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雪山老碼農

    注意,你也說了是“推廣”,這就說明普通話是原來就有的,不是憑空造出來的,所以臺灣的有些人會說普通話就很正常了…

  • 2 # 老人新手新手

    普通話不是現在才有的,過去叫國語,海外華人華僑當然懂國語了,國語與地方語言只是一些發音上一些差異,除一些土語外,大家都會聽得懂的,特別是讀書人,都有讀音標準。至於閩南話、粵語等,嚴格說不屬於國語,而是另外浯言,這是歷史遺留下來的,保留至今!

  • 3 # 火車天下

    普通話又被稱為國語,民國時期就已經在推廣國語,只是推廣的力度不如後來。1945年臺灣光復,之前被日本殖民統治了五十年,臺灣人的語言主要是日語、閩南語、客家話,並不會講國語,所以國民黨方面決定在臺灣推廣國語,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從大陸帶來了不少人,為了解決臺灣本省人和外省人之間溝通的問題,兩蔣主政臺灣的時期是強制推行國語,學校裡面必須講國語,甚至不準講方言,所以現在很多臺灣人都是講的國語。在三十多年前臺灣拍攝的影視劇裡面講的國語還不像是今天那樣的臺灣腔,甚至光聽聲音還一時分辨不出大陸拍的還是臺灣拍的,今天台灣人說的國語給人的感覺是變軟了,雖然聽還是比較好聽,但給人的感覺是比過去少了一些陽剛之氣。

  • 4 # 異像中國

    簡單說。不能拿大陸和臺灣等同相比。完全兩回事,臺灣人文化素質普遍較高。臺灣什麼人都有,不是單純的閩客族群。連深山少數民族都能說標準普通話(國語)。

  • 5 # 鄉村小阿豬

    問這個問題的朋友不知道今年芳齡幾何?有些朋友可能留意意到,我國臺灣省的廣大群眾除了臺語也就是閩南語之外,國語說的也很溜。尤其翻看一些舊的綜藝,費玉清和張菲主持的節目發現國語講的字正腔圓,和普通話無異。兩岸的群眾溝通起來完全沒有障礙,想想這種覺得奇怪,誤以為由於歷史原因,國民黨軍49年敗退臺灣後,兩岸長時間對立,所以根本不可能對國語普及教育,那麼到底為什麼會這樣呢?

    事實上臺灣也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外省人居多,從東北從唐山遷臺的語言本來就接近普通話。尤其1949年前後,國民黨軍退守臺灣島的部隊總人數在60萬人以上,而各級軍官的家眷也被先期送往臺灣,大約有200萬人。

    看過《康熙來了》徐乃麟,王偉忠,邰智源,孫鵬,秀琴講眷村故事的那一期,知道其實國民黨政府在臺灣是加強語言教育了。記得內容搞笑又催淚,小孩子表不好被學校開除,村長找到學校說小孩在家孝順,竟然感動了老師。大人和小孩一起罰站燈場面,從中得出手段還挺嚴格的。

    估計很多人都看過《狗蛋大兵》這部電影吧。大兵偷老人地裡的紅薯,氣的老人家要報告蔣先生,吳宗憲告訴他,蔣先生聽不懂他的話了,最後那老人家也會說國語了。郝邵文演的廖狗蛋,在學校裡不準說方言,誰說方言是要脖子上掛牌子示眾的,校長在狗蛋設的陷阱裡不小心蹦出了方言,一樣胸前掛牌子示眾。

    可見早期臺灣人是受過國語教育的,加上遷臺的200萬移民,當然就有些說的很好的,臺灣的綜藝教父,娛樂圈大佬王偉忠先生,做過《夢之聲》的導師,標準的北京腔。

  • 6 # 使用者1028543028049

    課文上都說普通話是北京話,如果你在2005年前去北京,你就會發現北京話的音根本不是純正的普通話,最純正的普通話還是黑龍江話,這也是為什麼一開始中央電視臺各個節目比如新聞聯播的主持人都是黑龍江人的原因。

  • 7 # 舊城舊夢舊時光369

    這裡得講北京話的歷史。近現代的北京話是北方的《中原音韻》音系於明朝遷都北京後受到明官話的衝擊而形成的

    成書於元朝的民間韻書《中原音韻》反應了當時北方的民間口音

    所以研究古代韻書的時候會神奇的發現北京話的底子就是簡單粗暴的用明代官話的聲調型讀《中原音韻》。普通話的陰平(一聲) 陽平(二聲) 上聲(三聲) 去聲(四聲)正是來自明代官話的"清平 濁平 上聲 去聲 入聲",由於在七百多年前的《中原音韻》音系裡已經沒有入聲,當時的北方人也根本就不會發入聲了,於是入聲字被派入其他三聲裡面,音韻學上叫"入派三聲",這也是北京話音系裡大量文白異讀的根源。

    經常有人問我為什麼不是明朝遷都後改北京口音呢?在這我先回答,瘋了吧你!要皇帝改用平民的口音?每個朝代都規定的有自己的官話,即使遷都也不會改,參考南宋臨安皇城內外不同音。

    到了清朝時,由於是少數民族政權,本身並沒有可以使用的漢語口音,因此選擇了沿用明朝官話。所以明朝官話有時候也叫做"明清官話"。當然,用歸用,面子還是要做足的,這個面子就是《康熙字典》,把讀音整理一遍就變成本朝的東西了。這也是為什麼當你拿康熙字典查字的時候會發現讀音跟現代的北京話有很大出入。但你拿康熙字典跟明代傳教士用羅馬音注音的明代官話一對比又發現兩者一樣……明代傳教士把明官話的發音記錄在《西儒耳目資》裡

    然而,清朝也並沒有把明官話一路用到底,而是在1908年是廢除,於1909年把發音更為簡單的北京話立為國語,以便向全國的平民推廣。以往的官話只有讀書人會,並且舊官話有入聲,大字不識的平民根本區分不了也不會讀。

    辛亥革命後民國曾兩次對國語進行修改,第一次是1920的《國音字典》,恢復了入聲。結果可想而知,就民國0.2%的識字率根本無法推行。於是大家有接著改,1932年又頒佈《國音常用字彙》規定新國音,之前的《國音字典》就變成了老國音。

    國音常用字彙在北京話的基礎又簡化了一波,典型的就是把尖音砍掉全部併入團音裡,但是這也造成了二十世紀全中國所有官話方言的尖團音都出現混亂,音韻學上叫做"尖團合流"。而之後的大陸普通話和臺灣那邊的"國語"都是基於《國音常用字彙》的標準來整理規範的,大陸在五十年代還重新進行了語音採集,最後敲定灤平口音。這也是大陸跟臺灣部分字讀音差異的來源。不過千萬不要以為現在的臺灣口音就是《國音常用字彙》的原版,臺灣腔的形成是九十年代之後,有興趣的去網上搜搜臺灣八十年代的新聞,口音絕對新聞聯播級別的。

    從《國音常用字彙》算起的話,現代普通話定型的時間滿打滿算也才87年。語言很神奇,二十年一變

  • 8 # 奔跑在理想的路上

    大路叫普通話,臺灣叫國語,有時候大家都說國語國語的都錯以為國語這個詞是屬於我們大陸人的,其實是臺灣對普通話的稱呼

  • 9 # 寶樹白石

    中國的國語啟源於元朝的官方語言,元大都語言,也就是北京地方話。明朝朱棣定都北京,又加強了這種語言的推廣,而使其更加官方話,清朝定都北京,照樣以北京話為官方語言,清朝延續了明朝的許多制度和模式。

    民國時期,提起民國時期許多人總認為是南京的民國時期,其實,還有一個北京政府時期,北京政府時期把北京話定為學校的學生交流語言,凡是進學校教書的老師不準用其他的地方語言教學,必須講北京官方語言,也就是北京話。學生也必須講北京話,而不準講其他地方語言。

    這樣全國學校都這樣執行了。

    官話,學生官話,全國有身份進過學校讀過書的人都會講這種語言,無形中成為了中國各地高貴人講的語言,這種話只有作官和讀書人才講,其他人都講當地土話。

    一九四九年之後普及這種語言,把這種話叫普通話,無論什麼身份的人都要講,普通話就普及開來,跑到臺灣去的人,許多都是進過學校的,和官員,這些人大部分會講國語,只有國語才能夠交流,所以國語在臺灣普及開來,代替了臺灣的官方語言日本話。

    閩南語還是佔主體位子,今天的臺灣民間語言仍然是閩南語,而國語,也就是普通話,只限於學校,只是學校的學生語言。

  • 10 # 氣吞萬里如猴

    普通話(臺灣叫國語)是漢語中最簡單最準確最精緻的。說它簡單,是因為它只有四個聲調(偶有輕聲),簡單易學,便於推廣;說它準確,是因為它每個發音都能用一個明確的漢字書寫,不像很多方言一樣存在大量的能說不能寫的現象;說它精緻,是因為它能充分表述世界上所有的思想、文化、科學、藝術,而不會出現詞不達意的問題。也就是說,只有普通話有資格能勝任“國語”的職責,其他方言都有侷限!因此,不管誰當政,不管到哪個地方,普通話都是華人交流的第一語言!

  • 11 # 臺美大小事

    臺灣不僅是有些人普通話(臺灣稱 國語)講得好,而應該是所有(至少95+%以上)生活在臺灣的人,都會說 國語的!

    因為,臺灣推動、執行說國語已經70年了!

    二戰結束以後1946年,臺灣光復,回到我中華版圖,當時,臺灣主要的語言是日語、閩南語(或說臺語)、客家話。負責接收的行政長官開始推動說國語(普通話)運動,並從大陸派人來指導、執行。讓國語逐漸普及解決臺灣社會的溝通、管理等問題。

    1958年,也就是推動了12年以後,臺灣省政府開始再推:說國語運動。這次就是強制性質了,學校要教,學校裡只能說國語,電影院禁播方言等等,開始了臺灣 讀尊國語 的年代,那時候,在學校不說國語是會受罰的。

    1973年,官方再公佈 國語推行辦法,嚴格禁止方言,使用方言會被罰錢了!當然,這樣的執行方式是矯枉過正的,也扼殺了原來的臺灣在地語言,尤其是原住民的語言。

    直到1993年,臺灣才將母語(閩南語、客家話等)納入教學,不再唯 國語 獨尊。

    所以,60年代以後在臺灣出生的小孩,幾乎全都受過完整的 國語 教育,不管口音上是不是標準,是不是 臺灣國語 腔,但這幾代人都是學過普通話的,能講、能聽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而臺灣也有一批外省(非祖籍臺灣)居多的民眾,在說普通話的口音上,是字正腔圓,雖不致於全都是北京腔,但也是非常標準的。之前的主持人李豔秋,曾經主持過每日一字等節目,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 12 # 耒大高手

    這話題,臺灣普通話普及比大陸好,強,在同一時期兩個地域,開展了兩場不同的文化大革命,一個是文化復興,一個是砸破舊世界

  • 13 # 吳文傑21

    國語就是國家官方語言,國家統一語言的簡稱,就像是國旗就是國家的旗幟一樣,搞不懂大陸為什麼不用國語要用普通話這個詞。

  • 14 # 手機使用者70387044962

    我是60後的臺灣人,小時候在學校就不準說方言,只能說國語,說方言被老師發現了還要罰一塊或五毛錢,四十幾年前那可是一頓早飯錢啊!

  • 15 # bennyluk

    他們說的是國語,民國後一直在說。我們稱之為普通話,只是將它稍作改動,但用詞有很大不同。國語的語音語調以江南口音為準。

  • 16 # 使用者2918276850158

    有智商,有需要,自然就會去學。哪像有些地區的人智商不夠就強行禁他人說方言,一副強盜嘴臉。自以為說的是普通話但一開口便是滿嘴滾出土坷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月左右的鴿子怎麼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