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香姐逛歷史
-
2 # 聽曼姨說
在項羽和劉邦之間,張良果斷的選擇了劉邦,一方面是因為楚霸王項羽雄威天下,身為貴族後裔的項羽按理說應該比劉邦和張良更有共同話題才對,但是項羽是為了成為天下主君,而張良身為南韓臣子,想做的卻不是成為皇帝,而是扶持韓王做皇帝。兩個人的目的不一樣,更何況項羽本身就很有謀略,有膽識,一般人的話這位年輕自負的小子根本聽不進去,所以張良在項羽的楚營可能得不到項羽的重用,就無法為南韓的滅亡向秦國報仇了。
劉邦是平民出身,但是比項羽更先遇到張良,發現張良的超強能力後,他就牢牢把握住了這位人才。後來和項羽爭霸的過程中,劉邦知道張良在韓王成身邊輔佐,故意行軍至韓王成的旁邊,接張良和自己一起南下對付項羽。張良和韓王成多年來和秦軍爭奪南韓的故地,來來往往,始終不見有成效,他決定先跟隨劉邦去打敗其他的秦軍,到時候利用劉邦為南韓奪回故土。
沒想到的是楚霸王項羽一聲令下,韓王成就死了,南韓復國的希望破滅,項羽親手將張良推到了劉邦身邊。失去了主心骨的張良,只能繼續跟在劉邦身邊,對付項羽,也是為了自己的南韓和韓王成報仇。
在輔佐劉邦的過程中,張良屢次獻出良計,因此有俗諺稱“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形容張良的智慧。因為張良為劉邦出過許多良計,為劉邦的大業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於是張良被人們尊為“謀聖”。
-
3 # Zh上善若水W
張良,相信沒有人不知道的,身為“漢初三傑”之一,高祖劉邦對其更是稱讚有加,被譽為“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
張良,南韓人,出生於宦官世家。先輩在南韓都是舉足輕重的人物,祖父連任三朝宰相,父親也是連任兩朝宰相。獨獨到張良這一輩時,南韓國力衰弱,最終,在秦國的征討下滅亡了。國破家亡後,張良後遊走於各地,但他卻並未被現實打倒,反而成長為一代名臣、流芳百世。
在古代,有這麼一種職業,只需要給主公出主意就可以享受大房子,八人抬的豪車車以及榮華富貴。沒錯,這個職業就是謀士。戰爭年代,這些人大放異彩,比如某是大鼻祖姜子牙,關於姜子牙有這麼一個故事。周王用車子拉著姜子牙走了四步,於是他說要保周家江山四百年,而歷史上也確實如此。這個故事聽上去有些誇大了,但是他真正的目的是想說姜子牙謀略是如此的出眾。
而我們今天要說的也是一個謀聖級別的人物,他就是張良。對於謀士來說,他的本領自然是重要的,而選擇一個明主就顯得更重要。龐統當年投靠孫權,滿腹計策結果卻不受重用,只是因為他長得醜,最後跟了劉備於是大放異彩。所以說選擇輔佐什麼樣的人,是非常重要的。若是碰上沒腦子的主子,牽著他往勝利的路走,他也能走岔了。所以說諸葛亮當年為什麼要久居深山而不出世,只不過是在覓一位明主罷了。為什麼說劉備是明主,因為他肯聽勸,能虛心求教。
劉邦也正是這樣的人,所以張良選擇了他,劉邦開始處於弱勢,但是卻能扭轉局勢,成為了最後的贏家,這裡面張良的功勞是很大的。甚至可以說若是沒有他,劉邦也活不到大敗項羽。因為在一次攻打宛城的時候,劉邦屢是攻不下來,便十分喪氣想要繞過宛城。要知道他們後面還有秦兵追著,如果繞過宛城,秦兵再往前一堵就形成了一個包圍圈,如何還能活著出來?
還好張良及時勸阻,否則劉邦就得交代在這兒了。張良不但聰明,他膽子還非常的大。當年的秦始皇是遠近聞名的殘暴,且出行都有非常多的人保護。但是張良偏敢撞槍口。他趁秦始皇出街的時候,暗中安排的大力士拿著大鐵錘,想要刺殺秦始皇。刺殺行動是成功進行了,不過刺殺錯了人。跟隨秦始皇出行的還有一個副轎,其實就是為了混淆視聽。行動失敗,張良也就逃之夭夭了。
還有一次劉邦去赴宴的時候,其實是一個圈套,不過是項羽為了殺劉邦而設的局。被張良一眼看破,於是他又用手段招攬了項伯作為接應,最後帶去了一個勇士,讓項羽很賞識,居然機智的化解了劉邦的劫難。人們常常說,伴君就跟著一隻老虎一樣不是沒有道理的。當時輔佐劉邦的不止張良一個,還有當時著名的蕭何以及韓信。這三人同時輔佐劉邦,都可謂是功不可沒。
張良給劉邦出的謀略,大都是佈局性,戰略性的,政治考量的因素比較多。張良一生有“六大奇謀”:
一是佐策入關。劉邦想搶先入函谷關。張良多次讓他穩住,掃除入關路上的後顧之憂。
二是約法三章。張良讓劉邦約法三章,安撫民心,與殘暴的秦朝和項羽形成截然的區別,這也形成了劉邦的標籤,讓劉邦在今後的發展中,以一個明君的形象出現。
三是鴻門斗智。張良讓劉邦反覆向項羽示弱,又聯絡項伯和樊噲,從明暗兩方面對項羽施加壓力,從而解救劉邦。
四是明燒棧道。項羽把劉邦封到關中的時候,張良讓劉邦把棧道燒了,表明無意逐鹿中原。這在很大程度上麻痺了項羽,為劉邦暗中聚集力量,以及後來韓信的暗度陳倉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五是下邑佈局。劉邦出關中,平定三秦後,由於韓信、彭越、英布想獲得利益最大化,對劉邦不予幫助,結果劉邦打了大敗仗。而張良在這時候,讓劉邦給三人劃定地盤,從而讓三人死心塌地,三路圍攻項羽,最後打敗項羽。
六是巧定太子。因為劉邦想廢掉太子,而劉邦的這個做法,實際上已經引起了呂后及樊噲集團的強烈不滿,形成了新的不安定因素。最後是張良出謀,讓劉盈請來商山四皓,最後才穩定了太子,從而也穩定了江山。否則的話,趙王如意被立為太子,劉邦去世後,必定是一場殘酷的戰爭,七國之亂,提前爆發。
就是這樣的大功臣,在劉邦功成名就的時候,二人卻迎來了兔死狗烹的結局,絲毫不念及舊情把蕭何韓信給搞了,韓信為他打下再多江山也不得善終。曾經的大功臣最後卻落得這麼個地步,也是叫人唏噓。不過張良,卻十分讓人佩服他的心智。他並不佔著自己功高而攬權、輕狂,反而更加低調。最後甩甩袖子,拋開財富官位,旅遊去了,也是三人中唯一結局圓滿的人。他的謀略更在於心。
-
4 # 唐燏00
張良是漢初三傑之子,字子房。其先人五世相,然而秦滅韓後,張良就決定報國仇家恨,請大力士在博浪沙向始皇帝投大鐵錘不中後,就深居簡出的生活,但還是把復韓當人生目標。可是在得到黃石公給的《太公兵法》後,經過仔細研讀,得到書中的精華,同時也改變啦張良從前以一己之私的單打獨鬥,決定要尋找志同道合的戰友。可是,在所有義軍中只有劉邦能領悟張良的謀斷並大膽實施,所以後來就一心跟著劉邦啦。也因此在一次和劉邦問答時說自己本就是個布衣百姓,卻有幸成為帝王師,人臣之貴以極的話。劉邦從普通人成長為一位帝王和張良的指教有很大的關係。然而最令人佩服的還是張良的謀略,例如鴻門宴,明燒棧道以阻追襲,阻止復立六國後人,為劉邦請封,還有讓韓信北上掠地,只是給為固太子位的呂后出的主意迎商山四皓可以說是張良謀略運用的巔峰。沒有什麼響動,一走一過就讓劉邦哭啦,並唱楚歌,歌詞中有雖有飛弋尚安所施,表達啦劉邦的無可奈何。真是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啊,那麼平平常常波瀾不驚的化解啦廢儲的危機,讓呂雉感動啦一輩子。如果淺談張良的謀略到底高深到什麼程度,像迎四皓這件事真的是挺符合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最高境界的。
-
5 # 漫談哥小宇
張良,字子房,漢高祖劉邦的謀士,秦末漢初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漢朝的開國元勳“漢初三傑”(張良、蕭何、韓信)之一。漢高祖劉邦在分封功臣的時候,因為張良沒有上過戰場殺敵的戰功,高祖曾說:“在帷幕裡動腦筋策劃,能決定千里之外的勝算,這是子房的功勞。”那他的謀略到底有多厲害呢?
1、輔助沛公入關 沛公的軍隊從洛陽出發一路向南,連續攻下十幾座城,想要乘勝追擊,但是張良並沒有被勝利衝昏頭腦,告誡沛公不能小瞧秦國守軍,並且建議沛公可以用財寶賄賂秦國守將,在秦國守將被賄賂之後想要和沛公合作一起反秦的時候,能夠清醒的認識到秦國只是守將想反,士兵並不一定要反,及時的建議沛公趁守將不備攻打他們,果然取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節節勝利,一直打到咸陽城下,秦王子嬰出城投降沛公。
2、助沛公與霸王對戰 經歷了鴻門之宴後,沛公被封為漢王,張良把漢王賜給自己的財物都交給項伯,讓項伯幫忙求項羽把漢中之地給漢王,漢王要回封地,張良還建議漢王把走時的棧道燒掉來向項羽表明不會回關中的決心,並且向項羽稟告齊王田榮反叛的事情,為漢王贏得休養生息的機會。後來張良回到漢王的身邊,作戰失利的時候,漢王想要找人共同跟項羽作戰,張良建議他聯合九江王黥布,齊王田榮還有自己手下的將領韓信,他們聯合果然打敗了項王。
3、畫箸阻封 漢王三年,項羽把漢王圍困在滎陽,非常危急,漢王十分憂懼,和酈食其商議如何削弱楚國勢力,酈食其建議漢王恢復六國後人的王位,這樣就可以得到他們的支援。漢王想要採納這個建議,張良知道後,用筷子幫漢王籌劃,說出了八條不能採納這個建議的理由,說完之後,漢王大為光火,立刻下令把製作的印信毀掉。
4、雍齒封侯 漢王五年,漢王追擊楚軍到陽夏,戰事不利,就堅守在固陵,等候彭越、韓信來會師,但是超過約定時間諸侯軍都沒來,張良建議漢王訂“事成分地的約言,”漢王聽從他的建議,果然各地的兵都來了。漢王六年,漢高祖劉邦大封功臣,張良被封為留侯,與蕭何等人一起受封,但是其餘的人因為爭吵功勞大小的問題遲遲不能分封。而且將領們都商議著想要造反,張良便建議高祖找一個有仇怨的人進行封賞來安定群臣的心,果然奏效,群臣穩定下來。
5、勸都關中 高祖要定都城,問群臣的意見,群臣大多都是華山以東的人,所以很多人都想定都洛陽,詢問張良的時候,張良便把定都洛陽的不利之處與定都關中的優勢跟高祖分析了一下,最後高祖決定定都關中。
6、易儲風波 高祖想要廢除太子,立戚夫人的兒子趙玉如意為太子,但是大臣都出來阻止,所以遲遲沒有做決定。呂后十分害怕,便請教張良,張良給他們出主意,讓他們去找四位連皇上都沒有請動的老人來輔佐太子,皇上見到之後,對幫助穩定太子的地位有很大的幫助。果然,高祖見到四位老者輔助太子之後,跟戚夫人說:“太子羽翼已經豐滿,恐怕是動不得了。”最終高祖沒有改立太子。
張良的謀術在當時可以說是非常的高明,主要是因為其高瞻遠矚,最高明的是他能禁得起誘惑,功成之後及時身退,避免了韓信、彭越等人鳥盡弓藏的結局,不愧為一代“謀聖”。
-
6 # 靜裡水聲1
張良水平是好,可惜人品太差。謀殺過秦皇帝,下棋騙人家錢,劉邦分不清他是忠是奸。天下一太平,張良官就做不長了,只好逃跑了!
-
7 # 使用者5057111691751
能夠運疇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
能夠清楚地看透天下大勢,指點江山
能夠恰當做到功成身退
總之,非常的了不起!
-
8 # 刪繁就簡347
劉邦的謀臣張良,為劉邦建立漢朝,出了很多有奇效的謀略。他的謀略都是從小處著手而成就大事。謀略高度真如劉邦評價“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劉邦在鴻門宴上按張良的“卑辭言和”謀略對項羽說:“封存秦王宮的寶庫,讓軍隊退守霸上,以等待大王來接收;封閉函谷關是防備其他盜賊竄入,不敢背德。”一席話,解除了項羽的懷疑,劉邦得以儲存了實力。
漢高祖元年,項羽封沛公為漢王,領巴蜀之地,卻把實際的關中之地一分為三,封給了秦的三個降將,用以遏制劉邦北上。七月劉邦回封國,張良送行到褒中,張良看到此處只有一條路是棧道凌空高架。張良就建議劉邦待漢軍過後,全部燒燬棧道,以消除項羽的猜忌。張良這一謀略使劉邦得以在漢中爭取時間休整、整頓部隊,才得以在八月用大將韓信之謀,避開雍王章邯的正面防禦,乘機從側面出其不意地打敗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奪取了關中。項羽得知劉邦取得三秦之地,要發兵攻打劉邦,張良給項羽寫信說:“漢王失去應得的封職,只是要得到關中,實踐先前的約定,不再東進。”張良又將齊國反叛楚國的文書送給項羽,並說:“齊與趙打算一同滅楚,不可不防”項羽中計向北攻打齊國了。張良的信把項羽注意力引向齊國,放鬆了對劉邦這一新生力量的防範,使劉邦贏得了進一步備戰的時間。
漢高祖二年,劉邦率兵攻楚到彭城,兵敗逃到到下邑,劉邦問:“我想拿出函谷關以東地方用作封賞,誰可以與我共成大業呢?”張良說:“九江王黥布是楚國猛將,與項王有隔閡,彭越正聯合齊王田榮在梁地反楚,這兩個人可派急用。漢王的將領只有韓信可委以大事,獨當一面。您真想賞地,賞給這三人,就可打敗楚國。”在此兵敗危亡之際,又是張良匠心獨運,為劉邦想出了一個利用矛盾、聯兵破楚的謀略。這就是著名的“下邑之謀”。正是這個以弱制強的妙計,內外聯合共擊項羽的軍事聯盟形成,使劉邦最終取得了楚漢戰爭的勝利。他的謀略都是從簡單處著手而成就大事。他的智謀得《太公兵法》精髓。
-
9 # 吳百蘭
漢初,張良就被封為“謀聖”。因何?只因為中央最後領導人劉邦說:“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張良從劉邦西入關中起,就為劉邦出謀劃策,所以劉邦縱然是罵遍全軍所有人,到了張良面前也得放下身段:“子房呀,為之奈何?”待張良這麼地、那麼地一說。劉邦馬上就張牙舞爪地又活蹦亂跳起來。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張良的計謀每每都是奇招妙計,每每都能成功取勝。
封侯,贊亦張良,反亦張良要說張良之謀略的高深事例數不勝數。今天單就封侯一事來說說張良。
張良本韓相世家出身,秦滅韓後,張良不惜拋財捨命,買兇刺殺秦始皇為韓王報仇。並肯求項梁為韓王后裔韓王成立南韓。張良的骨子裡是支援封侯,嚮往封侯的。
劉邦彭城戰敗後,張良的“下邑畫策”還是教劉邦封侯。可是為什麼到了酈食其為劉邦獻計說:“封六國舊王的後裔封侯”時,張良卻說是亡國之計呢?
張良的老謀深算當張良聽說劉邦欲封六國舊王后裔為王時,立刻義正詞嚴地指出:“此乃亡國之策”。張良當場說出了八不可。
其中最後一個不可,張良縱從歷史的深度說起。
張良說:“商湯、周武伐桀紂,之所以封侯,那是因為商、武可取桀紂人頭,立刻勝利。封侯過後無顧之憂。”
從現實的廣度分析封侯的利弊
然後張良又從現實的廣度為劉邦分析說:“大王您,現在將士們背井離鄉跟隨您南征北戰地拼殺,不就是為了將來封王得地討生活嗎,如果您一旦將諸侯王、土地分給了六國舊王后裔,那麼您將給跟您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將士分封什麼?
再說了,您把六國諸侯王都已經分封好了,將士們是不是也該回家與老婆孩子們團聚,回老家為他們自己的國王孝力呢?
您現在,西楚霸王項羽的人頭還沒拿到,仗還在繼續打,那麼,六國諸侯王一旦叛漢歸楚,聯合起來滅漢,您又將如何是好?”
張良的幾句話,說得劉邦啞口無言。
第一,張良的話從縱向歷史的深度舉例,令人無法反駁。
第二,從橫向的將士們心性的廣度來分析,令人心服口服。
第三,當然是直戳劉邦的軟肋,你劉邦不是夢寐以求地想當皇帝嗎。那如果你今天封了六國諸侯王,你不就成了被架空的天子或霸王什麼的,哪還有什麼皇帝可當?
張良以歷史為深度,以現實為廣度,以皇帝寶座為夢和遠方,三體合一。
如此,張良的謀略算不算深謀遠慮,高瞻遠矚呢?
-
10 # 貞天下
高不及劉邦
低強於韓信
一個永遠改變不了的規律就是,有知識的人給有精神力量的人打工,劉邦有三個優點,第一知人善任,第二情商高,第三有道,道就是精神!有為民精神!為天下精神!也就是天生的個性,當今人說是中二精神!
古人認為道高於術,
有道無術術可求,
有術無道道可止,
張良也有為民精神!但是不是天賦,是後天的,這就是兩人差距所在,
張良後修道家,心法,道法,術法,也就是今天的心學,數術兵法,和精神法則,後天沒有先天優勢大,這也是他註定為人臣不能為君王的註定,
當今看很多教育把孩子逼瘋了的學,其實是在毀了孩子,讓孩子有自己天生的個性精神!更大於知識的本身,
-
11 # 芒果論史
張良,被後世之人稱之為“謀聖”,劉邦曾經說過,“運籌帷幄,決勝於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在近代,學者們取劉邦誇讚張良之語中的“運籌”二字,為一門統籌規劃做決策的學科命名,其名為“運籌學”,由此可見“運籌帷幄”是張良“謀略”的最直觀體現。
但要問張良的謀略究竟高深到了什麼程度,其實並不好講,所以我先梳理一下張良使用過的一些計謀。
勸劉邦不能將宛城棄置不顧,否則會陷入被秦軍前後夾擊的窘境。勸劉邦派陸賈等人遊說武關守將,在嶢關守將願意合作的時候,又勸劉邦趁其不備發動攻擊。對劉邦說出了“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之言,促使劉邦“約法三章”,獲取關中民心。鴻門宴上臨危不亂,機智救場勸劉邦燒燬褒斜道,使項羽分封的三位王對劉邦放鬆警惕,為後來反攻做好準備。寫信給項羽,禍水東引,堅定項羽先平定齊地的決心,為劉邦反攻關中爭取了時間。用八個“不”否決了酈食其的“分封六國”之計,避免漢軍人才流失。為劉邦推薦“韓信、彭越、英布”三人,漢軍開闢第二戰場由此開始。韓信攻佔齊地後,勸劉邦封韓信為真齊王,穩住韓信,合力滅楚。鴻溝議和後,勸劉邦撕毀協議,追殺項羽,後毛主席有詩曰,“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勸劉邦封土地與“韓信、彭越”,促使二人帶兵一同剿滅項羽。勸劉邦封賞雍齒,穩定了躁動不安的軍心,平息了一場可能發生的動亂。建議呂后請來“商山四皓”,站隊劉盈,決了劉邦換太子之心。以上是張良跟隨劉邦之後,一直到他去世為止所使用過的計謀。這十三條計謀全部正確,全都為劉邦、為西漢帶來了積極的,正面的效益。這其中,我們可以看到張良的機智(第4條鴻門宴),可以看到張良的果斷(第10條追殺項羽),可以看到張良識人之準(第8條為劉邦推薦三位名將),可以看到張良心狠手辣(第2條趁嶢關守將不備,發動襲擊),可以看到張良的深謀遠慮(第1條,第3條,第6條,第7條,第12條,第13條),還可以看到張良的隱忍蟄伏(第9條,第11條)。
如此一個機智、果斷、會識人、心狠手辣、深謀遠慮,還能隱忍蟄伏的謀士,確實是天下少有。從秦末亂世以謀士的身份出現開始,張良一生未算錯過一次,他所有的計謀後來都被驗證為是正確的。如此謀士,幾千年歷史中能有幾人?
說他“運籌帷幄”是完全正確的。
至於他的謀略有多深,水平有多高,我沒有一個肯定的答案,但看了上文,相信大家心裡也都有了自己的一杆秤。
回覆列表
張良,相信沒有人不知道的,身為“漢初三傑”之一,高祖劉邦對其更是稱讚有加,被譽為“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
張良,韓國人,出生於宦官世家。先輩在韓國都是舉足輕重的人物,祖父連任三朝宰相,父親也是連任兩朝宰相。獨獨到張良這一輩時,韓國國力衰弱,最終,在秦國的征討下滅亡了。國破家亡後,張良後遊走於各地,但他卻並未被現實打倒,反而成長為一代名臣、流芳百世。
張良的謀略高深到什麼層度?在項羽和劉邦之間,張良果斷的選擇了劉邦,一方面是因為楚霸王項羽雄威天下,身為貴族後裔的項羽按理說應該比劉邦和張良更有共同話題才對,但是項羽是為了成為天下主君,而張良身為韓國臣子,想做的卻不是成為皇帝,而是扶持韓王做皇帝。
兩個人的目的不一樣,更何況項羽本身就很有謀略,有膽識,一般人的話這位年輕自負的小子根本聽不進去,所以張良在項羽的楚營可能得不到項羽的重用,就無法為韓國的滅亡向秦國報仇了。
劉邦是平民出身,但是比項羽更先遇到張良,發現張良的超強能力後,他就牢牢把握住了這位人才。後來和項羽爭霸的過程中,劉邦知道張良在韓王成身邊輔佐,故意行軍至韓王成的旁邊,接張良和自己一起南下對付項羽。張良和韓王成多年來和秦軍爭奪韓國的故地,來來往往,始終不見有成效,他決定先跟隨劉邦去打敗其他的秦軍,到時候利用劉邦為韓國奪回故土。
沒想到的是楚霸王項羽一聲令下,韓王成就死了,韓國復國的希望破滅,項羽親手將張良推到了劉邦身邊。失去了主心骨的張良,只能繼續跟在劉邦身邊,對付項羽,也是為了自己的韓國和韓王成報仇。
在輔佐劉邦的過程中,張良屢次獻出良計,因此有俗諺稱“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形容張良的智慧。因為張良為劉邦出過許多良計,為劉邦的大業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於是張良被人們尊為“謀聖”。
在古代,有這麼一種職業,只需要給主公出主意就可以享受大房子,八人抬的豪車車以及榮華富貴。沒錯,這個職業就是謀士。戰爭年代,這些人大放異彩,比如某是大鼻祖姜子牙,關於姜子牙有這麼一個故事。
周王用車子拉著姜子牙走了四步,於是他說要保周家江山四百年,而歷史上也確實如此。這個故事聽上去有些誇大了,但是他真正的目的是想說姜子牙謀略是如此的出眾。
而我們今天要說的也是一個謀聖級別的人物,他就是張良。對於謀士來說,他的本領自然是重要的,而選擇一個明主就顯得更重要。
龐統當年投靠孫權,滿腹計策結果卻不受重用,只是因為他長得醜,最後跟了劉備於是大放異彩。所以說選擇輔佐什麼樣的人,是非常重要的。若是碰上沒腦子的主子,牽著他往勝利的路走,他也能走岔了。所以說諸葛亮當年為什麼要久居深山而不出世,只不過是在覓一位明主罷了。為什麼說劉備是明主,因為他肯聽勸,能虛心求教。
劉邦也正是這樣的人,所以張良選擇了他,劉邦開始處於弱勢,但是卻能扭轉局勢,成為了最後的贏家,這裡面張良的功勞是很大的。甚至可以說若是沒有他,劉邦也活不到大敗項羽。因為在一次攻打宛城的時候,劉邦屢是攻不下來,便十分喪氣想要繞過宛城。要知道他們後面還有秦兵追著,如果繞過宛城,秦兵再往前一堵就形成了一個包圍圈,如何還能活著出來?
還好張良及時勸阻,否則劉邦就得交代在這兒了。張良不但聰明,他膽子還非常的大。當年的秦始皇是遠近聞名的殘暴,且出行都有非常多的人保護。但是張良偏敢撞槍口。他趁秦始皇出街的時候,暗中安排的大力士拿著大鐵錘,想要刺殺秦始皇。刺殺行動是成功進行了,不過刺殺錯了人。跟隨秦始皇出行的還有一個副轎,其實就是為了混淆視聽。行動失敗,張良也就逃之夭夭了。
還有一次劉邦去赴宴的時候,其實是一個圈套,不過是項羽為了殺劉邦而設的局。被張良一眼看破,於是他又用手段招攬了項伯作為接應,最後帶去了一個勇士,讓項羽很賞識,居然機智的化解了劉邦的劫難。
人們常常說,伴君就跟著一隻老虎一樣不是沒有道理的。當時輔佐劉邦的不止張良一個,還有當時著名的蕭何以及韓信。這三人同時輔佐劉邦,都可謂是功不可沒。
張良給劉邦出的謀略,大都是佈局性,戰略性的,政治考量的因素比較多。張良一生有“六大奇謀”:一佐策入關。劉邦想搶先入函谷關。張良多次讓他穩住,掃除入關路上的後顧之憂。
二約法三章。張良讓劉邦約法三章,安撫民心,與殘暴的秦朝和項羽形成截然的區別,這也形成了劉邦的標籤,讓劉邦在今後的發展中,以一個明君的形象出現。
三鴻門斗智。張良讓劉邦反覆向項羽示弱,又聯絡項伯和樊噲,從明暗兩方面對項羽施加壓力,從而解救劉邦。
四明燒棧道。項羽把劉邦封到關中的時候,張良讓劉邦把棧道燒了,表明無意逐鹿中原。這在很大程度上麻痺了項羽,為劉邦暗中聚集力量,以及後來韓信的暗度陳倉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五下邑佈局。劉邦出關中,平定三秦後,由於韓信、彭越、英布想獲得利益最大化,對劉邦不予幫助,結果劉邦打了大敗仗。而張良在這時候,讓劉邦給三人劃定地盤,從而讓三人死心塌地,三路圍攻項羽,最後打敗項羽。
六巧定太子。因為劉邦想廢掉太子,而劉邦的這個做法,實際上已經引起了呂后及樊噲集團的強烈不滿,形成了新的不安定因素。最後是張良出謀,讓劉盈請來商山四皓,最後才穩定了太子,從而也穩定了江山。否則的話,趙王如意被立為太子,劉邦去世後,必定是一場殘酷的戰爭,七國之亂,提前爆發。
就是這樣的大功臣,在劉邦功成名就的時候,二人卻迎來了兔死狗烹的結局,絲毫不念及舊情把蕭何韓信給搞了,韓信為他打下再多江山也不得善終。曾經的大功臣最後卻落得這麼個地步,也是叫人唏噓。
不過張良,卻十分讓人佩服他的心智。他並不佔著自己功高而攬權、輕狂,反而更加低調。最後甩甩袖子,拋開財富官位,旅遊去了,也是三人中唯一結局圓滿的人。他的謀略更在於心。
相傳,張良助劉邦平定天下後,即尋其師黃石公居住的通城縣張師山。張良在張師山相距約50公里處訪得一風景宜人的黃袍山隱居下來,張良並修建了“良山道觀”,在道觀不遠處創辦了“伐桂書院”,以授當地孩子文字。
伐桂書院遺址位於湖北省通城縣黃袍山大堝山谷中,伐桂書院古石碑仍存。黃袍山後人為了紀念張良,為其修建了圮橋和石墓。
無論張良是真的一心向道,還是單純的歸隱避世,他的才智、謀略,他的生平事蹟,都跟他的傳奇故事一樣,為後世人們津津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