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53838353577

    上高三時偶爾只看了雜誌連載《人生》上部,當時年輕,只看熱鬧了,膚淺了!直到高三畢業沒考上大學走上社會,體驗了社會,又是偶然讀完了此小說,才進一步體會到作者小說所要表達的真實用意,一一改革開放了,政策逐步放開,每個人透過努力來改變自己改變周圍,希望就在前面不遠處,廣大農村青年照樣可以有番作為

  • 2 # 手機使用者60733244146

    關鍵是《人生》這部作品中提出的問題至今仍在,即公家人和農民,也就是城裡人和農村人,這種差別至今不但沒有縮小,而是繼續拉大,所以由這種經濟區別而形成的人事倫理問題仍然在引起人們的共鳴。

  • 3 # 時尚大伯

    值得同情的是高加林而不是劉巧珍,在當下,高加林會到城市,開啟一片蔚藍的天,他也不合選擇巧珍。巧珍只能在加林最落魄的時侯成為高加林的伴侶

  • 4 # 遇見安苒

    我覺得這部小說最能引起人共鳴的,其實都隱藏在這本書開篇關於柳青的那幾句話。

    這幾句話是這樣的:“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口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業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

    從路遙小說中所講的整個故事中,我們也深刻體會到了一代年輕人,在人生選擇的岔道口上的徘徊、迷茫、不知所措,然後對自己人生所做的各種選擇,並最終因為自己的選擇所付出的青春代價。

    在這部小說中,作者圍繞青年人高加林的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重要的人生道理:選擇的重要性和關鍵性。

    無論是高加林跟劉巧珍之間意外碰撞出的愛情火花,還是高加林最後刻意的選擇與黃亞萍之間的愛情,都讓我們看到了這個年輕人在青春道路上對於選擇的糾結和迷茫感。他在丟失了自己的臨時工教師工作之後,自己的內心渴望得到社會的認可和想要的人生上的成功,讓他最終陷入了一場因為自己的虛榮而製造出的悲劇中。

    對於一個農村出來的青年人,高加林的心裡面一直有著關於人性中的各種慾望,他渴望成長,渴望成功,渴望出人頭地,也渴望擁有美好的愛情,渴望自己的青春閃爍出燦爛的光芒。

    這本來沒有什麼錯誤,一個年輕人的心裡有這樣的心理也很正常。

    關鍵是,在成長的道路上,如果想獲得自己理想的事業和愛情,我們應該去選擇一種什麼樣的奮鬥方式?是應該腳踏實地的積累,等待機會,還是應該不擇手段的去走捷徑,快速的去尋找新的機會,或者是安於現狀,不求作為?

    高加林對於自己的青春是迷茫的,因為這種迷茫感,才讓高加林在自己的青春道路上不得不去做各種嘗試,然後付出各種代價。

    他一開始選擇憎恨替換他當教師的人,又在劉巧珍的追求下選擇安於現狀,準備和劉巧珍一起生活,並採取一種鴕鳥政策,把自己青春的理想包裹起來,之後又因為內心的始終不甘心和突然的一個契機,拋棄了劉巧珍,然後去追求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業和新的愛情。

    這一趟走下來,高加林本來是應該愉悅的,他也覺得自己終於擺脫了作為農民的身份,終於透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了自己人生的自由和幸福。然而,在人生本該得意之時,他的事業開始出現了危機,彷彿在一夜之間,又把他打回了原形。

    在失去了事業和愛情後,高加林終於對自己的這種人生抉擇開始進行反思,開始思考自己到底想要怎樣的生活和怎樣的人生。

    我們從這部小說中發現,它之所以會讓人產生共鳴感,正是因為我們很多人,也是在青春道路上遇到過同樣的問題,也曾有過同樣的迷茫和類似的人生選擇。

    青春中的我們,也曾在選擇愛情的時候有過不夠堅定,或者總是被所謂的外在環境所誘惑;在選擇事業和工作的時候,又太過於憧憬美好和安逸。

    所以,我們也曾如高加林一樣,拋棄了心中的“劉巧珍”,選擇了認為合適的“黃亞萍”,然後又相繼的失去了“劉巧珍”和“黃亞萍”。

    我們也曾在奮鬥的道路上,有過各種的不甘心和試圖走捷徑的想法,希望透過另外一種快速的方式去贏得人生的快車道。

    可是,我們總是忘了,人生路上腳踏實地的去生活和奮鬥對於一個年輕人是何其珍貴,而選擇適合自己那雙腳的鞋子又是何其的幸福。

    與此同時,我們透過這樣的一部短片小說,也真實的看到了人性中的種種姿態,有善良也有醜陋。比如高加林的自我和自負;劉巧珍的善良樸實;黃亞萍的任性自我和養尊處優;張克男的善良、真誠和大度寬容。

    這讓我們明白,不能僅憑一個人的相貌和外表去衡量一個人的內心,往往是那些看起來不起眼的人,卻更有著人性品質的珍貴之處。

    而這一點,是值得我們任何人去借鑑和學習的。

  • 5 # 五秒魚

    好的作品之所以長久的流傳,是因為故事裡傳達的思想,在這個時代是需要的。

    《人生》這本書對於未來,對於前途,對於愛情,甚至是對於初心,對於社會環境,都是十分有參考意義的。

    主人公的身上,其實可以看到很多當代年輕人的影子。在大環境裡,改變環境遠比改變自己困難的多。在無能為力的情況下只能選擇順從,最終變成自己當初最討厭的人。

    高加林的悲劇,既有個人原因,也有時代原因。但是對於前途的迷茫,特別是2020年的畢業生,應該是這種體悟更加深刻。

    每一個人都是先有生存,後有生活,從象牙塔頂端走下來,還沒有來得及緩一緩,就不得不面對很多的現實問題。

    也可以說這個階段的玻璃心特別明顯,但是如果存在其中,迷茫是不可缺少的。

    對於愛情,從古至今都是人們所向往的。很多時候真的很羨慕巧珍,巧珍與主人公之間還是有一定的文化差異的。但是她非常勇敢的奔向主人公,這一份勇氣放在現在也是少有的,美好的愛情誰都渴望,可是真正需要勇氣的時候,很多人都會退縮。

    不管是對於未來還是對於愛情,在選擇上,《人生》都告訴了我們很多很多。只願哪怕歲月不靜好,還是能夠沉下心來做該做的事,在面對美好愛情的時候,有勇氣最追尋。

  • 6 # 綿羊31992627

    我第一次看到路遙老師的中篇小說《人生》是在一本獲獎小說集上。由於書中主人公高加林是一個高中畢業的回鄉知識青年,在經歷上和我十分的相似,所以也就格外引起我的關注。這部小說可以說是至文革開始後十多年來為數不多的農村題材小說,內容表現豐富,人物性格豐滿,矛盾衝突自然,在當時以至於到今天不失為一部寫農村人物的文學作品。但是,對於高加林的遭遇,我是十分矛盾的,既同情又憎恨。同情他才高五斗卻無用武之處,憎恨的是他好高鶩遠,不珍惜身邊的情感而最後自作自受。也正是這樣矛盾的情節才更能引人入勝,手不釋卷。

  • 7 # 2059Y

    著名評論家李星,二十多年前就評論,“高加林是一隻報春的燕子!”。《人生》寫於粉碎四人幫後,國家各項建設都走上正軌,百廢待興,新事物如雨後春筍,蔚然成風。文化青年高加林,胸懷滿腔熱血,摩拳擦掌,時刻準備著進入更大的天地,施展拳腳,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機會終於如願到來了,——他的階段性目標實現了!可他還有更高的目標要去實現,與農村女朋友的愛情變成了實現夢想的羈絆。兩人的愛情就走到了盡頭。傳統世俗觀念作衡量,高加林就是當代陳世美,忘恩負義,受銅鍘刑處也不為過!路遙先生的初衷是這樣嗎?《人生》小說後記中是這樣的,說:“人生是自己一部起點最高的小說,為了寫好《人生》,閱讀了幾乎所有的中外名著,發展在人物塑造上,都一律把主人公寫得很完美,國內更是集高大上於一身。自己就想寫一個現實的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這樣就塑造了高加林。”今天看來,高加林是一個性格複雜的人,——有遠大理想抱負,又有明顯缺點,是當時農村文化青年的典型代表!高加林與劉巧珍有著很大的文化反差,勉強結合在一起,其結果也是能想到的。

  • 8 # 宏燈詩話

    再品路遙《人生》

    辦公室的書櫃裡還擺著這本《人生》。《人生》是路遙先生的成名作,寫於1982年,故事主要講述的是陝北農村小夥高加林,從回到農村又離開農村最後又回到農村的人生經歷。選擇怎樣的人生?如何在人生的關鍵點做出選擇。其實《人生》這本小說給了一些啟迪。包括主人公高加林與同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的感情糾葛,仍然是一種人生的選擇。

    我們經常會說,選擇比努力更重要。但無論是怎樣的選擇,還是怎樣的努力,冥冥之中,自有天意(這有些唯心的想法,或許叫命運)。選擇要有選擇的資本,努力也要有努力的方向。人生的道路看似漫長,但緊要處其實只有幾步,特別是人在年青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是一條直線走到底的。人生往往會有岔道口,無論是政治上的,事業上的,還是個人婚姻生活上的。人走對了或錯了,都足以影響人的一個時期,甚至一生。

    路遙先生的《人生》,寫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種底層人生奮鬥的歷程。作品有某些暗示,一個底層的小夥想步入人生理想的舞臺,走捷徑的成功機率不大;需要腳踏實地的態態,需要高人的提點,更需要好的機緣。寫到這裡,讓人想起法國作家司湯達的小說《紅與黑》,於連的命運與此有些相似。

    祝每一位讀者朋友的人生都一馬平川!

  • 9 # 老梅尋夢

    路遙先生80年代創作的《人生》,時至今日,為什麼還能引起人們的共鳴呢?

    作為一名忠實的路遙迷和一名男性讀者,一個最感性的理由就是,被金子般的劉巧珍感動了,並在夢想的王國裡,十分期待娶一位劉巧珍那樣姑娘做婆姨!

    那麼,劉巧珍的那些行為和品行讓人感動呢?這裡就來聊聊。

    一、幫心上人排憂解難——賣饃。

    高加林提一筐饃到縣城裡換幾個燈油錢,可在清高和自尊心的雙重拉拽下,“已經下崗的高老師”一個饃也沒賣掉。正在他立在大馬河橋頭彷徨無計的時候,好姑娘劉巧珍來了。

    此時的劉巧珍,臉紅撲撲的,因為終於能為日思夜想的心上人做點事了,她由於激動而身體顫抖著,一幅楚楚動人和弱弱的樣子,這使高加林在潛意識裡感覺到,劉巧珍的處境也很爛包。讓高加林忘記了他此時的難處,至少,高加林在劉巧珍面前是自信的,自在的;不會像白天在街上遇到黃亞萍和張克南那樣自卑了。而此時的劉巧珍說出的話是直白的、切中要害的。劉巧珍說:“我知道哩!你怕丟人!你乾脆把饃給我去賣!”

    不迴避癥結所在,不虛偽。劉巧珍的淳樸、善良以及樂於助人的品行可見一斑。

    二、劉巧珍被高加林拋棄之後的悽婉、隱忍和堅韌。

    劉巧珍是棵植根於黃土地上的亭亭玉立的白楊樹,她有白楊一樣的性格,黃土高原上那些淳樸的、善良的養分滋養了她。當劉巧珍在被高加林拋棄後,高家村的所有人都認為,劉家的二女子這下要徹底被毀了,可她在家躺了幾天後,卻像一匹帶病的、勤勞的小馬一樣,又出現在田野上,開始辛勤勞動了。劉巧珍要將痛苦埋葬在深厚的土壤裡,她更要在深厚的土地裡孕育她的希望。

    路遙在寫這一段的時候,先生哭了,因為劉巧珍是先生的姐妹;先生在構思劉巧珍悲劇結局時,猶豫了,因為劉巧珍是先生的姐妹;路遙在看他自己的這段文字時,心碎了,因為劉巧珍是他的姐妹!

    可是,先生還是這麼寫了,他的姐妹此時不糾不纏;先生還是這麼構思了,他的姐妹是善良的化身,是懂得為愛而勇於放手的女子;先生回看他這段文字的時候,是驕傲的,先生為他的姐妹而驕傲的,為黃土地一樣厚重的品行驕傲,也為黃土地裡孕育的金子劉巧珍而驕傲!

    說起劉巧珍,可能一天一夜也說不完;說起《人生》,三天三夜不吃飯也樂此不疲。可限於篇幅,這裡就聊這麼多吧。掛一漏萬,權當拋磚引玉,請路遙迷們補充為盼!

  • 10 # 大悔憶智周

    因為人人都是高加林。

    包括青年魯迅。

    包括青年奧巴馬。

    包括青年霍金。

    每一個男人在他的青年時代都是充滿夢想與奮鬥的,尤其那些農村青年,尤其城鄉戶籍二元制下的農民,而中國百分之八九十的人是農民,包括我這個7年知青(最後一年還是在語言不通的大涼山背糞種地)。

    從下鄉知青的角度說,那時的奮鬥就是取得貧下中農、奴隸半奴隸的推薦,讀書或進工廠,重返城市。

    從回鄉知青的角度說,就是擺脫農村戶口。

    這是當年青年的主旋律。

    後來我教書的學校的書記是不熱愛文學的,記得80年代突然某一天,他卻感慨萬端地向我推薦《人生》。

    他是一個從農村奮鬥出來的人,當教育局因為我教學成績優異叫我當教導主任的時候我婉言謝絕並推薦了他,後來他又當了書記。

    有一句老話大家都知道,高爾基說的:

    “文學就是人學。”

    人性(革命時代籠統一些,叫階級性),人的遭遇,人的掙扎奮鬥,是文學永恆的主題。

    今天的網路文學,居然和嚴肅文學的路遙相通,寫著各種高加林的故事。

    屌絲逆襲,修真修仙,金手指,開掛,升級打怪,穿越種田,奇幻玄幻……夢想實現,或者悲劇人生。

    這網文套路居然就是《人生》的套路!

    因為,我們都活在命運的套路里,毛澤東、魯迅也不例外。

    命運的套路就是有限的青年時代與無限的人生社會。

    早就有人從《人生》追溯到《紅與黑》。

    是的,那也是男人怎樣向上爬的事(有才幹有餘裕的還可以幫助大家,幫助全人類向上爬),以及與女人的事。

    男人最大就這兩件事。

    不過呢,劉巧珍是多麼淳樸多麼可愛啊!

    可我說過:“淳樸是易碎的珍寶。”

  • 11 # 西域之子cyj

    一部《人生》引發了人們對人生的思考和討論,引起人們強烈的共鳴,並經久不衰。是因為它真實地反應了社會現實存在的現象,反應了一代青年面對人生應該怎樣選擇好自己的人生之路,堅定自己的信念併為之奉獻自己的青春歲月。小說主人公高加林經受了挫折以後,抱著脫離苦海出人頭地的思想,為改變自己的命運,不惜拋棄深愛他的農村姑娘劉巧珍,而熱烈追求城市姑娘黃亞萍,把她做為事業成功的跳板,然而事與願違最終被命運捉弄,回到了那貧瘠的黃土高坡。透過他的故事給我們一個啟發,人生的道路曲折而漫長,但在緊要處往往只有幾步,尤其是當你年輕的時候。所以我們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避免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彎路,做一個豁達的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 12 # 一往文學

    馬雲曾經說是路遙的《人生》改變了他的人生,讓他意識到不放棄總有機會,不然他還是一個蹬三輪車的零工。早在八十年代創作的《人生》為何有這麼大的影響,放在現在依然會引起人們的共鳴呢?

    一、典型環境

    1、現代農村生活的一種投射:《人生》創作背景是在改革開放時期,北方黃土高原城鄉交叉地帶。改革開放大變革時期,農村雖然開始實行了新的經濟政策。但是沒有徹底清理歷史的殘留的一些沉積物,一些不良的社會風氣和封建殘餘等問題仍然存在,特別是強烈的等級觀念、城鄉差異等思想嚴重阻礙了社會的發展。在小說《人生》裡偏遠黃土高原,哪裡土地十分瘠薄,生產方式也和落後。反觀我們現在這個時代,雖然社會在發展在不斷進步,但是也有很多經濟貧困、思想也特別落後的地方。

    2、老一輩農民思想的固化:儘管老一輩農民世世代代辛勤勞動都沒有改變貧窮的現狀,但是他們仍然想著死守著這塊土地,認為土地就是他們的一切,現在這種現象依然存在,現在有些地區有些老人說"不管政策怎麼變,我們要守著這一份田"。

    3、年輕人嚮往城市:80年代的時候,商品經濟的發展,五彩斑斕的城市的生活對一直困在土地的年輕人產生了巨大的誘惑。引發了青年一代內心巨大的騷動。 在農村有一些年輕人特別是有文化的年輕人,就像《人生》裡的高加林一樣。他們開始對自己周圍的生活及世界產生懷疑和不滿。他們希望社會變革,渴望走出去,他們嚮往城市生活,嚮往外面的世界,嚮往現代文明。不願意像老一輩的"刨一輩子的土"。放在現在的社會也同樣適用,如今很多農村的年輕人選擇離開家鄉,去發達城市打工掙錢。那些有文化的年輕人也選擇畢業後留在城市打拼。兩代人的矛盾是存在的,老一輩和年輕人的思想觀念不同,就必然產生一定的矛盾和衝突,生活中老人希望孩子留在家鄉發展,孩子卻希望去大城市拼搏的現象也比較普遍。

    總的來說《人生》這本書不僅是現代農村生活的一種投射,也反映了兩代人衝突的思想觀念,《人生》的一個開拓意義就在於它在反映中國現當代社會各種複雜矛盾的生活,以用鮮明的當代意識和開放的觀念來審視我們的生活,《人生》這本書呈現給廣大讀者的,是一幅獨具風采的現當代農村生活長卷。

    二、 典型人物

    高加林:高加林身上有很多和現代青年相似的品質,他們不向命運屈服、有著遠大的夢想,跟上時代的潮流,想有更高的精神追求。這樣的青年人現在很多,比如"北漂"獨自在大城市拼搏,讀這本書很多人會在高加林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我們可能會被關係戶擠掉工作,我們會面對多選擇,常常不知向左還是右,迷惘是現代生活的一種常態。遭遇挫折,會有很多失意、無奈、甚至感到絕望,發現理想和現實之間的鴻溝,高加林的經歷就是現代人的生活狀態一種呈現。

    三、 作品主題

    1、 人生的選擇:有時候看似自己選的人生,卻不想進入命運的漩渦。

    人的一生會面對很多選擇,當時只道是尋常,也許某個午後一個不經意的選擇就影響和決定了你的一生。這也許是一種宿命,在《殺鵪鶉的少女》這本書裡有一句話"當你老了,回顧一生,就會發覺:什麼時候出國讀書,什麼時候決定做第一份職業,何時選定了物件而戀愛,什麼時候結婚,其實都是命運的鉅變。只是當時站在三岔路口,眼見風雲千檣,你作出選擇的那一日,在日記上,相當沉悶和平凡,當時還以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這段話讓人想到《人生》這本書最前面柳青的一句話:"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業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我們來看高中畢業生高加林的一生,他回到土地、離開土地、再離開土地,最後回到土地這樣人生的迴圈往復過程,最後被人檢舉,體現那種艱難選擇後依是悲劇悲哀。

    這一樣引發現代人的思考:縱使大家都喜歡追尋和歌頌美好的事物。但是在遇到人生路的分叉口,在我們有一天面對選擇的時候,選的路至少對得起自己良心。人的腳,要永遠站在泥土上,腳踏實地才能仰望星空啊。

    2、人生的困境:潮起潮落是普通人的一個常態

    在當時那個年代,城鄉之間有著一道屏障,很難打破城鄉二元結構體系,城市和農村裡的人口流動起來很困難,階級固化是很普遍的現象,當時農村人想要改變自己的處境和命運,幾乎就只有高考這一個方式。但是正如階級固化,當時的教育資源是分佈不平衡而且十分稀少,所以透過教育來改變命運的人少之又少。在資源匱乏的農村更是如此,官本位的思想,有權勢的人對資源。小說中的高加林便是一個希望擺脫農村進入城市的人。

    最終高加林進城的事終於被人告發,他不得不重新回到曾經那片土地,他的理想和抱負轉瞬即逝,一瞬間化為烏有。人生的浮浮沉沉成為過眼雲煙。他難以承受這份打擊。他減少了狂熱而又冷靜的反省,德順爺爺的一翻話後,最後一下子撲倒在黃土地上。

    生活中的我們有時有何嘗不是這樣,我們可能愛而不得,努力了好久的事最後竟然是一場空,人生總會經歷高高低低,很少有誰會一帆風順度過一生。

    3、 貼近生活

    從作者本身來講,路遙出生於陝北清澗縣山區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小時候因為家裡困難被過繼給延川的伯父。受到文革影響1969年底回家務農。路遙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個農民血統的兒子",是"既帶著"農村味"又帶著"城市味"的人"。在《人生》的創作過程中,滲透了路遙獨特的生活體驗。他年輕時奔波在城市與鄉村之間時,對"城市交叉地帶"的生活比較熟悉,充滿機遇和活力的城市生活在物質和精神上都刺激著路遙,對於象他那樣的身處封閉而又貧困的農村知識青年構成了一種雙重的刺激,路遙開始思考這些現象,在城市化的浪潮洶湧而來的時候,他提出了農村知識青年該如何作出選擇。這種思考體現在《人生》的主人公高加林身上。路遙和高加林身上有很多相似之處,他們都出身農村,路遙熱愛故土,對人生有著執著的追求,作為農民的兒子,他的寫作素材也基本來自農村生活,農民生活作為他取之不盡的源泉,"陝北大地"是他心裡的永遠的詩意象徵,他會在陝北故鄉的"毛烏素沙漠"上審視自己,觀照社會。他作品裡有著深深的故土之情和生命的沉重之感,在《痛悼路遙》文中這樣寫到:"計算成功的方式是吃苦和受罪,他拼命工作,玩命寫作,自我折磨式的付出,在文學創作這條艱辛寂寞的道路上,竭盡全力,一路血汗向高峰攀登"路遙認為"只有在無比沉重的勞動中,人才活得更為充實"他和高加林一樣執著夢想並且願意付出艱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得了慢性咽炎怎麼辦啊,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