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渭河一艄公
-
2 # 懷寧微訊
這句話出自《論語·顏淵》: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意思是:齊景公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孔子說:“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樣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樣子,做父親的要像父親的樣子,做兒子的要像兒子的樣子。”
可以看出,在孔子思想中等級觀念的相稱和相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相稱、相應的辯證思考問題,這就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第一,在孔子看來,君和臣、父和子的義務是雙向的,並不僅僅是單方面付出。君有君的義務,然後才能要求臣對你忠;父有父的義務,然後才能要求子對你孝。
第二,“君君”“父父”在“臣臣”“子子”之前,孔子把更多的責任和義務交給了君和父,把更重的擔子放在了強勢者身上。也就是說,孔子不但不像後世人想象的那樣,更多地要求下層人民盡義務,恰恰相反,他更多地要求上層社會做得好。
-
3 # 使用者62564438606
12.11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師:這段話因為一個人引起了很大的爭議。漢朝有個董仲舒,這個人根據《公羊春秋》的記載,提出了“大一統”論。他在《天人三策》中說:“《春秋》所主張的大一統,是天地的常理,適合古今任何時代的道理。”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大一統的建議,施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將儒學作為正統思想,立五經博士,明經取士,形成經學思潮,從此產生了中國特有的經學以及經學傳統。
他寫了本書叫做《春秋繁露》,以儒家學說為基礎,以陰陽五行為框架,兼採“黃老”等諸子百家的思想,建立起一個具有神學傾向的新儒學思想體系,後世的王陽明心學以及程朱理學都受其影響。在這本書裡面他依據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句話,根據他自己的理解而提出“天為君而覆露之,地為臣而持載之,陽為夫而生之,陰為婦而助之,春為父而生之,夏為子而養之。”雖然尚未提出“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正式條文,但其意思已很明確了,西漢末成書的《禮緯》就把“三綱”的條文具體化了。“三綱”最終的目的是要維護君權的統治,後來被統治者所利用並慢慢演變成“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封建糟粕。
孔子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其實就是孔子之前說過的“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君臣之間的關係是平等的。如果君無禮,則臣可以不忠。父慈子孝,如果父不慈,子可以不孝。“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出自《左轉-昭公》。)孔子和左丘明的很多觀點是一致的。《論語》第五章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所以說“三綱”不是孔子的觀點,是以董仲舒為代表的封建御用文人為迎合封建統治階級的利益而炮製出來的。
齊景公說:“善哉,如果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飯,我怎麼吃得下呢?”意思就是如果國家綱紀混亂,那我這個君王當的還有意思麼?
無餘:老師,齊景公明白孔子這話的含義了嗎?
師(笑):你說呢?你的問題作為思考題吧。
回覆列表
發表點拙見,如果能重新分段,就好理解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君為國之表率,君為臣之表率,臣為父之表率,父為子之表率,子才能守綱常倫理。理順了“君、臣、父、子”的關係,國家才有興旺。
“父”、“子”在古哲學中有多種含義,“父”通“師”,如為人師表;“子”通“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