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雨果吃蘋果

    隆冬,北方還在下雪。十月,還是餘先生的90大壽,時隔兩月,世間就少了一位詩人。餘先生於2017年12月14日上午10時多過世,之前身體不適是因為天冷,進而因小中風和肺部感染轉進加護病房,也僅僅是一天之後,再一次出現餘先生的訊息,就是這個噩耗。

    我倒希望這個冬天不要來的這麼急。余光中先生祖籍福建,出生於南京,其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並自稱為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享譽文壇半個世紀,有著“藝術上的多棲主義者”的稱號;是中國文壇的詩壇健將、散文重鎮、著名批評家、優秀翻譯家,最初被大家熟知,是源自其1972年發表的《鄉愁》一詩: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再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余光中先生對於祖國的情懷很是深沉。他曾經說過,自己任教的中山大學位於高雄,正對著臺灣海峽,這正是祖國大陸的方向,他說,自己很慶幸不是住在臺東,不然面對的就是太平洋,這樣 就沒有辦法看到祖國了。余光中先生在抗日戰爭爆發後曾跟隨父母輾轉於上海、重慶等地,直到22歲去到臺灣,並就此在臺灣定居,雖然後來的余光中先生上的是臺灣大學的外文系,但是他卻在後來,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火炬手,也恰恰是因為曾接觸過西方的詩歌風格,這也使得余光中先生後來的詩歌就帶有中國詩歌的意象和西方詩歌的自由,並逐漸的形成了自己多變的風格,併成為臺灣當代的“十大詩人”之一。1949年,國民黨兵敗退守臺灣,形成了臺灣和大陸的對峙局面,並由此開始了臺灣和大陸近半個世紀的隔絕,此時的余光中先生還在臺灣思念著故土。也正是在1971年,近二十年沒有回過大陸的余光中先生難掩自己的思鄉之意,寫下了《鄉愁》這首詩。

    對於祖國大陸,他也曾寫下“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條黃河的直流”,“家信的等待是鄉”等滿懷故土的詩歌。正是因為余光中先生對祖國的熱愛,將心中的鄉愁緩緩而談,也吐露了無數兩岸人民的心聲。

    不光是鄉愁,余光中先生的文學作品涉及面極廣,共有20多本詩集,風格多變且題材涉獵頗廣,在詩歌、散文、評論、翻譯等領域無一不精,著作無數,由其以詩歌見長,是中國現代詩壇最具影響力的詩人之一;其作品不僅多次選入中小高多部教材,更是被兩岸三地的歌手,包括像羅大佑,王洛賓等人演唱,更是被梁實秋稱為“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

    即使年至耄耋,仍然堅持創作,幾十年如一日。在當下,詩歌漸漸黯然失色,詩歌已經漸漸的退出了人們的視線,余光中先生在談到詩歌寫作是曾這樣說過:“詩歌喪失讀者,詩人應該自問,寫的夠不夠好。並非要一目瞭然,但要讓讀者能夠循著你的詩歌進入你的世界。詩人要反躬自省,如何寫出更加深入淺出的作品,而不是責怪讀者都去聽流行歌了。”“我最得意的詩還沒有出現,所以我還在繼續寫,只要我還在寫作,我就覺得自己還死不了”。

    詩人余光中先生溘然長逝,只不過詩歌還活著,只是希望詩歌能夠如先生所想,永世長存,那麼先生也可讓後人銘記了。

  • 2 # 今晚不讓打老虎

    餘老先生不幸離世,凡有華人處必有哀聲!

    餘寫光中老師的《蟋蟀吟》中兩行:“就是童年逃逸的那一隻嗎?一去四十年,又回頭來叫我?”餘老先生對童年的眷戀,何嘗不是對祖國的眷戀?

    餘老師以詩歌的形式,淡淡的筆觸,寫出了濃濃的思鄉之愁,深深的亡父之悼,諄諄的教子之愛;

    讀餘老師的詩,使我們對祖國的詩歌、文化、和歷史有了更深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餘老走了,也許這樣反而使得他的心今後不在漂泊,能夠更加自由。能夠常常聽到黃河的波濤聲,看到故鄉的那隻蟋蟀。

    世間再無餘老師,祝願餘老師一路走好!願今後依然有這樣深情的詩人,依舊有這樣深情的吟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縫紉機樂隊和海角七號有何相似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