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揚生解史
-
2 # 微史春秋
《三國志》關於龐統之死說的很簡單:“進圍雒縣,統率眾攻城,為流矢所中,卒,時年三十六。”
從這裡看龐統死於意外。
但是在《三國演義》中龐統之死就被加以演繹而變得複雜了。
一、龐統冒進:疑心諸葛亮嫉妒自己在《三國演義》中,龐統談笑間得了洛城,立下第一功,正欲攻打雒城,劉備受到了諸葛亮的書信,認為天象有異常,“主將帥身上多凶少吉,切宜謹慎。”
劉備見書信,打算回荊州商議此事,但是龐統卻不這樣想。
龐統暗思:“孔明怕我取了西州成了功,故意將此書相阻耳。”這裡把龐統塑造成心胸狹窄之人,和周瑜一樣,其實都是文學塑造,為了襯托諸葛亮的高大形象。
龐統執意要攻打雒城,結果中了埋伏,“只聽山坡前一聲炮響,箭如飛蝗”,龐統“竟死於亂箭之下。”
二、劉備換馬,間接害死龐統龐統率人攻城前,“忽坐下馬眼生前失,把龐統掀將下來”。
一向仁義的劉備,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施展仁義,於是將自己的馬換與龐統:
玄德跳下馬,自來籠住那馬。玄德曰:“軍師何故乘此劣馬?”龐統曰:“此馬乘久,不曾如此。”玄德曰:“臨陣眼生,誤人性命。吾所騎白馬,性極馴熟。軍師可騎,萬無一失。劣馬吾自乘之。”遂與龐統更換所騎之馬。
果然,龐統很感動,謝曰:“深感主公厚恩。雖萬死亦不能報也。””
結果,敵將張任“急引三千軍,先來抄小路埋伏”,“見魏延兵過,張任教盡放過去,休得驚動。”
等見到了龐統率軍而來時,張任“遙指軍中大將,騎白馬者必是劉備”,結果“箭如飛蝗,只望騎白馬者射來”,龐統最終被射死。
從這個角度來說,龐統的確因劉備而死的。
-
3 # 大漠書生
據正史記載,龐統是率軍圍攻雒縣時,身中流失而陣亡。這一點與羅貫中同名小說《三國演義》描述的大致差不多,但是並沒有明確說明龐統究竟是因為大意,還是替劉備做了擋箭牌而死。
龐統(179年-214年),字士元,號鳳雛,漢時荊州襄陽(治今湖北襄陽)人。三國時劉備手下的重要謀士,與諸葛亮同拜為軍師中郎將。與劉備一同入川,於劉備與劉璋決裂之際,獻上上中下三條計策,劉備用其中計。進圍雒縣時,龐統率眾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時年僅三十六歲,追賜統為關內侯,諡曰靖侯。後來龐統所葬之處遂名為落鳳坡。
《三國演義》是這麼描述的:漢中太守張魯欲攻打西川,益州牧劉璋向群臣問計,別駕張松獻計說可以請曹操出兵相助,擊退張魯。劉璋於是便派張松為使,赴許都覲見曹操。張松本打算將西川獻給曹操,誰知話不投機,反被曹操將自己亂棍打出府門。張松便打算將西川獻給劉備,於是就急忙奔向荊州。劉備見到張松後,設宴盛情款待了好幾天,但卻閉口不談西川之事。張松臨行前,劉備又親自送張松到十里長亭,張松很是感激,便和盤托出說了自己的真實想法,並獻上臨行前畫下的西川地形圖,攛掇劉備佔據西川,並說他跟好友法正、孟達願意傾力相助。
張松回到成都向劉璋彙報了許都之行勞而無功的情況,並勸劉璋向劉備求援,以抵禦張魯進犯。劉璋於是便邀請劉備入川相助。劉備順水推舟接受了邀請,帶兵前往涪城與劉璋會面,龐統便與法正暗中商議,準備宴席上殺掉劉璋。龐統將此事告訴了劉備,劉備卻不同意這麼做。龐統便私自做主,安排魏延借舞劍殺掉劉璋,不料劉璋的手下部將看出了端倪,爭鋒相對,雙方將領大打出手,被劉備及時制止,致使龐統計劃泡湯。
而後,曹操與孫權在濡須交鋒,戰事成膠著態勢。龐統乘機建議劉備以援助孫權為由,去向劉璋借精兵三四萬,糧草十萬斛。劉璋本欲全力支援,後在文武百官的規勸下,只借給劉備四千老弱兵丁,和一萬多斤的糧食,以應付劉備。劉備很是生氣,覺得劉璋不厚道,過河拆橋。龐統便給劉備獻上中下三計,攻取西川。劉備於是選了中策,誘殺了劉璋部將楊懷、高沛,然後奪取了涪城。張松因見劉備遲遲未動手,便寫信催促劉備從速進兵,不料被人舉報,張松被劉璋滿門抄斬。劉備終於跟劉璋撕翻臉皮,兵戎相見了。
劉備經不住龐統再三規勸,準備親自率兵前去攻打雒城。從張松所獻的地圖發現,有兩條道路可通往雒城。劉備本打算自己走小路進兵,可龐統執意也要走小路,最後劉備率大軍改走大路,臨行前,還將自己所騎的的盧馬給了龐統。西川名將張任得知劉備大軍將至,便派人於小路設伏,當看到劉備大軍後,便對軍士說,騎白馬的就是劉備,不問許多隻管集中火力射殺就是。卻不知來將並非劉備,而是龐統。龐統率人馬進入敵軍的埋伏點,發現此處很不一般,問了西川降兵才知是落鳳坡,龐統覺得此處地理環境對自己不利,剛要準備撤軍已經來不及了,但見萬箭齊發,龐統和的盧馬都被亂箭射死,一代大才鳳雛先生就此隕落了,而原本要遭逢大難的劉備僥倖度過此劫。
看來,劉備鳩佔鵲巢付出的沉重代價也不小啊,折損一條臂膀,致使原本坐鎮荊州的諸葛亮不得不入川助陣,把荊州大任委託給自視清高不識大體的關羽,最終使《隆中對》功敗垂成。這也許就是天意不可違吧。
-
4 # 遖唻苝暀
龐統是為劉備而死。
劉備圖謀西川需要“師出有名”,於是向龐統提出了一個要求,大意就是“既要當婊子,又要立牌坊”。
如此無理的要求,簡直就是在“刁難”龐士元。龐統答覆劉備 : “主公放心,我一定會讓主公師出有名的”。
龐統這樣的高人,心裡在想“你丫是想難倒我呀,沒門!”
後來劉備對劉璋說:“非我不義,是因為你殺害了我的軍師,軍師遺言讓我必取西川為他報仇,玄德只能如此”。
-
5 # 木火燊輝
"臥龍、鳳雛"得一而得天下,可見諸葛亮與龐統不差上下,劉備二者兼得,則一山難容二虎,二虎相爭必有一失,二英才侍主,難免自恃才高,意見不和,各顯其能,欲領頭功,三國演義作者有意安排龐統與諸葛亮相逢,且把諸葛亮塑造成了未卜先知的神人,而龐統則成了急功近利之人,主觀上龐統必死,遲早之事。
龐統之死也是偶然也是必然,縱觀歷史,凡急功近利,冒然挺進者必亡,偶然方面他不聽諸葛之忠言,認為談笑間拿下了益州,急打駱城是失策,讓他不要分兵走大路他卻偏抄小路,馬失前蹄卻不知吉凶,作為軍士統領不知地名地域,正好敵軍埋伏山間放過魏延專射騎白馬者,假若這些三思而行,偶然和必然就都不復存在,龐統就不會死了。 然諸葛亮和劉備都沒有及時制止龐統的冒進,諸葛亮己觀岀天象與主帥不利,龐統卻認為忌諱他搶頭功,這充分說明龐統不論從相貌、策略、度量各方面稍遜諸葛亮,及至落鳳坡才說岀心裡話,因此龐統之死也是自己一意孤行造成的,必死無疑。
-
6 # 尋找不答應
龐統的死,《三國志·龐統傳》裡的記載是“ 進圍雒縣,統率眾攻城,為流矢所中,卒,時年三十六。”意思是,龐統攻城時不小心被亂箭射殺了,運氣不好!在這裡,龐統的死是有很大的疑點的,有極大的可能性是被劉備借刀殺人給殺了!理由有三:
一、龐統是謀士而非武將!
攻城略地是武將該做的事,而不是讓文官去打先鋒。龐統的武力值有多少?這個沒詳細的資料可以查詢,但是估計和諸葛亮、郭嘉等人差不多,都是靠腦子吃飯的。劉備讓龐統率軍攻城,行為動機是很值得懷疑的。在整個三國時期,有讓文官打戰的,但是絕對沒有讓文官帶兵攻城的。因為攻城危險太大了,謀士又是很稀缺的,比將軍還寶貝,輕易折損不得。
而且劉備身邊不缺少猛將,不是沒將可用!身邊還有黃忠、魏延、馮習、張南、傅彤、卓膺、霍峻等幾員大將,根本就不需要讓謀士去攻城。再者,謀士向來是軍中最弱勢的存在,也是最優先保護和照顧的物件,沒道理拿謀士去填旋——划不來。
二、攻雒城是的策略是“圍攻”。
按照《三國志·先主傳》的記載,劉備攻打雒城是採用了“圍攻”方式,圍打了一年!戰術策略,側重“圍”而不是“攻”,他在等諸葛亮、張飛和趙雲的援軍(已入川但還沒來匯合,正分兵攻打白帝、江州、江陽)。劉備根本就不急著去打雒城,但是為什麼偏偏是武力值最弱的龐統一方去進攻呢?還那麼急切呢?
《龐統傳》講,劉備在龐統死後一聽到龐統的名字就流淚!既然感情那麼深,劉備為何又不替龐統報仇?而且用龐統的死來激起士兵復仇的怒火是一個不錯的戰爭契機。
三、龐統和劉備有嫌隙。
龐統是很有才的!能和諸葛亮並稱的,絕對不會差到哪裡去!司馬徽稱他為“南州士之冠冕”。《江表傳》中說龐統當過周瑜的功曹,得魯肅和諸葛亮的聯名舉薦,當了劉備的治中從事兼軍師中郎將。
有才是不假,但是桀驁不馴,不聽話就是罪。龐統和劉備的相處不是很愉快的。龐統的多次建議劉備都沒有完全採納。雙方最大的矛盾衝突是在涪城的慶功宴上。龐統說:“攻佔別人的國土引為樂事,不是仁義之師的做法!”折了劉備的顏面,被趕出去。後來劉備後悔,把龐統叫了回來。龐統對劉備不理不睬,也不道歉。劉備問:“剛才我們誰錯了?”龐統說:“我們都有錯了!”
這是很致命的!君王有錯沒錯不是臣子能評價的,除非君王很大度,不顧臉面了。龐統的回答,在劉備的眼裡,就是龐統一直認為自己沒錯,錯的是劉備,他只是曲於劉備的權威。君王殺人是不需要理由的,有時只需憑感覺和個人喜好!像韓信的“點兵多多益善”讓劉邦有殺他的心思;劉封因“剛猛難制御“的擔憂就被冤殺。龐統的回答,足夠給了劉備產生殺他的念頭。
-
7 # 歷史的影子
劉備佔據荊州以後,決定攻取益州,按照諸葛亮規劃的“隆中對”戰略計劃,地跨荊、益二州,待天下有變,派一上將從荊州出兵北伐,另一路從益州出兵,兩路齊出,分進合擊。
那麼,劉備在準備攻取益州的過程中,放棄了龐統為其謀劃的兩條上好方案,而選擇了一條比較麻煩的方案,結果,直接導致了龐統戰死。
也就是說,龐統的死,完全是劉備造成的,如果劉備採取其中任意一條方案,龐統都不會死。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龐統給劉備出了兩個上好方案,有人說,不是龐統為劉備謀劃的上、中、下三條計策嗎?怎麼有兩個上好方案?
我說的是,兩個上好方案,上、中、下三條計策,只有一個上好方案,我慢慢解釋。
第一個上好方案,劉備進入益州時,與劉璋在涪城相會,龐統對劉備說,趁這個機會,在宴會上,直接將劉璋拿下,兵不血刃就能拿下益州,付出最少的代價。但是,劉備沒有聽龐統的計策,直接放棄了。
《三國志 龐統傳》記載:益州牧劉璋與先主會涪,統進策曰:“今因此會,便可執之,則將軍無用兵之勞而坐定一州也。”先主曰:“初入他國,恩信未著,此不可也。”
這一條計策,劉備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就吃掉了劉璋,佔據益州,然而,劉備以初入益州,還沒樹立恩德為由,沒采用,錯失機會。
如果劉備採用了,龐統就不會死了。
第二個上好方案,龐統建議劉備,挑選精兵強將,晝夜行軍,突襲成都,那時,劉璋還沒有做好防備,大軍一到,就可以拿下成都。
這條計策,就是上、中、下三條計策中的上計,成功率很高,劉備突襲,劉璋措手不及,肯定守不住成都,可惜,劉備也沒有聽。
龐統謀劃的上、中、下三條計策,分別是突襲成都;以回荊州為名,殺劉璋大將楊懷、高沛;退回白帝,連引荊州,徐還圖之。
《三國志 龐統傳》記載:璋既還成都,先主當為璋北征漢中,統復說曰:“陰選精兵,晝夜兼道,徑襲成都;璋既不武,又素無預備,大軍卒至,一舉便定,此上計也。楊懷、高沛,璋之名將,各仗強兵,據守關頭,聞數有箋諫璋,使發遣將軍還荊州。將軍未至,遣與相聞,說荊州有急,欲還救之,並使裝束,外作歸形;此二子既服將軍英名,又喜將軍之去,計必乘輕騎來見,將軍因此執之,進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計也。退還白帝,連引荊州,徐還圖之,此下計也。若沈吟不去,將致大因,不可久矣。”先主然其中計,即斬懷、沛,還向成都,所過輒克。
如果劉備採用這上計,突然襲擊成都,一戰定乾坤,龐統也不會戰死了。
然而,劉備採用了中計,殺了劉璋大將楊懷、高沛,再逼近成都。
這條中計,相比上計,肯定麻煩了很多,也因這些麻煩,導致了謀士龐統居然要帶兵攻城,謀士帶兵上前線,這是很少見的,結果,龐統在帶兵攻雒縣時,中箭身亡。
劉備放棄了兩個上好方案,選擇了一個最麻煩的方案,造成了龐統戰死,一個無法挽回的損失。
-
8 # 博覽古令
我傾向於為劉備而死。因為劉備是典型的既想當婊子,又想立牌坊,始終不願對劉璋下手,龐統為了替劉備尋找到出兵的理由,慷慨赴死,既激起劉備的憤怒,又給了他很好的出兵理由。
-
9 # 史海鉤沉
如果單純從正史來看,龐統應該是意外而死,當然也有一種說法是,龐統是被劉備陷害而死。但如果從《三國演義》這部小說的角度來看,龐統應該是甘願為劉備而死。
我們先來說說龐統為什麼是意外而死。
一、在劉備進取益州時,不幸為流矢所殺。
諸葛亮出山後,曾在隆中對中分析了天下大勢,並給出了劉孫曹三分天下的策略,劉備第一步是攻取荊州,第二步是攻取益州。龐統作為謀士,他本是不用身先士卒的,可惜不幸中了埋伏為流矢所殺。
二、劉備換馬,間接導致龐統死亡。
龐統有大才,在劉備一方人人敬重,於是,考慮到龐統是個文人,便想把自己的坐騎讓給龐統,讓龐統坐的能更舒服些,然而,敵方認定劉備騎得就是白馬,所以騎白馬的人顯然就成了敵人弓箭手照顧的重點物件,於是,龐統因為換了白馬,不幸成了敵人的靶子,代劉備一死。
這種說法較為廣泛,甚至有人說,因為龐統桀驁,與劉備鬧了矛盾,所以劉備才要藉機害死他。個人覺得這種可能性毫不存在,要知道在諸葛亮入夥前,龐統可是為劉備立下過汗馬功勞的,劉備就算器量再小,也不至於會殺龐統,畢竟龐統是一心向自己的。
接著,我們就來說說,也是我個人人為可能性最大的一種說法,龐統是為了劉備能有理由攻取益州,甘願而死。
在劉備攻取益州前,益州是劉璋的地盤,以劉備自稱中山靖王之後的關係來論,劉璋和劉備是同族親,而民間又素有劉備仁義的說法,所以劉備想要攻取益州卻又師出無名。
作為劉備的首席謀士,龐統自然知道劉備心中所想,所以故意與劉備換馬,以犧牲自己來給劉備送上一個名正言順地攻取益州的理由。
古代士人,講究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所以我覺得龐統之死應該不是意外,為劉備甘願受死,可能性極大。
-
10 # 青梅煮酒品三國
龐統是大意而死,也可以說是意外而死。可能真的是在攻城戰中被流箭射死;也有可能是劉備估計設計殺害的。並不是演義中為了給劉備一個攻擊劉璋的理由而死的。
龐統出身先說說龐統的出身。劉備兼任荊州牧以後,龐統才投靠劉備。龐統身懷驚世之才,但是為人耿直不露鋒芒,導致大家不瞭解他。 投靠劉備後,任職來陽縣令,任職期間不好好工作,被免除了官職。後來是諸葛亮和東吳的魯肅傳書給劉備,說龐統是個有大才的人,治理百里小縣太過於浪費了。事後劉備召見龐統和龐統深談了一次,讓劉備對他刮目相看並委以重任,其地位僅次於諸葛亮。
龐統書中記載的死亡龐統隨劉備領兵入蜀,準備大展身手建立功勳。在劉備入蜀期間,龐統出策在涪縣直接擒住劉璋,這樣就可以兵不血刃的平定益州。劉備怕君心不穩,所以沒有同意。
事後龐統又向劉備獻上中下三策平定益州,劉備按照龐統的中策行動。擒殺劉璋兩位把守關口的大將楊懷和高沛,並且整合了他們的兵馬。
劉備率軍殺向成都,一路連戰連捷。但是在大軍圍攻雒縣時,龐統不幸被守城兵將的流箭射死。
龐統的死可能另有原因正史中在龐統死前有一段小插曲,也許龐統的死另有原因。
在劉備平定益州的途中一路暢通無阻,劉備在涪城大宴群臣。劉備醉酒說:“今日聚會真是快樂極了。”龐統說:“把征服別人領土當成歡樂,這恐怕不是仁義之師。”劉備說:“你說話不對,退出宴會吧!”就把龐統攆走了。後來劉備醒悟過來請回龐統。龐統對劉備絲毫沒有道歉的意思,就當什麼都沒有發生。劉備確問龐統剛才是誰的過失,而龐統卻說:“君臣都有失誤。”
不久後圍攻雒縣,龐統就死了。個人懷疑,龐統死的這麼意外其中可能與劉備有些關係。因為攻城戰,將領的位置並不會特別靠前,至少是守城士兵弓箭攻擊距離之外。中箭身亡是真的,但是很大機率中的是自己人射出的冷箭。
總結:無論龐統是怎麼死的,對於蜀漢而言是個很大的損失。龐統若是活著諸葛亮的壓力相對會減輕很多,蜀漢的發展也不會這麼艱難。
-
11 # 鄭火炎焱燚
龐統是大意而死嗎?
根據《三國志·蜀書》記載:“龐統進圍雒縣,統率眾攻城,為流失所中,卒”,寥寥數語很清晰的說明了龐統是在率領將士攻打雒城的時候,被流矢擊中不幸身亡的。而且裡面提到了一個很關鍵的詞“圍”,一個“圍”字足以說明當時龐統已經將“雒城”團團圍住了。龐統啊龐統你既然都圍住了城池,還在城外瞎轉悠幹嘛呢?說你是意外之死呢?還是大意而死好呢?
是為劉備而死嗎?龐統立功心切,根據《三國演義》描述劉備接到諸葛亮書信說“蜀地地勢險峻,行軍用兵時要時刻防備敵軍暗算”。而龐統卻暗自尋思“這諸葛是怕我取了西川立了頭功啊”便告訴劉備眼下我們已經斬殺蜀中大將冷苞,宜當速速進軍。
在龐統的再三催促下劉備與龐統分兵進攻雒城,劉備原本是讓龐統走大路,自己走小路的。但是龐統說大路肯定會有埋伏,讓劉備走大路抵擋,自己抄小路前進。
龐統出發前準備不足,出發前劉備因夜夢神人棒打右臂,擔心龐統有失,提議讓龐統回涪水關。但是龐統仍然堅持要出發。期間龐統還因馬失前蹄跌落下來,劉備怕龐統因戰馬野性誤傷性命,便將自己的白馬換與統。
卻說張任早已經在小路埋伏,龐統在行軍途中一路回想自己這些年的不順,抬頭忽見兩山逼緊樹木茂盛,趕緊勒馬詢問“此處是何地”有士兵指著前面說此地名叫落鳳坡。龐統一怔,我道號鳳雛,此地名叫落鳳坡不利於我,急令撤軍。忽聽一聲炮響,箭如雨下全部射向白馬,龐統當場死亡,年僅36歲。
後人悼龐統之死所作
古峴相連紫翠堆,士元有宅傍山隈。
兒童慣識呼鳩曲,閭巷曾聞展驥才。
預計三分平刻削,長驅萬里獨徘徊。
誰知天狗流量墜,不使將軍衣錦回。
電視劇《新三國》龐統之死因劉備受仁義道德所困,苦無討伐劉璋的藉口,龐統為了讓劉備師出有名,故意要求走小道,故意要求換乘白馬,也就是說他安排好了自己的死來換取劉備打劉璋的決心。
電視劇這樣的安排我覺得要高於原著,體現了龐統作為鳳雛與臥龍齊名的地位。
龐統之死在《三國志》中是死於意外或許是龐統大意,在《三國演義》中是死於貪攻冒進和疏忽大意、在《新三國》來說是為了讓劉備下定與劉璋開戰的決心是為成全劉備的仁義而死,可以說在新三國龐統的人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昇華,他的死成就了劉備仁義同時也更突出了龐統無與倫比的忠義之情。
回覆列表
寵統是在圍攻雒城時,不幸被流矢擊中而死。死時年僅36歲。他是因為大意而死,同時也是因為劉備的大意而死。
當時如果龐統只向劉備提供最佳計策,而不是提供上、中、下三條計策供劉備選擇,他也不會死。
才華非凡,但屢不被重用,龐統急於證明自己。龐統人稱“鳳雛”,徐庶曾說過:“臥龍鳳雛,得一而可安天下也!”他學的是帝王之術,才華非凡。
赤壁大戰後,龐統來投靠孫權。但是孫權不喜歡他,所以一直沒有重用他。魯肅推薦他去劉皇叔那兒,劉備素有禮賢下士的名聲,龐統聽取魯肅的建議,去投靠劉備。劉備看到龐統長相醜陋,本不想用,但礙於鳳雛的名聲在外,就勉為其難的安排他到耒陽做個縣令。其後經諸葛亮、魯肅的再次極力推薦,劉備方才再度召見龐統,與之談論軍國大事,大為器重,於是拜龐統為治中從事。
龐統雖有才華,但因為相貌醜陋屢不被重用,後在諸葛亮、魯肅極力推薦下才獲劉備重視。所以他存在急於證明自己的心理。
獻計徵蜀,但埋下陷患諸葛亮出山後,就聯合東吳,在赤壁之戰中打敗曹操,並趁機取得荊州,解決了劉備集團一直沒有落腳點的問題。一舉奠定了諸葛亮在劉備集團中的地位。
龐統深知在劉備心中,對他還不是完全信任。恰巧此時法正奉益州牧劉璋之命到荊州,迎接劉備入益州共拒張魯。法正私下向劉備獻計,讓他藉機謀取益州。但劉備猶豫不能決斷。
此時龐統趁機勸說劉備:“荊州荒蕪殘敗,人物流失殆盡。且東有孫權,北有曹操,難以有大的發展。益州戶口百萬,土地肥沃,物產豐饒,如果真能奪取此地,以為根基,不趁現在攻取益州,到時就會被別人佔了先機。”
劉備認為龐統說的有理,但此時龐統暴露出了喜歡賣弄的本性。他不是向劉備提出最佳的計策,而是向劉備提供了上、中、下三條計策。劉備選取了中計,這實際上是三條計策之中,風險最大之計。
樂極生悲,龐士元隕命劉備依計而行。斬楊懷高沛,揮兵直指成都,一路勢如破竹,所經過的地方都順利攻克,很快便打到了涪城。在涪城,劉備大會將士,置酒作樂,志得意滿。 他乘著酒興對龐統說:
“今日之會,可謂樂矣。”龐統卻說:“伐人之國而以為歡,非仁者之兵也。”時劉備已醉,怒道:“武王伐紂,前歌後舞,非仁者邪?卿言不當,宜速起出!”於是龐統起身而退。劉備馬上後悔了,請他回來。龐統回到原來的位置上坐下,不看劉備,也不道歉,飲食自若。劉備說:“曏者之論,阿誰為失?”龐統說:“君臣俱失”(《三國志·蜀書·龐統傳》)。劉備大笑,酒宴上又恢復了歡樂的氣氛。從這裡可看出,劉備有點得意忘形了,大功未成,怎麼能提前慶祝了呢?犯了兵家大忌!
果然,不久後,劉備包圍雒城。龐統率眾攻城,被飛箭射中,不幸隕命。
總結1、龐統向劉備提供了上、中、下三條計策,劉備選中了風險最大的中策。
2、大功未成先慶祝,劉備得意忘形,放鬆警惕致龐統被流矢擊中。
以上就是造成龐統死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