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詩外空間
-
2 # 何選文
孔子學說的核心是“仁”。仁在甲骨文中是“小人”兩個字形成的。仁的本義是針對百姓(小人),實施仁慈政治。這一點,周文王做到了。他在《易經》中就是弘揚了以百姓(小人)為立國之本的思想。書中《觀》證:小人無咎;《解》籲:有孚於小人;《剝》為小人鳴不平。還有三處,因爻辭內容不適宜於普通百姓而提示:小人佔到該爻不要用,或不能用。孔子之“仁”則不同。他主張仁以孝為本。推及政治則是愚忠盲從(孝以事君,悌以從長)。孔子所謂的“仁者愛人”,講的是下層對上層的敬爰,絕不是上層對下層的慈愛。更不是對百姓的仁慈。有誰見過,四書之中有愛百姓(小人)的言論嗎?另,孔子所規定的最高道德標準,是復辟倒退的“復禮為仁”與“非禮四勿”。
-
3 # n是名n
空談“核心”沒啥意思,至於“道德標準”,一聽就是想借把尺子去量別人的問法。。。
從吹牛B的角度講,入流以後:
第三等修養,可以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也就是常說的“誠實守信”,這是個入門要求。
第二等修養,可以做到“宗族稱孝、鄉黨稱弟”,也就是可以做到表率作用,造福一方。
第一等修養,可以做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就是能夠做回自己,有始有終,任何情況下都靠得住,值得完全信賴、當得起全權委託。
“修養”這種事,口說無憑,只能用行動去證明,古時就有很多人有過機會,並且確實踐行到了第一等修養,比如:堯舜禪位、伊尹還國、周公致政,這些都是很典型的例證,可以仔細揣摩。
-
4 # 懂佳1
孔子大學的首句就是大學之道在於明明德。在此首句中首先確立了大學的中心思想,這個明明之中是《易》的化身,《易》涵蓋天地人三才,得三才者必以德,講徳必以孝為先,孝心存必遵仁義禮智信,所以孔子學說的核心是《易經》,最高道德標準是孝經。
-
5 # 雕刻歷史
孔子學說的核心是“仁”。
他的學生曾子在表述其師徒的基本信念時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可見仁在孔子觀念中的核心意義。
仁在先秦的一些典籍中寫作“身心”,為身心問題。“仁”當為後出。《說文》稱:“仁,親也,從人二。”表明仁是用以指稱人與人之間親密無間的範疇。
孔子並沒有對仁下一個定義,而是針對學生不同的情況隨處指點“仁”的具體踐行。其中比較全面的論述是與顏淵的一段對話。《論語·顏淵》記載:“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裡,孔子首先說明仁的基本性質和內容是約束自己的行為使其符合於禮的規範。其次說明仁的一個特點,即仁的實現完全取決於自己,而不依靠他人。他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明確肯定了道德行為、道德實踐的主體性原則。最後指出了求仁的方法和具體條目,這就是約束自己的視聽言動,以回覆和符合於禮的要求。
孔子關於道德的最高標準是“中庸”。
他說:“中庸之為德,其至矣乎。”在孔子看來,中庸不僅是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而且是道德修養和處理事物的基本原則與方法。所謂中庸,後來北宋程頤加以解釋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認為中庸就是不走極端和穩定不變,這是一切事物正當不移的道理。所以我們發現,在孔子那裡,中庸不是我們今天所謂的一味妥協和不講原則,而只是強調適度和中道,因為凡事物極必反、過猶不及。
孔子的道中庸思想,他的孫子——子思曾專門加以發揮,到宋明時期,更為理學家所宣揚和崇奉,成為儒家道統思想的核心。
回覆列表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
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
“仁”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本指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範集於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為“仁”的實現而獻身,即“殺身以成仁”的觀點,對後世產生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