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蘭州易道王

    這個問題問得好。但答案有點反常,原因就是古代沒有現代化科學技術,沒有以實驗與邏輯思維為基石的現代生話習慣啊!那麼,再問,寫易經的聖人,用的是什麼認識方法呢?答案是既超越感性活動,又超越邏輯思維的人,用的是第三種認識方法,那就是覺悟者,有大智大慧者。巧于思維之智障,忙於實驗之業障,用盡自我之意識障,都是埋葬大智慧的三座大山。現代化把這三座大山,越壘越高大了,大智慧出不來,安有易經類之天書呢?!反而倒助大災難之天災將至,人類又受霸權之大害,何可得救?唯有傳承中華文明,廣交世界朋友,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條道路了。

  • 2 # 包裹著幸福

    所處的環境有巨大的不同。古人與現在人的才智,並沒有不同,唯有猿人差別太大。當時的古人,所處的三星,及地太月,相對是靜止不動的,特別是太陽,月亮離地球很近很近。而當猿人,或者古人的先人死去時,這時候的地太月三星,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天地異位,星球開始了終身的運動(公轉與自轉)。而在這場天體星球大運動中,能夠優秀存活下來的古人,所以能夠完成優秀的《易經》等古籍。

    以上設想乃獨撰,不足為憑,實為樂趣記憶而已。

  • 3 # 易林堂

    易經其實很好學,難學的是思路。易經本身不復雜,複雜的是後來人的讀書筆記越寫越多,到現在已經上千本各種各樣的陰陽理論筆記。後人學易經,腦袋在裡面就掙不出來。

    更有很多大師們,學習就是照本宣科,不思進步。很多人彪炳什麼漢代陰陽宅理論,什麼明朝理論,還有很多上古風水理論,一看就是騙子。什麼年代了,你用唐朝的辦法可以嗎?

    一本書精華也許就幾句。基礎大概都一樣。重要的是實戰和結合現代環境的實戰驗證。這樣,才能夠學好易經。

  • 4 # 友霖說

    這裡要表達一個觀點,並非現代人更加智慧,只不過現代科技更加發達。而易經也並非是古代人的發明創造,只是發現了宇宙中本身所蘊含的規律而已。古代人沒有現代化裝置的干擾、沒有過於複雜的社交消耗,沒有過度透支的解壓方式,沒有對於科學技術的盲目迷信。古代人特別是上古時期的人是具有人類本能的人,人的本能和宇宙的本質,其實是一個頻率的不同表達方式,因此,只不過是古代人發自本能對自身與宇宙密碼之間契合關係的一種自然掌握。原本就如此,何必去研究。

    文明的演進原本就是螺旋式的發展,我們並不能斷定上古文明的發達程度。但我們可以從老子身上得到啟示。老子作為周朝的國家圖書館館長,大量涉獵上古文明,僅僅拿出五千字,就充滿著不可琢磨,高度哲理化的文明智慧。由此可以推斷,在周朝早期,作為文明程度更為完整的鼎盛時代而整理而成的易經,更是揭示了宇宙與人類的終極密碼。而友霖提到的螺旋式發展,說白了,我想表達的就是,諸子百家並非是文明的發展,而是對於夏商周高等文明的一種碎片化繼承,以後更是越來越細,越來越窄,越來越稀釋。直到現在徹底丟失了對古代文明的感知能力和迴歸意識。

    因此,在我們距離宇宙本體、距離自性本我越來越遠的人,越用科學的方法,越無法破解易經。易經是一門比量學問,而科學是現量知識。不可思議如何實證,天地玄黃可笑度量。人類的不自知與盲目自信,導致我們和根本智慧漸行漸遠,因此和代表宇宙自性和人類本能的易經,也就漸行漸遠了。

  • 5 # 雲中之筆

    雲中答題,相互學習。

    首先《易經》是闡述天地世間,關於永珍變化的古老經典,是博大精深的辯證法哲學書。

    包括《連山》、《歸藏》、《周易》三部易書,其中《連山》和《歸藏》已經失傳,現存於世的只有《周易》。《易經》被譽為諸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總綱領,蘊涵著樸素深刻的自然法則和和諧辨證思想,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結晶。

    這本書含蓋萬有包羅永珍,是中華文化的傑出代表,也是中華文明的源頭。內容涉及哲學政治、生活、文學藝術、科學等諸多領域,儒家、道家共同的經典。

    以上是今天的我們,對《易經》這本書的定義與概括。

    有句話說,大腦是人類最聰明的器官,但做出這個判斷的是大腦自己。所以,不管當前的我們如何去解剖這部著作,不得不承認對其中的認知,仍然是微乎其微。

    問題中,說我們是更智慧的現代人,那麼我想反問一下,我們真的是更智慧的現代人嗎?

    據悉,人類誕生已有上萬年的歷史,而我們發展到今天,常常說的是五千年,那麼開始的五千年哪裡去了?難道從猿進化到人能用漫長的五千年?

    在這所謂的五千年裡,可以追溯到確切文字記載的才僅僅一半,而這一半中還有很多是存在著爭議。我們是智慧的現代人,是針對那個時期而言,又是以何時為參照的呢?

    不單單是《周易》,有很多古人的作品讓我們不知其解不可思議,有的領域用現代高科技甚至也無法破解。所以,對於今天的我們是否是最智慧的人類,我個人一直是懷有疑問的。

    包括《易經》在內的諸多作品,古人的境界也是今天的我們,無法與之相比。因為古代崇拜上天講究天人合一,而這一點今天的我們很難做到。指導思想不一樣,看待問題的觀點與理解能力也就不會相同,這也是我們今天,無法參透《易經》的一個原因。

    就拿人定勝天這個成語來講,今天的我們不斷的放大人的主觀能動性,強調人的力量無所不能,甚至可以戰勝上天。而古人對於人定勝天這個詞,並不是說人一定能戰勝上天,而是要求人在前進的過程中,要適當的停下來進行領悟與反思,然後再去嘗試著改變。古人之所以能寫出像《易經》等,讓我們難以參透的著作,也正是基於這一點。

  • 6 # 張律明

    我想先說說,中國最早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甲骨文是殷商時期的文字,主要是寫在龜甲上,現在被發現的是6000個文字,大該有2000個不到的文字被破譯,只有三分之一。為何那麼少的文字被破譯呢?原因是甲骨文是用來祭祀和占卜的,裡面的文字是卜辭,大多數是鬼怪的名字,文字掌握的是祭司,是相當原始的,與現代人的思路格格不入,所以三分之二的文字沒有辦法破譯。

    儒家所說的“易經”是有伏羲發明的,但是伏羲最早出現在世人面前是西漢儒家鼎盛時期。那時候伏羲和女媧是人首蛇身,與伏羲、女媧同時出現的是神農,神農是面首牛身,這些都是儒家的神話。其實在三千年前傳說中是周文王在地牢裡發明了“周易”,為了是更好的祭祀和占卜。西漢儒教盛行時,為了依託古王壓服今王,極力地把“王功”與“聖道”合在一起,將“周易”變成了“易經”,並且將神話中的伏羲推出來,說是伏羲發明了“易經”。

    自從西漢到至今的二千多年來,凡是儒學盛行時,總是將“易經”推出來作為儒家的盛典。由於後人不是生活在周文王的時代,再加上各個時代的環境天差地別,文化的認同感不一致,後人根本不能用古人的思路來理解“易經”。這樣一來,被後人會認為是多麼的神秘感,是科學中的科學,在宇宙中是萬能的。

    這些恰恰與儒家所需要的華人的思路相吻合,那就是華人的思維方法是“歸納法”,就是圍繞著一種東西而頭頭轉;與此相反的是西方的“推演法”,它不被某一樣東西所左右,而是跳出你的思路尋找新的途徑。

  • 7 # 人海易鳥

    古人面對的環境是較純樸的,古時的人心也是較單純的,對任何事物的理解都會從根本上去觀察,從最基知礎開始對事物認知,所以古人發現的都是萬物的起源,也最接近道。古人也是最具智慧的本質。

    人的本性還是貪懶、自私,隨著社會發展,知識積累越多,人類利用知識瞭解事物,面越廣、越深,而也會離事物的本質越遠。(現代人都研究到微觀粒子了呀!可古人早研究到“無”了!概念錯了;)人越聰明,而智慧的潛質越少。

    現在很少人能讀懂《易經》,就是這個原因。《易經》是讀卦象的,什麼是卦象?很多人也不明白,有人真正的去解易理嗎?很少,為什麼?古人留下很多《易經》的解讀,都想從這些書中讀出來,不想去研究易理。難、苦、不見利,一生都可能誤在其中。看看社會上的這些“大師”“專家”搬弄的不都是那些前人留下的“傳”“經”,自己在猜測一下,完了,忽悠一片!誤己誤人,騙己騙人。

    《易經》是陰陽理念的延伸,最基本是把陰陽理念悟明白,而後“四象”理念,包括“四象”中的“少陽”、“少陰”、“太陽”、“太陰”理念到“八卦

    ”理念,“八卦”的“震卦”……理念。對,我說的是理念,每個理念都能讓你悟個十年半載的。不過,其實悟開了“陰陽”理念,後邊的也就好通了。

    在易理的感悟過程中,也會對事物的認識不斷改變,自己的智慧潛質會不斷增強。所以,研究易理的過程更是一種修行,修心,修性的過程。

    不要以為我懂,只是和太家胡噴!

  • 8 # caoxiaopeng

    究其實,這也是哲學辨證法的道理。老子在道德經裡講,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裡有兩個重要闡釋,一,無也是一種東西,並且很重要。二,重要到有出始的做用,並且無中生有。佛家有,空既是色,色既是空的闡釋。可見,古人對空無的重視。如果我們嚴格區分智慧和聰明這兩個概念,會發現有本質的不同。空無的狀態會長智慧,所以叫,止,定,慧。而有隻能長知識,或者說長聰明。古人,也沒麼多的物質享受,也沒那麼多的物質慾望,也沒那麼多的專家,大師的頭銜,所以心靈比較處在空靈的狀態,注意空靈,空才能靈!所以把宇宙原則性的道理都講完了。而現代人比較講有,比較追求物質的享受,並且強調知識就是力量,由此知識多了,就如同,寬暢的大道被堵住了,智慧發不出來了。我想重要的是,古人的心態比較處在空無的狀態,心裡比較無所住,這是很重要的方面。

  • 9 # 味哎兒

    春秋戰國時期因所有權由公轉為私,使共有變為僅可我有的佔有後,怕絕學落入他姓人手上,開始了傳長不傳幼,傳男不傳女的潛規則,至使有些絕學因剛教會長子,長子死亡,從而再傳老二,如此再亡的現象,致使再傳已無時間傳完,絕學缺,造成一代不如一代式,孔子時,不得不開科招學,這是孔子辦學教人勿類現象的原由,鬼谷子也如此,但老子不如此,因有西去受伊尹阻留寫下三千字道德經,仍西去不知所蹤。可見辦學並不多。

    辦學授徒又防超師,從而單項授此徒,分散全學為專術,各徒合起為全學,單獨幾人合學永構不成,此招法1970年時仍沿用。

    絕學秘,不入字記,僅口傳身授,無師寸步難行,莫言易,藥.算術.其常用也至今,缺師而恢復不成。更奇者是軍武今從未見過。且不明還在否。聽言過:大宗法將八道折分七十二法門裡也無軍武,因不知傳於哪裡。

    絕學師訪徒,不是常態的徒訪師拜師式。且,見首不見尾。

    不知這樣答,說清楚沒有。

  • 10 # 李保正聊易室

    幾千年前的古人能寫出像《易經》這樣的奇書,而更智慧的現代人卻還不能參透的原因如下:

    1,古人是以農耕生產為主,對自然的觀察深刻而專注,常能以物以事喻理顯示出獨到而深邃的智慧。

    而現代人因功利思想的泛濫,忽視智慧,而以佔有知識即技藝為主。而智慧和知識並不是一回事,儘管現代知識呈幾何級數爆炸式增長,而智慧卻沒有增長多少。知識只是謀生的手段,智慧才是真正的生活。儘管現代人物質豐富、生活便利,但精神不一定有古人快樂。

    2,時代不同,無法複製出類似古人所寫的智慧奇書。

    如《周易》是經歷三千多年才成書,其中沉澱了無數先人的智慧結晶,又在不同階段經幾個高人精心整理,伏義畫八卦、周文王作六十四卦和卦辭、周公為每卦六爻配爻辭、孔子及後學為《周易》作挖掘哲學內涵的《易傳》,“人更三聖,世歷三古”,艱辛成書,將智慧發揮到極致。

    再如老子《道德經》,是在經歷幾百年的“春秋無義戰”的戰火紛飛年代後誕生,當時各國渴求富國強兵之策,人民苦不堪言渴求生存立命,這兩種強烈渴求,使當時最有智慧的諸子百家紛紛為動盪社會開處方,呈現百家爭鳴局面,而做過周朝圖書館館長的老子,憑藉深厚的文化積累和個人聰慧突穎而出,吸收大量前人智慧,寫出《道德經》五千言。

    上述兩書產生的時代,今天已不可能複製,不會給任何人化三千年寫一本書。也不會有幾百年的戰爭場面,產生強烈的“兩個渴求”。

    當然上述兩本書的作者也不可複製,不會有無數人智慧結晶,又經高人整理。也不會有百家爭鳴局面突穎而出的智者。

    所以古人能寫出如《周易》《道德經》這樣的奇書,其智慧的高度,至今尚無法超越,仍值得現代人學習,以借鑑古人的智慧,提升我們工作和生活的質量。

  • 11 # Luzhanxiao

    《易經》是經典中的經典奇書,並可的為超人思維的半神半人的經書。超人思維的半神半人之稱,也就是後代人難易精通和理解主要根源。《易經》概括了宇宙天地萬物的根裡學說,以及人文、占卦`風水等的釋譯。它特別深粵和奇妙,古後代一般的普通人難以理解。

  • 12 # 心印2016

    第一次看到易經的時候,簡直用震驚兩個字來形容,中國的古人太偉大了,竟然能夠異想天開的發明了這種哲學鉅作,居然還能假借五行的概念,這就等於能夠把世界的萬事萬物做成了模型,然後你什麼都能夠觸類旁通了。

    我反而覺得現代的人跟古人差遠了,智力簡直出現了退化,如果之前沒有出現過易經,我甚至覺得把現代全世界的人都集中到一起,都想不出來易經這個概念

  • 13 # 曹中醫女權上天入地

    中醫大蛆們,《黃帝內經》這堆大便只有你們自己感覺是食物,人類都不吃。

    你上精神病院隨便找一個精神病也能寫出比《黃帝內經》更難懂的書,現代人、將來人都參不透。

    易經一樣是大便,沒有參的價值。

  • 14 # 緣起閣

    古人能寫出《易經》之類的奇書,而現代人卻很難參透,由於時代不同、環境不同、觀念不同,造成了不一樣的文化氛圍和思維方式,我認為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傳聞伏羲創造八卦,文王推演周易,其實智慧結晶並不是一個人的,往往是一代代人不斷修正完善的結果,直至今日,我們也在研究易經,這說明,易經不屬於某一個時代,她是不斷變化的,不斷完善的,我們也在參與其中,也在不斷去解讀易經,當然,也不一定是創造者當時所想的本意。

    我們常常感覺古人是很厲害的,其實是有一定的認識偏差的,比如孔子是聖人,孔子又說自己的理論來源於堯、舜、禹、商湯、周文王,所以他們也是聖人,加上後世關公也是武聖人,中華歷史上一共出了七位聖人,後世難道就沒有賢能之人可以成為聖人了麼,這就說明朝廷主流思想一代代在神話一些人、神話一些理論、神話一些事物,最後使得這些被神話的人事物會脫離實際,變得深不可測,後人越是無法企及。現在人並不是不如古人,而是我們資訊很發達了,人的思想也很豐富了,很難被洗腦執著的信仰某個人事物。

    最後就是思維模式的區別,現代科學重視線性思維,比如1+1=2,2+2=4,都是能夠呈現一種對應關係的,能夠被清楚描述,而且也能定性定量,非常準確,凡是都要找出規律,看不懂或找不到的規律就不被認同,而易經、玄學術數、古人思維模式都是非線性思維,比如水克火,究竟多少水能克多少火,說不清楚的,比如炒菜加少許鹽,少許是多少,很難界定,又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師,三也是泛指,指多個人,並非真的三個人,從這幾個例子不難發現,傳統文化講述比較模糊,重視理念、不強調精確和定性定量,而現代人思維就是重分析資料和結果,這就是現在我們主流思想與古人的很大不同。

    古人的思維模式用易經的陰陽理論是挺好用的,而現代人思維模式更適用於理性思維,崇尚科技發展,思維模式的不同也讓我們與古人智慧漸行漸遠,但好在,易經還在傳承與創新,我們也在試圖透過研究易經來窺探古人的智慧結晶。

  • 15 # 13902797803

    古代字義和現代字義不同。古代和現代理解不同。古代和現代道德底線不同。古代人畏天畏地,畏神畏鬼。現代有的人不是這樣。

  • 16 # 鑫淼國學

    好問題,其實易經裡面也已經解釋了——今不如昔,就好像上午比清晨熱一樣——世界在極化,在複雜化,人相應的也就在瑣碎化,天真越來越難化——這是一個週期,一種現象,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 17 # 緣中合

    易,是中華民族古人認識世界的一個系統。用一塊一塊的陰陽積木,組合八卦積木像,用八卦重疊64卦積木組合像去描述世間的萬事萬物以及它們的規律。經,辭,像,傳是古人使用易卦的記錄,總結易卦的心得體會。請不要鬼神,詭異,迷信化易經,易是從人類認識宇宙中來的,也要根據人類更多的認識宇宙,才能進一步發展。古人雖然很厲害的寫出易,但卻遠沒有能力寫出現代人認識世界的生物學,資訊學,化學,天體物理學等等。真正認識易,你就不會鬼神易學,迷信易學,批判易學。因為易學只是一門認識世界的學問,可是她卻從沒有得到認真發展與傳承,她的價值無從發揮。特別是易學像學的預測功能。

  • 18 # 務本2601053246890

    我認為古人與現代人從智慧層次而言,應該是差不多的,不分伯仲。但為什麼現代人自以為智慧比古人高,可能是一種誤解,或迷失在現代繁複的科技理論和成果中。簡而言之,易經體系揭示了宇宙的規律,是前人積累無數代經驗總結而成,不斷驗證完善,這套道學知識不存在過時的問題,甚至說“天不變道也不變”。在應用上古人說“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其實就是無所不包,但這樣講太嚇人,究竟如何應用是要有專業有技巧的。例如對陰陽的理解,太極的理解,卦爻的象徵等,需要參悟融通,沒有這方面的基礎也就無從談起 。現代科學技術源於希臘的形式邏輯,逐漸演化成探求數理物班乃至物質世界,經過數百年特別是近現化的發展,成果豐碩造福人類功德無量。但是用易經的陰陽論來衡量,科技只是屬陰層次的,這主要相對人之生命陽性而言。現代人津津樂道於科技成果,已基本忽視了生命的本質,側重於一面而輕視另一面,但其實是一體的。總之希望對這些問題進行思考探求,越深入到根底越能獲得真知,無論華人外人,概莫能外。

  • 19 # 心地泰然

    現代人所謂的智慧是古人到現在長久的集結,而非現代人自以為是的所謂智慧。易經等古智慧是特長人長年累月心血的結晶,試問現代人有幾個做到了長年累月的堅持一件事

  • 20 # 明德新民銘志勵行

    個人簡單的理解,知識是知道什麼是什麼,智慧不僅知道什麼是什麼,什麼為什麼是什麼,而且而知道什麼怎麼辦,為英文表達,知識就是知道what,智慧就是what+why+how,今人和古人的差別不是思維方式的差別,而是認知方式的差別,今人只相信人的五感,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鼻子聞到的,舌頭嚐到的,身體觸碰到的,在此基礎之上的抽象思維而得到的所謂理論,但除五感之外,有沒有第六感,第七感呢,問題是現代人的狂妄自大,把自己不具有的或者說不知道的簡單的認為是玄學,迷信什麼的,比如一個瞎子,從來沒見過光明,你和他講顏色,一個聾子,你和他講聲音,所以為什麼古人能有此認知、創造,簡單的講今人的理解不同什麼的純粹叫自以為是,再比如現在的手機,手機能接收到相關的訊號,但絕大多數的人不能,但少數動物就可以接收到類似的波的資訊,所以我認為更主要的原因是認知或者說感知的方式不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人物中你最佩服哪位領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