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漫譚文史

    開創大唐江山的,當然是總司令李淵同志!李世民只是能征善戰的功臣,獻計獻策的謀臣而已。

    李世民當皇帝后,以及後來的他的兒孫們,都極力美化李世民,什麼太原起事時,李世民是主謀啦,李淵只是被動地聽從啦,什麼大部分江山都是李世民打下來的等等。其實,唐朝建立之前,打天下的總司令就是李淵,總指揮就是李淵,李世民的確為老爹李淵的出過不少計謀,李世民也的確是馳騁疆場能征善戰的大將。但是,真正謀劃全盤戰事的,還是總司令李淵。

    就相當於趙匡胤和弟弟趙光義,黃袍加身之後,打天下的總指揮就是趙匡胤,趙光義無論多大的功勞,僅僅是哥哥手下的一員戰將。

    所以,開創大唐三百年基業的人,就是李淵,李世民只是一個幫手而已。

  • 2 # 蟈蟈的文史原創

    唐高祖李淵應該是最沒有存在感的皇帝,也是在史書中被貶低得最厲害的一位,除了他統治時間比較短之外,最關鍵的還是其所處的階段非常特殊,他的前面有臭名遠揚的隋煬帝,其後有別稱為政治完人的唐太宗李世民,夾在這兩個人中間的李淵經常被人忽視,即便提到李淵,也是經常是被批評的物件。如蘇軾是這樣評價李淵的:

    唐高祖起太原,其謀發於太宗,諸子不與也。及克長安,誅鋤群盜,天下為一,其功亦出於太宗。蓋天心之所副予,人心之所歸向,其在太宗者審矣。至立太子,高祖以長立建成,建成當之不辭。於是兄弟疑間,卒至大亂。夫建成不足言也,其咎在高祖。

    蘇軾將很多功勞都歸公於唐太宗身上,而對唐高祖是持有批評的態度,尤其是在立太子這件事情上,唐高祖要承擔主要責任。

    而如題目所問,開創唐朝天下三百年基業,李淵和李世民誰的功勞更大,我認為當然還是李世民,但這並不能否定李淵的功績。

    實際上就太原起兵這件事情上,實際上是李淵策劃的,但是現在大多數記載的都是李世民策劃的,而且還是李世民用計謀逼迫父親起兵的,歷史孰真孰假不得而知。而且在李淵起兵的時候,他已經五十多歲,對於創業者來說,這個年齡確實有點大,已經不是創業的最佳時期,但是這影響不了李淵的抱負和理想,於是帶領自己的兒女,縱橫馳騁,攻城略地,最終攻克長安建立大唐王朝,在這個過程中李淵作為領導實際上是付出很多的努力。

    在建立大唐王朝後,李淵初步建立起整個大唐王朝的政治體系,從中央到地方,一整套完整的官僚體系,保障了整個大唐王朝的正常運轉,而且在經濟、軍事、文化等等方面,都採取了適合大唐發展的政策和措施,而且最終完成了整個國家的統一,以上都是李淵的功績所在。

    但正是因為李淵沒有處理好太子李建成與秦王李世民之間的關係問題,最終導致玄武門之變的發生。李世民透過發動軍事政變,殺死太子李建成,以及他的黨羽四弟李元吉,逼迫李淵立其為太子,後又被迫退位當上了太上皇,徹底讓位於李世民。實際上,在這個過程中,李淵是非常窩囊的,更多的是充滿無奈,也許他作為一名普通的父親是更好的,但是他是一國之君,政治地位的不同,要求他要具備非常不一般的睿智和能力,能夠將宮內、宮外之事統籌協調好,但是李淵並沒有做好,最終導致兄弟相殘事件的發生,而這也是眾多史學家對其批評的焦點和重點。

    而李世民自不必說更多,他的文治武功一直被人們津津樂道,一提到他,我們就會想起“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千古名言,就能想起“房謀杜斷”,就能想起魏徵,還有就是“貞觀之治”等等一些與他有關的歷史典故和故事。學界對他的雄才偉略和他對中國歷史所作出的重大貢獻給予了積極肯定。《劍橋中國隋唐史》評價其:對後世的中國文人來說,太宗代表了一個文治武功理想地結合起來的盛世。國家由一個精力充沛但聰明而謹慎的皇帝治理,他牢固地掌握著他的帝國,同時又一貫謙虛耐心地聽取群臣,這些大臣本人也都是卓越的人物的意見。太宗的施政作風之所以被人推崇,不僅由於它的成就,而且由於它接近儒家的納諫愛民為治國之本這一理想,另外還由於它表現了君臣之間水乳交融的關係。

    而蘇軾對其評價也非常高:予觀漢高祖及光武,及唐太宗,及我太祖皇帝,能一天下者四君,皆以不嗜殺人者致之,其餘殺人愈多,而天下愈亂。太宗之從諫近乎聖。

    司馬光評價他為: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蓋三代以還,中國之盛未之有也!

    經李世民君臣二十三年的努力,社會安定、經濟恢復並穩步發展,對外武功顯赫,至公元652年即唐高宗永徽三年,人口達到三百八十萬戶,奠定了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年間大唐盛世的基礎,被稱為貞觀之治。首都長安和陪都洛陽稱為世界性的大都會。

    對外關係方面也呈現出繁盛的景況,貞觀後期,四夷大小君長,爭遣使入獻見,道路不絕,每元正朝賀,常數百千人。

    而正是因為李世民將大唐王朝的發展推向了頂峰,所以大唐對海外的影響也十分巨大,在宋代,“唐”就已經成了東南海外諸國對中國的代稱,他們一直將中國或與中國有關的物事稱之為“唐”,稱中國人為“唐人”,中國姓氏為“唐姓”,中國衣飾為“唐衣”,中國商船稱為“唐舶”或“唐船”,而從海舶上轉販到的中國貨物則被稱為“唐貨”,可以看出唐朝的影響力,而這些與唐太宗李世民都有著很大的關係。

    所以,綜上所述,在李淵和李世民之間進行比較究竟誰對大唐的貢獻大,自然是李世民,但是我們不能否認唐高祖李淵的功勞。

  • 3 # 自飛蟲

    我個人認李淵對建唐朝貢獻最大!理由:1.大家都看過李淵勸兵的戲。李淵之老表隋楊廣好色貪圖,其姑母李淵母親六十大壽,隋楊廣來李府與姑母拜壽!席間,觀見李淵之妻杜氏夫人花容月貌,即起邪念之心,當著眾客調戲杜氏夫,並用下十棋作賭注:“君輸棋隋氏江山轉讓於李,臣輸棋要納杜氏夫人為妻。李淵視楊廣欺人太甚,舉棋盤隔桌打落楊廣門牙二齒……!楊廣羞怒……回去後兵髮長安(陝西、李瓦駐地)!兵圍李府,最後李淵勸兵退陣(把楊廣無德之事來龍去脈告知隋兵),隋兵知道內幕實情後,自動退兵。最後在秦瓊秦叔寶的協助下,反隨建唐……!

  • 4 # Zh上善若水W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傳奇的王朝,關於這個朝代的建立過程,我想許多對這段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們一定不會陌生了。但是關於這個建立的過程裡誰的功勞更大,從古至今一直是總說紛紜。

    從貞觀之治開始,就有許多人認為真正締造唐朝的不是李淵,比起李淵,他的兒子李世民顯得更為有勇有謀的多。但是近年來,出現了新的觀點,認為李淵被人們遠遠的低估了,他在唐王朝創立國家的過程中所做出的貢獻和功勞是要遠遠大於李世民的。那麼究竟誰的功勞更大一些呢?

    李淵和李世民父子都是建立唐朝的功臣,不過李淵是長輩開國一事自然還是要交給他來完成。不過總有人認為李世民的功勞要大於李淵,真正打下大唐江山的人其實是李世民。但李淵卻沒有平等對待李世民,還將太子位傳給李建成,這才導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實際上李世民的確對開唐有功,但論功績李淵也不會在他之下。李淵才是滅隋建唐的核心人物,這點是不用懷疑的。

    歷史上普遍認為,唐高祖李淵的江山是李世民打下來的,有人甚至直接就把李世民稱作“開國皇帝”。甚至按《資治通鑑》記載,玄武門政變之前,李淵曾給李世民說過“江山是你打下來的,我要把江山傳給你”這樣的話。那麼,大唐江山真的是李世民打下來的嗎?真的是“兒打江山父親坐”嗎?李淵在打江山的過程中,真的沒有發揮過什麼作用嗎?

    誠然,李世民在打江山的過程中,帶領軍隊出生入死,南征北戰,確實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認為李淵在這個過程中,沒有起到什麼作用,其實是很不公平的。實際上,古代諸侯要想獲得天下,並不完全靠拳頭硬。你就算打起來厲害,你也不一定能獲得大家的認可(比如項羽就天下無敵,但他最後眾叛親離)。你要是得不到大家的認可,你也就不太可能獲得天下。李世民確實打了不少勝仗,但如果沒有李淵,李世民就算能打,也是很難獲得天下的。那麼,李淵究竟發揮了什麼樣的作用呢?

    一、李淵有“皇親貴族”的身份。李淵本身是西涼開國皇帝李暠的後裔,家中世代顯貴,從西魏到北周到隋朝,李淵祖上都是朝中高官重臣。還有,李淵的母親又是隋文帝的獨孤皇后的姐姐,可以說其皇親國戚的身份是非常明顯的。同時,李淵還是唐國公,是一個非常有分量的諸侯。正因為李淵身份顯貴,因此,當他宣佈隋煬帝無道,樹立起反隋大旗的時候,天下人都很擁護李淵,都積極地加入到李淵的“唐”政權裡來。

    有人可能說,李世民是李淵的兒子,李淵祖上所擁有的,李世民祖上也擁有啊。但是,李世民並不是唐國公,再說了,他還只是李淵的二兒子,並不是長子。顯然要是沒有李淵出頭的話,李世民是沒有號召力的。實際上,當初李世民就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所以當初起事的時候,他極力攛掇李淵,讓李淵承頭。當李淵不答應的時候,李世民甚至不惜把隋煬帝的宮女搞來,讓李淵“酒後亂性”,犯“欺君之罪”,從而不得不承頭幹。

    我們再看看劉邦,他老爹劉太公也還活著,但他為什麼沒有回去把他老爹攛掇起來,承頭造反呢?就是因為劉太公只是一介平民,捧起來也沒用。李淵正是因為身份顯貴,有巨大的號召力,所以李世民才要他爹來承頭的。

    二、李淵有“必為人主”的傳說。古人認為,朝代並不是隨便改換的,有所謂的“命數”。一個朝代就算再腐敗,如果“命數”沒有完,如果沒有新的“真命天子”出現,朝代也不會改換,還得往下延續。只有出現了“真命天子”,大家才會覺得,天下確實應該變了。

    而李淵就是有這種“真命天子”的傳說的。當年,他還是唐國公的時候,有個叫史世良的算命先生,就說李淵“骨法非常,必為人主,願自愛”。這件事,在當時是傳揚出去了的。正因為傳揚了出去,大家才覺得李淵是“真命天子”,因而才積極支援他。李世民卻並沒有這樣的傳說。沒有這樣的傳說,他的號召力顯然是不強的,因此,他所獲得的擁戴也是不大的。

    三、李淵有“四通八達”的人脈。李淵性格豪爽,喜歡結交天下豪傑。當時他利用唐國公的身份,結交了不少人,招攬了不少人才。而他喜歡結交天下豪傑這件事,還曾被隋煬帝猜疑。但是,正是因為李淵結交了不少人,招攬了不少人才,因此,他才具有了四通八達的人脈。而這些人脈,也是李淵最終迅速做大做強的重要原因。

    李世民也結交了不少人才。不過,李世民之所以能夠結交到人才,根本的原因,還是他利用“唐國公二公子”的身份。如果沒有這樣的身份,他就算樂善好施,對人真誠,誰又願意跟隨他?像《水滸傳》中宋江那種,本身並不顯貴,實際上要結交到人才,是不太真實的。而柴榮能結交到人才,顯然要真實得多。

    四、李淵有“第一桶金”的積累。唐朝的江山,雖然最後主要是靠李世民打下來的,但是,積累“第一桶金”,靠的則是李淵。615年,李淵靠鎮壓母端兒的農民起義軍,收編了一萬人。接著,李淵又擊敗了絳州的盜賊柴保昌,又獲得了數萬人。617年,李淵又討伐歷山飛賊甄翟兒,又獲得不少人馬。後來,他在打突厥的過程中,又招收了不少人馬。這樣在起兵之前,李淵實際上已經有好幾萬人馬了。這些人馬,為李淵起兵造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可以說,沒有李淵的這些人馬,李世民後來南征北戰,就沒有抓手。

    唐朝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制度,在李淵時期基本上初具規模,為後來的唐太宗時期貞觀之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很顯然,如果把唐朝的興盛都歸功於李世民的貞觀時期是不太恰當的,因為唐高祖李淵所做的一切努力,讓唐王朝邁出了走向繁榮富強的第一步。

    從以上四點可以看出,李淵在唐政權做大,獲得天下的過程中,所起的所用,實在是至關重要的。對於歷史,我們更應該客觀理性的看待,要分辨哪些是虛假的,哪些才是真實的,關於他們兩人的功勞大小爭論了許多年,但是如果想要對他二人的功績進行評定,那麼勢必要對二人進行重新評價,你怎麼看呢?

  • 5 # 飝洲——平頭哥

    我認為是李世民。一,在造反問題上,李淵確實有造反之心,也在暗中招兵買馬,但是他遲遲不定,等待時機成熟,他卻忘了,時機抓住了叫時機,抓不住就不叫時機,等時機成熟了,那時候估計也就晚啦,假如推遲兩年造反,要是被別的反王率先入駐關中,攻克長安,那李淵他們就很被動,想造反南下先得攻克潼關,退後就是突厥,李世民就是看中這點,使點小手段,逼迫李淵提前,這叫搶佔先機,率先進兵入駐長安,進可出潼關,退可回山西

    二,在籠絡人才和發現人才上,李淵不如李世民,以至於最後玄武門之變,李世民逼宮,沒有一個大臣出來替李淵分擔說話,還有大唐戰神李靖,因為一點二十年前的小事,差點被李淵給殺了?幸虧李世民,要不就沒有大唐戰神了!

    三,李淵在太子問題上意志不堅,總是給李世民空頭許諾,以至於才釀成後來的玄武門之變,在立太子問題上,李世民要比李淵意志堅定多了,哪怕太子李乾從小摔壞了腿,成了瘸子,李世民也沒想過廢除,一直到長大成人都是太子,將來的瘸子皇帝,最後廢除是因為太子自己不爭氣,做出了大逆不道才給廢除!

  • 6 # 歷史的影子

    從貞觀之治開始,就有許多人認為真正締造唐朝的不是李淵,比起李淵,他的兒子李世民顯得更為有勇有謀的多。但是近年來,出現了新的觀點,認為李淵被人們遠遠的低估了,他在唐王朝創立國家的過程中所做出的貢獻和功勞是要遠遠大於李世民的。那麼究竟誰的功勞更大一些呢?

    首先,歷史都是由最後的贏家進行書寫的,近年來認為李淵被低估的人們持有這樣的觀點,他們認為許多在李世民統治時期寫下來的歷史有著可以歪曲並且吹捧他的嫌疑。許多屬於李淵的功勞都在這之後的歷史書寫中被掩蓋了。在《大唐創業起居注》中對當時的描寫就是相對的可信的,在這一本史料裡,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與其他歷史中完全不同的李淵。這本書裡的李淵更加的具有雄才大略,在這本書裡,那個真正發起反抗並且攻入長安的總指揮是李淵。

    對於李淵的政治軍事才能,我想大部分人都是沒有異議的,在《起居注》裡,是這樣描寫他們最初起義的場景的。公元616年,當時李淵因為被突厥人奪走了鎮守的地方惹得楊廣十分生氣,也因此被楊廣抓起來,但是因為當時他的兒子大多數都不在身邊,那時候他雖然想要起兵,但是身邊只有李世民卻不是一個最好的機會,於是他只能選擇繼續等待。

    但是因為突厥人的進攻並沒有停止,楊廣又急需要用人,他只好再次把李淵放出來,讓他為自己作戰,但是這個時候卻是李淵造反的良機,在聯絡其他幾個兒子後,他們開始了自己的行動。

    很快,開始了自己的一系列行動。在這樣的精心準備下他開始了反隋的大業。但是在其他史書的記載裡,就和這本有著很大的區別,在其他的歷史書裡,主導者從李淵變成了李世民。精心策劃和安排好所有事情的人都變成了李世民,等到要開始起義的時候他才把事情告訴李淵,這時候李淵雖然吃驚但是已經沒有退路了,在這裡李淵成了一個非常被動的角色。

    那麼到底哪一份歷史更可信呢?我認為這就要看各位自己的傾向了。但是我仍然認為正史是很難被篡改的,因為就算史官在其中做許多手腳,也是很難做到沒有絲毫漏洞的。加上唐朝建立的時間並不短,牽涉的人物也非常多,所以如果只是單純的做手腳很難做到這麼完美。雖然還是可能有著一些美化李世民,但是我仍然傾向於這些歷史整體來說是非常真實的。

    加之當時李世民在幾次重要事中做出的關鍵決定,可以說是對唐朝的建立立下了非常大的功勞。我們不能否認李淵的能力與才幹,但是卻也無法無視李世民在這場起義中做出的巨大貢獻,他的功勞應當是大於他的父親的。所以說唐朝創立的最大功勞是無法都算在李淵的頭上 ,加上李世民當時的一系列政策,包括對人才的重視,也是給唐朝的建立奠定了很大的基礎。如果沒有他的許多行為,那麼唐朝是不會有著這麼一群有能力又願意為國家盡忠的臣子的,如果沒有他們,那就很難鑄就了之後的盛世。他對這個朝代盛世出現的推動可以說是巨大的,如果沒有他那我們一定不能看到大唐的盛世。

    對於歷史,我們更應該客觀理性的看待,要分辨哪些是虛假的,哪些才是真實的,關於他們兩人的功勞大小爭論了許多年,但是如果想要對他二人的功績進行評定,那麼勢必要對二人進行重新評價,你怎麼看呢?

  • 7 # 華夏大歷史

    李淵作為大唐的開國君主,所起的作用是很大的,雖然說天下幾乎是李世民打下來的,但如果李世民沒有父親李淵作為堅強的後盾,李世民也不可能打下江山。

    李淵作為隋朝的唐國公,是一個很有影響力的人物,他站出來發起推翻隋朝的暴政統治,一下子就得到了很多人的擁護。

    所以李淵的影響力是李世民打下天下的基礎,李世民成功的平臺是由李淵所提供的,打天下李淵、李世民都是功不可沒的。

    但在治理國家上李世民的能力或許超出其父李淵,大唐王朝能夠延續幾百年則是離不開李世民的治理。

  • 8 # 婉兮歷史

    開創基業功勞當屬李淵,但是開創後來的貞觀之治功勞當屬李世民,其實李世民的確是一個有勇有謀的皇子,但是皇帝的位子還真輪不到他來做,太子李建成才是李淵欽定的儲君,所以後來才會有玄武門之變的發生,李世民射殺了太子李建成還逼著李淵退位,本來這是一件有悖綱常的事情,就因為李世民太有能力了,把唐朝治理的欣欣向榮,成為古代經濟發展巔峰的王朝之一,這樣的功勞極大程度為李世民增色不少,並且又因為李世民指導修史書的人,所以流傳下來的史書裡面都寫著李建成功績平平不說,還陰險狡詐幾次三番陷害李世民,甚至連李淵反隋的主要功勞也算在李世民的身上,李淵只是個配角罷了,這都是為李世民玄武門之變的發生埋下伏筆,也說明了李世民繼位也是迫不得已的,被逼迫的,可見歷史都是勝利者書寫的,但是李世民能重新修史書只能改現在正在寫的,已經成型的李世民也毫無辦法,所以當年反隋李淵到底是主動還是被動就得看溫大雅寫的《大唐創業起居錄》。

    這個溫大雅是李淵身邊的史官,並且李淵如何謀劃反隋,以及如何當機立斷起兵造反都寫的清清楚楚,其實為什麼說對於唐朝的建立李淵的功勞大呢?主要就是因為李淵身上的貴族身份,李淵祖上都是貴族,李淵的姐姐還是隋文帝獨孤皇后的姐姐,李淵自身還是唐國公,並且在李淵身上還有一個日後必為人主的預言,要知道古代王朝無論多麼腐敗,要是沒有什麼命定的真命天子存在那就說明這個王朝還是有氣數在的,可是李淵出現了既是貴族又是被預言的人主,所以李淵起兵造反號召力就很強,而李世民既不是長子也不是嫡子不過就是個二公子,所以沒有什麼號召力。

    李淵是個有勇有謀的人,並且李淵反隋是經過策劃的,當年攻打突厥因為失敗所以隋煬帝大怒就把李淵抓起來了,這時候李淵就很生氣打算造反,但是當時身邊只有李世民一個兒子在,李淵忍了,後來隋煬帝又派李淵攻打突厥並且這時候李建成等兒子都在李淵身邊李淵才敢造反,可見那時候李世民還沒有多厲害,最起碼只有李世民一個兒子在的時候,李淵是不敢輕舉妄動的。

    李淵還是一個性格開朗豁達的人,並且結交天下有識之士,這一點還被隋煬帝猜忌過,可見李淵的成功絕不是偶然,而是一點一點積累的,李淵是積攢唐朝第一桶金的人,而李世民則是開創唐朝盛世的人,兩個人可以說都很厲害,如果沒有李淵造反唐朝可能不會建立,但是如果沒有李世民勵精圖治也就沒有唐朝三百年基業,萬國來朝的盛況,但是絕不能把建立唐朝這件偉業算在李世民身上,因為那時候李世民無論是軍功還是政治都很稚嫩,做這些根本不可能,太子李建成也就不是平庸之輩,不然的話為什麼李淵就沒有過廢太子的想法呢?可見這兩個人也需要辯證的看。

  • 9 # 雨夜v風聲

    從歷史記載來看,就是整個大唐創業,其實都是李世民的功勞,李淵其實很昏庸無能,只不過他是我老爹,只好他先當皇帝,他百年之後,我再當皇帝,所以我是真正的開國之君。

    而那個李建成呢,他只是因為比我大一點,是嫡長子,所以他當了太子,而實際上他沒有什麼功勞。

    現在我們看到的史料,包括《二十四史》正史裡面,《新唐書》、《舊唐書》的記載,其實都不太可信,可這些歷史是修改過的。

    其實李世民也沒歷史記載功勞那麼大。李淵那是開國皇帝,造反那時李世民才十幾歲,大唐第一座都城長安還是李建成打下來的。

    如果要說功勞大的話,也應該是開國皇帝功勞大!

  • 10 # 小南史

    關於李淵和李世民的功勞誰更大,這很明顯是李淵,沒有李世民,還有李建成,雖然可能成就不會這麼大,但是李建成守成還是可以的,而且根據史料記載,李建成只是不忍心手足相殘而已,並不是一個昏聵無能之人。相反,如果沒有李淵,唐王朝肯定不會有。

    李家是屬於貴族的,隋朝末年的時候李淵被楊廣發配到了太原做了一個留守,千萬不要小看這個職務,也正是有這個職務,李家才有資本起兵的,所以從這一點來講,李淵當時起義的時候可以說是具備了天時地利人和,李淵這個人是非常老謀深算的一個人,他沒有做第一個起兵造反的人物,而是在全國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以後,他才決定起兵造反的。

    李唐剛剛建立,並不是一個深入人心的王朝,關西門閥裡有野心有能力也有名望的人多了去了,李淵要不是當時處在太原留守這個位置上,長安輪不到他來佔,將權力控制在自己親族手裡,並不算什麼大問題,而且後期李靖滅梁,不是李淵將軍事全部託付於他,難道還是李世民不成,李淵要斬李靖的時候,李靖還沒顯示出他名將的潛質,用這點說李淵不能用人才,是不是有點胡說八道了。屈突通也是降將,李淵不也能用之獨當一面嗎?

    當然了,李世民在後來的一切所做所為確實是超越了李淵,但是就憑這個說要比李淵的貢獻更大,其實也是很難的,雖然守業很難,但是開創比守業更加艱難,李世民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站在李淵的基礎上來完成的。

    總而言之,李淵就像是建房子的地基,李世民是依託在這個地基之上把房子蓋的更高更大,但是如果沒有地基,一切都是虛幻的,所以說,不管如何,就只拿李唐王朝來講,唐高祖李淵的功勞肯定要比唐太宗的功勞更大。

  • 11 # 奇趣講史

    開創唐朝天下三百年基業,李世民功勞最大。

    縱觀盛唐三百年,出現過經濟繁榮昌盛,百姓安居樂業、社會穩定發展的局面,這都要說起建國時的來之不易,和建國後的政策,改革發展變化。李淵和李世民兩個人功勞都大,但李世民的功勞才是最大的,具體如下。

    引言

    唐朝(618年—907年),是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是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

    唐朝是版圖最大,亦是唯一未修建長城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唐朝自攻滅東突厥、薛延陀後,天子被四夷各族尊為天可汗,又借羈縻制度徵調突厥、回鶻、鐵勒、契丹、靺鞨、室韋等民族攻伐敵國,並讓南詔、新羅、渤海國、日本等藩屬國學習自身的文化與政治制度。

    在詩、書、畫各方面湧現了大量名家,如詩仙李白、詩聖杜甫,顏筋柳骨的顏真卿、柳公權,畫聖吳道子、李思訓,音樂家李龜年等。唐朝文化相容幷蓄,接納海內外各國民族進行交流學習,形成開放的國際文化。唐朝與當時阿拉伯帝國並列為世界上最強盛的帝國,聲譽遠揚海外,與亞歐國家均有往來。

    1.

    李淵的功勞

    李淵,字叔德,隴西 成紀(今甘肅秦安縣)人,漢族,他是西漢 大將軍 李廣的二十三世孫、十六國時期西涼開國君主[武昭王]李暠(也作李皓)的六世孫。父李昞,北周時歷官御史大夫、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母為隋文帝獨孤皇后姐,故特見親重。隋煬帝即位後,李淵任滎陽(今河南鄭州)、樓煩(今山西靜樂)二郡太守。

    晉陽兵變

    在公元604年,楊廣弒父殺兄登基執政政後,又窮兵黷武征伐高麗,並大興土木,修宮殿,鑿運河,修馳道,把社會經濟推向絕境。史稱“黃河之北,則千里無煙;江淮之間,則掬為茂草”。廣大人民“百姓困窮,財力俱竭,安居則不勝凍餒,死期交急,剽掠則猶得延生,於是始相聚為群盜”,最終演變為全國各地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

    在山西,公元615年~617年之間,農民起義達到高潮,先後有六七支起義隊伍轉戰各地。在山西南部,有毋端兒起義軍,眾至數千人,曾進攻龍門縣(今山西河津市);有敬盤陀領導的絳郡(治今山西新絳縣)起義軍,眾至數萬人。在山西中部,有甄翟兒領導的“歷山飛”起義軍,多次進攻太原。

    在這樣形勢下,公元615年(大業十一年),隋煬帝任命李淵為山西、河東慰撫大使,命其剿滅活躍在今山西地區的起義軍。

    李淵到河東後,先後擊敗了甄翟兒、毋端兒、敬盤陀等人領導的起義軍,得到隋煬帝賞識。公元616年(大業十二年)初,李淵被任命為太原道安撫大使,並擁有黜陟選補郡文武官、徵發河東兵馬的特權。七月,隋煬帝南下江都(今江蘇揚州市)前,任命李淵為太原留守,另派王威、高君雅為副留守,讓他們監視李淵。

    後來李淵聽從劉文靜等人的建議,制定了“乘虛入關,號令天下”的戰略。當時天下雖然群雄並起,但許多人並無大的志向,只圖據地自保,或是瞻前顧後,猶豫不決。李淵的起兵戰略,以入關奪取長安為軍事目標,以開創帝業,最終取代隋為政治目標。

    成就霸業

    七月初四日,李淵在晉陽宮城東的乾陽門街軍門前豎白旗誓師,並任命四子李元吉為鎮北將軍、太原郡守,讓其留守晉陽。李淵在誓文中歷數了隋煬帝楊廣的種種罪惡,宣佈要“興甲晉陽,奉尊代邸,掃定鹹洛,集寧寓縣”。初五日,李淵親率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及義師甲士3萬自太原揮兵南下,直指關中 。

    七月,李淵與長子建成、次子世民揮師南下,先後破霍邑(今山西霍縣)、渡黃河,向西南挺進。當時,隋煬帝遠在江都(今江蘇揚州),關內隋軍力量薄弱;中原瓦崗軍與王世充激戰方酣,均無暇西顧。因此李氏父 子進軍神速,十一月間攻入長安。李淵進入長安不久,就宣佈遙尊隋煬帝為太上皇,擁立煬帝孫代王楊侑為帝,改元義寧,是為隋恭帝。恭帝進封李淵為唐王,以李建成為唐王世子;李世民為京兆尹,改封秦國公;封李元吉為齊國公。公元618年(義寧二年)李世民徙封趙國公。公元618年3月,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五月,李淵即位,國號唐,建元武德,定都長安,是為唐高祖。

    刑律修訂

    唐高祖時就令臣下制訂《唐律》,至唐太宗時完成了這一工作,637年(貞觀十一年)頒佈全國。《唐律》共502條。刑名有笞刑五等,杖刑五等,徒刑五等,流刑三等,死刑二等,凡二十等。這些內容基本上都是沿襲隋的《開皇律》。唐高宗時,又令長孫無忌等撰《唐律疏議》三十卷,解釋律令條文。此書今存,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一部完整的法典。

    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唐律對勞動人民極力壓制。農民必須向國家交納租調課稅。為逃避賦役而脫漏戶口、謊報年齡、私自出家的,也要遭受輕重不等的刑罰。官私財物都受法律保護,對盜竊者判刑很重。部曲和雜戶被定為低人一等的賤民,而奴婢則又低於部曲和雜戶。他們和地主、官僚犯同樣的罪,但量刑的輕重完全不同。從維護封建國家利益出發,在《唐律》中也有一些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防止地主官僚過分迫害人民以緩和階級矛盾的規定。如對地主官僚“佔田過限”、“妄認盜賣公私田”、“在官侵奪私田”等不法行為,也定有懲治律條。州、縣及裡等地方官須依均田令進行土地還授,地方官“諸差科賦役違法及不均平,杖六十”,擅自加重賦斂的,以坐贓或枉法論罪。因此,《唐律》的制訂有穩定社會秩序、促進生產發展的積極的一面。

    總的來說李淵在初期創業困難重重,來自四面八方的威協都妥善的處理了,裡面即得到了高人相助,也讓自己的軍隊兵強馬壯,人格魅力了不起。

    2.

    李世民的功勞

    唐王朝給西北各族君長的璽書對太宗亦沿用此稱。天可汗是唐代少數民族首領對唐太宗的尊稱,太宗皇帝成為了當時天下的共主。唐太宗於隋開皇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599年)出生於武功別館,是唐高祖李淵與竇皇后的次子。

    貞觀之治

    第一,唐太宗君臣論治。唐太宗與大臣們經常議論歷代王朝興衰成敗的原因,經常以亡隋為戒,注意對人民的剝削壓迫要有所節制。

    第二,選賢任能,兼聽納諫。唐太宗堅持任人唯賢,不因血緣、地域甚至是政敵而舍賢才。因此能夠從各階層蒐羅許多傑出人才。並注意對地方官吏的任用和考察。他能夠兼聽眾議,注意納諫。其臣下敢於犯顏直諫,形成了封建社會中少有的良好政治風氣。

    第三,輕徭薄賦,發展生產。唐初賦稅徭役比隋朝有所減輕,尤其力役徵發,比較有節制,注意不奪農時。對災區免除租賦,開倉賑恤。另外還緊縮政府機構,以節省政府開支,減輕人民的負擔。並透過"互市"換取大批牲畜,用以農耕。

    輕刑,修訂法律。唐太宗讓臣下按寬簡原則修訂法律,制定出《貞觀律》

    第五,佈德懷柔,民族關係密切。對於依附的各族,一般不改變其生活方式,社會制度尊重其習俗,任命各族首領以統轄本部。還透過"和親"進一步發展民族關係。唐太宗被少數民族尊奉為"天可汗"。

    大破突厥

    629年,關中豐收,生產得到了恢復;唐太宗的統治也已初步鞏固。那時突厥地區連年遭到霜旱天災,牲畜大量死亡。頡利加重對各部的勒索,各部紛紛叛離。唐太宗認為時機成熟,就在這年冬天派大將李績、李靖帶領十幾萬軍隊出擊突厥。第二年,追擊突厥至陰山以北,俘虜了頡利可汗,東突厥滅亡。

    和親政策

    他認為北方少數民族的風俗,政權多由后妃操縱。公主出嫁,生了兒子,就是他的外孫。外孫作可汗,不會騷擾唐朝。所以出嫁一個公主,可以保證北方三十年無事。

    太宗從波瀾壯闊的農民戰爭中認識到人民群眾力量的偉大,吸取隋朝滅亡的原因,非常重視老百姓的生活。他強調以民為本,常說:“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輕徭薄賦,讓老百姓休養生息。唐太宗愛惜民力,從不輕易徵發徭役。他患有氣疾,不適合居住在潮溼的舊宮殿,但他一直在隋朝的舊宮殿裡住了很久。他還下令合併州縣,革除“民少吏多”的弊利,有利於減輕人民負擔。

    所以結論得出,李世民功勞大,可謂是青出於藍而盛於藍!

  • 12 # 斌哥居丹霞

    大唐帝國的開國之君雖然是由李淵來做,但是,確實不可否認李世民在建唐路上所出的那些力。

    再到之後的唐朝統一路上,李世民的作用就更不用多說了,從618年建國到624年完成統一,這七年時間裡李世民確實為唐朝立下了很多功勞。

    所以,我覺得相對於李淵,還是李世民的功勞要大一點。

    李世民在反隋建唐中起的作用李世民勸李淵起兵

    雖說之前李淵也有想起兵反隋的想法,但是卻一直沒有實施,猶豫不定。

    最後還是李世民逼了一把他父親李淵,雖說手段不怎麼光彩,當時李世民是把隋煬帝的宮女叫來,讓李淵“酒後亂性”,犯“欺君之罪”後才不得不起兵的,如果真的要等李淵等待那所謂的好時機,那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了。

    所以說,李淵能在太原起兵,最大的功勞還屬李世民。

    起兵後李世民的作用

    李淵在太原起兵後,大部分兵馬都是靠李世民招募過來的,並且李世民在霍邑之戰中也發揮了他文武雙全的能力。

    公元617年,李淵率軍進攻霍邑,那時正逢秋雨連綿之季,天天下雨導致無法正常開戰,再加上道路的泥濘,軍糧運輸困難,這樣的天氣之下兩軍相持數日,李淵軍隊即將到軍糧將盡的時刻了,如此情況下李淵就想要退兵了,最後還是李世民勸告他後,才決定不撤兵。

    李世民原話:今兵以義動,進戰則克,退還則散;眾散於前,敵乘於後,死之無日。不久天氣放晴後,在進攻霍邑的戰場上,其主力還是李世民,史書記載李世民:砍殺數十人,兩刀皆缺,流血滿袖。

    大唐建立後,統一路上李世民的作用

    唐朝建立後,它的統治地區也不過就關中和河東一帶,因此李世民就經常出征,來完成統一。

    統一路上李世民一共收復了四個地區,即薛舉的西方地區、劉武周的北方地區、王世充和竇建德的華北地區、徐圓郎的山東地區。

    真的可以說整個大唐江山都是李世民打下來的,甚至連李淵都有點怕李世民的功勞了,他怕李世民在百姓眼中的聲望高過自己,所以大部分戰爭都不再讓李世民掛帥了。

    反觀李淵就沒有想李世民一樣拿得出手的戰績和對大唐的功勞了,李淵唯一拿得出手的我覺得也只有關隴集團這一背景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詩必須有好的意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