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澹奕
-
2 # 流落星空
這個我覺得有三個原因。第一,明朝言官制度的腐朽。大多數制度在制定之初都是好的,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就慢慢變了,進步的會成為落後的,明朝言官前期雖說也有些缺點,但大體上還不錯,但自萬曆後期開始就慢慢變了,國本之爭後就開始腐朽了,尤其是到了崇禎時,成了為罵而罵,甚至沽名釣譽,基本不考慮國計民生,不考慮現實,像是孫承宗,可以說是不願意捱罵了而辭職,陳新甲直接就是被言官送上了末路。崇禎和某些大臣不敢說南遷,一方面也是怕這些聲音,當然,如果不南遷就能退敵當然好,而這些人只是單純的阻止南遷,說些大明必勝、與城池共存亡的空話,卻沒有提出現實可行的方法,最後也沒有殉國,誤國誤民。
第二點,就是崇禎自己性格使然。崇禎其實是願意南遷的,但顧忌言官和麵子不願意自己提,想讓大臣們提出來。按當時的情況,肯定一個人提沒有用,怕是要一群大臣才能有用,假使南遷後大明解除了亡國之危,以崇禎的性格和大明言官的作風,肯定要秋後算賬,這些人基本死定了,這種事大臣們自然知道,所以沒有自動找死的。這個時候的崇禎缺少擔當,想想當年明英宗被俘,滿朝文武幾乎都主張南遷,只有于謙堅持,並最終得到了明代宗的支援,大明轉危為安後終代宗一朝于謙也沒有因此受到責難,這就是差距。這個時候明朝的言官和官僚制度已經出現問題了,崇禎殺了不少人,卻沒有能把官場制度修補好,甚而忠心的能臣基本都逼死了,見風使舵的小人卻留下了,不能不說是崇禎自己的責任。崇禎是個勤勉的皇帝,但不是賢明的君主。
第三,我覺得崇禎內心深處可能還有一點樂觀,以為憑北京城的防守能阻擋農民軍,畢竟明英宗、嘉靖時都曾擋住過蒙古軍隊,幾年前還曾經擋住後金的鐵騎。但崇禎沒有想到的是,今天的北京城不再是以前的了,那個時候京城防禦能力還在,四周勤王軍隊也在,那個時候外敵只是進來但不敢長期逗留,因為蒙古和後金的後方還在千里之外,而今天的農民軍是改朝換代而來,京城的外面就是農民軍的後方,而且這個時候的大明京城也已經沒有盧象升、袁崇煥、祖大壽之流了。
還有一點題外話,很多人都說崇禎如果南遷大明未必會亡,終究沒有發生的事情誰也不能說對錯。想想當年明英宗被俘,于謙力排眾議,最終大明贏了,設想當時如果有明朝將領選擇投降,如果蒙古人有內應,如果於謙沒有守住北京(明英宗時蒙古的實力其實不亞於後來入關的滿清,甚至可能更強,當然明英宗時的大明肯定強過崇禎時的明朝),那麼今天肯定會有很多人說于謙是大明的奸臣,肯定會有人假設大明如果南遷,肯定能扛過這一劫並收復故土,所以說沒有發生的歷史無法評判,就如崇禎如果南遷,當時的江南東林黨人未必還會心向大明,有崇禎在南明的壓力,李自成的軍隊也未必會很快失去戰鬥力,李自成或別人登上最後的勝利也未可知。
-
3 # 蘑菇頭
首先,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話題。對明朝時期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到崇禎皇帝來說,在明朝沒有滅亡之前他還有機會遷都南京,如果到了南京之後他還有一線希望。那他為何不這麼做呢?
其實說到這個問題。我就覺得這個崇禎皇帝死的真是太窩囊了,為什麼會這麼說呢?
因為在那個時候但一想到遷都南京的,只不過就是太過於優柔寡斷、太好面子。
為他在和大臣們開會的時候,也談到了這個方面。不過他那個時候心裡是這樣想的,如果要遷都南京就不得不放棄山海關,如果丟失了山海關清軍就會入關,而他認為清軍他們是外族,那就會落個丟失國土的千古罪名。
而如果丟失首都北京他也會落個亡國的罪名,所以我們的崇禎皇帝那個時候真的是想的太多了,可是我真的是太優柔寡斷,對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十全十美的事情。
如果他現在遷都南京就是要丟棄祖宗的廟宇和社稷,這對他來說可是一大罪,所以為了不想鬧個千古罵名,他只是表面上的,不同意南遷。
因為在開會的同時,那些老奸巨猾的臣們也意識到了這個崇禎皇帝的大致意思。所以他們誰也不肯落個千古罵名。我來說就是皇帝優柔寡斷,大家太好面子了。
回覆列表
崇禎不是不想南遷,而是沒跑成。李自成的軍隊攻入北京的前夕,朝中大臣就分為兩派,一邊主張南遷,另一邊反對南遷。崇禎的確是個勤勉的好皇帝,但卻剛愎自用,而且辦事優柔寡斷,在兩派大臣的爭論中舉棋不定。
最終,崇禎決定南遷,但當他準備出京城的時候才發現,北京城即將被李自成攻破,守城的官員已經叛變。
崇禎只能絕望的回到了皇宮,送走了自己的兒子,卻揮劍斬殺自己的女兒,要求妃嬪等人自殺殉國,最終沒能南遷,自殺於煤山。
南明的朝廷還保留著完整的行政機構(南京一套北京一套,是明朝傳統),百萬大軍,以及富有的江南與東南地方,所有的條件都遠勝於當年窘困的南宋,然而,崇禎錯失良機,一切為時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