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阿大22324427

    常規冷靜計程車兵在戰場上近距長點射7-8次、中遠距短點射10-11次都會換彈匣了,退下彈匣插進揹帶裡。而不是看橫店片子那樣把彈匣隨地扔的,把彈膛裡打空再換也有人也習慣那樣做。總之上了戰場生死由天,服從軍官指揮和命令,沒人指責你該怎麼做。

  • 2 # 風過清香在

    直覺,重量和經驗,其中排最前面的竟然是直覺,還別不信,老兵對此最敏感,打仗時士兵最怕的是什麼,是手裡的槍沒子彈了,自己的槍開了多少槍不用數心裡也都有個底,到了差不多的時候一股腦打光換子彈;其次是經驗,戰鬥經驗豐富的老兵開槍都很有學問,拿起槍一通掃的一看就是新手,牛逼的槍械使用者開槍都很有節奏,與自己的呼吸、肌肉鬆緊、眨眼等保持協調,尤其是扣板機的頻率,幾乎能做到一致,也就是說每次扣板機打出的子彈幾乎一樣,這樣他只要知道自己扣了幾次扳機,也能很清楚槍裡大概還剩多少子彈;最後是重量,有些肌肉發達的老兵拿起槍就知道槍裡大概有多少子彈,這沒什麼好講的。簡單講就這些,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 3 # 兔哥哨位

    熟練掌握手中武器是對士兵的基本要求,槍支是士兵的第二生命,士兵對於自己的槍支是非常用心的,同時,戰場上士兵對於生存下來的渴望是很強烈的,並且把保命的重任交給自己的槍支,上過戰場的人都有這樣的感覺,對於手中武器的愛護是常人難於想象的。戰場上計程車兵對於槍支的重視很強烈,即便是作戰中短暫的間隙,都會簡單保養槍支,用嘴吹吹照門、準星的塵土,用袖子擦擦槍上的泥土,取下彈匣看看剩下幾發子彈,摸摸子彈袋裡有幾個彈匣是滿的,左右瞅瞅身邊有沒有子彈箱,看看能不能找到幾顆手榴彈,看看身邊戰友們的情況,問問彈藥儲備情況,相互補充分配一下……;那是真的用心啊。戰場上士兵的命都是相互交給戰友,交給自己的武器的,所以,他們對於手中武器的情況最清楚,戰鬥時也都注意子彈使用量,基本上都能大概掌握。

    戰場上計程車兵對於自己的攜帶子彈數量都有一個基數,一個作戰單位也會有一個子彈攜帶量,戰鬥中士兵射擊時節約彈藥是一個普遍的要求,並不會亂打一氣,例如,一支30發的子彈匣,通常採用單發和短點射2~3發,不過自動步槍很難打出2發短點射,基本都是3發短點射(如果是輕機槍2發短點射小菜一碟,很容易掌控),這樣的話,扣動十次就打光了,因此,士兵們會估算出子彈剩餘量。戰場上士兵們並不會刻意計算子彈數量,憑感覺就能感知出來,算是一種經驗,類似於第六感覺,所以,彈匣裡還剩下多少子彈對於他們並不是什麼難事。

    彈鏈供彈的輕機槍容易判斷,例如,100發彈鼓彈鏈供彈模式,通常是用四節25發的彈鏈組合成100發的長彈鏈,這樣每射擊出25發子彈就會脫落出25發的彈鏈,機槍手和副手都能知道還剩下多少子彈。彈匣供彈的自動步槍士兵們除了估算出剩餘子彈數量,可以透過取下彈匣來判斷,這個動作在戰場上是一個比較普遍的做法。即便是射擊途中突然沒有了子彈,換一個彈匣就可以了,激烈的戰鬥中沒人刻意去在意子彈剩餘量,打就是了。真正需要注意子彈剩餘量的戰鬥是衝鋒前,或者是偷襲作戰中,偵察兵更注意子彈剩餘量,衝鋒前或者是搞偷襲作戰前都會更換滿彈匣,儘量不隨便射擊,而是快速往前衝,然後猛打。不是很激烈的作戰中更需要注意子彈剩餘量,這種戰鬥通常不會連續射擊,例如搜尋前進中,要時刻注意子彈剩餘量,即使更換彈匣,哪怕彈匣裡還剩下幾發子彈也要更換,否則遇到多目標子彈不夠用會吃虧的。

    總之,戰場上士兵對於彈匣剩餘子彈數量都能做到心中有數,並根據戰鬥激烈程度進行調整,保證自身安全。現在的透明材料彈匣解決了這個問題,使士兵判斷子彈剩餘量變的容易,不過此類彈匣也不非沒有缺點,其耐用性並不完美,對於激烈的戰鬥中意義不大。其實這種問題對於戰場上計程車兵而言並不是什麼關乎性命的問題,士兵們自己知道該怎麼做,畢竟都渴望活下來,而武器就是保證他們活下來的唯一值得信賴的夥伴,所以,他們都會深入瞭解摸索出經驗來。

  • 4 # 紅色手電筒

    對於自動步槍來說,知道自己槍裡沒有子彈最直觀的反應就是槍不響了。

    沒找到步槍彈匣觀察孔的照片,就用手槍的了,兩個的意思差不多。

    半透明彈匣能夠更方便的顯示彈匣內的餘彈情況,不過一般來說,在進入諸如建築物之前,不管現在的彈匣裡邊有沒有子彈,士兵都會換一個裝滿子彈的彈匣。

    本身,在自動步槍的彈匣上都是有一些諸如觀察孔,現在乾脆就是透明或者半透明彈匣,這樣能夠讓士兵更直觀的觀察到自己彈匣內的餘彈數量,這樣基本上是讓士兵心裡有個譜。

    不過,在戰鬥過程中,尤其是射擊過程中,自動步槍不響了,這種情況就是最明確的告訴士兵,你的槍子彈打完了,該換彈匣了。至於不響了,是出故障了還是沒子彈了,採取的動作是一致的,就是首先隱蔽到一個子彈打不著的地方,或者換彈匣或者檢查槍械是不是出了故障,一般來說沒子彈的時候多。至於什麼空倉掛機之類的,那些反應都不如槍不響了直接。

    空倉掛機對於半自動步槍更實用,在重新壓上一排子彈以後,能夠迅速的上膛。

    至於拉大閂什麼的,相對來說更簡單,本身槍裡邊就5發,而且是手動的,如果沒有了子彈,在手動退殼的時候就看見槍裡沒子彈了,這個時候就該壓子彈了。

    用不用空倉掛機是一個無關緊要的問題,AK、AR都沒用,人家照樣用的好好的,而且人家可是天天打,空倉掛機有也就有了,沒有也沒什麼大不了的。至於什麼能夠提醒彈藥打完這種事可能性不大,你的眼睛是在觀察目標,不是用來看著槍機的,再說了打著半截,槍不響了,沒有後座力了,這些都是提醒你彈匣該換了。

  • 5 # 我書讀的少不會起名字

    在戰場上如何判斷手上的步槍彈匣裡還有多少子彈是一個非常玄學的問題。對於一些戰場老油條來說,和敵人接火時自己摟了幾次火心裡都有數,戰場上的老油條們開槍時一般都會做到心裡有數,一般用的都是短點射,摟一次火是2~3發子彈,一般步槍彈匣裡裝彈30發,摟個十次八次老油條們就知道該換彈匣了。在自衛反擊戰時某次戰役中就有兩個解放軍老兵用八一槓採用交替射擊的方式硬是把猴子的機槍火力點給壓的死死的,那兩個老兵就是兩老油條,拿著八一槓,用單手換彈匣,做到了不間斷的火力壓制,對於他倆來說,手裡的傢伙還有多少子彈他們心裡清楚的很。而對於新兵來說,彈匣裡還有多少子彈他們完全不知道,也沒那閒心去管,一摟扳機,手裡的槍聲停了就換彈匣,備用彈匣沒了就只能乾瞪眼了!經過幾場戰爭後,沒死的也就成了老油條了。當然,想知道手裡的燒火棍還有多少子彈也不需要單單靠經驗,國外就有一些槍使用的是透明塑膠彈匣,透明塑膠彈匣可以非常直觀、方便的看到彈匣裡還有多少子彈。

  • 6 # 火機說

    雖然我沒有上過戰場,但是聽參加過自衛還擊戰的岳父講過這方面的問題。

    一、部分步槍的彈夾有部分透明的外殼,這樣士兵就可以很直觀的看到彈夾裡面的子彈。

    二、還有部分步槍或者手槍是沒有透明彈夾的,有經驗的老兵不會在戰場上一股腦的打光彈夾裡面的所有子彈,而且會有意識的數自己開過多少槍,從而對彈夾中的子彈數量有一個較為準確的概念,並根據戰場的態勢,適時的更換彈夾。

    在實戰中,不一定非要將子彈打完或者只剩下一兩顆子彈的時候才想到更換,特別是在城市作戰中,敵我雙方距離較近,時刻有可能與敵人短兵相接,因此,時刻保持自己彈夾中有三分之一的子彈是非常必要的。

  • 7 # 雨後的心情l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我們有些影視劇中,士兵拿著機槍不斷掃射,從來不需要換彈夾,所以我就想啊,要是現實中計程車兵活在影視劇中多好,那樣就不用換彈夾,戰鬥力就更強了,但是現實中那是不可能的。現在大多數突擊步槍彈夾容量多為30發,如果真在戰爭中連續射擊,那不出3秒子彈就會打光,所以真正戰場上,士兵是經常更換彈夾的,而在分秒定生死的戰場上,士兵是怎麼判斷彈夾中的子彈還有多少呢?在技術沒有很發達的年代,多數士兵是透過經驗來判斷彈夾中子彈數量的,如果是不同的槍那就需要不同的方法,比如狙擊槍,因為狙擊槍射速慢,很容易判斷,要是機關槍那也簡單,因為子彈鏈是外露的,所以用眼睛看就能知道還有多少子彈,比較難的就是衝鋒槍和突擊步槍了,因為要經常發起快速突擊衝鋒,經驗豐富的老兵可以根據射速,槍的重量變化,以及射擊時間來判斷彈夾中剩餘子彈。但是即使經驗再豐富計程車兵,在激烈的戰鬥中也有失誤的時候,這樣的後果就不堪設想了,為了解決關係到士兵生命的缺陷,彈夾技術上的進步,槍支生產商都會在彈夾上留有觀察孔,透過觀察孔可以知道彈夾裡剩餘子彈,甚至現在還有個別槍支用的是透明彈夾,這樣就更一目瞭然了。還有一些槍支為了測量彈夾剩餘子彈數量,還專門為槍支裝上電子計數器,要想知道剩餘多少子彈看下計數器就行了。不過不管用什麼方法,先進的技術都是輔助的,在激烈的戰場上,一點點的錯誤就有可能喪命,戰鬥中不允許你去考慮子彈多少,所以還是要加強平時的訓練,再先進的武器如果不加強訓練也無法發揮它的全部效能。

  • 8 # 炎黃軍武

    判斷彈夾還有多少子彈很容易,士兵掂一掂彈夾的分量,就能心中有數,但到了戰場上就是另一回事。

    戰場上,緊張激烈的對抗中,士兵隨時會因為一個疏忽、甚至只是運氣不濟而陣亡,這種情況下,沒見過血的新兵往往大腦一片空白,別說彈夾裡有多少子彈,有時候就連步槍的保險都忘了開,扣不動扳機,也想不到問題出在哪,就這樣稀裡糊塗的熬過第一次戰鬥,或者,直接因此喪命。

    要想活命,知道彈夾裡有多少子彈,似乎非常重要,然而如果你問過一些老兵,往往不會得到自己臆想中的回答,原因很簡單,戰場上的真刀真槍,可不是一群素不相識的人臨時組隊打CS、吃雞,不僅沒那麼多掃射的機會,一旦打光子彈,也應該有戰友掩護你換彈夾。

    透明彈夾,便於觀察卻容易碎裂,從其非主流的地位來看,真正需要隨時檢視餘彈的場合真的並不多

    所以,關於彈夾,首先要有這樣一個概念,戰場上真正需要關心子彈的時候並不多。

    別說開闊地的戰鬥,不論什麼槍基本上都是一發發的點射、慢慢發揚火力,哪怕在空間狹小的巷戰裡,也很少碰到敵我摩肩接踵、毫無轉圜餘地的時候,再說還有戰友配合,平時就是憑感覺、心裡有些預判,一旦打光子彈就躲到掩體後、換新彈夾,而如果需要一定的持續火力呢,比如攻堅、探查建築內部,換新彈夾更是必須的,至於還有餘彈的彈夾,插回攜行具裡,有空時再慢慢整理不遲。

    正因為這樣,有經驗的老兵基本不在意彈夾裡的子彈數,而是養成一個“凡事留有餘地、不要逞強送死”的習慣。

    碰到險惡的戰場環境,與其糾結存彈,不如考慮呼叫支援火力,這才是現代戰場上步兵的生存之道

    現代戰場上,輕武器本來就差不多是一種打醬油的存在,如果觀察形勢,判斷接下來會激烈交火、很可能彈盡而陷入險境,與其操心“彈夾裡還有幾顆子彈”,還不如另謀出路,子彈留著打冷槍才最有用,而碰到棘手的情況時,不分青紅皂白、換一個彈夾直接往裡衝,這樣的莽漢很快就會進裹屍袋。

    所以呢,某種程度上講,FPS遊戲的玩家用不著替士兵擔心,戰場上,視野右下角是沒有餘彈量顯示,可本來也用不到它。

  • 9 # 四十五度說

    經驗

    很多經驗豐富計程車兵都可以透過射速、步槍重量變化以及設計時間判斷彈夾還剩多少子彈。

    狙擊步槍和機關槍:

    持這兩種槍計程車兵,不需要衝鋒,他的戰爭節奏相對緩和,有足夠多的時間可以判斷彈夾裡還剩多少子彈,而且機關槍的子彈鏈是外露的,感覺子彈用的差不多的時候用餘光一掃便知道剩多少。

    衝鋒槍和突擊步槍:

    持這兩種槍支計程車兵,他們往往需要發起衝擊,戰爭節奏相對較快,而且這兩種槍的彈夾都是不透明的,所以想要判斷剩餘多少子彈對沒有那麼多經驗的人來說簡直難如登天。而且當時的硝煙戰火,衝鋒奪城期間,也沒有那麼多時間可以供你更換彈夾。所以衝鋒槍和突擊步槍都是以速度取勝,他們的後續火力不足,當判斷失誤的時候,就出現了戰場上沒有子彈的狀況,這對那個士兵來說是致命的打擊。

    技術措施

    槍支的生產商會在餘光可以瞄到的地方,預留彈夾的觀察孔,這樣就大大方便了士兵們。還有一些槍支製造商會採用透明的塑膠彈夾,這種彈夾可以很明顯的從外面看到剩多少子彈,比如德國的G36突擊步槍和美國的PDW突擊步槍,這樣就大大提高了突擊步槍士兵的生存率,他們可以集中精力衝鋒,不用時刻擔心子彈餘量問題。美國PDW突擊步槍部分產品還專門裝上了彈藥的電子技數器,這樣會導致成本的提升也不利於在戰場上集中注意力。所以出現了更加人性化的設計彈夾的倒數第二發裝一發曳光彈,這樣可以有效提醒士兵該換彈夾了。

  • 10 # 日暮鄉關

    我軍歷史上常用的56式衝鋒槍、81-1式自動步槍及95式步槍,彈匣壓滿後的裝彈數量都是30發,通常士兵攜帶4個彈匣(含槍支上的一個)投入戰鬥。那麼,在戰場上,士兵在多次射擊後,如何確定一個彈匣內還剩餘多少子彈呢?

    一是彈匣上有透視孔可以觀察。彈匣上在剩餘5發子彈的位置有一個很小的透視孔,當從這個孔裡望去看見彈匣內的彈簧和一發子彈的下半部分時,說明彈匣內的子彈只有5發了,這時士兵就必須注意要及時更換彈匣了;

    二是根據射擊次數來大致判斷。槍身上有保險裝置,將裝置轉入不同的檔位,可以控制槍支是單發射擊還是連發射擊。單發射擊即每扣動一次扳機,不論時間長短,每次均只能發射一發子彈,連發射擊又分為短點射和長點射,短點射每次發射2-3發子彈,長點射每次發射5-7發子彈,有經驗計程車兵能很好地控制自己在每次扣動扳機時發射多少發子彈,士兵可以根據使用不同點射的次數來大致判斷剩餘子彈的數量;

    三是透過整槍的重量來判斷。步槍子彈的重量一般約在50克左右,30發子彈的總重量在3斤左右,士兵每發射一發子彈,整槍就會輕50克左右,30發子彈射擊完畢,整槍就會減輕3斤左右,這個數字不算太小,有經驗計程車兵掂掂整槍是能大致判斷剩餘子彈的多少的;

    四是透過拍打彈匣來判斷。裝滿子彈的彈匣在拍打時,發出的聲音比較沉悶,基本上沒有回聲,感覺比較厚實,給予手掌的反作用力也比較大、感覺比較疼痛;只剩幾發子彈的彈匣在拍打時,發出的聲音較大、較脆,感覺內部比較空虛,能聽到彈匣內彈簧振動的回聲,這點稍加訓練就能做到;

    五是透過槍管發熱程度來判斷。高溫高壓的火藥氣體在推進子彈高速飛離槍管的同時,也會使槍管發熱,射擊時間越長、越連續,槍管溫度越高,這點也可用來判斷槍支發射子彈的數量,不過這點需要經驗非常豐富才能做到。

  • 11 # 軍武視界

    日常生活中,在我們看帶有抗戰題材的影視劇時,總能看到這樣一幕,那就是士兵手中的槍真正成為了燒火棍,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槍中沒有子彈了。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士兵通常都會在步槍上安裝刺刀,和敵人展開白刃戰。當然,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場景,主要是為了反映當時我軍在抗戰時期是多麼艱難,由於軍工技術的落後,導致即便是槍械都是沒有膛線的,這個時候更不要說彈藥的問題了。

    除此之外,即便是現代的影視劇,也經常會出現沒有子彈的情況。而這個時候,主要是因為戰鬥展開,進入狀態,一時間根本沒有功夫去檢視子彈餘量,導致關鍵時刻出現沒有子彈的現象。為此,有網友提出,在真實戰場上,是否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這個時候,士兵又是透過怎麼樣的方式來得知子彈餘量的呢?難不成真的靠一顆一顆的去數?

    其實,對於這點,大多數人都有個誤區。要知道,在真實戰場上,稍一分神很有可能就會丟掉性命。所以,多數時候士兵都是緊繃神經,壓根沒有功夫去看子彈的多少。

    不過,不看並不代表著士兵在使用槍械的過程中會不知道槍械中彈藥的數量。要知道,真正的老兵,由於常年使用槍械,通常拿著槍只要顛一顛槍身重量,便會知道槍中大概有多少顆子彈,這是老兵常年用槍積累出來的經驗。

    其次,除了經驗之外,士兵只要稍微撇下彈夾便會子彈子彈數量。要知道,隨著軍工技術的不斷髮展,現代彈夾也是非常人性化的,有的彈夾呈透明狀,也就是說只要看下彈夾就能知道子彈有多少顆。

    咳咳 關注下唄

  • 12 # 利刃號

    對於實戰中的槍械射手來說,有一個持續百年的問題至今還在困擾著他們:彈匣裡還有多少子彈?而很顯然的是,專心對準目標扣動扳機會使得他們忘記自己的餘彈情況,從而持續陷入“該不該換彈匣”的兩難困境中。

    當然,這個問題在電子射擊遊戲裡就要好解決得多:螢幕下方通常都會顯示出當前武器的剩餘彈藥情況。而在近日於拉斯維加斯舉辦的世界最大槍展“SHOT 2019”上,一款能夠顯示剩餘彈藥的套筒悄然而至,它能讓槍械使用者獲得幾乎比肩電子遊戲的體驗!

    圖為套筒底部顯示還有11發彈藥的“智慧格洛克”手槍。

    簡單來說,由Radetec開發的格洛克手槍用智慧套筒提供了三個對實戰極有幫助的功能:首先,顯示屏能夠標明格洛克手槍彈匣內的剩餘彈藥數;其次,若彈匣未裝載(滑落或換彈忘記裝填),顯示屏將以紅色的醒目狀態提示射手;最後,射手能透過顯示屏角落的一個圖示確定現在槍膛中是否有子彈處於上膛狀態。

    圖為拔出彈匣後顯示當前無彈匣(紅色)的智慧套筒螢幕。

    正如前文所說,在神經極度緊張的實戰環境下,射手很難明確彈匣內還有多少彈藥。除此之外,緊張時忘記插入新彈匣,或者重複插入彈匣的情況也不少見,“顯示有無彈匣”的功能無疑將很大程度上避免這個情況的發生。

    同樣的,射手若能得知槍膛內是否有子彈上膛,也就能避免"重複上膛"損失一發子彈,或是和因為換彈匣之後沒有上膛而無法開槍的尷尬情況說再見,甚至還能杜絕"以為沒有上膛其實上膛了"導致的走火傷亡,總而言之,這些功能都非常實用。

    圖為和“智慧格洛克”手槍配套使用的手機應用,功能更加齊備。

    除卻擁有這些令實戰射手們“眼紅”的功能之外,Radetec的智慧套筒在附加模組之後還有令警察等執法部門客戶興奮的新用途:和尋常可見的安卓移動終端配對之後,安卓終端上的應用將能夠統計搭載智慧套筒槍械的每一次擊發。

    換句話說,每一枝槍械在何時打出去多少發子彈,乃至於在何地進行某次射擊都能被記錄在案,並且完全可追溯——在全世界範圍內越來越強調警械可控的今天,這無疑顯得十分重要。

    圖為附帶早期型智慧套筒(握把)的博萊塔92FS手槍,僅具備簡單的餘彈計數功能。

    當然,在radetec之前,西方各國也早有將槍械資訊整合在頭盔或眼鏡顯示器上的方案。但相比起在頭盔或護目鏡內建立視覺化環境,繼而顯示槍械資訊的傳統做法,直接在槍械上"做文章"在現階段更具備可行性,也更能貼近實戰需求:前者難免在電力、視野和操作繁瑣程度上有更大要求,而智慧套筒等配件依靠著較低的門檻,很有可能被迅速整合到民用市場內各種"爆款"槍械上,並作為一個很有吸引力的賣點被廣泛宣傳。

    圖為中國警界衝鋒槍新秀BJC16,該槍的多處細節原型都源自美歐民用市場。

    儘管Radetec目前尚未公佈智慧套筒的定價,但已有大量參加“SHOT-2019”的槍械使用者和愛好者對其表現出了濃厚興趣:可以肯定的是,一如當年的工程塑膠、通用導軌、AR化等創新潮流,能顯示槍械狀況的智慧配件將從民用槍械市場開始,再度掀起改變整個輕武器業界的世代革命,繼而影響全世界範圍內的警用槍械和軍用槍械。(利刃/TO)

  • 13 # 軍武小咖

    直覺,加上經驗,最後主要是有根據的蒙。

    一個彈夾一般來說就是30發子彈左右,上戰場前的戰士都會進行大量訓練,把很多戰術動作都訓練成肌肉記憶,這個時候就不需要特意的去注意,身體自己就會自動做出正確的反應。但是彈夾這個事,一般來說彈夾都是不透明的,當然也有那種透明的彈夾文章後面說。雖然現在各國部隊裝備的都是全自動步槍了,但是真的不像遊戲裡面那樣可以所謂拖滑鼠的壓槍,那有扣著扳機打死也不鬆手的,那槍口非得上天不可,一般老兵都是以2到3發的點射為主,就算是機槍手一般也就是5~8的長點射,所以說以點射的話,2到3發子彈,老兵只需要記住幾次點射了再結合槍的重量大體上就可以知道槍裡還有多少子彈。還有的槍械會在槍的彈夾開幾個孔,就拿95來說,95彈夾後面有3個孔,95為30發容量的彈夾,設有三個孔!依次為15發10發5發,其他數量是看不到的,這樣戰士也可以大體上知道自己槍裡的子彈,在哪個範圍內。

    各國在彈夾上費的心思也不少,比如利用工程塑膠來製造彈夾,工程塑膠硬度大,重量輕,最關鍵的是半透明的特性,使得它成為製造彈夾的絕好材料,但是問題隨之而來,你自己是看見還有多少子彈了,敵人也看見了,這就尷尬了,所以說透明彈夾並沒有大範圍推廣。

  • 14 # 國平軍史

    真實的戰場上,關鍵是看射手拿什麼槍械了,一把半自動軍用手槍,滿彈匣和空彈匣,或槍中尚存幾發子彈,一般玩槍者在握持狀態時,就心中有數了。

    甚至都不用缷下彈匣,大概知道彈匣中的子彈數量,如果連這都不清楚,那就別玩槍了。現代步槍,大都數是小口徑步槍,或部分發射中間威力步槍彈的自動步槍,一般採用30發彈匣供彈,有經驗的射手,3發點射,可以打10次,對一個老兵來說應該心中有數。當單發射擊狀態下,可以打30槍,一般可能記不住,因為戰場環境,畢竟不同於氣閒神定的靶場射擊,在炮聲彈雨中,大都數人是記不住的。

    有經驗的老兵,一般在彈匣中尚存5-7發彈時,就會及時更換彈匣,絕對不會讓自身陷入槍中彈匣無子彈的不利狀態,做到手中的槍,都有待發彈狀態。那是對有經驗的老兵而言,大概能知道彈匣內尚存多少子彈,但也只能是大概,要精準確定彈匣中有多少子彈,幾乎沒必要,也真心太累。聰明計程車兵,當然有辦法了,此說未經證實,僅是作為軍迷個人的合理想象,既然古人能掘壁偷光,那麼今人為何不可以在彈匣上,間隔一定距離鑽上小孔,就可以輕鬆窺視彈匣內大概有幾發子彈了,又不會損傷彈匣。

    當然,關鍵是槍械設計時,需要有人性化考慮,可以設計成透明或半透明的彈匣,以當下掌控的技術,應該不是很難的事情。當然,對於那麼只會跟風,從未有槍械自身智慧財產權,且連空倉掛機都不願設定,置士兵性命與不顧,還大言不慚地宣稱研發成功了世界先進步槍的國家,是絕對不會考慮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天天有個人接女朋友上下班,她說沒什麼,你怎麼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