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跪射俑
-
2 # 使用者nz2ym4d6f2
記得那時候突然收音機裡說啥中國有個大數學家陳景潤研究出來了一加一等於二,當時給俺嚇了一跳,就整不明白了,咱個初中生都學會了數的開方,咋大數學家才開始學小學一年級的數學呢。
-
3 # 退休人翁
首先,陳老師的成果至今無人超越。在數學界有很多人同時研究同一個問題,當有人宣佈自已以解決這個問題,很快就有人用不同的方法也解決這個問題。他們之差一步的差距。但是,陳老師的時代沒有人能與之項背。他的"丨十2“發表之後很多年世界上也沒有人用不同的方法得到"丨十2“。也就是說陳景潤超越了我們的時代。
-
4 # 榮信371
哥德巴赫猜想是數論中的問題,徐遲的《哥德巴赫猜想》的報告文學,使人們瞭解了陳景潤的功勞,科學需要嚴謹的態度,為攀登科學高峰,需要堅韌不拔的科學態度,科學來不得半點虛偽,是實事求是的。陳景潤推進了數學發展的程序,用這種契而不捨的精神去學習,去創新,才是真正的當今社會精神。
-
5 # 怪異雜談小69
陳景潤的名字想必很多人都有所耳聞,當年響徹了整個數學界的雲霄。根據當年的《長春日報》評價:“陳景潤對數學的酷愛,情有獨鍾,而且有驚人毅力完成其數學研究這是他本人最有價值的個性和素質。”,被譽為“極負盛名的數學天才”,是當代著名的數學家。
於1933年5月22日福建福州出生的陳景潤,在1953年9月,陳景潤酒杯分配到了北京四中任教,兩年之後,受到了當時廈門大學校長的王亞楠先生的舉薦,陳景潤便回到自己的母校廈門大學中的數學系任職助教一職。而到了1957年10月份,陳景潤深受著名現象級數學家華羅庚教授的欣賞和讚揚。後被調到了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中工作,這時候的陳景潤正式拉開了在數學領域的帷幕,鮮為人知的是陳景潤當年求學之時的苦楚以及艱難,這種痛苦也只有他能夠心領神會,後面的著名作家徐遲也於1978年1月時在《人民文學》上刊登了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其中就有報道過陳景潤為了數學付出的努力以及艱辛。
同年的2月17日《人民日報》中也把這篇文章轉載了,而陳景潤的事蹟逐漸的世人熟知,當代的學生們無一不知,而陳景潤的名號也走進了千家萬戶,更是在中外的數學界獨樹一幟。而同樣是1978年,陳景潤卻因為重病倒在瞭解放軍309醫院中,但也因禍得福,他收穫到了這一生唯一的摯愛。 當時正是患病之際,陳景潤正躺在病床上,外面有幾名醫護人員,陳景潤聽到動靜,偶或一瞥,卻被其中一個姑娘深深地印在了陳景潤的雙眸,且對那名姑娘一見傾情,好巧不巧的是,正好是老天助力,把那名姑娘給安排到了陳景潤的病房中值班,這是命中註定天賜的良緣,很快的兩人相談甚歡。陳景潤也因此得知了那姑娘叫由昆,今年27歲,而當時正在住院的陳景潤卻已經45歲了,兩人相隔了19歲。而在這段日子之中,兩人一起朝夕作伴,無話不談,陳景潤的病情也逐漸地因為心態開始有了好轉,大病初癒的陳景潤和由昆一起去了香山看到了漫天紅葉,去了植物園觀賞奇異花種,也曾一起登上長城,感嘆祖國的大好河山。這一路下來,兩人迅速建立起了感情,摩擦出了愛情的火花。
經過兩年的愛情長跑後,兩人正式於1980年的8月份正式成為了合法的夫妻,一起為以後的人生拉下來了帷幕。不久之後,由昆便給陳景潤生了一個叫陳由偉的大胖小子。
陳景潤直至中年才得到了一個兒子,他當初陳由偉懷有非常大的期望。本來是沒有“陳”這個姓氏的,但是苦於後面妻子的一再勸說,才給陳由偉冠上了“陳”姓,但是又要為了體現美好的愛情的,於是便取名為“陳由偉”,而這個“偉”字則是寄託了陳景潤對他莫大的期望。到了陳由偉讀小學的時候,便開始和陳景潤交流到了學習、社交、工作等方面的問題,而陳景潤也一心把兒子打造成一個數學家。但是後面卻發現兒子好像對音樂更感冒一點,於是陳景潤便欣然的接受了這個結果,給陳由偉無限的信心和鼓勵,途中歷經了各種挫折和磨難,但是好在皇天不負有心人,陳由偉一舉考進了中央音樂學院的小號班,練習吹小號。
直到2003年時,陳由偉又去加拿大多倫多進修,進修之際,陳由偉把專業改成了數學系。後面的他為此還做出瞭解釋:“我是陳景潤的兒子,所以我應該繼承我父親的事業,學習數學。”,當陳景潤聽到了這個資訊時,感動的熱淚盈眶,喜極而泣。小時候的陳由偉其實並不是熱愛數學,等到長大之後,才發現了數學的魅力且不斷鑽研,在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加上自己的天賦,不負眾望的陳由偉在數學方面的造詣非常之高,同時,也為中國的數學付出了巨大的貢獻。
-
6 # 文曲星辰
對於數學,我也是個二楞子,經常不及格!陳景潤的大名,在八十年代偶然聽說過,只知道他是天才數學家。
究竟有多厲害,我也很少關注。網友“徐曉亞然”的回答清清楚楚,我就莫搶“風頭”了。不好意思,學識有限,也不想抄襲別人的佳作,就這麼多吧!
-
7 # 南山幽幽
歌德巴赫(哥德巴赫),(Goldbach,Christian)1690年 3 月 18 日生於普魯士柯尼斯堡(今俄羅斯加里寧格勒);1764年11月20日卒於俄國莫斯科。著名數學家,宗教音樂家。最有名的理論就是“歌德巴赫猜想”,是近代三大數學難題之一。
哥德巴赫1742年給尤拉的信中哥德巴赫提出了以下猜想:任一大於2的偶數都可寫成兩個質數之和。但是哥德巴赫自己無法證明它,於是就寫信請教赫赫有名的大數學家尤拉幫忙證明,但是一直到死,尤拉也無法證明。
今日常見的猜想陳述為尤拉的版本。把命題"任一充分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為一個素因子個數不超過a個的數與另一個素因子不超過b個的數之和"記作"a+b"。
1966年陳景潤證明了"1+2"成立,即"任一充分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二個素數的和,或是一個素數和一個半素數的和"。
哥德巴赫猜想,迄今仍未得到證明,最好的結果由中國陳景潤院士給出。另外兩大數學難題已被證明,費爾馬猜想和四色猜想。
民間經常調侃的"1+1",就是指的哥德巴赫猜想,其證明絕非易事!
-
8 # 徐曉亞然
陳景潤,中國著名解析數論專家,1933年 5月22日生於福建福州,1953年畢業廈門大學數學系。1957年,由華羅庚推薦,在中科院數學研究所開始從事數論研究的工作。
1950年代,陳景潤已經對於數論中的高斯圓內格點問題、球內格點問題、塔裡問題與華林問題的以往結果,作出了重要改進。同時對篩法也做了重大突破,這也為他在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道路上提供了最有利的武器。
1966年,陳景潤用自己改進了的篩法,證明了:偶數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並且發表在《科學通報》上。離最後的解決僅一步之遙,也就是1+2,這是迄今為止,人們對於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最好結果。此項成果也被數學界命名為“陳氏定理”,50年來,哥德巴赫猜想再也沒有任何突破,僅此一項工作,陳景潤就足以躋身世界著名數學家之列。
1973年,陳景潤將自己1966年論文進行了重新改進,將冗餘部分精簡,使得證明更加簡潔可讀性更高。
1979年,陳景潤髮表“算術級數中的最小素數”,將最小素數從80推進到16。
陳景潤對於數學尤其是數論的痴迷已經到了無我的境界。用於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稿紙有幾麻袋,常年在自己不到6平米的房間裡廢寢忘食地演算。即使在自己病入膏肓的時候,也不忘去突破,也不忘記對於青年數學家的培養和教導。
他最信奉的格言就是“人生不是索取而是奉獻”。
-
9 # 經濟相對論580
哥德巴赫猜想是數論中著名的難題之一。
哥德巴赫猜想分兩個:
第一猜想:對於大於2的偶數,都能分解為兩個素數。
第二猜想:對於大於9的奇數,都能分解為三個素數。
哥德巴赫證明不了自己的發現,於1742年寫信向尤拉討教。但尤拉未能證明兩個猜想。十九世紀,德國數學家高斯接觸到這個問題後,認為問題有些似是而非,因此放棄了這個問題。
在二十世紀的五十年代,前蘇聯數學家維諾格拉多夫用自己在解析數論中創造的三角和法,證明了哥德巴赫第二猜想;因此,哥德巴赫第二猜想,被稱為維諾格拉多夫-哥德巴赫定理。
第一猜想難度比第二猜想大得多。基本採用的是數論中的“篩法”,即:先將問題變成一個充分大的偶數可以分解為兩個不超過l個素數的乘積的和,然後逐步減少乘積素數的數目,最後得到兩個素數之和,這樣就能證明哥德巴赫猜想。這個命題可以簡單地表示為:n =(l,l)。
下面是許多一流數學家攀登“篩法”高峰的艱難歷程:
1919年,布朗首先證明了:(9,9)
1924年,拉代馬海爾證明了:(7,7)
1932年,埃斯特曼證明了:(6,6)
1937年,黎切證明了:(5,7),(4,9),(3,15),(2,366)
1938年,布赫夕塔布證明了:(4,4)
1956年,王元證明了:(3,4)
1957年,維諾格拉多夫證明了:(3,3)
1957年,王元證明了:(2,3)。
以上所有的證明,包圍圈越來越小,越來越接近於“1+1”,然而總有一個弱點,那就是兩個數中沒有一個可以肯定為素數的。
早在1948年,匈牙利數學家瑞尼另起爐灶,設定了另一個包圍圈,他證明了定理:“存在一個數M,使得每一個充分大的偶數n 都能夠表示成一個素數與另一個素因子的個數不超過M的數之和。”
即n=p+A(可簡單表為“1+A”)這裡n是充分大偶數,p是一個素數,A則表示為因子不超過M個,即A的素因子不超過M個。
1961年,巴爾巴恩證明了:n=1+5
1962年,潘承洞證明了:n=1+5
1962年,王元證明了:n=1+4
1962年,潘承洞證明了:n=1+4
1965年,布赫夕塔布證明了:n=1+3
1965年,小維諾格拉多夫證明了:n=1+3
1966年5月,一顆璀璨的明星升上了數學天空,中國著名數學家陳景潤在中國科學院的刊物《科學通報》第17期上宣佈,他已經證明了:n=1+2。
陳景潤引進了一個轉換原理,從而證明了:
陳氏定理:每一個大偶數都可以寫為一個素數與一個因子個數不超過2的殆素數之和。
可以說,陳景潤的陳氏定理,是兩百多年來,眾多最優秀的數學家攀登哥德巴赫第一猜想高峰取得的最高成就。在陳景潤證明了n=1+2後,“篩法”也到了盡頭;也就是說,在現有的數學方法範圍內,n=1+1無法證明。
一個英國數學家在寫給陳景潤的信中稱:“你移動了群山。”徐遲則在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中為這句話加了註解:真是愚公般的精神!
-
10 # 超級數學建模
提到陳景潤,哥德巴赫猜想是不可忽略的成就,先來看看哥德巴赫猜想是什麼?
哥德巴赫猜想關於哥德巴赫猜想,就要從德國數學家哥德巴赫說起,當時正值數學發展的繁榮時期,而數學家的交流更是非常常見的。
作為數學界的知名數學家,哥德巴赫跟另一非常著名的數學家尤拉關係非常好,兩人保持了三十多年的書信往來,不斷地交流對數學不同的看法。
而就在1742年6月7日給尤拉的信中,哥德巴赫提出了以下的猜想:
任何一個>=6之偶數,都可以表示成兩個奇質數之和。
任何一個>=9之奇數,都可以表示成三個奇質數之和。這就是所謂的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在信中是這樣寫道的:“我的問題是這樣的:隨便取某一個奇數,比如77,可以把它寫成三個素數之和;77=53+17+7;再任取一個奇數,比如461:461=449+7+5,也是三個素數之和,461還可以寫成257+199+5,仍然是三個素數之和。這樣,我發現:任何大於9的奇數都是三個素數之和。但這怎樣證明呢?雖然做過的每一次試驗都得到了上述結果,但是不可能把所有的奇數都拿來檢驗,需要的是一般的證明,而不是個別的檢驗。尤拉在收到信後,對於哥德巴赫提出的猜想,深感興趣,便開始花很多時間投入在此猜想上。原本以為很簡單的猜想,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證明後,發現這個猜想並沒有那麼簡單。
於是在同年6月30日,歐拉回信說:“這個命題看來是正確的”。但是他也給不出嚴格的證明。
同時尤拉在回信中又提出了此一猜想可以有另一個等價的版本:任何一個大於2的偶數都是兩個素數之和,但是這個命題他也沒能給予證明。
最接近哥德巴赫猜想的男人在陳景潤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時候,他發現歷史上的數學家在證明哥德巴赫猜想時,主要運用的是篩法和圓法。
在陳景潤之前的很多數學家都用篩法和圓法證明了“2+3”、“1+4”、“1+3”等等的結論。
於是陳景潤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時,改進了篩法,所以陳景潤在研究中,得出“1+2”理論結果,即陳景潤證明了任何一個大偶數都可以寫成一個素數加上另一個可以寫成兩個素數乘積的數的和。
於是,陳景潤在上世紀70年代發表的《大偶數表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2個素數的乘積之和》論文,讓他成為在迄今為止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數學家中,得出的最為接近哥德巴赫猜想結果的數學家。
等到《大偶數表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2個素數的乘積之和》一面世,立馬掀起國際數學界的軒然大波,因為他們都知道,陳景潤這一證明成果,又朝著證實哥德巴赫猜想往前邁進了一大步。
英國著名數學家哈伯斯特聽了為之一震。哈伯斯特與李希特合作撰寫的《篩法》一書正在付印。他馬上託人從香港找到了陳景潤論文的影印件,給《篩法》一書又增加了新的一章——《陳氏定理》。他在這一章的首頁寫道:“我們本章的目的是為了證明陳景潤下面的驚人定理,我們是在前十章已經付印時才注意到這一結果的;從篩法的任何方面來說,它都是光輝的頂點。”
鄧小平同志如此評價:像陳景潤這樣的科學家,“中國有一千個就了不得”。
-
11 # 使用者4944407086760
陳老師原來是一點陣圖書館管理員沒有華羅庚慧眼識珠就被埋沒了中國不是沒有數學人才並且絕不會比美帝差只是在這種官僚學術體制下無法脫穎而出如數學天才柳智宇北大畢業後去做了和尚太可惜了
-
12 # Mrplumer81
1人物生平
編輯
1933年5月22日,出生於福建省閩侯縣(今福州市倉山區城門鎮臚雷村)。
陳景潤(2)1948年2月考入福建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前身福州英華高一上春季班。
1950年夏高三上提前考入廈門大學數理系。
1949年至1953年,他就讀於廈門大學數學系。大學畢業後,由政府分配至北京市第四中學任教。
1953-1954年在北京四中任教,因口齒不清,被“停職回鄉養病”。
1954年調回廈門大學任資料員,同時研究數論,對組合數學與現代經濟管理、科學實驗、尖端技術、人類生活的密切關係等問題也作了研究。
1955年2月經當時廈門大學的校長王亞南先生推薦,回母校廈門大學數學系任助教。
1956年,發表《塔內問題》,改進了華羅庚先生在《堆壘素數論》中的結果。
1957年9月,由於華羅庚教授的重視,調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任研究實習員。
1960-1962年,轉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所工作。
陳景潤在鑽研學問(17)1962年任助理研究員。
1965年稱自己已經證明(1+2),由師兄王元審查後於1966年6月在科學通報上發表。
1966年發表《表達偶數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簡稱“1+2”),成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1]
1973年他在《中國科學》發表了“1+2”的詳細證明並改進了1966年宣佈的數值結果,立即在國際數學界引起了轟動,被公認為是對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貢獻,是篩法理論的光輝頂點。他的成果被國際數學界稱為“陳氏定理”,寫進美、英、法、蘇、日等六國的許多數論書中。這項工作還使他與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獲得中國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1974年被重病在身的周總理親自推薦為四屆人大代表,並被選為人大常委會委員。
陳景潤的生活(21)1975年1月,當選為第四屆全華人大代表,後任五、六屆全華人大代表。[2]
1977年破格晉升為研究員。
1979年完成論文《算術級數中的最小素數》,將最小素數從原有的80推進到16,受到國際數學界好評。
1979年應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之邀前往講學與訪問,受到外國同行的廣泛關注。[3]
1980年當選中科院物理學數學部委員。(院士)
1981年3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88年被定為一級研究員。
1992年任《數學學報》主編,榮獲首屆華羅庚數學獎。[4]
1996年3月19日下午1點10分,陳景潤在北京醫院去世,年僅63歲。他為科學事業做出的最後一次奉獻是:捐贈遺體供醫院解剖。[5]
2主要成就
編輯
陳景潤1957年,陳景潤被調到中國科學院研究所工作,做為新的起點,他更加刻苦鑽研。經過10多年的推算,在1965年5月,發表了他的論文《表達偶數表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2個素數的乘積之和》。論文的發表,受到世界數學界和著名數學家的高度重視和稱讚。英國數學家哈伯斯坦和德國數學家黎希特把陳景潤的論文寫進數學書中,稱為“陳氏定理”。[6]
3主要著作
《算術級數中的最小素數》
《表達偶數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
《數學趣味談》
《組合數學》
《哥德巴赫猜想》
《初等數論》
4個人生活
編輯
妻:由昆(1951年- ) 1980年8月25日,由昆和陳景潤在北京中關村辦事處領取了結婚證。
子:陳由偉 ( 1981年12月生)
5人物軼事
編輯
少年景潤
一篇轟動全中國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使得數學奇才陳景潤一夜之間街知巷聞、家喻戶曉。1973年,他發表了著名論文《大偶數表為一個素數與不超過兩個素數乘積之和》(即“1+2”),把幾百年來人們未曾解決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大大推進了一步,引起轟動,在國際上被命名為“陳氏定理”。他有著超人的勤奮和頑強的毅力,多年來孜孜不倦地致力於數學研究,廢寢忘食,每天工作12個小時以上。在遭受疾病折磨時,他都沒有停止過自己的追求,為數學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他的事蹟和拼搏獻身的精神在全國各地廣為傳頌,成為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心目中傳奇式的人物和學習楷模。[7]
陳景潤1946年初一成績單1在福建省三明市檔案館裡,珍藏著三明一中(前身為三元縣立初級中學)全宗檔案,歷經歲月風塵,它們彷彿在述說著歷史的滄桑。翻開第一號目錄第三卷,透過其中幾頁薄薄的毛邊紙,有些字跡雖然有些褪色,但我們可以看到著名數學家陳景潤在三明留下的足跡:1945年2月升入三元縣立初級中學,全班學生共有18名,修業年限定為三年;1947年1月,陳景潤上完初二、上初三之前隨父親離開三元縣返回福州。
有關陳景潤高中以後的小故事和傳說廣為流傳,但他在三明的求學過程和生活經歷卻幾乎沒有被提及。翻閱他的生平資料,裡面也只有簡單的一句話:“1938-1948年先後在福州市三一小學、三元縣小學、三元縣立初中、福州市三一中學及英華中學就讀。”[8]
婚姻故事
1977年,陳景潤因病住進309醫院,見到了從武漢軍區剛派來醫院進修的由昆。過去陳景潤連女人名字的邊都不沾,連句話都不說的人,此次年近半百的陳景潤見到由昆,眼睛一亮,親切地和由昆打招呼,話也多了。後來由昆被派到陳景潤的病房當值班醫生。這樣,接觸的機會多了,每次由昆一出現,陳景潤都特別高興。一天,陳景潤關切地問由昆,家住在哪?有沒有男朋友、有沒有成家?由昆毫不設防,她便心直口快地說:“沒有,沒有,還早著呢。”以後,由昆也十分關心這位中國數學家,斗轉星移,彼此產生了愛情。終於有一天,由昆對身邊的數學家提出了疑問:“你是大數學家,有好多人崇拜你,你為什麼偏偏選中我呢?”面對心愛的姑娘,陳景潤急得滿臉通紅,他不會年輕人的山盟海誓,許久,陳景潤才說出一句話:“我想過了,如果你不同意,我這一輩子就不結婚了。”正是這一句,使由昆不再猶豫,她坦然接受陳景潤的感情,並且相依相扶,共同走過了16個春秋。
他們在組織的幫助下結婚了。從此這位被稱為“痴人”和“怪人”的數學家陳景潤有了一個溫暖的家。
6榮譽記錄
編輯
榮譽獎項
· ▪2018-12-18 改革先鋒稱號、改革先鋒獎章、“激勵青年勇攀科學高峰的典範”[8] [9] (獲獎)
· ▪2009 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華人物之一 (提名)
· ▪1992 華羅庚數學獎 (獲獎)
· ▪1982 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獲獎)
· ▪1982 何梁何利基金獎 (獲獎)
7人物評價
編輯
陳景潤(3)陳景潤是在挑戰解析數論領域250年來全世界智力極限的總和。中國要是有一千個陳景潤就了不得。(中華網、鄧小平評)[10]
陳景潤先生做的每一項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馬拉雅山山巔上行走,危險,但是一旦成功,必定影響世人。(法國數學大師安德烈·韋伊評)[11]
陳景潤對數學的酷愛,情有獨鍾,而且有驚人毅力完成其數學研究這是他本人最有價值的個性和素質。(長春日報評)[12]
陳景潤很善良,而且很平易近人的一個人,他很熱情的。(人民網評)[13]
陳景潤在逆境中潛心學習,忘我鑽研,取得解析數論研究領域多項重大成果。1973年在《中國科學》發表了“1+2”詳細證明,引起世界巨大轟動,被公認是對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貢獻,是篩法理論的光輝頂點,國際數學界稱之為“陳氏定理”,至今仍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保持世界領先水平。他的先進事蹟和奮鬥精神,激勵著一代代青年發憤圖強,勇攀科學高峰。[14]
陳景潤,中國著名解析數論專家,1933年 5月22日生於福建福州,1953年畢業廈門大學數學系。1957年,由華羅庚推薦,在中科院數學研究所開始從事數論研究的工作。
1950年代,陳景潤已經對於數論中的高斯圓內格點問題、球內格點問題、塔裡問題與華林問題的以往結果,作出了重要改進。同時對篩法也做了重大突破,這也為他在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道路上提供了最有利的武器。
1966年,陳景潤用自己改進了的篩法,證明了:偶數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並且發表在《科學通報》上。離最後的解決僅一步之遙,也就是1+2,這是迄今為止,人們對於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最好結果。此項成果也被數學界命名為“陳氏定理”,50年來,哥德巴赫猜想再也沒有任何突破,僅此一項工作,陳景潤就足以躋身世界著名數學家之列。
1966年5月,一顆璀璨的明星升上了數學天空,中國著名數學家陳景潤在中國科學院的刊物《科學通報》第17期上宣佈,他已經證明了:n=1+2。
陳景潤引進了一個轉換原理,從而證明了:
陳氏定理:每一個大偶數都可以寫為一個素數與一個因子個數不超過2的殆素數之和。
可以說,陳景潤的陳氏定理,是兩百多年來,眾多最優秀的數學家攀登哥德巴赫第一猜想高峰取得的最高成就。在陳景潤證明了n=1+2後,“篩法”也到了盡頭;也就是說,在現有的數學方法範圍內,n=1+1無法證明。
一個英國數學家在寫給陳景潤的信中稱:“你移動了群山。”徐遲則在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中為這句話加了註解:真是愚公般的精神!
1973年,陳景潤將自己1966年論文進行了重新改進,將冗餘部分精簡,使得證明更加簡潔可讀性更高。
1979年,陳景潤髮表“算術級數中的最小素數”,將最小素數從80推進到16。
陳景潤對於數學尤其是數論的痴迷已經到了無我的境界。用於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稿紙有幾麻袋,常年在自己不到6平米的房間裡廢寢忘食地演算。即使在自己病入膏肓的時候,也不忘去突破,也不忘記對於青年數學家的培養和教導。
他最信奉的格言就是“人生不是索取而是奉獻”。
要說陳景潤的歷史地位的話我覺得應該是比較一般,和張益唐差不多,至少應該在華羅庚之下,和丘成桐、陳省身那就根本不要比了。畢竟第一他沒有真的證出哥德巴赫猜想,只是從“1+3”改進到“1+2”,結果的重要程度不如張益唐;第二他的工作還是在用篩法去估計質數密度,是在改進前人的方法,性質和張益唐類似;第三整個過程中他沒有開創出什麼新的方向。但是和同行比起來,他的水平還是很高的,比如如果陳景潤是美華人,憑他那個”1+2”在美國大部分學校拿個正教授絕無問題。菲爾茲不好說有沒有戲,小一點的獎拿一堆也沒什麼問題。
但是我想說的是,陳景潤是在像老鼠一樣的生存狀態下,在33歲抱著病體完成的那個“1+2"的證明;文革開始以後他的生存環境恐怕連老鼠都不如;到了80年代徐遲的那個報告出來以後又被政治潮流卷著到處去作報告給演講,天天逢場作戲,也沒精力去做什麼研究了。真要是讓他有比如說陶哲軒那樣的成長環境,從小有各路牛人提攜指點,有一個能夠和全世界同行交流的學術環境,沒有人知道他這一輩子能夠達到什麼高度。不知道有沒有人看過劉慈欣的小說《朝聞道》,其實在學術圈子裡面,那種殉道者一樣純粹的理想主義者是很少很少的,但是陳景潤絕對應該算一個。和他比起來,今天的我們都應該感到慚愧。
在數學領域尤其是需要創造力的。比如一個優秀的數學家他可以發明一種新型的計算工具,才代替過去一些繁雜冗餘的計算過程,大大減小資料處理的時間。這便是偉大的創造,對於這樣的人,他們是當之無愧的數學家。比如,笛卡爾的解析幾何,以及牛頓萊布尼茨的微積分就是這一類的典型代表。在他們的工具發明之前,人們總是沉溺在一些困難的問題裡難以自拔,甚至舉步維艱,然而這些新型數學工具普及之後,一下子就將之前積累的領域問題徹底解決。這樣的一些人士,足以稱之為偉大的數學家。
其實在任何領域要有創造力談何容易?有些數學家並不是天生的創造高手,尤其是現在數學領域分支已經空前完善的情況下,想要造出一門新的領域或者數學工具來更是難於上青天。有些數學家一生都沒有發明新的理論,然而他們卻在已知的領域裡解決過一些重大的難題,這樣的人鑽研性和毅力也是常人難以想象的。
這方面,首推中國數學家陳景潤,陳景潤是世界上著名的解析數論專家。
人人都知道他證明了1+2,瞭解的更多的人也許還知道他是用的篩法證明了這個結論。但是篩法並不是陳景潤的獨創,篩法來自兩千多年的古希臘的埃拉託斯特尼,到了20世紀,人們發現把篩法改進,可以衍生出各種高階篩法。比如這裡陳景潤用的加權篩法,其實也不是陳景潤的獨創。事實上,加權篩法在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在1920年代到1973年這50年間,人們取得了很多不錯的進展。
但是隻有陳景潤最接近這終極結果1+1,也就是說陳景潤已經把加權篩法推演使用到了極致,別人再無油水可榨!在陳景潤先生證明了1+2之後的50年間,再也哥德巴赫猜想再也沒有可以稱道的進展了。難怪很多人說,陳先生真是太厲害了,他的方法讓我們在加權篩法上再怎麼努力也都是白費的,除非能有新理論,才有可能去解決終極問題。
陳景潤雖然沒有發明出新的數學工具,但是他在攻克難題的道路上歷經千辛萬苦,並最終到達無人之境,這同樣也是一個數學家的典範!
在中國,基本上每所大學都會有數學系,也都有數學教授助陣,每年論文發表的也不少,職稱也都不低。但是你見過,有幾個能被成為數學家的?滿大街都是張教授,王教授。
歸根到底,只是因為,他們已經做不到上面的那兩點了,只能在現在的位置上按部就班地維持下去。
-
13 # 使用者8845756325098
陳景潤的成果至今無人可超越,不錯。但更多的數學新學科新成果陳景潤當年並未涉及,你不能由此說陳不行。其實配得上開頭一句話的人世界上不多但也不少。
-
14 # 花開富桂
首先
一提到陳景潤,大家第一反應就是哥德巴赫猜想。確實徐遲的報告影響力太大了。陳的工作確實也是強哥猜的頂峰,也把篩法做哥猜這條路給封死了。僅憑這點就超過了樓上所有答主,特別是那個自稱才能還在陳之上的。
我要提的另外一點是,陳的重要工作從來不止有哥猜。陳在孿生素數猜想中也保持著目前最好結果。這個工作其實包含在哥猜的工作中。孿猜的證明目前主要有兩條,一條是非估算性的,簡單來說就是直接證明,陳景潤1966年證明了存在無限多素數p,p+2要麼是素數(也就是1),要麼是殆素數(也就是2)。陳還將這個p+2擴充套件到p+2n。這種素數p,有個術語叫做Chen prime。這個目前被認為已經把篩法用到了極致,很難再推進了。另一條是估算性的,始於哈代和李特伍德。近年來,戈德斯通、伊爾迪裡姆和平茲,他們證明了趨近於無窮時,兩個相鄰素數之間的間隔與其中較小的那個素數的對數值之比在整個素數集合中所取的最小值趨近於0,即相鄰素數間隔相比於素數的自然對數值是低階無窮大。張利用了他們的工作,用篩法老樹開花進一步證明了存在無限多素數對,其間隔小於7000萬。陶他們又進一步把下界推到了246。在Elliott–Halberstam猜想及其廣義形式成立的條件下,這個下界可以被推到12及6。但這條路目前看起來也很難再有突破了。
弗里曼 • 戴森(Freeman Dyson)說過,數學家有兩類,一類是飛鳥,另一類是青蛙。飛鳥的代表是希爾伯特,陳省身,格羅滕迪克這種,青蛙的代表是佩雷爾曼,陶哲軒這種。陳景潤毫無疑問屬於後者。對於整個學科,青蛙的影響力當然不能和鳥相比,但不代表青蛙的貢獻就低。陳的歷史地位,確實高不到哪裡去,但也低不到哪裡去,至少在張之上吧。至於上面某人蜀犬吠日,更有一幫連數學都沒入門的粉絲跟著亂叫,實在令人無語。
回覆列表
1973年,陳景潤在《中國科學》發表“1+2”詳細證明,引起世界巨大轟動,被公認是對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貢獻,是篩法理論的光輝頂點,國際數學界稱之為“陳氏定理”,至今仍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保持世界領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