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題
12
回覆列表
  • 1 # 晴之婉約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提時代的第一個模仿物件,甚至是第一個榜樣。關於這一點,相信每個家長都明白,但是心裡有底,行動卻沒有證明。原生家庭教育所有的問題,但最後都會反映在孩子的身上。

    比如有的孩子撒謊,可能是家長某個時間段不經意間哄騙了孩子,讓孩子誤以為,既然爸爸媽媽都可以說謊,那麼我也可以。這就是模仿,也許孩子撒謊並非他的本意,家長也只是說者無意,然而就是這麼一個小小的舉動,導致孩子說謊話,歸根到底,這就是家長的不正確引導。

    再比如有的孩子喜歡玩遊戲或者看電視,討厭閱讀,家長往往向老師抱怨:“老師,我們家買了很多書,但是他就是不看,怎麼辦呢?”電子產品日新月異的今天,多少人成為了手機和電腦的奴隸,多少低頭族忙著在網路世界裡尋求快樂,而忽略了一直陪伴在我們自己身邊的人。很多家長自己抱著手機和電腦,玩得不亦樂乎,卻催促孩子看書寫字,你自己都沒有做到,憑什麼要求孩子?你為孩子創造良好的閱讀環境了嗎?和孩子探討過書裡的情節嗎?你有沒有問過自己,有多久沒有認真看完一本書了?沒有!所以這不是家長的問題是誰的問題呢?

    綜上所述,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多找找自己的原因,對孩子多一點包容,少一點呵斥,多一點理解,少一點責難,多一點耐心,少一點急躁,多一點行動,少一點口號!

  • 2 # 果果愛分享

    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裡面反應出父母的各個行為影像。有時候父母看到孩子身上的某些不可容忍的行為,暴跳如雷,其實就是對自己的一種憤怒的無力的表現。父母是孩子最早接觸到的行為物件,也是孩子早期的模仿學習物件。所以說,孩子身上的問題就是父母教育的問題。

  • 3 # 留研

    父母親是孩子的最早的啟蒙老師。父母是孩子學習效仿的榜樣與導師。須知上樑不正下樑歪哇!誠實的對待孩子,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長必須率先垂範。家庭的和諧對孩子大有脾益。子不教,父之過!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盡的,孩子的問題確實確實都以父母的問題密切相關。

  • 4 # 悅雨育兒

    我說孩子就是父母的鏡子,我們可以從孩子身上看到父母的所有的優缺點,比如說我兒子吧,他就不善於與人交流,我就是這樣,有時候就想,你都不是這樣的人,你還要求孩子是這樣的,覺得可能嗎?

    還有有時候看著孩子走路的姿勢,神態表情,他爸真的特別特別像,孩子最多的還是和父母在一起,她一天面對的有一大半的時間都是父母,所以自然而然就會從父母身上學到他所有。

    那麼一個孩子出問題,很多時候就是他的父母有這方面的問題,我們只有把我們自己自身的這些問題都改掉,然後慢慢的引導孩子,才能同樣的把這些問題都克服。

  • 5 # 應作如是觀

    人性本善。孩子剛來到這個世上的時候,除了吃喝拉撒,什麼都不會。餓了就哭,飽了就笑。他們對於這個世界充滿了未知和好奇,父母是給予他們生命也是最先接觸他們的人。父母不僅有養育之恩,還有撫養義務。小孩子在一個家庭裡成長,很多時候在受父母的影響。

    父母要對孩子負責,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一言一行都深受父母的影響,孩子第一個模仿的物件就是自己的父母。不僅在孩子小的時候,在孩子整個成長過程中,父母會交給孩子很多東西。孩子能否教育好,大部分要看父母怎麼教育孩子。

    現在很多孩子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在於父母的教育方式出現了很大的問題。有些父母過於溺愛孩子,有些父母過於嚴苛孩子,有些父母過於忽視孩子。這些各種各樣的問題,都影響了孩子的正常發展。

    父母怎麼樣,孩子就會怎麼樣,足見言傳身教的重要性。

  • 6 # 我和她的故事

    孩子很天真的,他高興就真的是高興,不高興也會表現出來。

    隨著家長的教育,告訴孩子這個不對,不許這樣, 孩子慢慢的變得不想跟大人交流了,有時會說謊,以便偽裝成大人認為的那樣。孩子變得 膽小,不願意承擔。

    其實大人也有做錯的時候,不要以大人的權威來鎮壓孩子。

    大人打碎東西,從來沒有人自責,而孩子毀壞東西就被說教,未免對孩子來說,缺乏公平。

    我們不能以為孩子小,孩子也應當受到尊重了,當孩子被尊重,孩子的行為、做法,看起來才不那麼的不可理予。

  • 7 # 大餅臉的向日葵

    孩子身上所有的問題都是大人的問題。這句話我是比較認可的。孩子生來是張白紙,而且模仿能力又很強。尤其是很小的寶寶,它的大部分時間是在模仿最親近的人,比如時刻陪伴的媽媽爸爸。

    不要以為寶寶小什麼都不懂,其實在它還不會說話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學習你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它會用你對待它的方式來對待身邊的人。在小寶寶的眼裡沒有對錯,它會覺得你這樣對待人和事物,那這件事情就應該是這樣的,自己就應該也這樣處理。這也就是脾氣急躁的家長通常會有個愛發脾氣的寶寶的原因。

    我自己也是個媽媽,有好多時候我在女兒身上能看到我和老公及家人的影子。有些話,女兒說出來的與我簡直如出一轍。我也時時提醒自己,當發現女兒有哪些不好的行為習慣的時,先自我審視一下是不是自己也有這些,自己先改正,以身做則會使女兒更快改正。

  • 8 # 安心育兒育己

    李玫瑾教授說:孩子身上的任何問題都是身邊大人的問題,胃口是撫養者喂出來的;脾氣是帶出來的;觀念是嘮叨來的;殘忍是孤弱無助熬出來的;無恥是百般遷就溺出來的。

    絕大多數家庭是溫馨健全的,而絕大多數的孩子都是懂事的,父母是愛孩子的。

    所以關於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認為不是自己的問題,因為虎毒不食子,父母肯定都是愛自己的孩子。

    可是有很多例項說明,家庭健全不等於健全的家庭教育,更何況還有那麼多不健全的家庭。很多社會的問題都可歸結於人的問題,而人的問題都歸結於人的早年。

    人的心理發展有順序性,表現的問題有滯後性,很多表現在成年,但問題不在成年。

    任何生命都是一個過程,生命的發展是軌跡式的,人的命運取決於早期。

    因為未成年人是被動的弱者,所有的問題是身邊成年人造就的。

    撫養人大人對被撫養者孩子:

    第一:有生命的決定權

    第二:有在物質上提供發展的權利

    第三:照顧的程度是由撫養者所決定的

    第四:被扶養者的個性完全是撫養者造就的

    所以孩子的任何問題都是身邊大人的問題,被扶養者的胃口是喂出來的;脾氣是帶出來的;觀念是嘮叨來的;殘忍是孤弱無助熬出來的;無恥是百般遷就溺出來的。

    所以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孩子的每種心理或行為問題,一定和大人的行為有關,和大人的教育方式有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豆得兒是誰?她和王思聰是什麼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