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源本是我的18
-
2 # 小六說酒
我們看電視劇或者電影的時候,經常看到那些古人喝酒前都要把酒溫一下。大家還記得:關羽溫酒斬華雄、賈寶玉喝冷酒被薛寶釵教訓的場景嗎?還有就是水滸裡的好漢們吃飯都是燙一壺熱酒。您是否知道其中是什麼原理呢?難道溫一下就好喝一些嘛?為什麼現代人喝酒就是直接飲用,也不用溫一下呢?您喝那麼酒了,還不懂的話,真的就尷尬了,現在我們就帶著好奇心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眾所周知,一般來說白酒都是糧食發酵而成的,在白酒釀造的過程中會產生乙醇,甲醇,和各類微量酯(主要是乙酸乙酯)等物質。而乙醇、乙酸乙酯就是白酒必要的一部分,沒有它們,這估計只能叫蒸餾水了。而然甲醇就不是我們所需要的了,因為甲醇是無色有酒精氣味易揮發的無色液體,有毒性,誤服可引致失明、肝病,嚴重者回導致死亡。溫酒就是把酒裡面的甲醇蒸發出來,確保酒的安全性。
在古代的時候,我們的蒸餾技術還是很有限的,酒水裡面的很難徹底分離乾淨,飲用過多可能會影響健康,甚至導致死亡。由於當時科技水平問題,古人他們不知道這是什麼物質,他們只是知道溫酒可以去掉一些有害物質而已,同時還有一個保健養生的效果。
要怎樣溫酒才可以呢?這也是很講究的,我們要控制溫度的哦。乙醇的沸點是78℃,乙酸乙酯的沸點是77℃,甲醇的沸點是64.7℃。所以酒溫達到了60多度時候,甲醇就會從白酒裡面揮發出來,這樣喝酒也不容易中毒了。或者您覺得可能很多人好奇說,為什麼現代人不用溫酒就喝了呢?那是因為我們現在的技術水平比較高,可以在蒸餾時候透過控制溫度就去掉甲醇了,國家標準規定,以穀類為原料的白酒中甲醇含量不得超過0.4g/1L(折成酒度為60度計),超過了酒不能流入市場了。
溫酒,除了去掉甲醇之外,溫出來的酒也有利於健康養生。明代陸容在《菽固雜記》中記裁了自己的親身感受和經歷:
嘗聞一醫者雲:‘酒不宜冷飲’頗忽之,謂其未知丹溪之論而云然耳。數年後,秋間病痢,致此醫治之,雲:‘公莫非多飲涼酒乎?’子宣告以遵信丹溪之言,暑中常冷飲醇酒。醫雲:‘丹溪知熱酒之為害,而不知冷酒之害尤甚也!’予因其吉而恩之,熱酒固能傷肺,然行氣和血之功居多;冷酒於肺無傷,而胃性惡寒,多飲之,必致郎滯其氣。而為亭飲,蓋不冷不熱,適其中和,斯無患害。
溫酒不傷脾胃,能夠起到保健作用。同時,經過溫熱的酒,喝起來更加綿甜可口,可以讓人體會到“溫酒澆枯腸,戢戢生小詩”的意境。
我們的古代人還是很聰明的,雖然他們不知道什麼甲醇乙醇,甲醇,但是他們透過不斷的改進和經驗積累得出了我們的博大精深的酒文化。現在很多不法商家總是喜歡忽悠老百姓,製造出甲醇含量高的劣質白酒,要是大家不知道酒的甲醇含量,大家不妨也溫下酒再喝嘍。
小六我一直在茅臺鎮從事醬香酒業,用心釀造純糧食坤沙酒,分享好酒,讓更多有緣的酒友喝上價效比高、健康的純糧酒,讓更多有緣的酒友喝上價效比高、健康的純糧酒!我希望也像古人一樣溫一碗好酒,和各位酒友坐下一起探討,如何抵制假酒和劣質酒,私聊我,以酒會友,大家一起監督與維護醬香白酒的市場秩序。
以酒會友,把酒言歡
回覆列表
說正經事之前,先聽兩個故事(可滑動):
故事一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
曹操假託皇帝詔書,召集天下英雄圍攻董卓。
兵臨城下,卻被對方手下大將華雄連斬三員大將。
正當大家愁眉不展之時,馬弓手關羽主動請纓。
上陣之前,曹操特為他熱了一杯“壯膽酒”。
關羽卻說:“酒且斟下,某去便來。”
不一會兒,關羽就提了華雄的頭凱旋歸來,舉杯飲酒時,酒,還是溫熱的。
故事二
一日劉備正在後園澆菜,許褚、張遼帶著數十人進來說:“丞相有命,請使君便行。”
劉備嚇得趕緊隨二人入府見曹操。
曹操見到劉備笑說:看見枝頭梅子青青,忽然想起“望梅止渴”一計。
今見此梅,又值煮酒正熟,不如喝一杯……
劉備隨曹操來到小亭中,見已設樽俎:盤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對坐,開懷暢飲……
看了這兩個熟悉的故事,你有沒有發現一個共同點:
三國時期的人喝酒都要先熱一熱呢!
A:這是因為古人底子弱,要喝酒禦寒。
B:古人加的不是熱是X格,他們不都愛搞點情調嘛~
C:因為古人喝的是米酒不是白酒——沒有某臺天朝上品那麼純正……
還是C的說法更接近事實一些。
古代的酒大多是“米酒”,當時還沒有產生先進的“蒸餾”酒釀造工藝,因此酒中的雜質較多,將酒加熱至50~60°C,酒中甲醇等雜質就能揮發,減少對人體產生傷害。行房元氣易洩,對自己長度、時間都不太滿意的朋友,想解決改善找徽一個n兩個a後跟066
新版《紅樓夢》中燙酒用的酒壺
而今天的白酒,只要質量過關,雜質可以忽略不計,大可直接開瓶暢飲!
但是呢,第一、二中說法也並不是完全沒有道理。
比如元人賈銘曾說:
凡飲酒宜溫,不宜熱,但喝冷酒也不好,因為
“飲冷酒成手戰(即顫抖)”
冬天喝酒喜歡溫一溫這好理解,但在夏秋季,他們喝的也是溫酒啊,這怎麼說?
明代陸容在《菽固雜記》中記載了自己的感受:
嘗聞一醫者雲:“‘酒不宜冷飲’頗忽之,謂其未知丹溪之論而云然耳。
數年後,秋間病痢,致此醫治之,雲:‘公莫非多飲涼酒乎?’子宣告以遵信丹溪之言,暑中常冷飲醇酒。
醫雲:‘丹溪知熱酒之為害,而不知冷酒之害尤甚也!’予因其吉而恩之,熱酒固能傷肺,然行氣和血之功居多;冷酒於肺無傷,而胃性惡寒,多飲之,必致郎滯其氣。而為亭飲,蓋不冷不熱,適其中和,斯無患害”。
因此,古人喜好溫酒,也是有健康方面的考量。
薛寶釵
薛寶釵:酒性最熱,要熱吃下去才發散的快;要冷吃下去,便凝結在內,拿五臟去暖他,豈不受害?
李時珍:蒸餾酒始於元朝,元之前古人飲用的大多是較淡的釀造酒,溫熱後再喝,口感會更加醇厚。
請注意李時珍的這段話,溫酒除了有保健作用,還能增強口感。古人喝酒,不是一直追求“溫酒澆枯腸,戢戢生小詩”的意境嘛。
說到意境,現代人還真得和老祖宗學學。
他們為了溫一壺酒也是頗費了一番心思的:
溫酒主要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微火煮酒,另一種是用隔水溫酒。
►微火煮酒:在寒冷冬日的夜晚,在紅泥小火爐裡放入木炭,小壺裡盛入酒放在爐上溫熱了,圍爐夜話,促膝長談,一壺小酒即可賓主盡歡,妙哉!
►隔水溫酒:將酒壺或酒杯放在盛著熱水的的大碗中,熱水不能漫過壺身或杯身,慢慢地溫熱,雖然用的時間稍長,但意境同樣很美,很吸引人。
宋代 青白釉刻花注壺、注碗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南宋 福建窯口青白釉獸鈕執壺及溫酒器 觀復博物館藏
那現代無汙染、無甲醇、高純度的酒類中,哪些適合溫著喝呢?
這點很多人都懂,黃酒。
黃酒適當加溫後喝,口感會更好,但是究竟多少溫度為宜,還沒有人做過系統研究。建議不燙口即可,溫度大概是45-50℃左右。
如果不喜歡黃酒的味兒,溫白酒……也行!
按理說,白酒一般是在室溫下飲用,但是,稍稍加溫後再飲,口味較為柔和。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默默地放下了手中的冰鎮啤酒,琢磨著換一杯有格調的溫酒?
週末,約上三五好友,溫上一壺好酒,一起暢談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