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微雨輕風

    ◆◆◆◆◆◆精彩分享◆◆◆◆◆◆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先說下詩的意境,意境:是我國文藝美學的一個重要範疇,無論是古典詩歌還是現代詩歌,只要是詩歌藝術的精品,無不以美的意境令人陶醉。我們在閱讀和欣賞古典詩歌作品時,要透過語言的媒介,進入作品的意境中去感受和領悟作品的意境之美。

    首先,應該弄清楚什麼是意境。王昌齡在《詩格》中說:“詩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日,情境,三日意境。物境一,欲為山水詩,則張泉石雲峰之境,極麗絕秀者,神之於心。處身於境,視境於心,瑩然掌中,然後用思,瞭然境象,故得形似。情境二,娛樂愁怨,皆張於意而處於身,然後馳思,深得其情。意境三,亦張之於意,而思之於心,則得其真矣。”這裡所說的三境中,“物境"即客觀的景象之境,“情景”即主觀的感情之境,《意境”則是作者的主觀情意與客觀物境的高度融合,是優秀詩歌作品必須達到的一種藝術境界。

    其次,要弄清楚“意”(情)與“境”(景)的主要特點和關係,因為所有的詩詞都涉及到“情*和“景*的內容,所有好的詩詞中的“情“和“景都達到了水乳交融。需要指出的是,在意境的形成中,“景是基礎,“情”、“意才是主導。“意境"中的“景"是“情中景”,並不等同於生活中自然形態的“景”,它既是喚醒詩人特定感情的“景”,也是在此種特定情感支配下所創造的“景”,所以,總能給人以強烈的感情上的激動。因此,我們在欣賞古典詩詞時一定要領會詩人描繪的意境,才能在思想感情上產生共鳴。在詩歌特別是古典詩歌的閱讀欣賞中,只有體味到了詩歌的意境美,才算真正讀懂了。

  • 2 # 晨聖

    寫詩肯定要設定好的意境,有意境的詩詞才能耐讀,才有美感,藝術境界才高。但是現在的詩詞歌賦,我看到的意境,有的很好,有些確沒有達到詩詞的要求。不過沒有關係,學習寫作讚賞娛樂而已,不要太認真了。

  • 3 # 一一奧查一一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不一定。例如:你吃飯了嗎

    我吃了

    吃什麼呀

    還有什麼吃的呢

    不就是吃飯啊

    這些東東只要發表在詩刊,廣播,電視,新聞裡,不紅火也得紅火。就是李白、杜甫或其它者再世也只能幹登大眼,無可奈何!

  • 4 # 紅高梁黑土地

    所謂意境,就是作者的靈感在某一時觸景生情有一大啟發,這與當時的外在環境與心靈的波動產生共鳴,比喻陳老總的梅嶺三章,就是典型由感而發,當然也有遊山逛水,欣賞景色,遊哉優哉的狀態下由感而發,創造了千古名句,所以說有好的意境,創造更好詩詞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還有就是文化的功底也是主要的,沒有深厚的文化底薀,瑾憑想向,閉門造車是行不通的,孔夫子造字,讓字認識了你,而你卻不認識它,這就是你的短扳,吳承恩老先生寫出西遊記,雖說神話,但對一座山,一條河都寫的那麼壯觀,並非都身臨其境,而是深厚的文化底蘊,描寫的活靈活現,經千百年而不衰,令今人汗顏,所以說,光有意境,沒有夯實的之化基礎也是行不通的。

  • 5 # 您隔壁的鄰居老王

    扯淡。《詩經》裡面那麼多口水話,有什麼意境?樂府詩裡“乃敢與君絕”這些有什麼意境?那你能否認這些詩不是經典?

  • 6 # 小小咋

    意境從字面上理解,“意”為意象,“境”為境界,所以意境就是到了一定境界的意象表達。意象是什麼?境界又是什麼?

    意象是意思的形象,也就是世上物體反應在我們大腦中的形象。境界既是指人的思想覺悟和精神修養達到了某種地步。意象是人類大腦意識活動的產物。也就是說我們說到意象,就已經超出了對客觀事物的描述,在詩詞創作中的寫景、寫物、敘事的時候已經加入了本人的感情渲染。境界是指人的思想覺悟和精神修養,一個人的思想境界如何,實際上指的是一個人的思想覺悟和精神修養的水平如何。其實也就是一種相對高度。

    寫好詩一般有哪些標準:

    一、意境:作者必須獨立完成立意造境,意境可以採用情景雙兼的手法。

    二、詞采:作者必須具備豐富的語言能力,高超的想像空間,且表達自如。

    三、形象:詩應主旨分明,形象生動。言之有物,言之有據,言之有理,言之有指。

    四、寄興;也就是寓意。古人云,詩言志。詩為心聲。就是要把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和與強烈的思想感情充分地展示出來。

    綜上所述,好詩一定需要意境,詩不一定必須有好的意境。

  • 7 # 歪廬

    追求好的意境肯定是寫詩的終極目標,但是也不能說意境不好就不是詩。

    其實這得從詩的作用和形式來說。

    首先,說說作用。最早能寫詩的,其實都是古代的“高知”,普通人說的都是民謠,順口溜之類,後來經過收集整理加工有了詩經、古詩十九首等。到了唐宋以降,詩作為一種固定的文學形式,起著敘事、說理、遣懷的作用。而且現在傳頌的詩,都是內容、形式、意境的上上品,還有更多的普通詩作沒有被傳頌。

    特別是敘事和說理,像白居易的《長恨歌》和朱熹的“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也是鳳毛麟角。

    再說說形式。詩詞本就是文字的提煉,要用幾個字幾句詩來表達一箇中心思想,無論是敘事說理還是遣懷,肯定要“字斟句酌”的。古代人本身寫東西就很“工”很“整”很押韻,在這基礎上,對詩詞的要求更高。特別是華人經常講“意在言外”,這種老外理解不了的“玄學”,只有華人自己能明白這個意境說。

    所以說,寫詩這種事,肯定是要追求意境,但是有人就要用詩給家人寫封信,也沒必要苛責意境。

    用現在的話說,能寫段子的都是段子手,但是不是所有段子手都有金句。

  • 8 # 晨哨

    答,

    好詩的意境,

    應像詩畫一樣美,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有身臨其境之感,有回味,餘音繞樑之感,

    詩要有魂,有詩眼,有境界,要大氣,有

    正能量,有如沐春風之感。

    拙作,請尊師斧正,賜教。

    詩畫,

    迴文詩,《美酒當歌》

  • 9 # 悅華海音

    我認為要認識兩點:

    第一,需要造境的好詩一定要有好的意境。

    第二,詩不一定要造境(含意象)表情達意。

    先看第一點:需要造境的好詩一定要有好的意境。中國古典詩歌有透過意象來營造意境的傳統。

    唐詩宋詞幾乎都是透過意象組合來造境,構成某種氛圍,從而間接地表情達意。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用落木與長江營造一種空闊蒼涼的意境,藉以象徵詩人內心的孤獨、憂患。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虛寫一片晦暗、冷清之境,藉以表達作者離別之痛。

    這都是意境在起作用。

    (楊柳岸)

    中國現代白話詩歌興起,雖打破舊體詩的體式,但擇象營境被繼承了下來。

    顧城講“詩到感覺為止”(大意),但還原感覺,還得藉助意象與意境。

    路是灰色的/樓是灰色的/雨是灰色的/在一片死灰中/走過兩個孩子/一個鮮紅/一個淡綠(顧城《感覺》)

    灰暗之境充滿壓抑,兩個孩子入“鏡”,帶來了希望的色調。這首詩也是有意境的。

    西方詩人也是講究意象意境的,雖然他們不講這兩個概念。

    比如龐德的《地鐵車站》,艾略特的《荒原》……

    其實有意境是文學的本質要求,文學要透過形象說話,詩歌的意象意境就是“形象”的另一個說法。

    第二點:詩不一定要透過造境(含意象)表情達意。第一,語言可以直接議論、抒情。

    古老的《箜篌引》:

    公無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這裡只有語氣,從中讀出懇求、遺憾、傷心、無奈!

    當然我們在想象中會形成一個畫面,雖然千人千面、千人千想。

    這就是,原詩沒主觀寫出意境來,但在讀者心中產生了景與情。

    第二,由於表達方式側重點不同,一首詩可以以說理為強,以造境為弱。

    蘇軾的《琴詩》: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這首詩充滿了理趣與禪意,意不在造境,我們當然也不可能從中找意境。

    這就告訴我們,在讀重說理的宋詩時我們要注意理與境的側重點問題。

    第三,有些實驗性詩歌以反意象(意境)為目的,所以別想著從中找意境了。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中國現代詩歌潮中,有一批詩人提出“詩到語言為止”。

    也出現了一批過言語癮的詩。

    韓東的一首詩:

    你見過大海/你想象過/大海

    你想象過大海/然後見到它/

    就是這樣……

    找意象意境?連意義都缺席了,還有什麼象與境!

    當然這是比較極端的例子。

    有些朋友可能對這種口語化的詩歌不適應,很反感,可能是詩歌本身的問題,當然也和我們習慣於在詩中找意象意境有關。

  • 10 # 海報街

    在所有的文學體裁中,詩歌是最為情緒化的產物,也是最難駕馭的文體。說其難,難就難在透過意境的營造來表達情緒。舉個大家都熟悉的例子: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十個字裡有四個情景要素: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在這樣一個遼闊的大背景下,獨釣二字畫龍點睛,與孤舟互相呼應,構成了一幅絕美的畫面,一種絕佳的意境,達成了物與我的完美統一,有如神來之筆,令人拍案叫絕。意境是詩歌不可或缺的要素。如果無病呻吟附庸風雅靠幹吼來作詩,那必然會貽笑大方,自取其辱。詩歌是個硬核東西,如果沒有相當的功底最好不要碰觸,否則會傷的很難看。

  • 11 # 小豬非豬

    “亢龍有悔”

    就這簡簡單單四個字,讓人感受到漢語言的奇妙,餘韻悠長。

    如果你把它處理成:“一條龍飛到高空感到寒冷,後悔了,又想飛下來。”那就非常乾巴無趣。

    這是什麼原因呢?

    對於漢語言來說,簡而有致,是上佳。有的人寫詩,容易寫滿,堆意象,以“繁”來嚇唬讀者。有的人寫詩,把讀者當成大傻瓜,用一個字能表達的,他非得用十字。

    字寫多了寫滿了,意象堆多了,詩就沒意境了,讀者就感受不到韻味,沒有回味空間了。

    “我愛你,愛到發瘋,發狂,愛到要死了,我不能沒有你,我不能失去你”——你寫明白了,讀者也明白了,但沒美感。別人還感受到你的粗俗,像神經病。如果這樣寫:“你居住在我心裡,就像滿月居於夏夜。”是不是有意思得多?

    詩的價值是靠讀者來體現的。“簡而有致,綿綿若存”——這就是意境,給讀者以想像,給讀者以空間。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似看破又不破,可體會難言傳。意境,是屬於讀者的美感體驗;意境,給了讀者一個新世界,他在這個世界中思考領悟,心靈洗滌,審美昇華——

    這就是意境的力量!

  • 12 # 青鵬1978

    《探花-三顧》

    梅間飲酒復吟詩,

    看慣清冷卻開遲,

    朵朵凝香含未放,

    不屑屈尊攀高枝。

    早花細雨陰天日,

    晨起黃昏正當時,

    甄選淺色淡妝扮,

    溯香探梅醉自持;

    俗身惹塵花期逝,

    尤念遺香磨心痴,

    五瓣玉翠金絲鎖,

    餘韻憫情留幾支。

    青鵬2013春日踏青.十梅庵

    注:A.一顧花未開,二顧嗅香來,三顧花不在。

    B.花期比較早、顏色比較淡雅的梅花,每天清晨和傍晚,陰雨天是花香最濃郁的

  • 13 # 白馬侃詩文

    意境是衡量詩詞水準的標尺之一。意境,指文藝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現出來的內涵,情調,和境界。詩歌的意境,無論是新詩,或者是古詩,漢語詩還是外語詩,它都是將詩人的主觀認知,情思,理趣與自然、社會里的客觀景物相交融後(包括水乳式交融,色彩式交融),所創造出來的渾然一體、能引人入勝的藝術境界。詩歌的寫作是離不開引入意象,而意象的選擇只是詩人創作第一個步驟。它是詩歌內容的基礎單位;組合意象創造出“意與境諧”的詩的藝術境界才是目的。

    意境與意象在本質上是有著特定關聯的。這兩者都是主觀與客觀統一諧調的產物,都是詩人感情與所見所思的物象的結合體。但它們又有區別:從詩歌形式上看,意象與詞句相關,是微觀的局鄰的具體事物;意境則與全篇對應,是統領詩歌境界的一種感受效應。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這首詩有如下意象:黃鶴樓、煙花、孤帆、長江等。這些意象組合起來便成了一幅融情於境的畫面:詩中沒有直抒對友人依依不捨的眷念,而是透過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邊若有所失的詩人形象,表達送別友人的深情摯意。字面上句句寫景,實際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謂一切景語皆情語。再如賀鑄《青玉案》中“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這三個意象組成一個整體,藝術地回答了“試問閒愁愁幾許?”它不是三個意象的簡單相加,而是形成了一個觸動人內心柔情的藝術境界:閒愁像無邊無際的如煙青草,似狂飛亂舞的滿城飛絮,若悽清迷茫的黃梅時雨。

  • 14 # 5580633力晨

    是的,鑑別欣賞一首詩的優劣,除了語言的精準表述,技巧的嫻熟運用,還要看詩的意境,可以不垮張的說:意境應該是詩的靈魂!

    詩作為語言的特殊文學形式,之所以為詩,是因為它能以優質與概括性的文字語言,藝術性的表述作者因境生情,因人生情,又因情而發的內在邏輯感受,並且能夠讓讀者透過作者的詩意而產生認知,認同,盡而產生共鳴,為詩所帶動,所感染,盡而影響讀者的生活觀,愛情觀,價值觀甚至是信仰!所以,一首好詩,它註定離不開好的意境!!

    而嚴格說,意和境在詩的表述過程中應該是一個整體的兩個方面,意是詩人要表達的思想,境在詩的表述過程中應該是詩人眼中的事物,觸景生情,由感而發應該是詩的特徵吧!

    但境同時又可以是境界,境界也可以認為是高度。同一事物同一地點不同詩作者所表述的詩意不同或截然不同,這於詩者的境界有很大的關聯!

    所謂境界,是對人於事物發生發展過程中詩者的感悟認知及意象邏輯程度,其高低決定著表達意象的感染程度,認知程度,共鳴程度,語言的藝術加工,境界的學習培養於跨越是詩者能否寫好詩的關鍵因素。

    故爾:一首好詩,不僅僅是帶給人意境的美,還有語言的美,思想的美。

    所以,意境層次不同的詩者寫出的詩自然會有參差不齊的差別!

  • 15 # 義烏國際商貿城徐姐

    意境,指文藝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現出來的情調和境界。詩歌的意境,是詩人的主觀情思與客觀景物相交融而創造出來的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詩歌創作離不開意象,意象的選擇只是第一步,是詩的基礎;組合意象創造出“意與境諧”的詩的藝術境界才是目的。

    意境與意象在本質上有一定的聯絡,它們都是主觀與客觀統一的產物,都是情與物的結合體。但它們又有區別:從形式上看,意象與詞句相關,意境則與全篇對應。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這首詩有如下意象:黃鶴樓、煙花、孤帆、長江等。這些意象組合起來便成了一幅融情於境的畫面:詩中沒有直抒對友人依依不捨的眷念,而是透過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邊若有所失的詩人形象,表達送別友人的深情摯意。字面上句句寫景,實際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謂一切景語皆情語。再如賀鑄《青玉案》中“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這三個意象組成一個整體,藝術地回答了“試問閒愁都幾許?”它不是三個意象的簡單相加,而是形成了一個感人的藝術境界:閒愁像無邊無際的如煙青草,似狂飛亂舞的滿城飛絮,若悽清迷茫的黃梅時雨。

    古詩詞常見的意象、意境

    ●草木類:

    1.梅花——最先開放,傲霜鬥雪——敢為人先,不畏權貴——君子

    梅花衝寒鬥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賞,在嚴寒中最先開放,然後引出爛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受到了詩人的敬仰與讚頌。

    宋人陳亮《梅花》:“一多忽先變,百花皆後香。”詩人抓住梅花最先開放的特點,寫出了不怕打擊挫折、敢為先下先的品質,既是詠梅,也是詠自己。

    陸游的著名詞作《詠梅》:“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借梅花來比喻自己備受摧殘的不幸遭遇和不願同流合汙的高尚情操。

    2.蘭——清雅幽香,姿態優美——追求淡泊——君子隱士

    蘭花,清馨不濁,香氣純正,花姿優美,體態勻稱,葉型矯健,交錯變化,韻味飄逸。因古典詩歌中常寫其清雅幽香,芳草自憐,因為蘭花的幽香和姿態優美,故蘭常用來比喻美好的東西。如蘭交——喻志同道合之人,蘭塗——美好的前途,蘭質——如蘭一般的品質。

    明代徐謂的《蘭》:“莫訝春光不屬儂,一香已足壓千紅。總令摘向韓袖,不作人間腦麝風。”這首詩寫出了春蘭的美,蘭以幽香取勝,比春光中的“千紅”不知要高出多少倍。

    3.竹——本固性直、心空節貞、綠竹蔥蘢——正直謙虛,堅貞高潔——隱士君子

    A.古人把竹子的自然形狀跟人的道德追求聯絡起來。白居易的《養竹記》就將竹子“本固”、“性直”、“心空”、“節貞”等特點,比擬君子的品德修養。

    張九齡的詠竹詩《和黃門盧侍御詠竹》:“高節人相重,虛心世所知。”讚美竹的氣節與虛心。

    B.玄學家、隱士、詩人喜歡在綠竹蔥蘢的環境談玄論道,而這些畫面也越來越多進入他們的詩作中。如

    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竹徑通幽出,禪放花木深。”

    4.菊花(黃花、東籬)——臨秋而開,顏色淡雅——凌冰傲霜,不畏權貴;淡泊名利,不求聞達——志士、君子。

    A.臨秋而開——凌冰傲霜,不畏權貴,堅守晚節——志士

    屈原《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詩人以飲露餐花象徵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純潔。唐人元稹《菊花》:“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表達了詩人對堅貞、高潔品格的追求。其他“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鄭思肖《寒菊》)、“寂寞東籬溼露華,依前金靨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陽後菊花二首》)等詩句,都借菊花來寄寓詩人的精神品質,這裡的菊花無疑成為詩人一種人格的寫照。

    B.顏色淡雅---淡薄名利,不求聞達——隱士

    例詩: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過故人莊》

    5.草——隨事序而流轉碧草連天——觸動憂思思念綿綿——表現離別羈旅之情

    《楚辭》淮南小山《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此二句是寫睹草色而思離人,愁緒幽深。

    6.落花——花落春歸——傷春悲秋,青春易逝

    杜甫《江南逢李龜年》“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寫在風雨飄搖中顛沛流離的坎坷遭際和悲涼心境。

    7.揚花(柳絮)——飄忽不定——離愁別緒——遊子思婦、好友相別

    蘇軾《水龍吟》“細看不四楊柳花,點點是離人淚。”

    8.楊柳(柳、楊)——“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纏綿悱惻,離愁別緒——送別懷人;“柳”多種於簷前屋後,常作故鄉的象徵。

    A“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詩經》首開了詠柳寄情借柳傷別的先河。

    B“一上高樓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抒發了許渾對故鄉的無限牽掛。

    9.松柏——歲寒後凋,高大挺拔——正氣凜然,堅貞高潔——高潔之士

    李白多次稱譽松的物性,如“松柏本孤直,難為桃李顏。”

    10.梧桐——遇秋先隕——悲秋之情——孤直失意者

    白居易《長恨歌》的“秋雨梧桐葉落時”就渲染了唐明皇“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的孤寂哀愁。

    ●動物類

    11.大雁(雁、飛鴻)雁姿雄壯,春秋遷徙,鴻雁傳書——雄渾悲壯,思鄉之情,書信來往——壯士、遊子、懷人。

    雁來慘淡沙場外,月出蒼茫雲海間。——〈宋〉陸游。借秋空雁陣渲染沙場征戰的雄渾悲壯之貌。

    韋應物的《聞雁》:“故園渺何處?歸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齋聞雁來。”詩人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濃濃的鄉愁和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隋人薛道衡《人日思歸》:“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早在花開之前,就起了歸家的念頭;但等到雁已北歸,人還沒有歸家。這思歸的詩句,含蓄而又婉轉。

    鴻雁在雲魚在水,惆悵此情難寄。——北宋晏殊《清平樂》這裡是鴻雁傳書。

    12.蟬——棲高飲露——志行高潔——高潔之士

    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唐虞世南《蟬》。鳴蟬成了具有高標逸韻人格的象徵,成了詩人自己是因為立身高潔而不是因為憑藉外在的力量才被重用的表白。

    另外,因為秋後的蟬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後,蟬兒便剩下幾聲若斷若續的哀鳴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蟬就成為悲涼的同義詞。如唐人駱賓王《詠蟬》起首兩句:“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蟬高唱,渲染自己在獄中深深懷想家園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鈴》開篇是:“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息。”還未直接描寫別離,“悽悽慘慘慼戚”之感已充塞讀者心中,釀造了一種足以觸動離愁別緒的氣氛。“寒蟬鳴我側”(三華人曹植《贈白馬王彪》)等詩句也表達這樣的情思。

    13.猿——叫聲悽切——悲涼悽清——憂愁憂思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唐杜甫《登高》

    14.杜鵑(杜宇、布穀、子規)——叫聲悽切——悲涼悽清——憂愁憂思

    古代神話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林,死後靈魂化為杜鵑。於是古詩中的杜鵑也就成為淒涼、哀傷的象徵了。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起句寫即目之景,在蕭瑟悲涼的自然景物中寄寓離別感傷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豐富想象,表達對友人的無限懷念與深切同情。宋人賀鑄《憶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勝悽斷,杜鵑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裡雪白的梨花上,杜鵑鳥在淒厲地鳴叫著,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親人,傷心欲絕。詞人透過描寫悽清的景物,寄託了幽深的鄉思。其他又如“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唐人秦觀《踏莎行》)、“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鵑鳥的哀鳴,來表達哀怨、淒涼或思歸的情思。

    唐李商隱也在《錦瑟》中用“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來抒寫詩人內心極度的哀怨。

    15.酒——促人亢奮,引人抒懷——富於想象,借酒抒情——豪放灑脫,借酒澆愁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唐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借酒表達了深厚的強烈的依依惜別之情。

    16.搗衣(搗練)---寒夜搗衣,寄予徵人---戰爭停止,離婦思人---憂國憂民、徵人離婦

    李白《子夜吳歌》之三:“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氣象地理類

    17.夕陽(斜陽、落日)---淒涼失落,蒼茫沉鬱,懷古幽情---遊子、思婦、壯士、思鄉懷古

    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王維的《使至塞上》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18.流水——流水不返,延綿不絕——時光易逝,情誼綿綿——懷古思念、愛恨情長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流水一去不復返,故古人常以流水喻時光的流逝,慨嘆時光易逝,生命苦短。

    五代李煜《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以流水喻感情的綿遠、悠長、無盡。

    19.秋:秋——萬物凋零——英雄美人遲暮——英雄、美人

    秋——滿目蒼涼——思鄉懷人——遊子、思婦

    秋——天高雲淡——心胸壯闊——壯士、良臣

    徐再思的《水仙子》:“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後。”以秋日的意象來訴說離情。

    范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借秋天描寫開闊壯觀之景。

    20.月: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遊子思婦

    月——連線古今,連線異地——感嘆時光流逝,追思歷史——豪放灑脫者

    張九齡《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他曲折命運的悲劇,盡情地展現在“春花秋月”的時間之流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二級造價師聽說有點吃香,30多歲轉行學晚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