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麻辣雙驕
-
2 # 蔥說
正宗川菜分為榮派、渝派、鹽幫派三大派系。
蓉派,以成都和樂山菜為主的大河菜,又稱為上河幫。榮派菜系通常頗具典故,講求用料精細準確,傳統菜品較多。如我們最為熟悉的麻婆豆腐、宮保雞丁、夫妻肺片、蒜泥白肉、魚香肉絲、回鍋肉、粉蒸肉、螞蟻上樹、樟茶鴨子、白油豆腐、鹽煎肉、燈影牛肉、乾煸鱔片、東坡墨魚、鹽燒白、清蒸江團、泉水豆花等。
渝派,以重慶、達州、南充菜為主,又稱為下河幫。與榮派的精細截然相反,渝派菜大方粗獷,以用料大膽、不拘泥於材料著稱。由於豪放的氣概,有著濃重的市井氣息,因而也被俗稱為“江湖菜”,多出自路邊小攤或者家常廚房。我們所熟悉的酸菜魚、毛血旺、口水雞、乾菜燉燒系列(多以幹豇豆為主)、辣子雞、辣子肥腸為代表的辣子系列、泉水雞、燒雞公、芋兒雞和啤酒鴨為代表的乾燒系列、泡椒雞雜、泡椒魷魚和泡椒兔為代表的泡椒系列、乾鍋排骨和香辣蝦為代表乾鍋系列等都是渝派川菜的主要代表。
鹽幫派,以自貢和內江菜為主,又稱為小河幫。自貢為舊時鹽幫聚集地,富可敵國的資源優勢,形成該地區的川菜,大氣、創新、高階的特點,自成一格。除具備川菜“百菜百味、烹調技法多樣”的傳統之外,更具有“味厚香濃、辣鮮刺激”的特點。鹽幫菜善用椒姜,料廣量重,選材精道,煎、煸、燒、炒;煮、燉、炸、熘,各有章法。尤擅水煮與活渡,形成了區別於其他菜系的鮮明風味和品位。鹽幫菜也積累了不少知名的菜餚。大家所熟知的冷吃兔、掌中寶等冷吃系列,風蘿蔔蹄花湯 、芙蓉烏魚片、合浦還珠、火鞭子牛肉、鄭抄手、酸辣衝菜、李家灣退鰍魚等。
-
3 # 美食千百味
川菜的三大流派各有什麼特點
川菜作為中國漢族傳統的四大菜系之一、中國八大菜系之一,取材廣泛,調味多變,菜式多樣,口味清鮮醇濃並重,以善用麻辣調味著稱,並以其別具一格的烹調方法和濃郁的地方風味,融會了東南西北各方的特點,具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特殊風味,各式菜點無不膾炙人口。。並有著“食在中國,味在四川”的說法。正宗川菜分為榮派、渝派、鹽幫派三大派系,又叫上河幫、下河幫、小河幫。
川西地區以成都官府菜、眉山菜為代表的上河幫川菜,其特點以親民平和,調味豐富,口味相對清淡,多傳統菜品。蓉派川菜講求用料精細準確,嚴格以傳統經典菜譜為準,其味溫和,綿香悠長,同時集中了川菜中的宮廷菜、公館菜之類的高檔菜,通常頗具典故。川菜中的高檔精品菜基本集中在上河幫派系,其中被譽為川菜之王。我們熟悉的有麻婆豆腐、宮保雞丁、夫妻肺片。
渝派,以重慶、達州、南充菜為主,又稱為下河幫。與榮派的精細截然相反,渝派菜大方粗獷,以用料大膽、不拘泥於材料著稱。由於豪放的氣概,有著濃重的市井氣息,因而也被俗稱為“江湖菜”,多出自路邊小攤或者家常廚房
小河幫以川南自貢為中心的鹽幫菜,亦稱以自貢和內江菜為主;其特點是大氣,怪異,高階(其原因是鹽商)。自貢小河幫鹽幫菜又分為鹽商菜、鹽工菜、會館菜三大支系,以麻辣味、辛辣味、甜酸味為三大類別。鹽幫菜以味厚、味重、味豐為其鮮明的特色。。
-
4 # 乾坤一局棋
關於川菜的三大流派其實有很多種說法,如果按照口味的特點來分的話,我比較傾向於大河幫、小河幫和自內幫三大流派的說法,下面我分別做一下介紹
大河幫
“大河幫”主要包含長江上游江津、合江、宜賓、瀘縣、樂山一帶,早些年的時候把“大河幫”歸為“下河幫”,是相對成都、綿陽一帶的“上河幫”而言的,其特色同時具有川南和川東風味。“大河幫”出名的菜餚有東坡肘子,“此菜以在蘇軾家鄉眉山餐廳製作的最為精美。其傳統做法是選擇豬肉‘前膀’或肥嫩的五花肉,用沸水洗滌後,以油糖和色,密封於砂鍋中,依次用大火、小火及微火燉熟,再加塵姜、花椒、鹽、糖、醋、酒等配料烹製而成。色澤金黃,肉質鮮嫩,甜中帶酸,食之不膩”。
此外,樂山地區有許多地方佳餚,“周雞肉”就是其中的一家,“‘周雞肉’是周桂明的外號,從1915年起,他就經營白幸雞、椒麻雞、紅油雞、姜醋雞、燙油雞、棒棒雞等。在多年實踐中,他摸索煮雞和兌料技術,菜品均居上乘”。宜賓地區有夏令時菜名“冬瓜盅”,遐邇聞名。其他如西瓜湯、清蒸火腿、宜賓水粉等。瀘縣的玉牌脆肚、罐罐雞、糖醋脆皮魚、清蒸雜燴、烘蛋等均頗出色。江津肉片芝麻丸子、合江肥頭魚等,同為川南名菜。總的說來,“大河幫”以家常味見長,如家常肉絲、家常肝片、家常鱔魚、家常田雞、糯米釀小肚等,烹製煎、炒、蒸、燒俱多,其味偏於甜酸。
小河幫
“小河幫”,舊時,人們把沱江中下游及嘉陵江上游一帶地區的川菜流派,統統歸入“小河幫”,按照《川菜史略》的劃分方式,為將小河幫與自內幫區分開來,故這裡專指嘉陵江上游一帶地區的川菜流派,其主要分佈地區包括川北蓬安、南充、廣元、合川等地區。“小河幫”習慣於傳統菜、民間菜。如“九大碗”中的芙蓉蛋、豆皮蒸肉、坨子肉、熠千張、扣雞、扣肉、春芽炒蛋、回鍋肉、炒雜辦、原湯酥肉等,也有著名的如順慶羊肉、川北涼粉是南充的特產。
綿陽野味在四川也很有名,因鄰近山地,山羊、野雞、野兔等較多,有一種特殊的烹製方法。一般是先將新鮮的野生肉用醬油和香料、清油醃浸幾天,然後取出燻烤或風晾,用不同的火力幹蒸。這樣做出的野味,肉質細脆,色深味濃,鮮美可口。
此外,達縣盛產牛肉,如特製的燈影牛肉,既供內銷又裝罐頭出口。達縣荷包魚、羊尾、合川肉片、三臺豆豉、鹽煎肉、遂寧苕泥,也都馳名各地。據《重慶志》記載:“合川縣飲食菜看在川東地區頗有名氣,飲食業歷來興旺。
清末,合川飲食業有50餘家:民國初年,城關有飲食店150餘家,攤販200餘家。因經營品種與服務物件不同,分為南館、名館、餐館、小菜飯館、粑粑館等。抗日戰爭初期,省外又遷來‘一品香’、‘三六九’、‘金陵飯店’等餐館,還有許多停泊嘉、涪江兩岸的小吃船隻叫賣夜宵酒菜。當時合川名菜有‘合川肉片’、‘紅燒江團’、‘罐罐雞’、‘彎館沱沱肉等,名小吃有張燒臘的‘油酥鴨子’、斷雞處的‘怪物雞絲’,代家巷、天福巷的‘擔擔麵’、‘水八塊’等,美味可口,誘人垂涎。
自內幫
自內幫”又稱為鹽幫,分佈自貢、內江、榮縣、威遠、資中一帶。“自內幫”川菜“有別於上河幫成都菜的華美、婉約、精緻,也有別於下河幫重慶菜的粗獷、豪放、豐厚…說它‘鹽重;,是說它的味道鮮醇濃郁,說它‘重味’,那是指小河幫的自貢菜重視對調味品的調製”。“自內幫”以香、辣、鮮獨樹一幟,蘸水是這些地區最具特色的調味品,“在自貢,幾乎每戶人家都能調出口味獨特的蘸水。
自貢的蘸水製作流程是非常講究的,通常需要將新鮮海椒搗爛,讓新鮮的海椒的味道能釋放出來,這就是著名的餈粑海椒。在調製蘸水時,除餈粑海椒外,一股要加入特製豆油、麻油,以及黃豆、花生、芝麻、南瓜籽、桃仁,最後還要灑上香蔥花增加其香味”。
早些時候,自貢就是鹽商集聚之地,作為官商互動之地,排場那是非常講究的,宴會上的名菜自然不會少。內江是成渝交通的咽喉,在成渝鐵路還未修建完成前,旅客來往必須在這住宿一晚,這就導致此地餐館不少。就拿自貢菊花火鍋來說,這可是是當地赫赫有名的時令餚,“它以雞肉、瘦肉、魚片、雞肝、豬腰等,切成極薄而不穿孔的張片,抹上蛋清、豆粉和鹽,採用不同的圖案,裝於盤中鑲好,再把菊花辦、豌豆尖、菠菜、白菜心等生菜,以及微子、糯米花等放入盤中,將醬油、麩醋、香油、食鹽、辣椒油、姜米、蔥花、芽菜、花椒粉、辣椒麵等,置於小碟,桌中央放火鍋,將生菜生片燙熟,蘸自己喜好的味碟食用”。
甜城”內江以夾沙肉、冰糖銀耳、什錦果羹、豆辦魚、紅椒肉絲、幹煽肉絲、冬菜肉餅皮蛋湯、回鍋肉等較佳。內江蜜餞為川菜筵席冷盤中的佳品,亦可作甜菜中的鋪料,所制的桔餅、蜜櫻桃、佛手、天冬、瓜元等50餘個品種,透明香甜滋補,有傳統特色,譽滿全國。
在“自內幫”的區域內,又存在“川資幫”的分佈,“資川幫”是以資中為代表的沱江流域各個縣份,包括威遠、簡陽、仁壽、井研、富順(自流井)。“一直到民國初年,資中的飲食文化開始更上一層樓,在原來的基礎上有了大膽創新,這裡就不得不提兩個關鍵人物,一位是赴過瓊林宴的狀元駱成襄,另一位是寓居資州的清官御廚太監王龕師。
在這兩位川菜大佬的影響下,‘資川幫派生出一種把川味和京味融合的烹飪方法,北人與南人都把其稱作為可‘京、川流派,最拿的出手的是駱狀元首創的冬菜減燒白、火沙肉、回鍋肉、冬菜肉餡、紅燒江團等:王龕師也在資中的冬尖、蜜餞、冰糖三大特產上大作文章,推出了冰糖甜磊頭、冰糖銀耳、什錦果羹等一系列宮廷風味的食品,他還巧妙地將桔餅天冬、佛手、櫻桃等各種蜜餞組合成延席中的冷盤,還用作甜味菜中的輔料,使之風味極佳,別具一格。”
回覆列表
三大流派分為上河幫,下河幫,小河幫
上河幫區域:成都全境,綿陽、德陽、廣元(蒼溪除外)、雅安、樂山、眉山
中心:成都 副中心:樂山
特點:方式嚴謹,重味道調和,味型多樣,南部喜藤椒味,擅長涼滷、紅油,對待辣椒的態度是:幹細面,或製成紅油。
代表菜品:
開水白菜
麻婆豆腐
宮保雞丁
蹺腳牛肉
樂山甜皮鴨
德陽乾鍋代表小吃:樂山豆腐腦、缽缽雞、成都蛋烘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