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雲水禪心12535
-
2 # 鄭左標
人要真正立志做一件事,就要淡泊,清靜,內心超脫塵事,春風大雅能容萬物淡泊者須有水天之氣度,不懼瑣事,一笑萬事和。做到寧靜志遠的心態。心不寬天地小,修身先制怒,修心必修德。這就是君子之道。
-
3 # 西美林
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
1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是說:做學問成大事業者首先應該登高望遠,鳥瞰路徑,瞭解概貌,“望盡天涯路”;
2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是說:做學問成大事業不是輕而易舉的,必須經過一番辛勤勞動的過程,“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說要像渴望戀人那樣,廢寢忘食,孜孜不倦,人瘦頻寬也不後悔;
3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是說:經過反覆追尋、研究,到底取得了成功.做學問也用得上陶淵明的一句詩“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只要功夫精神用到,自然會豁然開朗,有所發現,有所發明的.
-
4 # 迷迭香Love
今年春節假期就窩在家裡看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先是摸魚式斷斷續續地讀,但發覺效率極其低下。遂反思,這是晚清以來最有影響的著作之一,若我以這樣的閱讀方式,容易斷章取義,根本無法循其理論體系,更難深刻理解王國維先生在創作時“以嶄新的眼光對中國舊文學所作的評論”,於是,放下手機,關上書房門,重頭再讀,讀著讀著,慢慢地對王國維先生提出的“境界”有了些許的理解。
境界其實是一個捉不到摸不著的東東,在各個不同的領域有著不同的看法和見解。因為它是在感知力上的感知,有一定主觀性,可以說是一種比較微妙的感覺。境界既是人的思想覺悟和精神修養,也是自我修為。
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提到古今成就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包括:第一重是苦境,第二重是韌境,第三重是樂境。個人理解是,無論是求學就業,從無都有,我們需要有執著的追求,在低頭做實事時,還要登高望遠,瞰察路徑,明確目標與方向,而這必定是個厚積薄發的過程,我們需要堅信“苦境”是暫時的,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華。只有跨過第一重境界,進入第二階段,核心點就不是博覽,而是聚焦,專注,且要多思考,變通和運用。從第一重跨越到第二重是比較困難的,許多人一直在第一階段中打轉和重複,這樣,我們不要說一萬小時,哪怕再多一萬小時,也是徒勞無功的。當我們徜徉在第二重境界,對所學所做的內化至自己的骨髓中,成為自己所長的,這個時候,可能在不經意間,一下子就突破了,就躍入第三重境界中,那時不自覺地就能深入淺出,達至知行合一。
天道酬勤,力耕不欺。一個人的經歷和悟性最終決定了他的人生境界。
-
5 # 無聲有跡
所謂,境界,真的很難用什麼話來具體形容,它彷彿是指的是內心的深度、寬度、和高度。
我覺得它和我們說的格局類似,境界有高低,格局有大小。
境界和格局,都和人的經歷,學識有關,都是後天培養的,並非天生。
我用兩個詩人來試著說明一下,他們都是宋代文壇名人,姜夔和蘇東坡。
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看二人寫的詞,發現區別很大。
姜夔詩詞的境界和格局都不如蘇東坡,這是自然的,無可指摘。
蘇東坡家父做官,家世優渥,所以童年到少年時代的他,無憂無慮,而且從小能讀到的書籍也比較多,因為父親的關係,見的世面也多。雖然他後來,為官,屢次遭貶,可是那些都是一種作為詩人來說不可多得的經歷。
而,姜夔呢?小門小戶出身,生活窮困潦倒,雖然也讀了書,但是生活上的困窘很難讓他,有閒情去闊寬他的境界,境界和格局的高深大小,也是需要不斷的接觸一些東西,來擴充的。蘇東坡接觸到的,姜夔接觸不到。
開啟一個人的境界和格局,只要讀足夠多的書,見更多的世面,是可以做到的。
境界和格局無形,但他卻可以看得到,在一個人的對一件事情的態度上,看法上,做法上。
-
6 # HelloKitty8855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古今成大事者,必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此為第一境;‘’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為第二境;‘’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為第三境。
-
7 # w的嚮往
這是一個認識高度的問題。境界到了,認識才到,再由感而發方能障顯情景共一的境界。眼光達不到,景子達不到都不能觸動到情感之弦,也發不了心靈深處的靈魂之感。
-
8 # 花似錦話思君
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有境界為本也之說,嚴滄浪《詩話》謂:“盛唐諸公,唯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餘謂:北宋以前之詞,亦復如是。然滄浪所謂興趣,阮亭所謂神韻,猶不過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為探其本也。王國維所謂的“境界”之說,將詩詞的種種融合為一個整體,或者說,本身就是從整體去感知的,抓到的東西更全面。他的“境界”學說是“全”,卻又是一個整體上的“虛”,因為它是具體的,說它是具體的卻又是虛幻的,而這虛幻卻又是可以感知的,而它卻又只能感知。摘選自江蘇出版社《人間詞話》
-
9 # 唐沐林律師
他用了三句詩來形象直觀的告訴我們,人生的三個境界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
10 # 段公子說理財
王國維《人間詞話》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罔不經過三種之境界:
第一,“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第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從原文可以看出這三境界,是針對於成大事業、大學問者而言的,後來也泛指人生三大境界。我們依次來看每一層境界說的是什麼。
晏殊《蝶戀花》---迷惘“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原文的譯文,昨天夜裡西風慘烈,凋零了綠樹。我獨自登上高樓,望盡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
引申為,做大事,大學問的人,一定要登上高樓,才能看得更遠
柳永《蝶戀花》---執著“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譯文,我漸漸消瘦衣帶寬鬆也不後悔,為了你我情願一身憔悴
引申,做學問要不怕辛苦,縱然身心交瘁,依然矢志不渝
辛棄疾《青玉案·元夕》---頓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譯文,在眾芳裡我千百次尋找她,可都沒找著;突然一回首,那個人卻孤零零地站在、燈火稀稀落落之處
引申,經過長期的努力奮鬥而無所收穫,正值困惑無解之時,突然又看到了希望,不要放棄,總有量變到質變的時候
總結迷惘,登高才能看得遠
執著,即使辛苦也不要放棄
頓悟,看不到希望也要堅持
-
11 # 佐書妍
《人間詞話》全書寥寥數千言,最精萃之處在於,王國維擷取“境界”二字,作為詞作乃至一切文學創作的美學準則。該書開宗明義的第一句話,即“詞以境界為最上”。
換言之,境界之有無,直接左右著詞作的美學價值。境界是詞作的藝術魅力的源泉,王國維以“境界”為核心,構成他完整的詩詞美學理論體系。
究竟該如何理解“境界”說呢?
01 “境界”與“境”其實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不止提出了“境界”一說,還有“境”,先說這兩個術語。
從字面上看,“境界”和“境”沒甚根本區別,但如仔細看過《人間詞話》就會發現,王國維是將“境界”和“境”作為兩個完全不同的範疇來使用的。
王國維短短的《人間詞話》(包括刪稿)共113則中,“境界”一詞出現了14則。“境”作為一個術語單獨出現的有5則。
先看“境界”一詞在《人間詞話》中的使用情況:
1、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第一則)
2、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第六則)
3、“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雲破月來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第七則)
4、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優劣。(第八則)
5、滄浪所謂興趣,阮亭所謂神韻,猶不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指出“境界”二字,為探其本也。(第九則)
6、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 (第二十六則)
7、美成《解花語》之“桂華流瓦”,境界極妙。(第三十四則)
8、幼安之佳處。在有性情,有境界。(第四十三則)
9、“明月照積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懸明月”、“長河落日圓”,此種境界,可謂千古壯觀。(第五十一則)
10、言氣質,言神韻,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氣質,神韻,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隨之矣。(刪稿第十三則)
11、“西風吹渭水,落日滿長安”,美成以之入詞,白仁甫以之入曲,此借古人之境界為我之境界也。然非自有境界,古人亦不為我所用。(刪稿第十四則)
12、稼軒《賀新郎》詞《送茂嘉十二弟》,章法絕妙。且語語有境界,此能品而幾遍於神。(刪稿第十六則)
13、《水雲樓詞》小令頗有境界,長調惟存氣格。(刪稿第十八則)
14、文文山詞,風骨甚高,亦有境界,遠在聖輿、叔夏、公謹諸公之上。(刪稿第三十一則)
只要我們擷出《人間詞話》中有“境界”一詞出現的各條,就能發現一個明顯的特點,在王國維這裡,“境界”被提到了他的文論體系中一個相當高的地位。
在上述十四則中,除了第三十四則稱美成(北宋詞人周邦彥)詞“境界”極妙,似乎“境界”本身還有“妙”與“不妙”之分。其它各則,只要說是作品“有境界”,彷彿便是一種褒獎。
換言之,在王國維看來,詩詞之優劣不在於“境界”之優劣,而正在於有沒有“境界”。
“有境界”便是第一流作,“有境界”則氣質、神韻“隨之矣”。“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有境界”幾乎成了王國維評價詩詞的最高且是唯一的標準。
稍有異於此意的是,第六則中的“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第二十六則中的“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第五十二則的“明月照積雪……此種境界,可謝千古奇觀。”
在這三則中,王國維雖然沒有涉及到“境界”有沒有優劣,但是其中褒揚的成分不不明顯,尤其是第六則。但就第二十六則和第五十一則而言,王國維所用的“境界”一詞,仍然持有褒意。
以上所述,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境界”一詞的用法,是為了讚揚某些詩詞而使用的。
但是《人間詞話》(包含刪稿)所用的“境”一詞,就不是這樣了。書中涉及到“境”的如下:
1、有造境,有寫境……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必鄰於理想。(第二則)
2、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第三則)
3、無我之境,人惟於靜中得之。有我之境,於由動之靜時得之。(第四則)
4、雖如何虛構之境,其材料必求之於自然。(第五則)
5、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第六則)
6、馬東籬《天淨沙》……寥寥數語,深得唐人妙境。(第六十三則)
以上諸條中,最重要的是第六則,因為在這條中,王國維把“境”的含義作了說明。
前人文論中用“境”字多表示客觀景物或主體所處的環境,但是王國維指出“境非獨謂景物”,這不是沒有原因的。
既然“境非獨謂景物”,言下之意便是“境”包括景物;接著又說“喜怒哀樂亦人心之一境界”,兩句緊密關聯,可見這裡的“境界”所說的內容也是“境”的一部分。
景物與感情,分別是客觀與主觀,如何能同時成為“境”的內容呢?它只能理解文學作品的表現物件,景物是文學描寫物件,而在王國維看來:
“情感亦得為直觀之物件,文學之材料。”
意思是說,它雖然作者的主觀感受,但是隻有它成為作者直觀的物件時,才有可能成為作品的組成部分。
如此,我們便有了對《人間詞話》中所用的“境”一詞的基本理解:
凡是文學作品所表現、所描述的物件,都是所謂“境”。
“造境”、“寫境”、“虛構之境”雖然各不相同,但是其區別在於詩人在把握藝術物件時,所用的不同創作方法和不同表現手法,在於作品內容多出自想象虛構,抑或多出自摹仿寫實。
正因為此,有所謂“妙境”,“境”既然有“妙”和“不妙”之分,那麼有“境”的作品並不一定就是好作品。
所以如上所述,《人間詞話》中的“境界”和“境”這兩個術語,除了“境非獨謂景物,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這一則之外,都不能互換互釋的。
如果說“境界”代表了王國維的最高審美理想,因而是一個規範性術語,那麼“境”則指的是文學作品所描寫、所表現的物件,因而是一個描述性術語。
只有符合王國維審美理想的傑作,才能夠受到“有境界”的盛譽,但是詩詞中只要有其表現物件,就有其“境”。
雖然不同的作品中的“境”,有“寫境”、“造境”等等區別,但是這種區別並不在於“境”之有無,只在於“妙”與“不妙”了。
02 “境界”說與王國維的審美理想既然“境界”在《人間詞話》中代表了王國維的審美理想;那麼要深入理解“境界說”,必須要分析王國維的審美理想。
王國維說詞所用的形式,雖然也是古代詩詞論著最愛用的“詞話",但是他的立足點卻與古代文論傳統不盡相同。
中國古代詩論或重言志,或重抒情,所以文論也多在“載道”和“韻味”這兩者上做文章。“文以載道”和“神韻”、“意境”,代表了多數詩家對詩詞的審美要求。
而西方古典文論則主要繼承了《詩學》和《詩藝》的傳統,前者注重真實和典型,後者著眼於表現和技巧。
在中國真實和典型則較少為古代文論家們注重。隨著唐以後敘事文學的勃興,文論家也開始提出了文學的真實性要求。
但是在我們這個詩歌大國裡,佔據文學殿堂最高地位的一直是抒情言志的詩歌,文論中佔統治地位的也一直是詩歌理論。
因此,敘事文學中必然遇到的真實和典型等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正面的重視和研究。
王國維身處清末民初,自年輕時隨黃遵憲、梁啟超辦時務報始,就受到新學和西學的薰陶。同時,中國文學的發展中,敘事文學的地位也在日漸提高。
凡此種種主觀和客觀因素,使他得以成為中國古代文論傳統和西方近代文論相結合的橋樑,使他的學說表現出迥異於傳統的理論色彩,也使他的“境界說”與“興趣”、“神韻”諸說大相異趣。
《人間詞話》宗明義便指出“詞以境界為最上”。那麼,什麼樣的作品才是“有境界”的呢?王國維的解釋是“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
這裡,王國維所注重的不是作品寫景物或寫感情,要之在於“真”。只有寫得“真”,才是傑作,才算是“有境界”的。對“真”的這一要求同時貫串在他對許多同人及作品的評價中。
比如,李煜是王國維最推崇的詞人之一。他之所以讚賞,首先因為李煜詞乃“天真之詞”,“不失其赤子之心”;其性情真:“真所謂以血書者”。
此外,《人間詞話》中到處可見稱讚納蘭容若詞之“真切”,唐五代北宋詞“可謂生香真色”或者不喜於賀方回之“惜少真味”。
“可謂淫鄙之尤,然無視為淫詞、鄙詞者,以其真也。”
可見,只要有了這“真”,其它缺點貌似也可以原諒或忽略。
王國維還將文學的“真”作為一代文學之盛衰的原因,認為北宋詩少有可讀者而詞卻獨盛:
“以其寫之於詩者,不若寫之於詞者之真也。”
可謂是,王國維指出其不真之說,以通古今文學之盛衰。“境界說”所標舉的“真”字,可以有兩層意思。
其二是詩人寫在作品中的情、景必須真實,如《古詩十九首》和北宋詞。
“真”是境界說所包含的最重要的內容,也是王國維審美理想的核心。
但是,藝術僅僅有真實、真誠還不夠。一首很真誠,寫得很真實的詩詞,也完全可能因表現手法上的失足而變得索然無味,不堪卒讀。
正因此,王國維“境界說”所要求的不僅僅是寫“真景物、真感情”,他還要求詞人要“能寫"這真景物、真感情。
所以,縱觀《人間詞話》,除了大量以真誠、真實品詞的條目之外,還有多處是從寫作方法上品評詞的。
其中尤其引人注意是談“隔”與“不隔”的三處:
1、白石寫景之作……雖格韻高絕,然如霧裡看花,終隔一層。梅溪、夢窗諸家寫景之病,皆在一“隔”字。(第三十九則)
2、問“隔”與“不隔”之別,日:陶謝之詩不隔,延年之詩則稍隔矣。東玻之詩不隔,山谷則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處唯在不隔……歐陽公《少年遊·詠春草》上半闕……語語皆在目前,便是不隔。至於“謝家池上、江淹湧畔,則隔矣。(第四十則)
3、“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寫情如此,方為不隔。“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天似穹廬,籠罩四野”寫景如此,方為不隔。(第四十一則)
這三則中,王國維都沒有正面解釋何為“隔”,何為“不隔”。但是他所不滿的,認為“隔”的詩句,都是用典、用替代字的句子;而他認為稍隔的詩人,也都以雕琢著稱。
他所認為“不隔”的詩句,都直抒胸臆或直敘景緻,“語語皆在口前”;他所讚揚的詩人,也都質樸無華,如行雲流水,不事修飾。
此外,《人間詞話》中尚有反對用典、反對用代字,他說:
“人能於詩詞中不為美刺投贈之篇,不使隸事之句,不用粉飾之字,則於此道已過半矣。”可見他對用典代字之風的不滿。
這些都表現了王國維審美理想的另一個側面,他所要求的是:
“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辭脫口而出,無矯揉造作之態。”
當然,他不是反對詩詞的含蓄蘊籍,不是提倡一覽無餘的詩境,而是反對人為地設定障礙、賣弄學識,使人如“霧裡看花”。
正因如此,他尤其推崇,陶淵明渾然天成又韻味雋永的清淡詩風,李後主感人至深又平淡如話的天真之詞。
凡此, “境界說”就包含了兩個方面的豐富內涵。
首先,它包括了王國維對詩詞內容方面的真誠、真實的要求;其次,它還包含了王國維對詩詞形式方面的自然質樸的要求。
即是說,既要寫“真景物、真感情”,還得“能寫”。只有達到了這兩個要求的作品,才是王國維所稱讚的佳作,才是“有境界”的詩詞。
同樣,只要作品做到了這兩點,就是“有境界”的,就是傑作。這樣的要求,當然不是所有作家都能夠做到的。
正因為此,“境界”才可以作為一個規範性術語,成為王國維《人間詞話》的核心,成為他的理論旗幟和最高審美理想,成為他品評詩詞的根本出發點。
回答完畢。
-
12 # 澡雪堂主談修心
“境界”一詞,出自佛家,佛經裡有“能緣心”和“所緣境”的說法,“緣”就是攀緣,能去攀的是我們的心,心所攀緣的物件就是“境”,而“界”則是界別,也就是界限,比如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各有各自的所緣境,互不相擾,這個就是“界”。
境界的原始含義境界的原始含義,就是指眼睛觀色,耳朵聽音,鼻子聞香,舌頭品味,身體觸質,意識思考,各有各的任務,各有各的活動範圍,互不干擾。
比如顏色就是眼睛的“境“和“界”,眼睛在顏色的範圍內活動,可以識別各類顏色,可以看到各種形狀,可以捕捉到事物的執行軌跡,這些內容眼睛都使得上勁,但過了這個“界”就不行了,比如聲音、氣味等等,眼睛就識別不了,眼睛無法捕捉聲音,也無法識別氣味。
其它鼻子、耳朵等的道理也一樣,也有自己的“境”和“界”,這裡面有一個特殊的,就是意識,佛經裡講,意識活動範圍不受限制,前面五個,眼、耳、鼻、舌、身,它們能攀緣的,意識也都能。
佛學中有一個術語叫“五俱意識”,是意識的一類,也就是說,前五識在活動的時候,意識可以分出一部分,與它們一起活動,“俱”就是同時、同步的意思,比如眼睛活動的時候,可以有一個眼俱意識一起參與活動,其它也一樣。
境界的引申含義“境界”一詞,隨著佛經傳入中國以後,運用的頻率逐漸加大,範圍也不斷拓寬,按照它的原意來講的話,比如說我的眼睛能看到你看不到的內容,就可以說我的眼睛比你有境界,或者說我的境界比你高。
按這個邏輯引申開來,我們可以說,凡是能做到別人做不到的事情,達到別人達不到的效果,都可以被稱為境界高,或者說有境界。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提到的三種境界,道理也一樣,是依次遞進的,後面接著前面,一步步的提升上去,比如講“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個就是指思想見解上的境界,站得高看得遠,這個見解的境界不同了。
然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見識上有了境界,行為上的境界也跟上了,層次也相應的在提高。
最後“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是最後的收穫,境界也大不一樣,經過一翻寒刺骨,終得梅花撲鼻香,求仁得仁,誕登道岸。
總結總之,所謂境界,含有層次高,程度深等含義,是指做到了別人做不一的事情,達到了別人達不到的層次和效果,隨著它的利用頻率越來越高,範圍越來越大,我們只是糊里糊塗的到處用,卻逐漸亡失了它的出處和原意,今天將它拿出來,搏諸君一笑,若有不妥,還請見諒!!!
-
13 # 津沽一頁書
“境界”一詞出於佛家語,見《無量壽經》:“比丘白佛,斯義宏深,非我境界”,指佛學的修養、造詣深淺的地步。唐人王昌齡已在《詩格》中把它借用到文學理論中來。《詞話》大大豐富了它的內容,但並未給它下一個明確的定義,只透露了“鐫諸不朽文字,使讀者自得之”的資訊,以至今天還聚訟紛紜。從《詞話》通篇看來,與文學批評有關的,所謂“境界”實際上是指意境。
而“人生三重境界”中的境界,主要是指“程度”“狀態”。
二者相同的含義,就是真——文學要有真情感,人生要有真感情。
真的含義不盡相同,比如真景物,是自然界及現實生活中所有的人、事和物,除了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的事物外,還包括生活中的現象規律,這種描述必須真實貼切,要寫得真切,要有形象,不能是籠統的概念;而真情感是指對外界客觀存在物的一種情感表達,感情要真實,不能虛假。
文學能夠做到既酣暢抒發自己又能讓讀者共鳴只要意和境二者和諧統一方能達到目的。如果只是寫意或只是寫境都是達不到文學的藝術高度的,所以二者不可偏廢,必須得相得益彰。
在王國維看來,文學創作就是一方面要能客觀真實的描摹外在物象,抒發自己的真實感受,同時還得不拘泥事物本身,要寫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由表象直達本質,給人哲理啟迪,要由身邊事上升到對宇宙人生的洞見。
王國維認為“真”乃價值的核心所在,這裡的“真”,主要指作者內心的真實,來自本性的純真,感情的純真基調是決定一篇作品質量高下的最核心元素。
同時,人生態度有需要真。
-
14 # 簡十一讀文史
《人間詞話》薄薄的一本小冊子,卻旁徵博引、縱橫捭闔,實乃森羅永珍、包舉宇內之不世佳作。
《人間詞話》中關於詞作的一箇中心論點即是“境界說”。雖然全書通篇談的是詞作,但王國維先生的筆觸並沒有一味的拘囿於理論,而是以一種睥睨萬物的眼光將境界說的內在精髓衍生到了治學為人、世間百態等的方方面面。
其精彩絕倫之雄辯豪言,讀來不由讓人心潮澎湃,擊案叫絕。特別是其人生治學三境界之說,實乃言近旨遠、詞約義豐,當屬海內孤篇、千古獨步。
關於這三種境界的翔實論述,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一書中開宗明義的寫道:
古今之成大事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也。“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
“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
論及這三種廣為後人推崇的境界時,靜安先生並沒有擺出一副咄咄逼人的孤傲姿勢,而是巧妙地引用了幾乎是婦孺皆知又意蘊深廣的三句宋詞予以闡述。
這樣不僅使原本生硬枯燥的詞學理論即刻顯得栩栩如生起來,且讓人在品味詞作韻律的同時,也將人的心靈帶進了某種似曾相識的唯美意境。真正發人深省的哲理奧秘,,從不是也不該是故弄玄虛的。
第一種境界之詞引自北宋詞人晏殊的《蝶戀花》。從詞的詞牌名就可以推知這是一首情意纏綿的愛情詞作,寫的是待字閨中女子的離愁別怨。可被王國維引用於此,不僅沒有顯得牽強附會,反而進一步昇華了所要表達的中心主旨。
這第一層境界說的是做學問成大事的人在萬馬齊喑之中,苦苦尋覓理想歸宿和人生起點時的那種悵然若失、不知所措的悽苦悲楚。
儘管不知人生之凡將要駛向何方,可主人公並沒有因此而心灰意冷、悲觀厭世,而是更為激流勇進、奮發向上,即使是獨上高樓,見碧樹為西風所凋,滿目盡是一派悽楚蕭索,也不曾隨波逐流、與世沉浮。
這種精神概括起來便是屈原所說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堅忍不拔。
第二種境界之詞取自北宋詞人柳永的《鳳棲梧》。原詞寫得是痴男怨女彼此之間的情仇愛恨,極盡纏綿悱惻之能事。
王國維之所以引用此句,大概是要說一個人在經歷了第一階段的痛苦追逐後,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價值所在。而後為了理想抱負的實現,予以孜孜以求的忘我奮鬥。理想不是用來設定的,而是必須要全力以赴的為之身體力行。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世界上從來沒有無緣無故的榮辱成敗,任何人的萬丈高樓都必須要平地而起。“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人生的汪洋浩瀚之中,只有那些歷經驚濤駭浪的弄潮兒,才能最終抵達成功的彼岸。
第三種境界之詞源自南宋詞人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詞的大意說的是除夕之夜苦尋走失同伴而不得,卻在驀然回首間偶然遇見。這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其實,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歷經一番大起大落,本以為希望渺茫,一切盡作灰飛煙滅。誰曾想就在唉聲嘆氣的剎那,卻不在經意間幡然醒悟:這不正是我苦苦尋求的嗎?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驀然回首都能豁然開朗,其很重要的一個前提條件便是你先前為之付出了百倍千倍的拼搏努力。也就是古人所說的:厚積才會薄發,水到才能渠成。
沒有哪一種成功是偶然的,看似舉重若輕的功成名就,其後必定要經受煉獄般的持之以恆。正如煤炭之於鑽石:沒人知道那瞬間的永恆怎樣的赤炎烈火淬鍊煅燒。
晚清一代宗師王國維將禪學、詩學與人生哲學融會貫通,鑄為一體。
回覆列表
情和景達到一定的氛圍,就是“意境”:分有我之境,無我之境,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如“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物我交融,人也成為一景,叫“無我之境”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詩詞以“意境”為上,“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意境全出。