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師大草根
-
2 # 讀一世界
《史記》記載的是“烽火戲諸侯”但比《史記》成書更早且由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門客編撰的《呂氏春秋》中記載的卻是“擊鼓戲諸侯”:“周宅豐、鎬,近戎。幽王與諸侯約:為高褒於王路,置鼓其上,遠近相聞,即戎寇至,傳鼓相告,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嘗至,幽王擊鼓,諸侯之兵皆至,褒姒視之大說,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數擊鼓。諸侯兵數至而無寇。至其後,戎寇真至,幽王擊鼓,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於驪山之下,為天下笑。”
無論是《史記》還是《呂氏春秋》,它們所記載的內容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申侯一夥率先攻打周幽王。
但國學大師錢穆在《國史大綱》中卻認為,並非是申侯率先攻打周幽王,而是周幽王率先攻打申侯,“此委巷小人之談。諸侯並不能見烽同至,至而聞無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舉烽傳警,乃漢人備匈奴事耳。驪山一役,由幽王舉兵討申,更無需舉烽。”
此外,近年來出土的《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上的記載與錢穆先生的推測不謀而合。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上明確記載道:“周幽王取妻於西申,生平王。王或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盤(伯服)。褒姒嬖於王,王與伯盤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師,回平王於西申,申人弗畀。曾(繒)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盤乃滅,周乃亡。”
由“幽王起師,回平王於西申”來看,是周幽王率先發兵攻打申國的,申侯才會聯合繒國、西戎反擊周幽王。
既然如此,周幽王就沒有必要點燃烽火臺召集諸侯前來勤王,也不會有“烽火戲弄諸侯”之事。
由此可以斷定,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一事純屬誤傳。
-
3 # 麥子麥子在一號
真假不知道,但是史記,資治通鑑等史書上確有記載。周幽王得了一位絕世美女——褒姒。可惜這位是個冰美人。周幽王立她為皇后,立她兒子為太子都沒有博美人一笑。
一次,周幽王點燃烽火臺,敲擊大鼓,引來眾諸侯趕來救駕,才博得褒姒一笑。後來,周幽王又玩了諸侯幾次。大家逐漸喪失對幽王的信任。
廢后的父親申侯起兵造反,幽王被殺死在酈山。西周滅亡。
國君喪失誠信,上下離心,死矣!
-
4 # 陽輝881
應該是真的吧!不論古代的人還是現代的人為了美女,都是情不自禁,那裡在乎生與死。不愛江山愛美女的人大有人在。但是這種只能是個人行為,不能讓族群甚至國家受到傷害。所以每個人都要退讓一步,不要轉牛角尖。這樣對每個人都是傷害。
-
5 # 板磚楔前臉啦
已經有證據顯示烽火戲諸侯是假的 周幽王寵信褒姒不假 只是他為了褒姒要廢掉王后和太子 結果得罪了王后孃家 結果王后孃家起兵造反 又在周國都旁邊 所以周幽王舉烽火的時候 已經和犬戎打進周都了 只是後來周幽王被犬戎殺死後也是這位差點被廢的太子即位 為了顯示自己的正統 才搞出一套烽火戲諸侯的戲碼
-
6 # 詩詞會友
假的,烽火臺這種東西雖然西周時有雛形但是很不完善,非常分散,周幽王就算有烽火臺也就只能在王幾附近傳遞,傳不了那麼遠,又何來召集天下諸侯一說?
烽火臺真正能達到這種效果要到戰國中期以後。這是真假烽火臺的演變是鐵證
-
7 # 上海fddx
史記說是真的,周幽王二貨傻缺自編自導烽火戲諸侯導致了西周的滅亡;竹書紀年說是假的,是周幽王太寵褒師廢掉皇后和太子引起皇后孃家申侯的不滿,申侯就勾結犬戎坑死了周幽王,為掩人耳目,就編造了烽火戲諸侯這個故事為申侯洗白
回覆列表
這個質疑我也是最近才看到一點。目前我國先秦時期的歷史以《史記》為正史,一直以來被作為西周滅亡的直接原因之一而被歷代歷史學家所沿用。
關於這個歷史記載,其實長久以來都沒有什麼爭議,直到後來戰國竹簡出土後逐步被整理,有人發現這份竹簡的記載與《史記》記載不符有人因此提出了爭議,並由此提出了另外一些猜想,最著名的就是根據“清華簡”(戰國簡被送給清華大學後的名字)和《竹書紀年》梳理的西周滅亡的過程。
關於西周滅亡的過程,幾部史書的認識基本是相同的,即西周內部發生了內亂,幾個諸侯國向周王室發難,最終幽王、褒姒、伯牙身死,廢太子宜臼稱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但其中比較大的分歧在於幽王等人死於誰手。《史記》說死於犬戎,其他史書說死於平王,《竹書紀年》中還有二王並立的記載,那麼到底哪個更加合理?聊聊我個人的觀點。
一是烽火戲諸侯是否可能。我認為有可能。西周王朝實行分封制,距離較近的諸侯完全有可能動用常備軍即諸侯的親衛先行出兵勤王。這些地方離國都較近,勤王的速度應該就在朝夕之間,比如分封在陝西關中地區的諸侯國。而能在第一時間勤王的諸侯,一定對周王室的權威有著不容置疑的信仰,因此即便被戲弄了,礙於周禮也不會對王室在明面上進行發難,自行退去也不是不可能。
除了我們常說的為博美人一笑外,我覺得烽火戲諸侯是不是還有另一種可能,那就是幽王想借用烽火來試探諸侯的反應,看看自己的權威?第一次點燃烽火,來的諸侯恐怕不多,此後一而再,再而三的試探,這可能是想看看山東諸國的態度。但很遺憾他並不知道狼來了的故事。
二是褒姒是否因為亂哄哄的場面發笑。我覺得比起混亂的場面,勤王首領覲見王室後,明知被耍又不敢出聲的樣子更容易讓人發笑。
三是周幽王是否昏聵到烽火戲諸侯的地步。關於幽王,有一個共識是他與原配王后是一場政治婚姻,按照周朝禮制,嫡長子是皇位的第一繼承人,幽王廢后,立褒姒為後,以褒姒之子為太子,很可能不是昏聵,而是一種對形勢的誤判,他高估了周王室的權威,高估了自己對於諸侯國的震懾。實際上國人暴動之後的周王室,已經不復往日的榮光了,厲王的迴歸已經宣告了中央權威時代已經結束。但褒姒是褒國進獻的,諸侯對於烽火的反應也也可能給了幽王一種錯誤暗示,從而導致他犯下大錯。因此我覺得,烽火戲諸侯不是因為幽王昏聵,可能是因為他的政治上的不成熟,帝王心術的不熟練。
四是烽火戲諸侯能否證偽。應該說很難,一是時間久遠,在沒有實物證據出土前,《竹書紀年》也好,《戰國簡》也罷,都無法給出確實的證據證明《史記》在這點上造假,對於現代史學家的提出的疑問,我覺得更說明了對《史記》的全盤相信。這部史學洪篇雖然大多數被證實,但在細節上很有可能出現問題,如果剃除烽火戲諸侯的部分細節,整個事件還是有其合理性的,畢竟《竹書紀年》是戰國時魏國史書,魏國源於三家分晉,而在平王東遷一事上,晉國獲利頗大。透過對老東家發家史的編纂,強化自己的合法性,《竹書紀年》造偽的可能性也不是沒有。
因此,我以為烽火戲諸侯不可否認其合理性,在沒有新的證據出土前,我對此持謹慎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