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
回覆列表
  • 1 # 小龍書單

    航空航天科學技術是20世紀興起的現代科學技術。航空航天科學技術是指兼有航空和航天特點的工程技術學。航空是指一切與天空有關的人類活動,譬如飛行,這些活動亦包括與天空有關的組織,如飛機制造、發展和設計等。航天又稱空間飛行或宇宙飛行。“航天”系泛指航天器在太空在地球大氣層以外(包括太陽系內)的航行活動,航天,粗分為載人航天和不載人航天兩大類。航空航天事業的發展是20世紀科學技術飛躍進步,社會生產突飛猛進的結果。航空航天的成果集中了科學技術的眾多新成就。迄今為止的航空航天活動,雖然還只是人類離開地球這個搖籃的最初幾步,但它的作用已遠遠超出科學技術領域,對政治、經濟、軍事以至人類社會生活都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 2 # 軍事觀察員東旭

    【航空航天是軍用技術的制高點!】先說航空。人類造出飛機以後,軍事就一直是重要應用領域。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飛艇、螺旋槳飛機就用於戰場偵查和轟炸。二戰期間,制空權變得更為重要,甚至直接決定戰爭勝負。比如,不列顛空戰、太平洋戰爭,都是獲取制空權一方獲得勝利。二戰期間,螺旋槳戰鬥機和轟炸機的技術發展到極致,噴氣式戰機也出現了。二戰後期,噴氣式戰鬥機大發展,目前已經發展到第四代,以F-22、蘇-57和殲-20為代表。再說航天。冷戰期間,航天技術高速發展,人類登月。其實,航天技術最重要的應用領域就是軍事。比如,一些運載火箭其實就是洲際導彈改造而來的。另外,軍用偵察衛星、導航衛星和通訊衛星,都是現代化作戰必不可少的眼睛。

  • 3 # 航天小生張偉

    字面來說,科技歸科技,武器歸武器,科技是支撐,武器是產品,二者還是有嚴格的區別的。但從用途來說,航空航天的科技是完全可以用於軍事武器製造的,某種程度上說,在冷戰結束前,航空航天科技的發展史中,軍事應用的需求對航空和航天科技的推動作用舉足輕重,因此,在談論航空航天的科技時,不可避免的牽扯到軍事方面。

    也許是歷史的巧合,當萊特兄弟在1903年發明飛機之後,10年之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當時飛機作為偵查工具再完美不過,隨著軍事應用需求急劇提升,飛機從偵查的角色逐漸變為空中格鬥和地面轟炸,偵查飛機則發展演變成了戰鬥機、轟炸機、運輸機等軍事裝備。第二次世界大戰則將飛機的用途進一步擴大,加壓座艙和噴氣式發動機的發明使航空業進入了全新的領域。此時,航空科技幾乎完全在軍事道路上發展。

    同期,航天的雛形也在二戰中形成,與航空技術略不同的是,航天技術則是由軍事武器開始,後來逐漸轉化為科學用途。納粹德國發明瞭著名的V-2火箭,掌握了火箭液體發動機技術,然而德國人只是用V-2對倫敦狂轟濫炸,卻沒想到V-2導彈技術促成了後來彈道導彈以及人類最初的運載火箭,馮布勞恩帶著V-2導彈的技術研發成了“紅石”運載火箭以及後續的“土星”系列火箭,二者相繼將人造衛星送入太空,將人類送上了月球。

    到了冷戰時期,航天航空的科技在軍事中的應用一點都沒減少,而且到達了鼎盛狀態。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投入了大量的經費,開始了長達40年的軍備競賽。在航空領域,新式的飛機不斷湧現,例如,F-15,蘇-27,SR-71“黑鳥”偵察機,B-2隱形轟炸機,圖-160戰略轟炸機,在民用領域也出現了“協和”和圖-141超音速客機等劃時代的產物,很多技術已早不分軍事還是民用。

    航天領域的發展同樣瘋狂,眾所周知,彈道導彈和運載火箭在發動機方面有很多通用的地方,液體火箭發動機技術推動了運載火箭的發展,固體火箭發動機推動了彈道導彈的發展,人們不斷突破運載火箭的運輸能力和彈道導彈的射程,在軍用和民用都開闢了新的天地。軍事方的面代表如蘇聯“白楊M”彈道導彈,美國“三叉戟”潛射彈道導彈,航天方面代表就屬於美國的“土星5號”以及蘇聯的“N-1”火箭了。

    除了發射偵查衛星外,美蘇在各自的航天活動中或多或少都有軍事作戰的目的,美國在上世紀80年代在里根總統設想的“星球作戰計劃”(Strategic Defense Initiative, 或Star Wars Program,簡稱SDI)中,就想利用航天手段在空間軌道上設定武器,達到防禦蘇聯彈道導彈的目的;蘇聯也曾在“禮炮”3號空間站上安裝過23mm航炮,達到自衛和攻擊其他衛星的目的。

    綜上所述,以現在的航空和航天科技,想要製造成軍事武器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但在和平年代,還是希望此種用途越少越好。人類和諧發展,共同開發空間資源是一項更為有意義和偉大的事情。

  • 4 # 區域拒止

    圖為由退役SS-18洲際導彈改造的第聶伯運載火箭

    其實民用科技和武器之間的定義太模糊了,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目前世界上威力最大的洲際導彈SS-18“撒旦”。其長度超過30米,直徑3米,最大起飛質量超過200噸,這些資料均遠超過一般的洲際導彈。其搭載的2000萬噸當量核彈頭可以將一個大型城市徹底抹平。是美國最為忌憚的武器之一。

    圖為蘇聯R-7洲際導彈,該導彈是蘇聯運載火箭的鼻祖

    而如今SS-18陸陸續續退役,退役的導彈繼續發揮餘熱,被改為“第聶伯”運載火箭,甚至還為英國發射過衛星,美國也喜歡將洲際導彈的第一級拿來做運載火箭。事實上絕大多數的科技都離不開戰爭的刺激,可以說科技和軍事是相輔相成的。萊特發明了動力飛機後10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啟,從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啟到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僅僅30年的時間飛機就進入了噴氣式時代,航天科技也是如此。

    圖為俄羅斯的聯盟號火箭,到現在都有R-7洲際導彈的影子

    雖然說航天科技是造福人類的科技,但是其起源是來自於洲際導彈的副產品。冷戰時期都想著往太空上面部署武器,所以空天科技發展極為迅速。至今大多數的航天科研也是為軍用服務的,民用只不過是其順帶的一點功能而已。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GPS導航衛星,當初是為了給三大軍種提供導航定位服務,並且引導武器進行攻擊。是個典型的軍用產品。但是到了90年代以後開始在民用領域上大規模普及,也就是我們現在用的各類導航系統。在北斗還沒出來的時候基本上是GPS一家獨大。所以航天科技不能簡單的分為軍用和民用,雙方都有共通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過年送禮,白酒品牌哪個比較有面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