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靦腆的豆芽
-
2 # 小樊閒聊
下面跟著小編來慢慢了解陵邑制度,以及漢朝以居住陵邑為榮為貴的這種風氣
陵邑制度是西漢喪葬制度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更為重要的是:它是西漢統治者的一項強本弱末的重要措施,對於西漢政治、經濟和文化都有較大的影響。
陵邑所處之地大都肥沃宜農, 趙過發明的“ 代田法” 也首先試行於陵邑和三輔,“ 用力少而谷多。” 故陵邑的農業很發達。 昭帝時,“ 三輔、太常谷減賤。” 這裡的“ 太常” 即“ 太常郡”,也即諸陵邑。 陵邑地近京師, 利於商業貿易,再加之陵邑地小人眾, 農業所容納的勞動人手有限,故民多趨末, “ 商賈為利” 。所以陵邑的商業也十分繁榮, 漢代富商大賈多出自諸陵邑,如長陵諸田,安陵杜民,杜陵樊嘉、杜氏,茂陵摯網、焦氏、賈氏,平陵如氏、苴氏等等,皆富冠海內 。
陵邑地處全國文化中心———長安之郊,經濟繁榮,官僚地主居多,故陵邑文化也很發達。 世家地主大都“ 好禮義” ,他們或聚徒授經,或拜師習經,以幹仕祿,終 西漢一代,僅長陵,杜陵就出了“ 七相五公” 。擅長繪畫者也大有人在, 如杜陵人毛延壽,安陵人陳敞, 都是知名畫家,“毛延壽畫人,老少美惡皆得其真” ;陳敞則“ 工牛馬” 可見, 陵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都是相當發達和繁榮的。
在漢朝人們以能居住陵邑為榮,以茂陵為例:
比如:比如董仲舒 “年老,以壽終於家。家徙茂陵,子及孫皆以學至大官”;
杜周武帝時徙茂陵”;
再如司馬相如 “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
更耐人尋味的是,直到兩漢之交,籍貫出自茂陵邑的名人名臣很多,似乎在官場裡面頗有以出身於茂陵邑為榮的時尚。略舉數例如下:
曾經長期割據蜀中的公孫述是茂陵人, “公孫述字子陽,扶風茂陵人也”。
再看東漢開國名臣耿弇,“耿弇字伯昭,扶風茂陵人也。
另外一位參與了東漢開國之戰的將軍萬修也是茂陵人,“萬修字君遊,扶風茂陵人也。對光武帝的開國之業做出過獨特貢獻的馬援也是茂陵人。
一度擁兵割據河西后來決策歸附光武帝的竇融,其所倚重的張掖都尉史苞 (是五位 “州郡英俊”之一),也是茂陵人。
以一邑之地而同時湧現出幾位一流的人才,他們都在光武帝的中興之業中有傑出貢獻,茂陵邑人才之盛,可以由此得到確認。除了上舉以政治和軍事功業著稱的人物之外,在光武中興的歷史程序中,還有一批出自茂陵的名臣,以其博學多識或者剛毅正直而名垂青史。
如: “孔奮字君魚,扶風茂陵人也。”
“杜林字伯山,扶風茂陵人也。”
“申屠剛字巨卿,扶風茂陵人也。”
“郭伋字細侯,扶風茂陵人也。”
元帝永光四年( 公元前 40 年) , 詔罷陵邑,諸陵邑分屬三輔,其中霸陵、杜陵屬京兆;高陵、雲陵、萬年陵、長陵、陽陵屬左馮翊;安陵、茂陵、平陵屬右扶風。杜陵屬京兆,杜甫祖上出自杜陵邑杜氏,所以杜甫自稱京兆杜陵人。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瞭解到,在漢朝人們以居住陵邑為榮,由於統治階級中大批有錢有勢者遷到陵邑,改變了當地人口政治、經濟和文化素質。漢宣帝曾把“丞相、將軍、列侯、吏二千石”遷到杜陵邑。因此,西漢中、晚期,全國政治中心在三輔;三輔中心在諸陵邑;諸陵邑中心在杜陵。杜陵邑成了當時上層統治集團許多重要成員在京師長安之外的另一個政治舞臺。
各陵邑許多戶屬豪強大族,成為當時人口最稠密的繁華都市。陵邑的人口成分構成也漸趨繁雜,達官顯宦、學者文人、俳優世家、市井子弟、“五方雜厝”,形成了別具特色的社會生活。
-
3 # 成功始於勤奮9
當下以搶名人故里為勝,現代人為了利益,張冠李戴、歪曲事實,曲解古詩詞,給名人安故里……只可惜故人不能言語,活著都得被活活氣死!追根問祖簡單看是發展經濟,實則違背良心,喪失底線!杜甫自己說的都不算?非得給人家找出來個祖宗?非得給查個野史,有可能他爸、他爺、他爺的爸、他爺的爺……是哪裡出生?有意思嗎?試問你自己是哪裡人?願不願意別人給你安祖宗?如果據某磚家查閱,你是“韓國後裔”,你可願意?所以請尊重不能反擊的古人!
-
4 # 愚蠢的畢言言
杜甫(杜少陵,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本襄陽人,後徙河南鞏縣,唐代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為“李杜”、“大李杜”,後人稱他為“詩聖”,他的詩也被稱為“詩史”。 少年時代遊歷多地。三十五歲以後多在長安,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759年棄官入川。770年冬逝世。杜甫雖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也狂放不羈不乏豪氣,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著有《春望》《三吏》《三別》等名作。
杜甫出身於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遠祖為漢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審言。杜甫與唐代另一大詩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為晉代大學者、名將杜預之後。不過兩支派甚遠,杜甫出自杜預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預少子杜尹。杜甫青少年時因家庭環境優越,因此過著較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學,七歲能作詩,“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有志於“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他少年時也很頑皮,“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這就不奇怪,杜甫自稱京兆人了。
-
5 # 半瓶做詩
杜甫名子叫少陵,長期在長安漂泊。對當時國情,社會敝病看的較清。看到了表面的繁榮下的危機,和官場的腐敗。所認稱為京兆杜陵
-
6 # 禪悟淨慧
杜甫是中國歷史上,屈指可數的幾個偉大詩人之一,由於他深愛著祖國和人民,寫出許多批判現實的不朽詩篇。為唐代的詩歌發展貢獻了巨大力量,至今仍閃爍著耀眼的光芒。
詩聖杜甫為何一生都以京兆杜陵人自居呢?
一。每個人或多或少的都有點虛榮心裡,他出生在封建社會統治時期,祖先多半是當過太守,刺史,縣令一類的官吏,在這樣悠久傳統的官僚家庭裡。他的初心是虛榮的,以京兆杜陵人自居,一是家居地理位置優越,二是祖上無限榮光。
二。彰顯社會地位,杜甫的一生是在落魄與戰亂之間遊走。從家族顯赫到落寞,人生的落差到達了冰點。文人的自負又給他找回自尊的一點憐憫,人前人後都以京兆杜陵人自居。
三。身份的轉換,由官宦人家的子弟,一個堂堂正正的文人,竟為口食不濟而東奔西走。甚至拉下臉去別人家裡蹭飯,一代詩聖是這樣的悲慘人生。
四。漂泊終老,一個詩人在人生的後半旅程,飄忽不定成了真正意義上的遊子。此時此刻的杜甫還以特有的矜持,我是京兆杜陵人。詩聖由於多日沒吃飽飯,在一位縣令熱情招待下,牛肉吃多了居然撐死了。
五。轉變。道聽途說不如身臨其境,杜甫也許是命運的捉弄,也許生不逢時。他縱觀天下滄桑,回顧自己的一生。儒家仁政思想沒能實現自己的抱負,一顆愛人愛國的心始終不渝。一生寫下一千五百多首詩歌,其中很多都是千古名篇。比如“三史”和“三別”,三史為《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杜甫是唐代最傑出的詩人之一,詩中聖哲,筆底波瀾壯闊,詩歌千古絕唱。
清風徐來的夏日裡,應記得那位京兆杜陵人。
-
7 # 明日故事匯
那要從杜甫的家世說起了。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原籍湖北襄陽。杜甫青少年時家庭環境優越,因此過著富足的生活。在那個年代,能過上這種生活已經是很滿足的了。
而這種生活,跟杜甫的十三世祖杜預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杜預,字元凱,京兆杜陵人,魏晉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和學者。能文能武,文至尚書,武至鎮南大將軍。博學多通,是明朝之前唯一一個同時進入文廟和武廟的人。
杜甫從小就被灌輸這些,他知道自己現在的生活條件是怎麼來的。所以他很感激他的十三世祖杜預,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情緒發生了改變,彷彿已經不僅僅是單純的感激了。多了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情緒。
這種情緒是什麼呢?是崇拜,對自己世祖認知的越多,就越覺得世祖的成就是那麼高不可攀。所以杜甫崇拜他的世祖,他想象著有朝一日自己能有著一樣的成就。所以杜甫才開始以他世祖的的歸屬地京兆杜陵人自稱。而他的世祖,也是杜甫心中的歸屬。
後來的杜甫科舉落榜,仕途不順。但是他世祖的形象一直在他的腦海中,激勵著他。
故杜甫一生都以京兆杜陵人自稱。
-
8 # 煙花三月是隻貓
詩聖杜甫的曾祖父曾經在河南鞏縣做過縣令,後來就定居在河南鞏縣,到杜甫時,已經四代,杜甫的出生地是就是河南鞏縣,從杜甫的曾祖父往前數八世的祖先,都生活在湖北襄陽,杜甫可以說自己是河南鞏縣人,也可以說自己是湖北襄陽人,可是奇怪的是,詩聖杜甫一生都說自己是京兆杜陵人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杜甫的十三世祖先,是一個有名的牛人,杜甫一生都以這個牛人為榮,而這個牛人就是京兆杜陵人。杜甫的這個牛人祖先名字叫杜預。
牛人杜預有多牛?杜預是西晉初年人。杜預的爺爺和老爸曾經在三國時曹魏政府裡做過官,杜預的老爸杜恕因為擁護曹魏,和司馬家族的人不和,日子過得是戰戰兢兢,十分不容易,最終還是被人陷害致死。到了杜預時候,苦日子終於到了頭。杜預因為自己的才學和顏值,成了司馬懿的女婿,司馬昭的妹夫,更是晉武帝司馬炎的姑父。有了這樣的身份之後,杜預開始了自己的開掛人生。
但杜預不同於一般的豪門貴族,膏粱子弟,人家喜歡的是做學問,是個超級學
歷史記載,學霸杜預從小博覽群書,對經濟 政治 曆法 法律 數學 史學和工程學等都有研究,簡直是文科理科都喜歡,放在今天,也是個妥妥的學霸。所以當時的人就給他起了個綽號“杜武庫”,就是說他像個武器庫,肚裡面是要啥有啥。
杜預最牛的是在文科方面,他是當時的經學大師,《左傳》解釋的權威。他寫的《春秋左氏經傳集解》三十卷,是《左傳》註釋流傳至今最早的一種,收入《十三經注疏》中。正是因為杜預在經學方面的成就,五百年後,唐太宗時期,因為尊儒。每年祭祀孔子的時候,把杜預等二十二個儒學大師列入了孔子廟堂的儒家先賢的行列,一同受到上至朝廷,下至州縣每年祭祀。
試想一下,如果每年國家大典的時候,大家祭拜懷念的人中,有一位是你的祖先,你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那麼不管你現在生活自河南 湖北,如果你的那位祖先生活在陝西,你的家鄉認同恐怕也是陝西了吧?杜甫那時和我們的感受是一樣的。
杜預對杜甫的影響深杜甫之所以成為我們現在開到的這個樣子的杜甫,與他的先祖杜預對他的影響有著深遠的關係。就像現在,如果你知道是大詩人李白的後代,你會不會覺得自己應該天生就有寫詩的天賦?知道自己是儒學大師杜預後人的杜甫,自然用儒家精神要求和限制自己,他自己就說自己的理想是“奉儒守官”,“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杜甫崇拜自己的先祖杜預,杜預是京兆杜陵人,在杜甫的思想中,自己的故鄉也就只有一個地方了,那就是京兆杜陵了。
唐代看重家族先賢的風氣杜甫生活的唐代,很看重一個人的家族背景。
大家都知道,韓愈明明是河南人,但他偏偏告訴別人他是河北昌黎人,為了弄假成真,他還把自己寫的文集叫做《昌黎先生文集》,不斷宣告自己是河北昌黎人。河南人變成河北人,為什麼必須是河北人,也不是山西人,湖北人?因為河北昌黎是韓姓的郡望。所謂的郡望,就是某地的某一個姓,在千百年的傳承中,總有名人出現。家族遺傳基因強大。也就是民間老百姓常說的“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來會打洞”,你是來自“龍族”的,自然給人的感覺也就與眾不同。
不光是唐代,即使現在,也是很看重一個人的家庭背景的。說你爸是個教授和你爸是個買菜的給人的感受能一樣嗎?
京兆杜陵,就是杜姓的郡望。和韓愈不同,杜甫的祖上就是真真生活在杜陵的杜姓人,杜甫自然而然自豪的認為自己是京兆杜陵人了。
-
9 # 歷史閒賦者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被後世冠以“詩聖”。
我們再來說一下京兆杜陵,京兆杜氏,是中國中古時代一個以京兆郡為郡望計程車族,漢朝時期就有俗諺稱京兆韋氏和京兆杜氏為"城南韋杜、去天尺五",南北朝時期,京兆杜氏成為關中郡姓之一。京兆杜氏的世系可以追溯到西漢御史大夫杜周。杜周本居南陽,以豪族遷於茂陵。子杜延年又遷於杜陵。京兆杜氏歷朝多為官,亦名人輩出。
至於杜甫為什麼以京兆杜陵人自居,那就要從西漢說起。杜甫的遠祖是西漢時期的杜周,西漢南陽郡杜衍縣(後來改為南陽縣),出身小吏,甚有能名,因他執法嚴峻,奏事稱旨,因而得到武帝的賞識,加以重用,同減宣更替任御史中丞十餘年,這就是京兆杜氏的由來。也許大家對杜周不熟悉,但大家一定對司馬遷熟悉,司馬遷的宮刑就是杜周作為廷尉時施行的,廷尉就是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
據《杜氏家譜》記載,“杜氏凡五房,一京兆杜氏,二杜陵杜氏,三襄陽杜氏,四洹水杜氏,五濮陽杜氏”。從記載中可以看出,襄陽杜氏與京兆杜氏是同宗同源的,那麼襄陽杜氏是怎麼來的呢?據《元和姓纂》卷6杜氏襄陽望條: 當陽侯元凱少子耽,晉涼州刺史;生顧,西海太守;生遜。過江.隨元帝南遷,居襄陽。遜官至魏 興太守,生靈啟、乾元,由此可以看出,襄陽杜氏是京兆杜氏的一支。
因此杜甫雖然是襄陽杜氏的一支,但從古代宗法制來講,京兆杜氏為大宗,襄陽杜氏為小宗,且襄陽杜氏本就是從京兆杜氏遷出的一支,因此杜甫才以京兆杜陵人自居。
-
10 # 遠山莊主
杜甫712年出生於鞏縣,就是今天的河南省鄭州市鞏義市,具體地點在市區東10公里的站街鎮南窯灣村的筆架山下。杜甫就誕生在筆架山下的窯洞裡。
杜甫的十三世祖名叫杜預,是西晉時期的一個大人物,滅吳的功臣,封當陽縣侯。杜預曾經在攻佔江陵後說過這樣一句話“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數節之後,皆迎刃而解,無復著手處也。”這就是成語“勢如破竹”的出處。《晉書.杜預傳》:“預在內七年,損益萬機,不可勝數,朝野稱美,號曰‘杜武庫’,言其無所不有也。”他不僅武功卓著,又博學多通,他寫的《春秋左氏經傳集解》三十卷,是《左傳》註解流傳至今最早的一種,收入《十三經注疏》中。唐太宗貞觀年間,杜預進入文廟,配享孔子!
京兆杜陵在今天的陝西省西安市,是西漢後期宣帝劉詢的陵墓。杜陵邑是專門為修建、管理和保護杜陵而設立的城邑,據說當時陵邑內有3萬多戶,人口約30多萬。這些人當中,很多是當時的達官顯貴和豪商富賈,其中就包括麒麟閣十一功臣中排名第七的御史大夫杜延年的後人杜預。
杜甫對於杜預的文治武功每引以為榮,並以之為建功立言的楷模,故杜甫常自稱“杜陵野老”,“杜陵布衣”。
-
11 # 飛天ZY漫雪
杜甫,字子美,唐代詩人,生於河南鞏縣,唐玄宗開元年間,他曾遊歷吳、越、齊、趙等地。其後困頓長安,官右率府兵曹參軍,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史,他顛沛流離,為叛軍所虜。後逃至鳳翔,唐肅宗暑為拾遺,因疏救房琯,貶華州司功參軍,乾元二年,他棄官西行,舉家經秦州、同谷,入四川,住成都,他的好友嚴武鎮守西川,任他為節度使府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
杜甫因為他的十三代祖杜預是京兆杜陵人,所以他自稱,杜陵諸生,或杜陵野老。他歷經,安史之亂,所以他的詩反映了唐代由極盛而走向衰落的轉折的歷史事件,揭露了尖銳的階級矛盾,他把中國現實主義詩歌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影響至深。
代宗大曆三年,他攜家出峽,漂泊鄂、湘一帶,後死於郴州途中!
-
12 # 樊虛
杜甫被尊為詩聖,在詩歌裡,是神明一般的存在,備受後人頂禮膜拜。而在現實生涯中,杜甫也食人間煙火,也有一般人的世俗虛榮心。
人有三教九流,物分上乘下等,人與物在羨慕鏈與鄙視鏈中各就各位,古今概莫能外。
杜甫祖籍襄陽,生於河南鞏縣,但他一家屬於京兆杜陵杜氏宗族。杜氏宗族是當時望族,歷史顯赫,遠祖西漢御史大夫杜周,十三祖西晉大學者和名將杜預,均是風雲人物。杜甫不說籍貫,不談出生地,常自稱“京兆杜甫”、“杜陵布衣”、“杜陵野老”等名號,以族興地自誇,猜測是出於這樣的考慮:
君子擇善而居。京兆是首善之區,廁身首善地域人不凡。這是地域炫耀。就像現在眾多能人志士擠破頭鑽北上深廣,成不成先拱一嘴再說,漂泊苦也爽。
祖上榮光,慕賢追遠。祖先文治武功,彪炳史冊,後輩處世,本族就有榜樣。杜甫家學淵源,養成強烈入世情懷,弘願“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現實需要,擺譜靠譜,期望獲得宗族助力。古時的“譜”,指家譜族譜,尤指世家大族的譜系。世族經過幾百年消長,在唐朝依然盤踞社會頂端,甚至勢壓皇族一頭。唐太宗李世民曾命大臣編纂《貞觀氏族志》,試圖抬高皇族地位,打壓世族聲勢;主編大臣都非世族人,觀時察世,卻把李氏皇族排第三,李世民氣得七葷八素,強令重編,皇族置首,皇族母系隨後,然而絲毫沒有削弱其他世族的影響力。世族互相通婚,互相援引,勢力盤根錯節,一致排外,連皇族聯姻都不屑,非世族的高官顯貴更沒門。一旦名列世族譜系,生活辦事謀職有諸多好處。杜氏宗族沒那麼囂張,亦足以望重一方,杜甫自居京兆杜陵人,表明自己是世族子弟,身份高貴。
是的,杜甫身份高貴,更難得的是靈魂高尚,胸懷天下,悲憫民生,以詩著史,終成詩聖。
-
13 # 八大山人99
詩聖杜甫一生以京兆杜陵人自居,很多人都以為是杜甫藉此誇耀祖公的顯赫出身,藉以抬高自已的身價。
此論山人不敢苟同,一則有損詩聖清譽,二則有悖詩聖初衷。
山人以為,中國屹立世界東方五千年,與世界上其他國家和民族最顯著的區別和特色,一是宏觀上自古以來都是一個大一統的國家,其間雖有分合曲折,但最終的民心向背和趨勢都是統一。二是微觀上是以宗族的社會組織形態存在於一個統一的國家裡,所謂的聚族而居就是最具體直接的反映。
漢民族最初只有炎黃二部落,後來由於戰亂,外族入侵等原因,一些生人被迫離開原生地向陌生的遠方遷徏,但又對祖公休養生息的故土念念不忘,便一代一代地告誡後人莫忘祖宗,莫忘故土,這就是漢民族尋根文化的由來。
這種綿延幾千年的尋根文化根植於漢族的血液骨髓,無論你身在天涯海角,都心向中國,夢想有一天能魂歸祖宗休養生息的故土。
一生都在追問:‘’你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是我們每個華人的標配。
詩聖杜甫一生以京兆杜陵人自居,非是炫耀,而是告誡子孫自已是從哪裡來的,根在哪裡。
詩聖杜甫,乃尋根文化的鼻祖。
回覆列表
遠祖為周朝杜伯國貴族,其國在今長安縣一代,且以國為名,後漢朝宣帝許皇后葬於此,故稱少陵(小陵,比皇帝陵小一點),也稱杜陵。現名杜曲。京兆就是首都啦,此稱呼多見於唐,不解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