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奇趣講史
-
2 # 小南史
明朝末年,天災人禍,很多人認為明朝的滅亡,萬曆皇帝要負最大的責任,其實對於明朝的滅亡,上至皇帝官員,下至投機分子都要負責,不僅僅是某一小部分人的責任。
明末的饑荒導致各地起義不止,以李自成、張獻忠等為代表的起義軍隊勢不可擋,雖然幾次招安了,也曾被打的丟盔棄甲,但都一一死灰復燃了,這裡面沒有投機分子的存在嗎?肯定是有的,那些世家門閥不可能只會把雞蛋放一個籃子裡面。
因為起義軍四處流動,明朝廷也只能四處圍堵,在這個時候,關外的後金卻在厲兵秣馬,迅速的成長起來,等到明朝末代皇帝崇禎的時候,後金已經勢不可擋了,最終在起義軍的“幫助”之下,後金入關滅掉了明朝,隨後一統天下。
後金在成長,明朝廷卻在到處救火,李自成和張獻忠要不要負責任,很明顯是需要,沒有這二位的搗亂,明朝集中力量對付關外,勝利在誰還不一定呢。
袁崇煥和毛文龍這二人呢?
去世這個二個人對明朝的滅亡也起到了一定的推波助瀾的效果,毛文龍在當時是後金的心腹大患,是後金後方的一個炸彈,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對後金發起進攻,極大的起到了鉗制的作用,毛文龍死後不到一年,後金就入關了,有人說是袁崇煥矯詔殺了毛文龍,這個都只是猜測了,實際情況已經無從得知,但是我認為,就算不是袁崇煥矯詔,但毛文龍的死,也和袁崇煥有這莫大的關係。
也有人說,毛文龍私通後金,有投敵之嫌,且進行非法海上貿易還不給國家上貢,罪大惡極,袁崇煥以尚方寶劍將其殺死何罪之有。但是,毛文龍的死震動了“昏庸”的崇禎帝,並導致左安門之戰成為袁崇煥的最後一場戰爭,隨即被凌遲處死,大明失去了袁督師這樣一個超級將領。
言而總之,明朝其實從萬曆皇帝開始,就已經在走下坡路了,從萬曆皇帝到明朝滅亡的這段時間裡面,那些掌權的,帶兵的,都要為明朝的滅亡而負責,因為一個國家之所以會滅亡,不是一個人或者某小部分人就能導致的,是整個人群相互推波助瀾的結果。
-
3 # 華夏大歷史
國家的興盛和衰敗都不是一兩天所導致的,都是長期發展的結果,好的政策的出臺到最終出現好的結果或許需要幾十年甚至幾代人,問題的發生很多時候也是弊政的日積月累所致。
明朝經過朱元璋和朱棣的發展和鞏固,國家逐漸由貧窮走向興盛,朱棣以後的君主都是守成之君,若是英明之主還能延續興盛,但從朱棣之後的君主大多是平庸的君主,甚至紈絝子弟型的君主,怠政、奢靡、無作為使得腐敗滋生,國事由盛轉衰。
當皇位傳到萬曆時,社會已經存在很多弊端和隱患,萬曆初期張居正的改革扭轉了頹勢的局面,迎來了萬曆中興,但張居正死後萬曆沒能堅持執行張居正的改革措施,皇帝與文官集團的爭權,使得萬曆一度長期不上朝,幾乎使政府運作處於停滯狀態,弊政快速累積,使得國事急轉直下。
所以說明朝的衰敗是幾代平庸皇帝長期作用的結果,萬曆的怠政使得衰敗之勢在他這時開始明顯,因此這個鍋也就讓萬曆背了。
-
4 # 蘆葦少女重拾舊夢
說起明朝滅亡,各路大神眾說紛紜,其中有一個主流的觀點就是明朝後期的皇帝都很爛,而且是一個不如一個,就算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勤勤懇懇,但是也改變不了明朝要滅亡的命運,因為這個禍根其實早早的就在萬曆皇帝那就已經埋下了。
說起萬曆皇帝,大家也是褒貶不一,總的來說,他也是個不錯的皇帝,雖然比不上明太祖的明成祖的雄才大略,但是也算是個很牛的皇帝,三十年不上朝,連打戰都僅僅是靠諭旨來解決,並且他的政權並沒有因此而被別人奪走,可見,萬曆皇帝多多少少也是有些能耐的。他沒能耐的是沒有找到一位好的繼承者,他的後輩沒能出現一個有雄才大略的皇帝。
萬曆皇帝十歲就登基了,當皇帝的前十年可謂是發奮圖強,實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得國力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包括有名的萬曆三大徵,也鞏固了國家的疆土。明朝曾一度佔據了當時世界經濟的主導地位,這些都是萬曆皇帝在位時的功績。這些都是不可否認的。但是中後期這位皇帝由勤變懶,直至後來的三十年都不上朝,政權大部分交由宦官,也沒有做出像樣的舉措來跟隨世界的步伐,進入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讓腐朽的封建王朝繼續生長。
公元1620年,萬曆皇帝因為遼東戰爭屢次失利,再加上稅賦過重引起大批的農民起義,整日愁眉不展,再加上長期酒色,身體也不好,這一年與世長辭。明朝的百年基業也確實是在這個時代開始動搖,說全怪萬曆皇帝也不對,只能是說從萬曆皇帝這已經種下亡國的種子,這只是個因,他的後輩若是能有個有雄才大略的皇帝還說不定有的一救,可惜的是都是寫泛泛之輩,並沒有改變大明王朝的命運。
回覆列表
明朝在萬曆中興之後,國勢日衰,也不是明神宗的錯,不能讓他一個人背黑鍋。
一個王朝都是由盛到衰的過程,如果一個皇帝處在了衰落期時是很難再強盛的,原因有幾個因素在裡面:有貪官汙吏,閹黨作亂,如果加上天災,必有人禍在作怪!百姓的溫飽解決不了,只會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場面。下面詳細瞭解一下。
明神宗朱翊鈞(156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載坖第三子,生母孝定太后李氏。隆慶二年(1568)三月十一日被立為皇太子,正位東宮。隆慶六年(1572年),明穆宗駕崩,10歲的朱翊鈞即位,年號萬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關於明神宗原因衰落的事件
萬曆十四年(1586年)十一月,朱翊鈞開始沉湎於酒色之中, 身體虛弱,每況愈下。因此,朱翊鈞執政中後期,幾乎很少上朝。他處理政事的主要方法是透過諭旨的形式向下面傳遞。“萬曆三大徵”中邊疆大事的處理,都是透過諭旨的形式,而不是大臣們所希望的“召對”形式。在三大徵結束之後,朱翊鈞對於大臣們的奏章的批覆,似乎更不感興趣了。同年,禮部主事盧洪春奏曰:朱翊鈞“日夜縱飲作樂”。從同年起,為爭立皇太子,演成了曠日持久的“國本之爭”。
明末官僚隊伍中黨派林立,門戶之爭日盛一日,互相傾軋。東林黨、宣黨、昆黨、齊黨、浙黨,名目眾多。 在東林黨爭無休無止之時,由於明神宗私愛貴妃鄭氏之子、福王朱常洵,堅持其王府莊田“務足四萬頃之數”,才肯讓其出京之國,於是在朝廷又掀起了一場長達七八年之久的福王莊田之爭。福王之國洛陽剛剛過了一年,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初四日酉時,又發生了晚明歷史上著名的梃擊案,作案的是一個名叫張差的薊州男子,史稱“梃擊案”。
起初,皇太子也以為“必有主使”。是時,鄭貴妃一再指天發誓,自明無他。朱翊鈞見事涉鄭氏,加上多年來人們一直議論他不善待皇太子,感到事情重大,怕火燒自己,很快就親自定張差為“瘋癲奸徒”,並命“毋得株連無辜,致傷天和”,只處決張差及與之有關的太監龐保、劉成二人。並特地為此於同月二十八日,一反常態,二十五年來第一次召見大臣,宣佈他的命令,將此案草草收場。
因立太子之事與內閣爭執長達十餘年,最後索性三十年不出宮門、不理朝政、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 萬曆十七年(1589年),朱翊鈞不再接見朝臣,內閣出現了“人滯於官”和“曹署多空”的現象。至於貪財一事,朱翊鈞他在親政以後,查抄了馮保、張居正的家產,就讓太監張誠全部搬入宮中,歸自己支配。為了掠奪錢財,他派出宦官擔任礦監稅使,四處蒐括民財。
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右副都御史謝傑批評朱翊鈞荒於政事,親政後政不如初:“陛下孝順父母、尊祖、好學、勤政、敬天、愛民、節約開支、聽取意見、親人和賢人,都不能夠像當初一樣。” 以至於朱翊鈞在位中期以後,方入內閣的廷臣不知皇帝長相如何,于慎行、趙志皋、張位和沈一貫等四位國家重臣雖對政事憂心如焚,卻無計可施,僅能以數太陽影子長短來打發值班的時間。
萬曆四十年(1612年),南京各道御史上疏:“臺省空虛,那些致力於廢除掉,皇上深居二十多年,從來沒有一個接見大臣,天下將要淪陷的憂慮。”首輔葉向高卻說皇帝一日可接見福王兩次。萬曆四十五年(1617)十一月,“部、寺大官十缺六、七,風憲重地空署幾年,六科只剩下四個人,十三道只剩下五人。
明神宗不上朝另一面的好處
萬曆中期後雖然不上朝,但是不上朝之後並沒有宦官之亂,也沒有外戚干政,也沒有嚴嵩這樣的奸臣,朝內黨爭也有所控制,萬曆對於日軍攻打朝鮮、女真入侵和梃擊案都有反應,表示雖然忽略一般朝政,還是關心國家大事,並透過一定的方式控制朝局。
薩爾滸戰役的慘敗也是衰落原圖之一
薩爾滸戰役是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二到三月間,在明朝與後金的戰爭中,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大夥房水庫附近),以及薩爾滸附近地區大敗明軍四路進攻的反擊戰,是明朝與後金遼東戰爭中的戰略決戰。
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農曆二月二十九日,後金軍發現明朝劉綎軍先頭部隊自寬甸北上,杜松率領明軍主力已出撫順關東進,但進展過速,孤立突出。努爾哈赤接到奏報以後,決定以原在赫圖阿拉南駐防的500兵馬遲滯劉綎,乘其他幾路明軍進展遲緩之機,集中八旗兵力,迎擊杜松軍。努爾哈赤說:“大明軍隊確實來攻打我們了,我們南方已有駐兵五百人,就用這些軍隊抵禦南方的敵軍吧。這是明軍聲東擊西的戰術,他們故意讓南方的軍隊先讓我們知道,這是要引誘我們的軍隊開向南方,他們的主力大軍一定會從西邊撫順關的方向來進攻的。我們要先打他從西邊來的軍隊。”
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三月初一,杜松軍突出冒進,已進至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大夥房水庫附近),分兵為二,以主力駐薩爾滸附近,自率萬人進攻吉林崖。努爾哈赤看到杜松軍孤軍深入,兵力分散,一面派兵增援吉林崖,一面親率六旗兵4萬5千人進攻薩爾滸的杜松軍。次日,兩軍交戰,將過中午,天色陰晦,咫尺難辨,杜松軍點燃火炬照明以便進行炮擊,後金軍利用杜松軍點燃的火炬,由暗擊明,集矢而射,殺傷甚眾。此時,努爾哈赤乘著大霧,越過塹壕,拔掉柵寨,攻佔杜軍營壘,杜軍主力被擊潰,傷亡甚眾。後金駐吉林崖的守軍在援軍的配合下,也打敗了進攻之敵,明軍西路軍主將總兵杜松、保定總兵王宣、原任總兵趙夢麟,都在戰鬥中陣亡。明西路軍全軍覆沒。
薩爾滸之戰,以明軍的失敗、後金軍的勝利而告結束。此戰之後,後金軍乘勢攻佔開原、鐵嶺,征服了葉赫部,酋長金臺吉、布揚古被殺死,餘部俱降建州。朝鮮王朝的光海君於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農曆五月,派遣使者去後金致謝,從此對後金與明朝採取中立政策,直至後來仁祖反正。
明朝在明神宗時就開始衰落了,階級矛盾也日益加劇,文官集團的黨爭使得政治日益腐敗黑暗,東北的女真趁虛興起,因而種下了明朝滅亡的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