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劉懿壬

    春節貼對子是我國大部分地方的風俗,對聯又稱對偶、門對、春貼、春聯、對子、桃符、楹聯等,是一種對偶文學,關於起源有很多說法。

    〈一〉我國最早的對聯

    我國最早的對聯是明朝人在考古中發現的,有歷史記載是創制於三國時代的一副對聯。明洪武年間(1368-1399年),在江西廬陵出土一尊特大鐵十字架,鑄有孫權赤烏年號(238-250年)。架上鑄有精美的對聯:“四海慶安瀾,鐵柱寶光留十字;萬民懷大澤,金爐香篆藹千秋。”

    〈二〉對聯孕育於古詩

    古詩中的律詩特別講究對仗聲律,其中的對偶句就類似於對聯。“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這是唐代大詩人杜甫詩中的名句,對仗工整。所以說對聯文化應該說是孕育於古詩中的律詩。

    〈三〉春聯的誕生

    據說五代時,即公元964年除夕,後蜀國君孟昶讓手下大學士在桃木上寫了“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兩句話做為桃符掛在自己住室門框之上,求一個吉利,成了中國第一副春聯。其實門口掛桃符的習俗在秦漢以前就有了,只不過那時刻畫的是威懾邪惡鬼神的符號,不是文字。到了五代,在新春佳節來臨之際,文人將美好的祝福形成對偶的文字刻在桃木上,掛在門邊,對偶句與桃木板相結合,春聯便應時而生。

    到了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詩中就有“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後逐漸演變將春聯寫在了紙上、布上,演化成祈福納祥的特殊民俗文化符號。

    對對聯是有講究的,特別是平仄聲律。清代車萬育,官至兵科掌印給事中,著有《聲律啟蒙》,讀懂了,就學會了對對聯。如其中的“東"韻:

    “雲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來鴻對去燕,宿鳥對鳴蟲。三尺劍,六鈞弓,嶺北對江東。人間清暑殿,天上廣寒宮。兩岸曉煙楊柳綠,一園春雨杏花紅。兩鬢風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煙雨,溪邊晚釣之翁"。

  • 2 # 追記歷史

    春聯最早的歷史雛形是桃符,桃符起源於周代。什麼是桃符呢?桃符就是用一塊長方形的木板,在上面寫上驅邪降魔大神神荼、鬱壘的名字,有點兒像咱們現在貼門神的意思。

    一直到五代十國時期,一些文人墨客就開始在桃符上,書寫現在形式春聯的語句。一直到宋代才將在木板上書寫,改為在紙上書寫。一些人誤解在宋代就把桃符改稱為春聯了,我查閱了很多資料,大多記載在把木板改為紙張後,是有春貼紙和春聯的別稱,但並沒有廣泛的認可和流傳開來,宋代人還是把春聯稱為桃符的。所以說春聯這一習俗起源於宋代,現在咱們概念上的春聯,應該是在明清才開始興起。

    以上是歷史上春聯的基本記載,下面咱們再簡單說一下,現代考古中發現最早的春聯。在現代莫高窟藏經洞出土了唐代春聯,春聯內容為“三陽始布,四序初開”,專家認為是公元723年的作品。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最早的春聯應該是在唐時期,可能唐代春聯並沒有廣泛的流傳開來,所以歷史上鮮有記載。

  • 3 # 山高水遠初心不改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這是“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北宋傑出的政治家王安石寫的《元日》詩。在這首家喻戶曉的詩中,反映了當時人們每到除夕前,家家戶戶門前懸掛桃符的盛況。這裡的“桃符”,其實就是今天的“春聯”。

    春聯,有叫“春貼”、“門對”、“對聯”,是中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習俗之一。它以對仗工整、簡介形象的文字抒發人們美好的願望,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文化形式。貼春聯是華人血統的人們過春節的重要標誌。每逢春節到來之際,無論是城市還是廣大的鄉村,家家戶戶都要精挑細選,把最漂亮的大紅春聯貼於門上,增加節日的祥和氣氛。

    春聯起源於我國周朝的“桃符”。據史料記載,桃符長六寸,寬三尺,桃木板上書寫著“神荼”、“鬱壘”兩位降鬼大神的名字。“正月初一日,造桃符著戶,名曰仙木,百鬼所畏”。所以,在周朝,當時人們把“桃符”懸掛於大門兩旁,主要用於驅鬼避邪。

    直到宋朝,春聯仍稱桃符,有王安石的《元日》詩為證。據《宋史-蜀世家》記載,五代十國時期的後蜀主孟昶令學士辛寅遜(也有人說孟昶的兒子孟喆)在桃符上題寫了“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我們中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不過,據流失國外的敦煌佚書(卷號為斯坦因0610)(莫高窟藏經洞出土,在近代被西方強盜斯坦因盜走)該佚書記錄有十二副在歲日、立春日所寫的春聯,其中“三陽始布,四序初開”一聯,是十二副春聯中的第一副。其撰聯人為唐代人劉丘子,作於開元十一年,即公元723年,比起後蜀主孟昶的題聯要早240年,如此看來,劉丘子的題聯理所當然應為中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宋朝時,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做“春貼紙”,後來稱為“春聯”。古人認為紅色預示著吉祥,有驅鬼辟邪之功用,所以製造桃符的桃木是紅色的。後來春聯也大都沿用大紅紙書寫。(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廟宇裡的春聯、楹聯一般都是用黃紙)這一漢民族習俗起於宋朝,並在明朝時開始盛行,到了清朝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史料記載,明太祖朱元璋酷愛對聯,貼春聯,不僅自己揮毫書寫,還常常鼓勵群臣撰寫。據明代陳雲瞻《簪雲樓雜話》中記載:“春聯之設,自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族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副,帝微行時出現。”大年初一,朱元璋微服私訪,看到大街上家家戶戶張貼著各式各樣的春聯,心中不免大喜。可當他走到一戶人家門前時,猛然發現門上沒有貼春聯,心生納悶。一打聽才知道,這一家是屠戶兼閹豬的,因為自己是文盲,正愁找不到人寫春聯。朱元璋一時興起,於是揮毫寫下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這樣一副春聯賞給了這戶人家。得到皇上賞賜的春聯,這家人不勝感激,如若至寶,把它懸掛在正屋中堂兩旁。

    私下感覺這個故事有點好笑,因為據我所知,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還有他的兒子成祖朱棣都是文盲,大字識不了幾個,怎麼會寫出如此瀟灑、神采飛揚的春聯呢?為了不打擾大家的雅興,權當作一個有趣的笑話以資樂趣吧。

    正是由於朱元璋的大力提倡,才使得寫春聯、貼春聯的習俗蔚然成風。

    咱們中國封建社會從官府到民間,最注重的莫過於孝道。如果家裡有老人“老了”(意為去世),晚輩們需要守孝三年,服孝期間,一般從當年起三年內不貼紅春聯。可用白、綠、黃三種顏色的紙貼春聯,即第一年要用白紙,第二年用綠紙,第三年用黃紙。第四年服孝期滿,方可恢復用紅紙貼春聯。故白綠黃三種顏色的對聯俗稱“孝聯”或“丁憂聯”。不過也有的地方,在服孝三年期間可以分別貼黃藍綠三種顏色的春聯。

    春節,是中華民族百節之首。新春佳節,永珍更新,普天同慶。所以除了個家各戶門口要貼春聯外,豬舍、牛羊圈、雞鴨鵝等畜舍以及存放糧食的糧囤上也要貼春聯,寓意六畜興旺 、五穀豐登。所以,過去人們過春節時貼春聯是很必要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一個女的一個星期不理自己,代表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