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沙埤
-
2 # 海天玄宇
焚書坑儒,又稱“焚詩書,坑術士(一說述士,即儒生)”,西漢之後稱“焚書坑儒”。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燬書籍、坑殺“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這點應該是毋庸質疑的。就是焚書了也坑人了,至於坑的是儒還是術都一樣。我來給大家講解。
首先秦確實焚書了,這樣才導致後期儒家經典有新經和老經之分。也就是儒家的弟子在秦亡後根據各人的記憶和背誦來把儒家典籍給默寫回來。直到孔府牆壁裡的藏經再現才又歸於一統。
其次說坑“儒”,這個鍋秦始皇還真得背。在戰國時期方士思想最盛行的就是齊魯之地。而儒家思想也在齊魯大地盛行,兩者存在著某中關聯,畢竟在古代能識文斷字的人本就不多,一下子坑了460多人,在當時就是個龐大的數字。有文化的人太少了。那裡的儒生我相信比術士要多的多,因為秦始皇是法家治國需要統一思想認識。而儒生議論的恰恰是這些。所以坑的人一定是儒生多。至於方士,秦始皇正熱衷於長生不老,又怎麼會輕易殺死那麼多找藥的代理人呢?這不符合常識,所以史記在這裡還是蠻可信的。歷朝歷代的文字獄還少嗎? 一家之言,有興趣就關注我。再次感謝閱讀。
-
3 # 國史記聞
國史君(國史通論)認為,說秦始皇完全沒有坑儒也是不對的。引發坑儒事件的主要責任人是欺騙秦始皇后又逃逸的術士韓終、以尋找不老藥為藉口花費秦始皇大量錢財的徐市(即徐福)、被秦始皇“尊賜甚厚”卻誹謗秦始皇而後逃跑的術士侯生和盧生。的確,這幾個肇事逃逸的,都是術士;讓秦始皇震怒的也是術士。但是他沒有坑儒嗎——妥妥的坑了!
就在秦始皇欽定包含四百六十人的大清洗名單,並且“坑之咸陽,使天下知”之後,秦始皇的長子公子扶蘇給秦始皇說了這些話:“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很明顯,秦始皇是因受術士欺騙、玩弄而震怒,但是他殺的人肯定包括儒生,甚至儒生佔據的比例很大。所以公子扶蘇才會說現在天下初定,屠殺並且向全天下宣佈屠殺“誦法孔子”的儒生,對國家的統治是不利的。
歷史學家范文瀾先生在《中國通史》中寫到,儒家荀子學派和法家學派早就與孔孟正統學派展開鬥爭,在秦朝建立之初,正統儒家在朝廷是有一定地位的,比如丞相王綰就是孔孟學派,但是他後來輸給了荀子學派和法家學派。荀子本是儒家,但是他在孔孟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主張“性惡論”,強調後天環境對人的影響。他的徒弟韓非和李斯正是在他的引導下,成為徹底的法家。
范文瀾先生認為,正統儒家的失敗,是因為他們師古復古的觀念在秦朝是非常不合時宜的,在天下初定之後,丞相王綰等人認為六國剛剛覆滅,其中燕國、齊國、楚國離政治中心咸陽都太遠了,不如分封皇子為諸侯王,鎮守這些地方。秦始皇把這件事交給群臣商議,“群臣皆以為便”,唯獨李斯認為戰國持續幾百年的戰爭,不正是因為周文王施行了分封制嗎?只有施行郡縣制才能保證國家長治久安,秦始皇聽取了李斯的建議。
除了分封制,儒家誦詩書,主張恢復三代的政治體制,這都與秦朝幾百年的政治理念完全不同。詩書都是歌頌的歷代君王,當然包括六國的明君,秦始皇不能容忍。《尚書》歌頌聖王的治國理念,自認為“功高三皇,德邁五帝”的秦始皇不能容忍。儒家“子議父,臣議君”,秦始皇也不能容忍。
所以,秦始皇與孔孟學派的儒家積怨已久,坑儒事件的確是由方士引發,但是被殺的四百六十人中,儒生佔據的比例一定非常大,說秦始皇坑儒,並沒有冤枉他。
-
4 # 濟世論事
感謝邀請。更多的還是後人對於秦始皇某些政策的不滿,以及對於自我發展不順的原始因素怪罪,當自我的發展沒有達到自我預期的時候,某些人就喜歡將原因怪罪於某個時代,又或者是某個人所造成的後果。因為這樣可以讓他們得到某種程度上的心理舒適。當然這個人,或者是個時代,是他們內心所無法達到,又或者無法改變的。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
5 # 歷史壹加壹
首先,先說說“焚書”這件事
《史記·秦始皇本紀》明確記載:“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時,博士齊人淳于越反對當時實行的“郡縣制”,要求根據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駁斥,並主張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學誹謗朝政。秦始皇採納李斯的建議,下令焚燒《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對不屬於博士館的私藏《詩》、《書》等也限期交出燒燬;有敢談論《詩》、《書》的處死,以古非今的滅族;禁止私學,想學法令的人要以官吏為師,這就是“焚書”。但是秦始皇保留了醫學、農牧等技術實用的書籍。
其次,我們再看“坑儒”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聞(侯生、盧生)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悉召文學方術士甚眾,欲以興太平,方士欲練以求奇藥。今聞韓眾去不報,徐巿等費以鉅萬計,終不得藥,徒奸利相告日聞。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以重吾不德也。”於是使御史悉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阬之咸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後。
文中表明坑殺的是方士,而不是儒生。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方士盧生、侯生等替秦始皇求仙失敗後,私下談論秦始皇的為人、執政以及求仙等各個方面,之後攜帶求仙用的巨資出逃。秦始皇得知後大怒,遷怒方士,下令在京城搜查審訊,抓獲了460人並全部活埋。
《史記·儒林列傳》的說法是“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在古代,儒生即“述士”,史記出自於司馬遷,也肯定不會胡亂寫成“術士”的。
最後,看看“焚書坑儒”的實質,“焚書坑儒”的實質其實是統一思想的運動。
所以,我們可能誤會了秦始皇兩千多年。
有所不足,還望指出諒解
-
6 # 土豆到底去哪裡挖
據史書記載,公元前213年確實發生了“焚書坑儒”事件,只不過坑的是些方生術士,所謂“方生術士”,很像當下那些順著領導思路,揣摩領導想法的磚家,騙吃騙喝,他們專門研究長生不老,延年益壽,帶領3000童男童女東渡日本的徐福就是他們中的傑出代表,其中當然也不乏真正的讀書人,加之秦始皇認為讀書人以古非今,是他實行以吏為師點的愚民政策的絆腳石,坑殺這些人以震懾天下敢於反對他的勢力,但是秦始皇的做法把自己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後世的君主都遠而避之,不敢與他為伍,以免二世而亡。
-
7 # 秦野雁
“焚書坑儒”事件中的“坑”不是“坑爹”的“坑”,而是“坑殺”,“坑殺”是指殺死後將屍體堆積起來,並非活埋的意思。其實“焚書”和“坑儒”是兩個孤立的事件,之間沒有任何的瓜葛和聯絡。“坑儒”事件是發生在“焚書”次年之後。因為這兩個事件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所以人們把他們並稱為“焚書坑儒”。
先說“焚書”事件。秦國統一六國之後,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陽宮設宴大會群臣,很多大臣都說一些以威服蠻,歌功頌德的話稱讚秦始皇,秦始皇心情大悅。這時,博士淳于越卻拿秦始皇改分封制為郡縣制的事情說事,提出不同意見,並說眾大臣們一味的歌功頌德,阿諛奉承,只會讓陛下錯上加錯。這讓秦始皇心情大為不快。
李斯當時已身為丞相,對秦始皇上書說,皇上統一六合,建立萬世奇功,不是那些腐儒能夠理解的。淳于越厚古薄今,胡說八道,現在又來說陛下的不是,他這是以批評陛下為自己賺取名聲。如果放任不管,將有損皇上威名。
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建議,將秦國以外的所有學說學書全部焚燬,禁止私自學習。
次年,又發生了“坑儒”事件。晚年的秦始皇,迷信長生不老,到處尋仙問術以求長生。早在公元前215年,他就派燕人盧生、韓終等人去找尋仙人,都是徒勞無果。盧生等人害怕被依律處死,所以編造謊言,說秦始皇功德不夠,仙人不願相見。長生藥不但沒有找到,反而在背後說秦始皇的壞話,秦始皇便覺得儒生妖言惑眾,將咸陽城內460多名儒生坑殺。
-
8 # 左說春秋
關於秦始皇焚書坑儒之事,不能說絕無此事,也不能放大此事以否定秦始皇。
一、關於焚書。焚書現象歷史上不乏先例。別說秦始皇首次統全國,連統前各國咒罵秦國之聲就很多。虎狼之國,虎狼之師等叫罵遍佈山東六國。焚書是政治清算,被焚之書為咒罵秦統一等書。而醫藥、種植、加工等專門技藝之書不在焚書之例。非但不焚,而且大力向全國徵集驗方和草藥等。湖南里邪古井出土很多縣級政府的公文竹簡,記述詔書徵全國驗方、草藥、針炙等醫術醫藥之方。包括表揚琅邪獻崑崙五杏藥等內容。說秦統一並未消滅六國文化技術,秦始皇不傻,消滅的六國的對抗勢力,而不是有利於國計民生的技術。
二、關於坑儒。坑儒是個籠統說法。起於一群欺騙獻媚的方士們。象盧生等咀咒秦始皇等的也在內。只是盧生逃到琅邪躲過一劫。被坑群體以方士中的騙子居多。徐福等方士非但沒被坑,之後再次率隊出海,秦始皇還親射巨魚以送行。至於那部分儒也因宣揚周禮,咒罵一統的死硬派。秦始皇封太山時,召集山東儒生數十人問封禪之禮,山東酸儒們讓秦始皇連車輪都要包蒲草,人穿蒲草鞋,兔傷泰山之靈。秦始皇很煩退而不用儒生,卻沒有殺他們。說明秦始皇殺坑之人必有犯禁之處。六國貴族也未全殺,只是集中而居,防止組織復辟。坑儒事件被仇秦情緒放大,列為一大罪狀。改朝換代之時,即是全殺460個孔子之徒而統一思想,保衛制度。也算不驚天動地之舉。歷次改朝,殺死多少人?誰去算過?大肆渲染殺460人之事,正說明再無其他大屠殺。另外,長時抓住焚書說事的,其意並不全在秦始皇,拿秦始皇影射而已。46O個人中能叫出幾個名字?儒學集中的山東有名有姓的殺了誰?為何不來山東坑儒?秦二世而亡,過秦論說得清楚,為什麼無人講?人云亦云,瞎起鬨者太多。初罵秦始皇的多六國舊貴,不明就裡者瞎起鬨。說秦如虎狼者大有人在,看秦陵刑徒墓出土陶瓦卻將死者姓名籍貫記得清楚。為一個個死刑者燒瓦刻字不怕麻煩?豈是虎狼所為?搞清歷史要過腦子,不宜單憑耳朵。
-
9 # Callme不韋
焚書坑儒,當時叫做“焚詩書,坑術士”西漢末孔安國(孔子10世孫)《〈尚書〉序》第一次出現“焚書坑儒”這個詞,之後“焚書坑儒”就代替了“焚詩書,坑術士”。
那麼焚詩書,坑術士到底是怎麼回事?
先說焚詩書,這事發生在公元前213年,那時候大秦已經成為帝國4年了,秦始皇在咸陽宮舉行國宴,七十位博士集體上前敬酒。領班周青臣拍馬屁說:陛下改諸侯分封制為郡縣制,國家不用打仗了,人民可以長久的太平了,這功德從古至今無人能比!這話秦始皇聽了很高興!
但是就有不開眼的,一個叫淳于越的博士說:周青臣是在拍馬屁!商周之所以傳國千年,就是因為分封制,因為分封的子弟功臣可以和國君互相照應。你實行郡縣制,一旦有人造反,你只能自己應付,沒有人和你相照應!
這話秦始皇當然不愛聽,好在他沒有當場殺人,而是問丞相李斯:你怎麼看?
李斯說:“不同的局勢有不同的管理方法,現在天下已定,老百姓就該好好種地,知識分子就應該好好學習法律,別有事沒事就言必稱上古,來惹是生非,迷惑百姓!過去就是因為各執一詞,才有的諸侯並起,天下大亂,結果還不都是不中用,反而咱們大秦一統天下!所以咱們既然統一了天下,那就再統一思想。"臣請諸有文學、詩、書、百家語者,蠲除去之,令到三十日弗去,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有欲學者,以吏為師”“始皇可其議,收去詩、書、百家之語以愚百姓”(引號內的兩句是引用的《史記*李斯傳》中的原文)。
由此可見,秦始皇為了禁止以古非今,非議國事,才和李斯下令:除官方藏書、秦國國史,以及醫藥、卜筮、農作之書外,私人所藏文藝哲學諸子百家之書都被“收去”了,“收去”不是燒了,當然也有可能是燒了,但沒有全燒,畢竟後來蕭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
那這段時間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典籍遺失了呢?因為項羽,七年後,項羽屠咸陽,焚秦宮,秦國官方收藏的無數典籍,除了蕭何收藏的那些,全被燒了。
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坑術士是發生在公元前212年,焚詩書的第二年。原因是術士都是坑貨,從秦始皇那裡騙了巨資,說是幫秦始皇求仙,結果自然都失敗了,失敗後還不消停,私下議論秦始皇如何殘暴,如何專權,而且盧生、侯生還帶著無數秦始皇求仙用的資材逃了。
這事別說是殘暴專權的秦始皇了,就是佛祖也不樂意啊,騙了我,還罵我,還偷我的東西逃跑,你跑得了麼?你以為你們都是徐福?於是秦始皇怒了,460多個術士全都被活埋了。
那盧生、侯生都叫生,不是術士麼?是術士!漢朝之前,儒生,術士都就叫生。
那為什麼坑術士最後成了坑儒呢?
第一、秦始皇好鬼神,而且術士借鬼神之名,可以輕鬆的從秦始皇那裡得到很多好處,所以一些儒生為了功名利祿,就混進了術士的隊伍,誰成想反被秦始皇給坑殺了;
第二、術士都是讀書人,那時候儒學早已經遍地開花了,術士基本上可以說是準儒生了;
第三、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西漢末年孔子10世孫孔安國都說“焚書坑儒”了,所以焚書坑儒就流傳下來了。
-
10 # 無憂谷逍遙子
謝謝邀請!後世給秦始皇扣上“焚書坑儒”的黑鍋在於提高“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漢高祖劉邦統一天下後,漢朝早期基本採用道家思想即黃老哲學治國,其中張良靠“拾履所得《三略》”就是黃老哲學之精華,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也僅僅是看中“儒家思想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用於強化皇權,乃至後世封建帝王抬高儒家地位都是此目的,中國自古以來的治國理念都是“外示儒術,內用黃老”,儒家思想充其量也只是掛羊頭賣狗肉!
-
11 # 劉一千五
秦始皇在他的帝國裡,推行一套制度,不集中整頓和統一政治的,法律的,思想方面的,文字,貨幣,財稅,等等穩定國家安定的一系列措施,想想都不可能,這必然引起一系列人的議論甚至反對。
就一個日常中的話題,說一個家裡意見不統一,各有各的說法,叫"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很簡單的事,越說越複雜,無從著手去解決了。
漢武帝時,碰到一王侯家嫁女的事,徵求各學派專家意見:陰陽家說順利,道德家說不利,星象家說大惡,地與家說小兇,五行家說大吉。廷議了幾天,作不出書面報告上奏。漢武帝聽了各家的爭論,都是言之鑿鑿,無隙可擊沒毛病嘛。最後選了五行家的說法。自此之後,凡事皆以五行論斷。民間至今選吉曰皆以此為準。不定個基調立個標準,顯然是不行的。
秦始皇要選擇"制度解釋權"歸秦帝國皇帝來解釋,不統一思想輿論法令文字度量衡,那維護大一統的措施就沒法貫徹落實。
他的朝堂裡就出來了不同聲音,這一聲音表面上是分封制與郡田制的鬥爭,其實是各種思想的交鋒,都想用自己的專業學說來解釋法令制度。李斯看出了苗頭,嗅出了異味。秦始皇聽了李斯的話,就"焚書"了。
"焚書",就讓讀書人難以接受,就議論開來,秦始皇就想鎮壓以懲後。
恰在這時,生命延遲研究專家盧生,韓終,侯生以及徐福等人,耗了皇上鉅萬財產,不但沒研究成果,反而議論秦始皇為人不端云云,不但議論了,還要甩擔子不辭而別。秦始皇這才怒了,下令御史去查,這一查,有牽連的術士(專家),就有四百多人。這裡面就有儒生。
在這當口,秦始皇長公子扶蘇替他們 求情,說諸生誦讀孔子的書,不宜有此。秦始皇生氣了,斥責兒子多嘴,罰到基層去搞調研,扶蘇就去了長城前線做了監軍。
不久,秦始皇下令把這四百多人"坑於野",這就是"坑儒"事件。
這件事,倒底是″坑儒生",還是"坑術士"。歷來有不同的說法。
"及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這是司馬遷於《史記》裡記載的。當屬不誤,那又怎麼變成了"坑儒"呢?
秦始皇封泰山,帶了儒生博士七十餘人,讓他們草擬儀式。他們依據古典禮儀,弄得皇帝"難以施行",讓秦始皇給了張冷板凳坐,靠邊了,不是這事大不大,而是學說用不用,這才是核心。及至秦始皇封祥遇大雨。這些人就各說各的。弄得秦始皇非常不爽。"坑術士″就極有可能變成″坑儒"了。當然術士裡有儒生,因為牽連或是冤屈也是很可能的。
不管是"坑儒″還是"坑術士",都是一個悲劇。
回覆列表
從歷史文化的角度來判斷,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錯誤。因為焚書坑儒,把秦以前大部分珍藏的珍貴書籍典籍,把先人留下的心血,一把火化便燃成了灰燼,這給歷史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創傷。
雖然他焚書坑儒造成的過,這是歷史事實,我們無法否認,也無法為其辯解。但是從秦始皇的統治角度來看,這不是一個錯誤。
秦始皇本來就是採取以法治國,採用法家的思想作為治國理念。而焚詩書,焚的是關於儒家思想的典籍,坑的也是儒士。而儒家思想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名聲鵲起,而統一的其他六國也是一直沿用形成的東魯文化的儒家思想,這對於秦始皇來說,是一個不利統治國家的因子。
要真正意義統治一個國家,單單統一國土,那是遠遠不夠的,最終還是需要有文化的認同感,來凝聚民心。而認同感的統一,則需要思想的統一。思想的統一,就意味著只有一種思想成為主流,那麼其他思想必定會遭到打擊。而此時能與法家思想抗衡的,便是儒家思想。那焚詩書,坑儒士,便也解釋得通了。秦始皇的這些舉措只不過是為了統一思想,以此來鞏固國家的統治,這有什麼過錯?
而且作為一個統一六國的皇帝,他的所作所為肯定是代表他的統治利益。而焚書坑儒雖然造成的是文化的缺失。但是,不可否認,這對於秦始皇的思想統一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因此,焚書坑儒這一做法,是造成了歷史文化的浩劫。但是,作為統治者的層面來說,這無疑並不是錯。可以說,是秦始皇去做了這個歷史“罪人”,給歷朝歷代的統治奠定了統一的思想。雖然,秦以後的朝代,所沿用的大多是儒家思想,但秦始皇的功,是沒有人可以否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