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咕嘰娛樂
-
2 # 黑山老妖256
昨晚剛看完《綠皮書》這是一本歷史上真實存在的黑人出行指南。在1962年,白人至上運動在美國又一次掀起小高潮,黑人郵政員維克多雨果格林編寫了這麼一本小冊子,指出哪些旅店和餐廳可以讓黑人入住和就餐。小冊子的名字“Green Book”中的Green即取自格林(Green),又似乎採用了綠色象徵通暢的含義。電影的兩位男主角拿著這本綠皮書開車趕往美國各地巡演。一位男主是著名的黑人音樂家唐,一位是混跡夜總會的白人老炮兒託尼,被召來當唐的司機。 膚色和文化修養上的反差,在旅途上自然產生一些奇妙的化學反應 。除此之外,電影還展現了很多層面的糾葛:種族歧視、同族不平等、主僕之間、音樂家的社會地位、家庭關係。算是一部非常值得觀賞的佳作了!
-
3 # 影視地平線
昨晚看的,既然能獲得奧斯卡,自然有他優秀的地方,整體看下來,還是很不錯的!
白加黑組合,而且,對於種族歧視並沒有那麼直白,將它融入平常人的生活中,更有效果,不是為了說教而說教,娓娓道來卻讓人深思!
讓我想到了2011年法國的那部《觸不可及》,當時,看完《觸不可及》,對於友情,讓我好一陣感動,哈哈,這就是好電影的魅力,讓你不知不覺中明白了點什麼,然後悄悄的改變了點什麼!
從託尼和唐一路走下來,他們兩個也在悄然發生改變,整部影片,不枯燥,沒有昏昏欲睡的感覺,倒是很平靜,如溪水般在心裡流過,但帶給人清爽!
我建議大家去看!很不錯!
-
4 # 挖石油的窮秀才
《綠皮書》有點類似於公路片,就是講旅行發生的一些小事情,一路上風景旖旎,電影格調清新自然。白人“混混”充當司機兼保鏢,護送黑人鋼琴家巡迴演出,一路上價值觀不斷磨合,也是心靈被彼此馴化的過程。
因為黑人的鋼琴家的身份,每到一個新的地點就能欣賞一段精彩的鋼琴表演,既契合男主身份又饒有趣味。
松石綠的車、一路上的田園風光、在古堡裡演出、在大雪皚皚中趕路,電影的畫面、構圖也是很不錯。
但《綠皮書》這部電影,不是靠劇情、段子、特效、題材等等取勝,靠的是演員細緻入微的演技和自身魅力。
男主,那位黑人鋼琴家馬赫沙拉·阿里則是《紙牌屋》美國首富斯塔克的手下雷米丹頓。
在《紙牌屋》裡,他有大局觀,懂權謀,有資歷有人脈,有頂級遊說能力,做事幹練。
而在《綠皮書》裡,他卻好像完全變了一個人。性感、溫吞、優雅、潮溼,個人魅力絲毫不遜色於梁家輝飾演的《情人》。
他是一個黑人鋼琴家,頗負盛名,有些孤獨和落寞。
他很有修養,所有動作都打上禮節性的印記,從走路、儀態、甚至是手部的小動作全部改變。
他聲音溫和,但以理服人的時候會帶一點點銳利和不容置疑。
他永遠穿著剪裁得體的絲質西裝或者是材質很好的羊毛外套,氣質禁慾。
他喜歡安靜,不是什麼“表演型人格”,更不喜歡誇誇其談。
即使人脈廣,有著美國總統肯尼迪之類上層階級的朋友,也從不炫耀。除非迫不得已絕不求助於他人,事後也沒有得理不讓人,反而因為麻煩了別人而感到羞愧。
電影是一部輕喜劇,笑點不算多,但節奏很好,演員的表演很到位。
鋼琴家男主吃肯德基、指正白人司機寫錯字,把dear寫成deer了等等,換個人來表演也許就是不同感覺了,韻味全無。
馬赫沙拉·阿里的演技和魅力都很不錯呀!
-
5 # 迪恩大俠
說實話一般奧斯卡獲獎影片我都不太感興趣,不過《綠皮書》有些例外,整部片子猶如一杯紅酒,慢慢品下來後才發現意猶未盡,尤其是兩個演員爐火純青的演技要是沒有十多年的沉澱是完全無法企及的。估計很多人看完都會想到《無法觸碰》,同樣的故事架構和主配角,感覺兩部電影裡的兩個演員都是主角。後來才知道其實飾演鋼琴家的阿里並不會彈鋼琴,他只是擺了個架子,真正的彈奏者是爵士鋼琴大師克里斯·鮑爾斯。電影透過特效把阿里的頭換在了鮑爾斯身上。

-
6 # 皖江邊的一顆古柏
奧斯卡是一屆不如一屆了,上次爛片水形物語,這次綠皮書雖算不上爛片,但也沒什麼可圈點的,無非就是符合美國政治正確罷了!
-
7 # 丁明念響
《綠皮書》這部電影近日看了,屬於比較優質的劇情片,至於說年度最佳則過譽了。
當然,韓寒若是說是屬於個人心目中的年度最佳,那就沒有錯了,不過作為一個公眾人物來說,打Call說此部屬於年度最佳,為普通觀影人士指出誰是年度最佳,則不太可能了,畢竟在我看來,觀影是個很私人的事,個人的最佳不代表他人的最佳。
《綠皮書》整體劇情不復雜,這樣的黑白搭配和種族問題,在美國不止一次的被提過,同樣類似的題材《被拯救的姜戈》也是獲獎無數,畢竟對於種族歧視這樣的題材,學院派還是比較買賬的,只要劇情不錯,尋找的賣點可以,還能獲得部分人士的認可,其實若是沒有獲獎這回事,估計真正能被這部劇情吸引,被普通的觀影人熱捧是件很難的事。
還有另外一部《撞車》,個人看了不下兩遍,涉及的題材也是和種族歧視有關,同樣獲得了大獎。
此次《綠皮書》能獲獎最主要還是涉及到種族問題,這個問題美國由來已久,到今天也無法做到完美解決,畢竟人性太複雜了,而這樣的複雜性透過藝術作品來展示則會有一種衝突之美在內,但同樣的如何拍出來是另一個問題,而《綠皮書》其實拍出來的整體劇情比較平緩,若是追求刺激,追求新奇的觀眾估計不會買賬的了。
-
8 # 許青竹觀娛
很認同韓寒,這部電影實在很精彩,關於電影方面,相信大家已經很熟悉,說一說電影背後的故事吧!
《綠皮書》的全稱叫做《黑人司機綠皮書》,對於黑人而言,這曾經是一本很重要的旅遊指南。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介紹了多個城鎮吃飯的地方和睡覺的旅館。
大家可能很奇怪,這種書籍有用嗎?實際上,這本書曾經發揮出了巨大的作用。在1956年的時候,新罕布什爾州只有3間汽車旅館願意接待黑人,一個旅遊的黑人如果沒有“綠皮書”,那麼他可能在路途中餓死!所以每一個黑人在旅遊之前,他們都必須花費很長的時間進行計劃,這時候“綠皮書”就是重要的參考指南。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中,種族歧視在美國是一種很常見的現象,而這一次電影將《綠皮書》作為名字,其含義不言而喻,這部電影就是來講述這一段歷史。但和大部分電影不同,這部電影在設計上也巧妙,導演借一個有才華的黑人來表現這一點,所以這位黑人在臺上能夠得到掌聲,可當他一旦下臺,他連廁所都不能進入,因為歧視已經刻在每個人的骨子裡!
當然,這部電影也受到了不少爭議,其中最大的爭議之處就是“政治正確”,不知道大家是否也覺得這部電影過於“政治正確”了呢?
-
9 # 十三盤娛樂
韓寒本身就是公路電影的擁躉,所以痴愛《綠皮書》情有可原,看到他的評價,我也覺得找到了知音一般!這部電影可以說是今年我看過的最佳電影。但是,韓寒還說了不好看那拿票去找他,如果當真,他可能要破產。因為沒有任何電影是所有觀眾都買賬的。換個比方,復聯絡列讓漫威宇宙圈粉無數,爛番茄的推薦指數比《綠皮書》還要高,然而,不喜歡的人大有人在。《綠皮書》也一樣!記得前幾天一上映我就去電影院看了電影,看完以後的那種情懷一直持續了半天,然後我寫下了我的第一篇影評。然後閱讀的人真是少之又少,可見受眾有些曲高和寡的意思。不過這幾天《綠皮書》的口碑慢慢上來了,真的讓人感覺很安慰。這確實是一部值得二刷的電影。韓寒當年拍的《後會無期》也是公路電影,可以說是話語電影裡的經典公路片。沒看過的觀眾也可以看看,對比一下我們自己的公路片怎麼樣?
————————
-
10 # iceman1812
綠皮書之所以是奧斯卡年度最佳,個人認為有兩個方面的特別之處
1.人性方面,不論人種,不論階級,其實自身都會有優缺點,就好比殺人犯和英雄一樣,只要是為人類就存在兩面性。不要小看電影所變現出來的這一點,大部分的電影都是建立在天使和魔鬼的兩極上,為了影片效果而人為的忽略或對另一面視而不見的演繹。使得大部分電影在本質上就脫離了生活的真實。人本身就是矛盾的統一體,正是多面性決定了整個人類社會的豐富多彩。
2.意識形態方面,主題突出美國主旨“人人生而平等”,影片著重表現了美國早期南方嚴重的種族歧視問題,透過黑白配的主演來刻畫白人和黑人社會群體的融合和衝突,凸顯了影片的內涵和張力,行為和心理的微妙關係描畫的惟妙惟肖。
值得稱讚的是,儘管展現了不少社會陰暗面,最終卻迴歸種族融合的主題,滿滿的正能量片子,今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實至名歸。
-
11 # 開司米
這部電影春節前我看了五遍,寫了6000字影評
的確是教科書式的編劇
每一個細節都有交代
https://mp.weixin.qq.com/s/NcQd_uxSHc6lJA2_9qDVFg
回覆列表
平等、包容、共存一直是人類鍥而不捨追求的價值。
自歐洲殖民者第一次踏足美洲起,種族問題就始終是美洲政治爭論的中心。作為一個由移民建起的國家,美國在其歷史中,在種族問題處理上既經歷了慘痛的挫折,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2019年2月24日,以20世紀60年代美國黑人種族問題作為焦點的電影《綠皮書》榮獲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獎。
託尼是一個生活在紐約底層社群的義大利裔美國人。和20世紀60年代絕大多數的白人一樣,託尼對黑人也有著深深的歧視。託尼在一家夜總會擔任經理,而夜總會因故需要停業幾個月,他亟需一份新工作來維持一家四口這幾個月的生計。此時,一位名叫唐·雪利的黑人鋼琴家投來了“橄欖枝”。
雪利博士即將南下進行為期八個星期的巡迴演出。可因為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南部種族隔離問題依然非常嚴重,他需要一個擅長和人打交道以及解決問題的人同行。於是,為了高額的薪金,託尼強壓心中對黑人的偏見,成為了雪利博士的司機兼保鏢。一路上,兩人在迥異的背景下艱難磨合。隨著旅途的開展,託尼和雪利博士的內心都逐漸發生了改變,並最終和過去、和自己以及和世界達成了和解,並發展出一段跨階級、跨種族的友誼。
在電影中,雪利博士出身美國上流社會,年幼時即留學蘇聯學習彈奏古典音樂。學成歸來後,他曾兩次前往白宮演奏,聲名顯赫,被稱為“真正的藝術家”。聲名顯赫的雪利博士受到白人上流社會的廣泛歡迎。在演奏會上,雪利博士得到如雷的掌聲;在會後派對上,雪利博士更能得到各種讚譽和恭維。但無論他在白人上流社會中擁有多大的聲望,他依然會遭到“冷遇”,西裝店拒絕他試衣,餐廳拒絕他進內用餐,哪怕他飯後就要在這家餐廳進行演奏。
影片中雪利博士和託尼第一次開懷大笑的情境非常值得分析。雪利博士的其中一個公演地位於肯塔基州。當託尼開著車載著雪利博士進入肯塔基州時,他驚喜地在路邊發現了一家肯德基。託尼買了一個全家桶,在車上直接用手大快朵頤,並盛情地向雪利博士“安利"手中的炸雞。雪利博士表示他從來沒吃過炸雞,並且對直接用手抓炸雞吃這一行為非常抗拒。但盛情難卻,雪利博士最終還是吃著炸雞,和託尼開懷大笑。
這是一段很具深意的情節。在奴隸制時期的美國,黑奴唯一被允許飼養的動物是雞,油炸則是當時黑奴最主要的烹飪雞的手段。南北戰爭之後,出於對重獲自由的黑人的仇恨、歧視,白人在之後的數十年裡極力抹黑對黑人有著重要意義的炸雞。
而把炸雞推向歧視巔峰的則是極具爭議的充斥著白人優越主義的經典默片、世界電影史上里程碑式作品1915年的美國電影《一個國家的誕生》。電影中黑人政客在國會上粗魯地脫鞋翹腳、大啃炸雞的一幕深刻地印在了白人腦海裡,並極大地影響了人們對於黑人和炸雞之間的看法。從此,炸雞、西瓜等美國南方黑人的“靈魂食物”(傳統食物)就和種族歧視等負面情緒捆綁在一起。
因此,雪利博士對託尼想當然預設他喜歡吃炸雞表示了強烈的不滿。雪利博士說黑人“並不都愛吃同樣的食物”,“黑人愛吃炸雞”只是美國社會對黑人的一個刻板印象(stereotype),就是基於上述的歷史背景。
許多人樂於討論《綠皮書》中故事的真實性,探究其思想核心。《綠皮書》或許就是試圖告訴我們:透過衣食住行,祖宗的文化無聲地傳承下來。正是這些文化使我們成為我們,而只有直面傷疤和痛苦,瞭解它,接納它,你才能清楚地認識到真實、完整的自己,才能和自己的人生和命運達成和解。
無論所處地域,無論膚色,當所有人都能穿過歷史造就的差異和痛苦,理解彼此,真正平等地坐在一起享受一塊炸雞。或許,這才是當今意義上的《我有一個夢想》,這才是當今意義上的“我夢想有一天,在佐治亞的紅山上,昔日奴隸的兒子將能夠和昔日奴隸主的兒子坐在一起,共敘兄弟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