到沛縣也挺懂規矩,就宴請了沛縣的有頭有臉的人物,劉邦也厚著臉皮進了宴會,宴會之中,劉邦的表現與常人不同,他完全不顧世俗,也不顧別人怎麼看他?只顧自己吃喝、隨意。他的所作所為呢,被呂太公看到了眼裡,也被呂雉看到了眼裡,李老太爺覺得此人並非池中之物,再加上劉邦又幫了他們渡過了難關,於是就想把呂雉嫁給劉邦。這樣既能夠讓搶親的人死心,又可以找到靠山,豈不兩全其美。
這件事對於當時的劉邦來說,可以說是天上掉餡餅的大好事,他當然很快就迎娶了這個白富美呂雉了!
-
9 # 譚論古今
關於呂雉嫁給劉邦的原因,實際上並不是那麼簡單的。有著多種的複雜因素。
我們先看看關於劉邦的情況,大家估計都知道:
劉邦本名劉季,出生於沛郡豐邑中陽裡,今江蘇省豐縣的一個農戶家裡。劉邦父劉太公劉煓,母劉媼。根據官方史載:劉邦未出生之前,劉媼曾經在大澤的岸邊休息,夢中與神交合。當時雷鳴電閃,天昏地暗,太公正好前去看她,見到有蛟龍在她身上。不久,劉媼有了身孕,生下了劉邦。劉邦外貌隆準,美鬚髯,面呈龍相,左腿上還有72顆黑痣。年少時的劉邦性格豪爽,卻不喜歡讀書,為人豁達,不喜農事,只喜歡喝酒。其父太公訓斥為“無賴”,並說他不如哥哥,但劉邦還是我行我素。據說劉邦特別喜歡在一家酒店喝酒。每天下午就去那喝酒,又沒有錢,怎麼辦呢?賒。可是賒了也要還的,只不過劉邦有天命。那家酒店的兩個女老闆發現,只要劉邦來喝酒,那天喝酒的人就特別多。一年算下來,還賺了不少,一下子把白條斯了。
信陵君魏無忌
劉邦少時慕魏公子信陵君魏無忌,欲往大梁投效其門下,會信陵君死,還。時故信陵君門客張耳時為外黃令,招徠門客,劉邦聽聞,往投張耳門下,與張耳遊,兩人成知交好友。後張耳為常山王,為陳餘所敗,張耳為此故投奔劉邦。劉邦將女兒魯元公主嫁與張耳之子張驁。
呂雉
接著我們談談關於呂雉嫁給劉邦的過程,《史記》上是這麼記載的:呂公因為避難來到沛縣。呂公的好友沛縣縣令聽說他有個漂亮的女兒,就向他求婚。呂公一口回絕了這個婚事。沛縣上的名人聽說了呂公的到來,都爭先來向呂公獻禮。呂公請蕭何住持獻禮活動,並規定:“贈禮沒超過一千金的人,只能做在堂下。”而就在這時,一身流氓習氣的劉邦衝了進來,大聲喊道:“我出一萬錢。”語驚四座。呂公善於相面,見劉邦氣度不凡,趕緊請劉邦坐了首位,並在席上提議要將女兒嫁給劉邦。這一席話讓呂夫人很不快活,責備呂公說,你怎麼要把咱寶貝女兒嫁給一個流氓呢?呂公冷笑說,這不是你們女人家能知道的。
呂公
呂雉的父親呂公, 名文,字叔平,秦朝單父縣城東30裡呂姑村(今單縣終興鎮潘莊)人,漢高祖劉邦原配夫人呂雉的父親,被人們稱之“呂公”。性情直爽,好結交朋友,善相術,劉邦稱帝后封其為臨泗侯,呂雉稱制贈為呂宣王。呂公有四個孩子:長子呂澤,次子呂釋之,長女呂雉,次女呂嬃。呂公因為躲避仇人逃難時曾暫住在至交好友沛縣縣令家裡。
呂公有相人之術,他的長女名雉,字娥妁,他常對人說“此女有大富大貴之相”。沛縣縣令為其子求婚,遭到呂公婉言謝絕。在一次沛令舉行的酒宴上,呂公與時任泗水亭長的劉邦相遇。呂公見劉邦氣度非凡,因而特別敬重他。呂公又見劉邦相貌稀奇,在客人都散去之後,對劉邦說:“我從年少的時候,就好給人相面。我相過的人太多了,但是沒有一位像你的相貌這樣高貴的,願你多多自愛!”呂公又自作主張,將呂雉嫁與劉邦,她就是後來的呂后。呂公妻呂媼對呂公將女兒嫁與劉邦之事非常生氣,怒衝衝地說:“你平素總是說我這個女兒不尋常,應該嫁與貴人。而今為何輕易把女兒打發了?”呂公一笑:“婦道人家懂得什麼?”呂雉嫁給劉邦後生有一子一女。傳說有一次,她帶兩個孩子在田中勞作,一個過路老人向她求些水喝,呂雉見老人餓了,又給他做了些吃的,老人非常感激,就給她相面:“夫人的相貌是天下的貴人。”又給其一子一女相面說:“夫人所以能夠大貴,是因為這個男孩子的緣故。此女也是大福大貴之相。”呂公後被劉邦封為臨泗侯,呂雉的哥哥呂澤和呂釋之隨劉邦參加楚漢戰爭,因功分別受封為周呂侯和建成侯。
呂雉
我們再看看呂雉的看法:而實際上當時呂雉在婚姻上的選擇也沒有多大的選擇空間。在呂雉看來,劉邦有他自己的優勢,按照現在的看法:
一,當時有本事的男人不多。大部分人都被抓壯丁或修築長城或修建阿房宮;劉邦雖然年齡老大,但是帝王之氣讓人生畏,雖然在逆境中,但對於善於識人的呂雉來說無疑是泥土中發現了美玉。二,劉邦豁達開朗,手下有一些死士。劉邦早年很敬佩信陵君,曾徒步去拜訪過,因信陵君作古而罷,後來結識信陵君的門客張耳,兩人相見甚歡。這和一般的小人物相比,劉邦無疑佔有上風。三,呂雉相信自己的父親,呂雉的父親眼光很好,從來沒看走眼過。呂雉知道老爸為了自己的終身幸福,不會把自己往火堆裡去推。更主要的自己也發現劉邦是個績優股。四,害怕秦王朝選妃。當時秦二世廣修秦宮,徵召天下未婚女子。不少女子為了免被徵進後宮,忍受寂寞之苦,通常會選擇草草嫁個人。因為有個固定的丈夫總比進宮受寂寞之苦要好的多。五,劉邦的年齡大,自然超過了抓壯丁的年齡,總比年紀輕輕的守活寡要好些。嫁給劉邦,雖然還要下地幹活紡織井臼,但畢竟是一家子和和美美,另外劉邦在當地也有些號召力,呂雉的家庭在原郡出了點小問題,急於要和沛縣融合。最後,六,呂雉自己眼光獨到。《史記》上還記載,劉邦呂雉曾遇到一神秘老頭給他們算命,說呂雉和一雙兒女將因劉邦而富不可言。當劉邦跑到芒碭山的時候,呂雉帶著兒女居然找到了躲在山裡的劉邦,理由是劉邦走到哪裡頭頂都有團五彩之氣。
綜述上述因素,呂雉自然會嫁與劉邦。
-
10 # 尋蹤歷史足跡
大家都知道呂雉當年嫁給劉邦的時候,劉邦還僅僅是一個小小的亭長,而當時的呂家可謂是大戶人家,有錢。而且當時劉邦已經有了一個兒子,在這樣門不當戶不對的情況下,呂公為什麼要將自己的女兒嫁給劉邦呢?
我個人認為當年呂公把呂雉嫁給劉邦可能是有原因的。第一,就是大多數人所說的呂公看看到劉邦胸懷大志,確實很優秀,呂公看的出劉邦以後必定有所作為。
第二,當時呂雉嫁給劉邦的時候,呂雉已經20多歲了,在古代可以說是大齡剩女了,我個人認為可能是呂雉長的比較醜,而且還是個女漢子,所以遲遲未嫁。而當呂公看到劉邦英俊,有作為,就把呂雉許配給了劉邦。
第三,當年的大環境。大家都知道,當時是秦朝末年,秦二世為了修阿房宮大肆年輕男子和未婚女子,可能是為了不讓自己的女兒被徵到宮裡去,所以就把呂雉許配給了劉邦。而劉邦在當地很吃的開,可謂是黑白雙道都通吃。
第四,呂公被仇家追殺,想找個靠山。我在判讀資料時發現,當年呂公是為了躲避仇家才來到沛縣投奔好友沛縣縣令,而劉邦是當地的亭長,在當地有影響力,處於女兒安全考慮就把呂雉許配給了劉邦。
-
11 #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這就涉及到了古代的一門玄學——看相,那個時代的相士都是神之又神的存在,比如漢初的著名相士許負曾有三大預言,第一個預言魏王豹的寵姬將會生下天子,後來果然薄氏生下了漢文帝,第二個預言名將周亞夫最後會被餓死,結果真的應驗,第三個預言漢文帝的寵臣鄧通將會貧困而死,也都一一實現。
呂雉的父親雖沒有許負那麼神通廣大,但對看相還是學了一點皮毛的,沒想到就是這點皮毛造就了呂雉與劉邦的一段姻緣。
呂雉本來和她的父親呂公住在單父縣,後來他們家為了躲避仇家就遷居到了沛縣。遷居到沛縣到沒什麼,但被有心人打聽到呂公居然和沛縣縣令關係極好,於是拉關係,套近乎的人紛紛都來拜訪。這種熱鬧場合怎麼能少的了喜歡湊熱鬧的劉邦呢,於是劉邦也前來蹭吃蹭喝。
別人前來拜訪都是帶有禮品錢財的,但劉邦沒有,他直接開了一張空頭支票,數目巨大,呂公剛來到沛縣不熟,突然聽人稟報有人獻上巨資,趕緊出來迎接。
這一出來不打緊,呂公憑藉著自己學相術的一點皮毛一看劉邦器宇軒昂,非同尋常,就認為他以後絕對會飛黃騰達,於是就動了想和劉邦攀談關係的念頭,當他聽說劉邦還沒有娶妻時,決定將自己還未出嫁的女兒呂雉許配給劉邦。
古人講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古代女子的嫁娶必須要有長輩的同意才能成行。因此對呂雉而言婚姻大事,就只能全憑自己的父母做主。憑藉著自己的直覺再加上對相術的深信不疑,呂公就和劉邦說了想把女兒嫁給他的意思。
這樣的好事降臨在自己的身上,劉邦當然是一百個同意,於是呂雉就成了劉邦的妻子,此後的結果果然應驗了呂公的想法,最終劉邦建立大漢帝國,呂雉成為了皇后。
回覆列表
我們先來看下當時的歷史背景
史記中記載呂雉他爹為了躲避仇家,來到沛縣投靠他地好友,也就是當時的沛縣縣長。縣長為了招待呂太公大擺豔宴,沛縣的豪傑官吏聽說縣長家有貴客,都趕過來拜賀。縣長交代禮錢不滿千錢的都坐堂下,超過千錢的才有資格坐堂上。
▲電視劇中呂太公形象
劉邦是一個有名的無賴,到處混吃混喝,聽到有這樣的一場大宴當然要來,不僅要來,還要坐在堂上,在隨禮的時候直接大喊隨禮一萬錢,實際上一毛錢都沒給。
當時參加宴會的人都驚呆了,沛縣誰這麼有錢啊?
出來一看是劉邦,才明白是無賴來了,都沒當回事繼續回去吃吃喝喝。唯獨呂太公愣住了,觀詳半天又把劉邦拉到上座聊半天,這時候蕭何還出來提醒呂太公:“這是個無賴,好吹牛,成不了事,別搭理他。”
▲呂太公和劉邦相談甚歡
經過這一番交談,呂太公在沒跟家人做任何商量的情況下做出了一個決定要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劉邦。
那麼呂太公到底看上劉邦什麼了呢?
▲影視劇中陳道明扮演的劉邦形象
仔細閱讀了《史記高祖本紀》後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三點:
1. 高祖本紀中記載,呂太公有識人相面的本事,估計識人是真的,相面是假的,完全是後人為了襯托劉邦故意杜撰的。
呂太公本來就是一個富商,肯定見多識廣,早就能預料到秦朝肯定被會推翻,不能嫁給秦朝的官員,這是選擇劉邦的第一點。
2. 而且他們是外地人,要找一個能讓他們依靠的當地男人才行,他們是躲避仇家才來的,剛才交代了呂太公是個生意人。
生意人的仇家無非就是要賬的,賴賬這事劉邦最在行,這是看好劉邦的第二點。
3. 劉邦的突然出現給呂太公第一印象肯定是膽大妄為,此人竟然敢在縣長主持的宴會上亂來。一番交談下來又發現劉邦在本地雖然是一個無賴,但生性豪爽有許多朋友。
一般這樣的人如果在亂世基本都不是等閒之輩,呂太公估計想著劉邦不僅能讓他們有個依靠,沒準兒以後還能跟著他享福,這是最終決定把女兒嫁給劉邦的第三點。
▲楚漢傳奇電視劇中還原劉邦娶呂雉
所以說呂太公是一個眼光非常超前,思維非常縝密的人,經過他以上三點的判斷,他認為選擇劉邦肯定是沒錯的!
回答參考資料:《史記》、《史記高祖本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