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旅維達遊
-
2 # 山西新鮮事
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語言,就好像古人詩中的一句話“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可見鄉音是每個地方的象徵,讓人牽掛著而且留戀著。每當回到家時,聽到的鄉音就是讓人沉醉而且有親切感,這是最讓人感動的。
而對於太原人說剪刀石頭布說成才更氣,也是一種歷史的演變,就好像太原人經常口中說的後生一樣,是讓人感覺到非常接地氣的語言,還有各種圪蹴,罵人專用詞起不了山等都是外地人所瞭解不見得獨具山西風味的話。還有就是相跟,曾經看過一個很好笑的段子,就是如果我不在山西的話。不待老去一定是一句很美麗的話也足以看出山西人是多麼的具有特色,能夠演化出屬於自己的獨特的文化這是沒有辦法模仿的。
而其實對於中國來說地大物博,自然每個地方的語言都不一樣,但是北方差別並沒有很大,南方才是讓人聽了之後摸不到頭腦,南音北腔正是如此,這是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所得來的富有特色的語言,值得被記住。
-
3 # 我才是真的張三瘋
為什我姥爺是山東人在東北長大十二年了他一直跟我說“ding(四聲)gang(一聲)chier(四聲)啊!”有跟我一樣的嗎!?
-
4 # EurusLeung
廣東廣州。小時候講××糯米叉燒包(前面兩個字不會打)。現在講包剪×(我還是不會打)。因為覺得這樣能少講很多字。
-
5 # 太開心Teachet
我們廣東省的人是這樣的(必須是粵語)
石頭→包(是因為像包子)剪刀→剪
布→dē(無法用字來表達)
-
6 # 勒克兒
“錘子、剪子、布”,不管各地表達的字詞如何變幻,都是一種臨場定輸贏時的一種最簡單、最通用的划拳方式。
普通話一般表達都是“石頭、剪刀、布”。這種男女老幼都會的猜拳方式,與圍棋麻將一樣,都是華人的發明,是資格國粹。
明朝一個叫謝肇浙的人,寫過一本叫《五雜俎》的書。書中記載,中國的猜拳傳統可以追溯到漢朝的手勢令。 在與亞洲交往之前,西方沒有任何有關“石頭、剪刀、布”的記載。19世紀後期西方的作家,在提到“石頭、剪刀、布”時,籠統認為這只是一種亞洲遊戲。
四川樂山市對此的表達比較特殊。
樂山話,因其說話發言保留了古代上聲和去聲,發音短促,爆破音很足,而且很多詞綴與浙江衢州廿八都方言類似,因此,作為四川的另類“方言島”,樂山表達“錘頭剪子布”,說出來的字詞是“砣子、剪刀、帕子”。
樂山把這種划拳的方式稱之為“失圈”(音),具體“失圈”的時候,唱拳的過門不會一起唱“砣子、剪刀、帕子”,而是把手背在後面,大家口中唸唸有詞:“拿呀嘛拿出來!”在“來”字出口瞬間,比出自己的手勢,規則和全國一樣:砣子贏剪刀,剪刀贏帕子,帕子贏砣子。
四川各地對“石頭、剪刀、布”的語言表達變化不大。只是川北一些地方,把“石頭”叫“錠子”(與樂山話中“砣子”的含義一樣,都是拳頭的意思)。成都人唱拳的過門與普通話一樣,都是大家一起口中唸唸有詞:“石頭“剪刀”“布”!
-
7 # 魏青衣
座標皖北,我們那裡的方言,說的是石頭剪子布。
發音是這樣的:石(shī)頭(tōu)剪(jiǎn)子(zi)布(bù)。
是不是很奇怪,普通話發音應該是這樣:石(shí)頭(tóu)剪(jiǎn)子(zi)布(bù)。
其實很多人都認為自己的家鄉口音跟普通話跟接近,其實還是有差距的,從很多字的發音上就能區別出來。
比如我大學在山東濰坊,剛去的時候,他們說話完全聽不懂,關鍵他們也認為,他們的方言跟普通話特別像(覺得自己方言跟普通話很像的我哭暈)。
你們那裡的方言怎麼說石頭剪子布?
-
8 # 楓雨小憩
我說幾個:
廣東客家話:鼎、鐺、錘或者 錘裡、剪刀、布
廣東粵語:猜、澄、 或 布、剪子、
香港粵語:包、剪、揜(dump)
-
9 # 雲遊同您一起雲遊
在昆明,我們小時候把錘子、剪刀、布,說成包、剪、錘,言簡意賅!非常順口!
在玩的時候,手握拳頭,上下晃兩下,要先說:揍、揍,包!揍、揍,包!然後出拳。非常好玩的!
回覆列表
一、山東大部分地區是說“剪子、包袱、錘”,或者類似的說法。
二、還有的是說“石頭、剪子、布”等等。
三、記得小時候還說“將、軍、包”,是這個發音,字準不準可就難說了。
四、聽大學同學也有說“包、剪、錘”和“包、剪、噠”的,挺奇怪的。
五、河北有的地方叫做“猜、根、奇”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