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顧施展心理醫生

    斯坦福監獄實驗

    斯坦福大學(Stanford)的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和他的同事在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系辦公大樓地下室裡建立了一個“監獄”,他們以每天15美元的價格僱用了24名學生來參加實驗。這些學生情感穩定,身體健康,遵紀守法,在普通人格測驗中,得分屬正常水平。實驗者對這些學生隨意地進行了角色分配,一部分人為“看守”,另一部分人為“罪犯”,並制定了一些基本規則。然後,實驗者就躲在幕後,看事情會怎樣發展。兩個禮拜的模擬實驗剛剛開始時,被分配做“看守”的學生與被分配做“罪犯”的學生之間,沒有多大差別。而且,做“看守”的人也沒有受過專門訓練如何做監獄看守員。實驗者只告訴他們“維持監獄法律和秩序”,不要把“罪犯”的胡言亂語(如“罪犯”說,禁止使用暴力)當回事。為了更真實地模擬監獄生活,“罪犯”可以像真正的監獄中的罪犯一樣,接受親戚和朋友的探視。但模擬看守8小時換一次班,而模擬罪犯除了出來吃飯、鍛鍊、去廁所、辦些必要的其他事情之外,要日日夜夜地呆在他們的牢房裡。“罪犯”沒用多長時間,就承認了“看守”的權威地位,或者說,模擬看守調整自己,進入了新的權威角色之中。特別是在實驗的第二天“看守”粉碎了“罪犯”進行反抗的企圖之後, “罪犯”們的反應就更加消極了。

    不管“看守”吩咐什麼,“罪犯”都唯命是從。事實上,“罪犯”們開始相信,正如“看守”所經常對他們說的,他們真的低人一等、無法改變現狀。而且每一位“看守”在模擬實驗過程中,都作出過虐待“罪犯”的事情。

    例如,一位“看守”說,“我覺得自己不可思議……我讓他們互相喊對方的名字,還讓他們用手去擦洗廁所。我真的把„罪犯‟看作是牲畜,而且我一直在想, „我必須看住他們,以免他們做壞事。”

    另一位“看守”補充說, “我一到„罪犯‟所在的牢房就煩,他們穿著破衣服,牢房裡滿是難聞的氣味。在我們的命令面前,他們相對而泣。他們沒有把這些只是當作一次實驗,一切好像是真的,儘管他們還在盡力保持自己原來的身份,但我們總是向他們表明我們才是上司,這使他們的努力收效甚微。”這次模擬實驗相當成功地證明了個體學習一種新角色是多麼迅速。由於參加實驗的學生在實驗中表現出病態反應,在實驗進行了6天之後,研究人員就不得不終止了實驗。

    另外,中國古代有個比較好的故事叫杯弓蛇影,不知道樓主聽過沒有? 晉國有個名叫樂廣的人,有一次,他邀請一位朋友到家裡喝酒。當這個朋友舉起酒杯卻忽然看到酒杯裡有條小蛇,可是已經晚了,他把它喝下去了。回家以後這人就生起病來,他認為是蛇作怪。樂廣聽說朋友病了便前去探望。朋友于是就告訴他得病的原因。樂廣百思不得其解,好好的酒裡怎麼會有蛇呢?他把朋友安慰了一番後回到家裡,突然看到牆上掛著一張弓,他心裡一亮,想到蛇一定是弓倒映在酒杯中的影子。 第二天,樂廣又邀請那個朋友在原地飲酒,斟滿了一杯酒,恭敬地請朋友喝。朋友一看連忙說:“杯裡有蛇,我不喝!”這時樂廣哈哈大笑,指著牆上掛著的弓讓朋友仔細看,那位朋友頓時明白,沒幾天病就好了。正是由於樂廣的這位朋友一心把自己定位為一個吞下了一條蛇的病人,於是果然就實現了。不管是模擬實驗還是古代的小故事都表明,一個簡單假設的角色可以很快進入個人的社會現實中,他們從中獲得自我認同,無法從他們扮演的角色中清楚自己的真實身份。

    所以說啊,孩紙們,不要作,真的是no zuo no die,人和環境對個體的影響作用是你難以想象的,矯正成正常的當然可以,不要試著把自己往歪路上帶哦!

  • 2 # 秋水心理

    病態性口吃,本來就是訓練而來的。也就是說,本來一點口吃具有一過性,但是你覺得不爽,非得要把它消滅,結果,越打越多。而這個事與願違的結果,讓你更不爽,於是你才落下心理陰影。口吃的心理因此就牢牢的跟著你,與你形影不離。

    大家好,我是恨若秋水老師,發表過2千多篇口吃的研究與實踐文章,出版40萬字的《口吃原理與康復》。題主可以看看我的文章,網上可以找到。尤其是《口吃病根治三部曲》《口吃矯正的流派和治本方向》等等。

  • 3 # 口吃老師嶽帥

    你好,形成口吃的危險期一般可分為三個時期:

    1、三歲左右

    發生口吃大多在幼兒期,特別是在已能學會說話,並能構造 詞句的年齡,言前和心理發展最迅速的時期是三歲左右,在此期間,他們的抑制條件反射還不夠鞏固。展現在他們面前的是新的世界,新的事物,他們的思維活躍,但掌握的詞彙極少,欲表難達,故出現停頓、吞吐等所謂口吃現象。

    2、八歲左右

    這個時期的兒童正處在學齡期,也就是對孩子們的言語提出大量更高水平要求的時候。家長望子成龍,教師要求嚴格。如果教師、家長不注重兒童身心、言語發展規律,不尊重他們的性格和行為特點,採取所謂的“嚴教”等強硬措施,如講話時沒講好就嚴厲指責,不去正確引導,容易導致口吃。

    3、十三四歲左右

    這個年齡正處於青春發育期,生理和心理都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情緒極不穩定,自我意識增強,自尊心理強,對教師、家長、異性、同學、朋友給自己的評價、看法非常敏感,經常出現“少年維特之煩惱”。此時期的心理、言語、行為容易出現偏差,容易導致口吃。

    成年人的心理和生理都已成熟,言語、行為的抑制力強,不容易導致口吃。

    所以呢成年人形成口吃的機率不高,但為什麼要刻意去訓練口吃呢?一旦形成口吃習慣,特別是跟敏感焦慮心理形成互動運用,那矯正起來就不容易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室內籃球場打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